乳酸菌在干辣椒发酵中的研究与应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50444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乳酸菌在干辣椒发酵中的研究与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乳酸菌在干辣椒发酵中的研究与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乳酸菌在干辣椒发酵中的研究与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乳酸菌在干辣椒发酵中的研究与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乳酸菌在干辣椒发酵中的研究与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乳酸菌在干辣椒发酵中的研究与应用.docx

《乳酸菌在干辣椒发酵中的研究与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乳酸菌在干辣椒发酵中的研究与应用.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乳酸菌在干辣椒发酵中的研究与应用.docx

乳酸菌在干辣椒发酵中的研究与应用

乳酸菌在干辣椒发酵中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

本文阐述了以干辣椒为原料,添加乳酸菌发酵生产辣椒酱,通过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

食盐浓度10%,接种量1.0%,发酵温度25℃,发酵时间20d。

然后在工厂进行了规模化验证,生产试验表明:

添加乳酸菌发酵不仅缩短发酵时间,且其产品的色泽更鲜艳、香味更浓郁、鲜度更高、稳定性更好。

关键词:

乳酸菌;干辣椒;发酵

TheResearchandApplicationofLacticAcidBacteriainDryRedPepperFermentationProcess

Abstract:

Inthispaper,byaddinglacticacidbacteriapowderinthedryredpepperfermentationexperiment.

Throu-ghtheorthogonaltestresults,theoptimumproductionconditions:

saltconcentration10%,inoculation1%,

fermentationtemperature25℃,fermentationtime20d.Thescaleisvalidatedinthefactory.Theexperimental

resultsshowthat:

addinglacticacidbacteriapowderindryredpepperfermentation,comparedwiththetraditional

process:

thecolourismorescarlet,bothesteraromaandsoysaucearomaarericher;Themorphologystandsfirm.

Keywords:

lacticacidbacteria;dryredpepper;fermentation.

doi:

10.3969/j.issn.1674-506X.2013.05-015

辣椒,又叫番椒、海椒、辣子、辣角、秦椒等,是

一种茄科辣椒属植物。

辣椒属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

植物。

果实通常成圆锥形或长圆形,也有灯笼形、心

脏形等等。

未成熟时呈绿色,成熟后变成鲜红色、黄

色或紫色,以红色最为常见。

辣椒的果实因果皮含

有辣椒素而有辣味,能增进食欲。

辣椒中维生素C

的含量在蔬菜中居第一位。

目前四川辣椒种植面积

居各种蔬菜的第三位,仅次于萝卜和大白菜,但其

产值居各种蔬菜的首位

[1]

郫县豆瓣作为川味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辣味调味

品,堪称“川菜之魂”,它以味辣香醇、红棕油亮、瓣粒

酥脆、黏稠绒实、酱香浓郁的产品特色,在“世界发酵

辣椒酱”中独树一帜

[2]

郫县豆瓣历经300多年的演变,“日晒夜露”的

传统发酵方式历经长达为5-6个月的发酵时间。

中椒坯的发酵时间也要3个多月。

据不完全统计:

油豆瓣在豆瓣中所占比例远大于郫县豆瓣,而且

60%以上的红油豆瓣都是采用干辣椒传统发酵技

收稿日期:

2013-09-02

作者简介:

刘德忠(1963-),男,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农产品、调味品加工应用技术及其工厂配套工程设计工作。

FoodandFermentationTechnology

第49卷(第5期)Vol.49,No.5第49卷(总第177期)

术。

传统发酵工艺,主要利用辣椒表面或空气中的

微生物自然发酵而成,存在菌种的种类复杂、来源

不稳、发酵周期长、易受杂菌干扰等严重问题,从而

造成产品品质不稳定,不能满足工业化生产和食品

安全性的要求。

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因此豆瓣行

业急需通过技术进步改变其现有的状况,降低生产

成本,更新技术。

实现自然发酵向可控发酵加工方

式的转变,长期发酵向短期发酵的转变,露天制作

向室内加工的转变,最终实现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本实验采用乳酸菌发酵干辣椒技术,可将传统

的发酵时间由3个多月(90-100d)缩短为1个月左

右(30-40d),达到显著缩短发酵成熟时间的目的,

且产品的香味更好、色泽更鲜艳、鲜度更高、稳定性

更好。

本文旨在规模化生产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

更多的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1实验原理

干辣椒经过去蒂、清洗、浸泡后粉碎,加盐、加乳

酸菌拌匀,入池发酵成熟。

生产的辣椒坯可通过加甜

瓣子拌合,继续发酵、翻、晒、露成熟为郫县豆瓣;也

可直接用于红油豆瓣。

自然选择的乳酸菌发酵受环

境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发酵过程无法控制

[3]

现在在

辣椒发酵过程中添加一定量的乳酸菌干粉制剂,让

乳酸菌在其发酵过程中从一开始就处在优势的环境

条件下,能大幅缩短成熟周期和提高产品的品质,将

营养物质转化为以乳酸为主的有机酸

[4]

,同时产生

醇类物质,进而产生酯等芳香物质,形成发酵辣椒的

固有香气。

2实验仪器及材料

2.1仪器设备

玻璃坛或土陶缸、恒温箱、电子天平、酸度计、电

炉、粉碎机搅拌机、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和三角瓶

等化学仪器。

2.2药品试剂

葡萄糖标准溶液、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氢氧

化钠溶液、甲醛溶液、铬酸钾指示剂、硝酸银溶液和

酚酞等试剂。

2.3辣椒原料

选用甘肃出产的美国红干辣椒或郫县及周边县

市出产的二荆条干辣椒。

2.4食盐

市售(非碘盐)。

2.5乳酸菌菌粉

选用高福记生物公司的《高福记》牌泡乐美I复

合乳酸菌制剂,活菌数为:

1.5×10

10

CFU/g。

3工艺流程

4分析测定方法

4.1总酸的测定

采用中和滴定法(GB/T12456-2008)。

4.2氯化钠的测定

采用直接沉淀法(GB/T12457-2008)。

4.3氨基酸态氮的测定

采用双指示剂甲醛滴定法(GB/T5009.40-2003)。

4.4还原糖的测定

采用高锰酸钾法(GB/T5009.7-2008)。

5实验步骤

5.1浸泡

将挑选好的干辣椒放入浸泡池中,加入3-4倍

清水浸泡15-24h(上压重物,以免辣椒漂浮)。

5.2清洗、粉碎

把浸泡后的湿辣椒(一般达到干辣椒的3-4倍

重量),放入清洗机进行清洗,洗去泥沙、石子、编织

袋丝等异物。

然后放入打椒机中粉碎成椒坯,以椒坯

总量计算,添加适量的食盐(非碘食盐),充分拌匀。

5.3添加乳酸菌发酵剂

以椒坯总量计算,添加一定量的乳酸菌发酵剂。

用30-35℃左右的温水,加水量为发酵剂的5-10

倍,充分溶解,并静置20-30min后,使用前摇匀后,

浇淋在椒坯上(一层椒坯一层菌液)。

充分搅匀。

5.4浇淋循环

如用条池发酵,则用豆瓣翻醅机来回搅拌3-4

次即可;若是水泥发酵池,则先在大池两个对角分

别放置两个竹笼或有孔塑料管,再装椒坯,装到一

半体积时,用盐水泵抽池内的盐水浇淋在椒坯上,

一般循环2-3h(根据椒坯的多少定),待大池装满

后再抽盐水循环3-5d,抽样分析盐分基本达到平

衡后即可。

5.5发酵

装坛至离坛口15cm即可,在表面撒上薄薄的

一层面盐,最后盖上塑料薄膜,在薄膜四周用盐压实

密封,在10-25℃范围发酵(选此温度范围,是为了

以后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

5.6分析化验

每隔7d取样一次,分析测定发酵辣椒坯的感官

指标、盐分、总酸、氨基酸态氮和还原糖等,直到辣椒

刘德忠等:

乳酸菌在干辣椒发酵中的研究与应用

食盐乳酸菌发酵剂

干辣椒挑选浸泡清洗粉碎装池浇淋循环

发酵补盐贮存

612013年第5期

中的还原糖含量降到0.25%以下为止。

(根据生产经

验,当还原糖降至0.25%以下时,即可认定为发酵成

熟)。

6工艺条件的确定

6.1辣椒发酵浓度(加水比)的确定

本实验以干红辣椒和水分比例,分别为1∶2.5;

1∶3;1∶3.5;1∶4;1∶4.5对比试验,经过多次发酵试验对

比发现:

1∶2.5和1∶3的比例时较为粘稠,不利于微生物

生长;1∶4.0或1∶4.5都较稀,易生长杂菌。

1∶3.5比例时

浓度较适。

因此选用辣椒发酵用的浓度为1∶3.5为宜。

6.2乳酸菌种的选择

分别用乳酸菌130

#

,乳酸菌225

#

,乳酸菌510

#

乳酸菌550

#

,以1.0%的接种量,发酵辣椒椒坯,结果

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550

#

乳酸菌效果较好,故选其

作为干辣椒发酵的菌种。

6.3发酵椒坯感官评定

采用100分制。

评定项目为5项,每项占20分。

请10位专业人员和10位非专业人员,按感官评分

标准对成熟椒坯进行评分。

取其平均分作为最终评

[5]

感官评分标准见表2。

6.4正交试验

干辣椒发酵过程中,对产品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的工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6]

(1)菌种的接种量:

如果接种量过大,乳酸菌生

长速度过快,会使椒坯的酸味过重,产品风味差;反

之,接种量过小,乳酸菌不能迅速形成优势菌群,发

酵周期长,杂菌污染的危险性大。

(2)发酵温度: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乳酸

菌的正常生长。

虽然大部分乳酸菌的生长最适温度

范围在25-35℃,但是豆瓣加工企业大多没有保温

设施,基本上都是常温发酵。

因此我们把试验温度定

在10-25℃。

(3)发酵时间:

时间过长,不仅增加生产成本,也

使产品过酸,组织软烂,失去食用价值;但如果太短,

产品的生辣味严重,风味差。

(4)食盐添加量:

添加量过多,会抑制乳酸菌的

生长繁殖,影响发酵速度,产品过咸,风味差;反之,

不能抑制杂菌生长,易酸败、易变质。

以上这些因素不是孤立作用于发酵过程的,任

何因素的改变都将影响其它因素的作用,对发酵产

生重大影响。

因此,必须同时对各参数进行试验,最

终确定各参数的最佳组合。

本研究选定以上4个参

数作为试验因素,分别选择4水平进行正交试验,通

过对发酵椒坯进行感官评分,确定最佳工艺参数。

6.4.1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如表3。

6.4.2正交试验与感官评定结果

实验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

影响产品品质的因素由大到小依

次是:

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接种量>盐分浓度。

最佳

组合为B

4

C

4

A

4

D

2

即最佳生产条件为:

发酵温度

25℃,发酵时间20d,接种量1.0%和食盐浓度10%。

6.4.3正交试验附效应曲线图

效应曲线图如下图1。

7工业化应用试验

根据小型试验的结果,结合生产实际情况,春

夏、秋冬季节均在常温下进行。

先后在四川省郫县豆

瓣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鑫鸿望食品有限公司、成都市

菌种色泽香气形态口感

130

#

较暗红、

光泽差

酯香淡、酱香不浓质地较软一般、有杂味

225

#

较暗红、

光泽差

酯香淡、酱香不浓质地较软一般、有杂味

510

#

较暗红、

光泽差

酯香淡、酱香不浓质地较软一般、有杂味

550

#

鲜红、

亮丽自然

酯香和酱香浓郁

较挺立、

外观好

口感好、无杂味

表1感官评价

Tab.1SensoryEvaluation

项目色泽脆度酸味香味口感

0-4分

暗红、褐色、

光泽差

软烂很重

异、杂味

很浓

很差、杂味重

5-9分

淡红、褐色、

光泽较差

较软较重

酯香和

酱香较淡

一般、有杂味

10-14分

较红、微褐色、

有光泽

较脆稍重

酯香和

酱香较浓

较好、较纯

15-20分红亮、自然脆度好适当

酯香和

酱香浓郁

好、纯正

表2感官评分标准

Tab.2ThecriteriaofSensoryEvaluation

表3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

水平

因素

接种量A/%发酵温度B/℃发酵时间C/d食盐浓度D/%

10.41058

20.6151010

30.8201512

41.0252014

Tab.3Thefactorsandlevelsoftheorthogonalexperiment

62第49卷(总第177期)

良兴食品有限公司、成都市旺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恒丰和食品发展公司和四川高福记食品有限公

司等企业进行规模化验证。

7.1不同盐分浓度辣椒在发酵过程中总酸含量的

变化情况

由图2可知:

辣椒发酵过程中总酸随时间的延

长而逐渐增加,后趋于平稳;加入直投式乳酸菌后会

使乳酸菌菌群在初期就处于强势状态,抑制其它杂

菌生长,将营养物质最大限度转变以乳酸为主的有

机酸,迅速降低pH,抑制腐败菌的生长,防止辣椒腐

[7-8]

;总酸含量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盐分浓度在

8.00%时,辣椒产生总酸的速度明显高于其它几种

情况,但豆瓣用椒坯的酸度较高时,风味差;盐分浓

度在10.00%时酸度较低,风味更好。

7.2不同盐分浓度辣椒在发酵过程中氨基酸态氮

含量的变化情况

由图3可知:

不同盐分浓度辣椒在发酵过程中

氨基酸态氮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增加而升高;氨基酸

态氮含量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盐分浓度在10.00%

的氨基酸态氮含量增长速度明显比浓盐度的快,这是

由于低盐能促进微生物生长,形成的酶系有利于蛋白

质分解,增加氨基酸态氮的含量

[9]

但是,盐分浓度

太低时,辣椒的酸度也高,会影响产品的品质。

7.3不同盐分浓度辣椒在发酵过程中还原糖含量

的变化情况

由图4可知:

辣椒在发酵过程中,还原糖的含

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少。

盐分浓度越低,微生物生

长繁殖越旺盛,糖分被利用的程度越高

[10]

,发酵深度

更好。

但是盐分浓度较低时产品的酸度较高,进而影

响产品的品质。

因此选择10.00%的盐分浓度为宜。

所在列因素1A/%2B/C3C/d4D/%5实验结果

实验11111153

实验21222273

实验31333386

实验41444485

实验52123471

实验62214370

实验72341285

实验82432191

实验93134278

实验103243189

实验113312484

实验123421387

实验134142387

实验144231488

实验154324186

实验164413285

均值174.25072.25073.00078.25079.750

均值279.25080.00079.25083.75080.250

均值384.50085.25085.75082.75082.500

均值486.50087.00086.50079.75082.000

极差12.25014.75013.5005.5002.750

表4正交试验表

Tab.4Theorthogonalexperiment

刘德忠等:

乳酸菌在干辣椒发酵中的研究与应用

图1效应曲线图

Fig.1Theeffectcurve

影响因素(W:

接种量t:

发酵温度T:

发酵时间N:

食盐浓度)

食盐浓度曲线

发酵温度曲线

发酵时间曲线

接种量曲线

W

/

%

0

.

4

0

.

6

0

.

8

1

.

0

t

/

T

/

d

N

/

%1

4

1

2

1

00

2

0

1

5

1

50

2

0

1

5

1

0

2

5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图2发酵过程中总酸含量的变化情况

Fig.2Thevarietyofthetotalacidcontentinfermentationprocess

8%盐度

10%盐度

12%盐度

14%盐度

07142128354249

发酵天数/d

0.50

0.60

0.70

0.80

0.90

1.00

1.10

/

g

·

1

0

0

g

-

1

图3发酵过程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变化情况

Fig.3Thevarietyofthecontentofaminoacidnitrogen

infermentationprocess

8%盐度

10%盐度

12%盐度

14%盐度

07142128354249

发酵天数/d

/

g

·

1

0

0

g

-

1

0.20

0.15

0.10

0.05

0.00

632013年第5期

[4]励建荣,岑沛霖,JoyceDC.杨梅汁内花色苷热降解动

力学研究[J].科技通报,2002,18

(2):

1-5.

[5]陈杰,李进伟,张连富.紫甘薯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

究[J].食品科学,2011,32(18):

154-159.

[6]彭常安,付严萍,刘永,等.紫甘薯色素理化性质及稳定

性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2,39(3):

407-411.

[7]王秋霜,凌彩金,刘淑媚,等.花青素分离纯化及组分鉴

定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3,35(3):

358-341.

[8]胡林子,马永全,于新.紫甘薯色素抗菌与抗氧化作用研

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1,32

(2):

389-392.

[9]TsukuiA,KuwanoK,MitamuraT.Anthocyaninpig-

mentisolatedfrompurplerootofsweetpotato[J].Ka-

seigaakuZasshi,1983,34(3):

153-159.

[10]OdakeK,TaraharaN,Saito,etal.Chemicalstructures

oftwoanthocyaninsfrompurplesweetpotato,Ipomoea

batatas[J].Phytochemistry,1992,31(6):

2127-2130.

[11]GodsYu,ShimizuT,KatoY,etal.Twoacylatedan-

thocyaninsfrompurplesweetpotato[J].Phytochem-

istry,1997,44(6):

186-188.

[12]TeraharaN,ShimizuT,TakashigeK,etal.Sixdia-

cylatedanthocyaninsfromthestoragerootoFpurple

sweetpotato,Ipomoeabatatas[J].BiosciBiotechnol

Biochem,1999,63(4):

1420-1422.

[13]凌关庭.可供开发的新型食品添加剂-紫番薯色素及其

生理功能[J].粮食与油脂,2002(11):

47-50.

(上接第50页)

8传统发酵与乳酸菌发酵的实验对比

8.1发酵指标对比

8.2发酵效果对比

8.3发酵成本对比

9结论

大规模生产应用时,在季节、温度及其它条件相

同时,通过传统方法发酵和乳酸菌发酵的对比可知:

乳酸菌发酵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产品的色泽更鲜

红、亮丽自然;酯香和酱香更浓郁;形态较挺立、外观

更好看;氨基酸态氮提高33%以上,缩短发酵周期

58%以上,残糖减少16%以上。

由此可见对豆瓣行业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丁青艾.伍后胜主编.养生保健大辞典[J].北京:

科学技

术文献出版社,1997:

702.

[2]李幼筠.“郫县豆瓣”剖析[J].中国酿造,2008(6):

83-86.

[3]周光燕.四川地区自然发酵泡菜中乳酸菌的生物特性研

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6.

[4]王旭明,汪群慧,马鸿志.用乳酸细菌从有机废物生产乳

酸[J].现代化工,2003,23(11):

50-53.

[5]丘加德.剁辣椒纯菌种发酵技术[J].辣椒杂志,2006

(2):

38-39.

[6]卢翰.辣椒酱发酵工艺研究[J].食品与机械,2006(3):

128-129.

[7]李金红.泡菜与乳酸菌[J].中国调味品,2004(3):

3-4.

[8]李铁军,李爱云,张晓峰.乳酸菌抗菌机理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2002(5):

81-85.

[9]杨洁彬,郭兴华.乳酸菌生物学基础和应用[M].北京:

国轻工出版社,1996:

135-146.

[10]胡淑芳,王雁萍.乳酸菌在泡菜生产中的应用[J].安徽

农业科学,2008,36(21):

9275-9276.

序号项目名称传统发酵乳酸菌发酵备注

1食盐用量18.0-19.0%10.0-11.0%减少42-44%

2发酵总酸0.60-0.70%0.70-0.90%增加28%

3氨基态氮0.10-0.12%0.14-0.16%增加33-40%

4残糖含量0.30%0.25%减少16%

5发酵时间90-100d35-42缩短58-61%

序号项目名称传统发酵乳酸菌发酵

1色泽较暗红、光泽差鲜红、亮丽自然

2香气酯香淡、酱香不浓酯香和酱香浓郁

3口味口感一般、多有杂味口味纯正、无杂味

4形态质地较软较挺立、外观好看

5周期周期较长可明显缩短50%以上

序号

项目

名称

传统

发酵

乳酸菌

发酵

节省

(每吨)

单价

/元/kg

成本/元

1食用盐18%10%-80kg0.83-66.4

2

乳酸菌

粉量

01%+10kg16.8+168.0

3

周转资

金利息

资金利

息较高

资金利

息较少

节约至少

50%以上

资金量越大,

效果越明显

图4发酵过程中还原糖含量的变化情况

Fig.4Thevarietyofthecontentofreducingsugar

infermentationprocess

8%盐度

10%盐度

12%盐度

14%盐度

07142128354249

发酵天数/d

4.50

4.00

3.50

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