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外国档案史管理材料精编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49518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外国档案史管理材料精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人力资源外国档案史管理材料精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人力资源外国档案史管理材料精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人力资源外国档案史管理材料精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人力资源外国档案史管理材料精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外国档案史管理材料精编版.docx

《人力资源外国档案史管理材料精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外国档案史管理材料精编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力资源外国档案史管理材料精编版.docx

人力资源外国档案史管理材料精编版

第一章档案的产生与档案机构的出现(4学时)

第一节:

档案的产生

档案的起源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祥和进步程度密切相关,反映了人类记忆的发展脉络和水平。

档案作为档案工作的物质基础、档案管理的基本对象和档案学研究的基本概念,无疑是考察外国档案事业历史进程的起点。

一、档案的起源和发现

关于档案起源的三种观点:

一是认为产生于原始社会;二是认为在国家出现之前的原始社会末期;三是认为产生于奴隶社会。

我们认为第二种比较合理。

关于档案的发现主要是通过考古方式发现的。

二、档案的类型

(一)、从载体角度划分的六种类型

1、石刻档案;2、泥板档案;3、纸草档案;4、棕榈叶档案;5、羊皮纸档案;6、蜡版档案。

(二)、从内容角度划分的六种类型:

1、宗教档案;2、皇权王位档案;3、经济档案;4、军事和外交档案;5、法典档案;6、科学文化档案。

三、外文“档案”一词的源起

最早源以希腊文。

第二节:

档案机构的出现

古代东方不仅是档案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出现档案机构的地区。

档案机构是开展档案工作的基础设施。

奴隶制各国的档案机构主要以收藏和保管档案为职责,不向社会公众开放,因此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档案馆,只能说是档案库。

而且这些档案机构除了收藏档案以外,还保管图书、珍宝和其他物品。

一、古代埃及(公元前3100年-公元前30年)

主要有三种类型的档案库:

1、法老档案库;2、宰相档案库;3、神庙档案库。

二、古代梁河流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538年)

主要有四种类型的档案库:

1、神庙档案库;2、王宫档案库;3、王国档案图书馆;4、私人档案库。

三、古代希腊(公元前2000-公元前146年)

主要有三种类型的档案库:

1、王宫档案库;2、城邦档案库;3、王国档案图书馆。

四、古代罗马(公元前8世纪-公元476年)

主要有五种类型的档案库:

1、预言书档案库;2、贵族档案库;3、平民档案库;4、国家档案库;5、皇帝档案库。

第二章:

档案管理活动的萌芽与档案法规、档案教育的起源(3学时)

第一节:

档案管理活动的萌芽

一、档案整理和分类

古代东方已经出现了简单的档案整理与分类,古代罗马则出现了“二元主义”分类方法。

二、档案保管与编目

一般不专设档案官吏,由高级官员兼管档案。

并进行简单的编目工作。

三、档案鉴定和利用

奴隶社会还没有出现档案鉴定;档案利用具有很强的阶级性,利用的对象仅局限于统治阶级或档案所有者。

档案利用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1、处理国内事务;2、用于外交事务;3、用于科学、历史和文化研究。

第二节:

档案法规和档案教育的起源

严格的说,奴隶社会尚未出现专门的档案立法活动和成文的档案法规,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档案教育。

它们都产生于近代时期,只是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时期

第三章:

档案载体的变革与档案机构的丰富(3学时)

第一节:

档案载体的第一次变革(1学时)

如果说奴隶社会档案在载体上的一大特点是多种材料并存,那么到了封建社会,档案的载体形式开始出现统一的趋向。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及其西传。

一、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和逐步西传

中国在西汉时期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此后逐步西传。

二、档案载体的第一次变革产生的深远影响

纸张的出现对档案、档案工作、档案机构、档案人员以及档案学理论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对档案自身的影响:

既推动档案的载体材料趋向统一,又导致档案数量的急剧增加。

(二)、对档案工作的影响:

更加丰富和复杂。

(三)、对档案机构、档案人员和档案学理论的影响。

第二节:

档案机构的丰富(1学时)

一、封建社会初期的档案机构

封建社会初期主要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档案机构:

庄园档案馆和教会档案馆。

二、封建社会中期的档案机构

封建社会中期除了封建社会初期的两种档案馆得到进一步加强外,新产生的档案机构主要有三种类型:

城市档案馆、国王档案馆和社团档案馆。

三、封建社会末期的档案机构

又出现了两种新型的档案机构:

机关档案馆和殖民地档案馆。

四、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档案馆库的性质和特点

(一)、性质:

都是为所有者专有并只为所有者服务的保管机构。

(二)、特点:

1、附属性;2、封闭性;3、世袭性;4、馆藏对象的混合性;5、门类的单一性;6、分散性。

第四章:

档案管理活动的发展与档案学理论的萌芽(3学时)

第一节:

档案管理活动的发展

一、档案整理和分类

档案整理和分类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发展是比较明显的,经历了一个从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的阶段式跃进过程。

由“二元主义”分类法上升到事由分类法。

二、档案编目和鉴定

封建社会的编目方法更加完备,登记的项目更加齐全,出现了比较正规的书本式目录。

此时鉴定也出现了萌芽,主要是淘汰公文法,但是并没有形成一项制度普遍推广。

三、档案保管和利用

封建社会档案保管的主要特点是从中期以后出现了相对集中的趋势,这里有两层含义:

一是保管档案的场所相对固定,甚至出现了专门的档案建筑;二是教会档案馆的档案逐步集中并统一保管。

封建社会的档案利用基本延续了奴隶社会的特点,但是已经由封闭走向开放,这种变化主要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

第二节:

档案学理论的萌芽

档案学理论来源于档案馆里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升华,是档案工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档案学理论萌芽的时间据史料考证是欧洲封建社会末期。

一、档案学理论萌芽的条件

主要有四个:

1、中国造纸术的传入使得档案载体被纸张一统天下,档案的数量急剧增加;2、档案机构的发展不仅表现为数量的增加和类型的丰富,而且表现为规模不断扩大,馆藏数量不断增多;3、档案管理活动也缺的了很大的进展;4、档案人员逐渐向专职化方向发展。

二、主要代表人物

主要是德国档案学者拉明根,他的两本专著《总结报告——怎样才算是一个完美的登记室》和《论登记室及其机构和管理》,他本人也被称为欧洲档案学的“鼻祖”。

此外还有意大利档案学家波尼法西奥,他的专著是《论档案馆》。

三、探讨的主要理论问题及其原因

(一)探讨的主要理论问题:

档案的价值、档案的整理和分类、档案馆的地位和性质。

(二)、探讨上述问题的深刻原因:

三者都是档案专业的基点。

第五章:

近代变革的起点——法国档案工作改革(3学时)

第一节:

法国档案工作改革的专业背景与主要进程

一、改革的专业背景

封建社会末期法国档案机构的分散、档案保存的分散、档案管理的分散。

二、改革的主要进程:

共分四步进行:

1、根据1789年7月29日颁布的“国民议会组织条例”建立国民会议档案馆;2、根据1790年颁布的“国家档案馆条例”建立国家档案馆;3、根据1790年11月5日颁布的“关于成立行政区档案馆的法令”建立了地方档案馆体系;4、颁布“穑月七日档案法令”将改革成果固定下来。

第二节:

法国档案工作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改革的重大意义

第一、揭开了世界档案史近代时期的序幕。

第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具有国家意义的综合性档案馆

第三、首创了国家档案和档案事业集中管理的原则。

第四、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档案法规。

第五、率先实行了档案开放原则。

二、改革的深远影响

一是极大的促进了档案工作各项活动的发展,推动了档案学的正式形成;二是带动欧洲其他国家陆续开展了资产阶级档案改革,导致欧洲国家的档案工作也步入了新时期。

第六章:

档案机构与档案管理活动的变革(3学时)

第一节:

档案机构的变革

近代档案机构的重大变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法国带动欧洲各国相继建立综合性国家档案馆并设置中央和地方公共档案馆网络体系;二是档案馆的性质由于开放原则实行而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政权“武器库”变成了服务大众的科学文化机构;三是档案机构的门类有所增加,不再只有档案馆这种单一的收藏和保管机构,开始设立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四是一种新型的经济档案馆开始出现。

第二节:

档案管理活动的变革

一、档案整理与分类

近代档案整理与分类的重大变革是遵循的指导原则发生了变化——从遵循事由原则转变为遵循来源原则,并逐步确立了来源原则的统治地位。

二、档案鉴定

近代档案鉴定的重大变革是出现了正规的鉴定活动,鉴定思想由粗线条的简单规章发展成为系统的原则和标准。

主要是迈斯奈尔对档案鉴定的巨大贡献。

三、档案的利用和开放

近代档案利用的重大变革是法国首创的档案开放原则逐渐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不仅使利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而且进一步影响到档案馆乃至整个档案事业性质的根本变化。

加强对档案开放原则的意义和影响的深刻理解。

第七章:

档案法规和教育的变革与档案学的正式形成(3学时)

第一节:

档案法规和档案教育的变革

一、档案法规的变革——专门档案法的首次颁布

法国档案工作改革的巩固性成果——“穑月七日档案法令”。

由四个部分组成,分48个条款。

二、档案教育的变革——档案高等教育机构的率先建立

近代档案教育的重大变革是世界上首次出现了正规的档案高等教育,这也是法国档案工作改革的重要贡献之一。

第二节:

档案学的正式形成

近代档案学的变革主要是档案学从萌芽阶段进入了正式形成阶段。

一、档案学形成的主要标志

主要有两个标志:

一是提出了“档案学”的概念并明确了学科的独立性;二是提出并确立了档案学乃至档案专业的基本原则即来源原则。

二、近代档案学研究的主要成果

近代档案学研究最重要的成果是荷兰三位档案学家萨缪尔·穆勒、约翰·斐斯、罗伯特·福罗英于1898年合作出版的《档案的整理与编目手册》,简称“荷兰手册”。

本书以条目的形式完成,共100条。

分为六章:

档案馆档案的来源和组成、档案文件的整理、档案文件标题的拟制、档案目录的编制、档案标题的拟制、某些术语和符号的习惯用法。

荷兰手册的主要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它奠定了来源原则的理论基础;其次,它推动了来源原则的广泛传播;最后,它对档案编目首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阐述。

荷兰手册的局限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研究内容相对单薄;而是研究的范围相对窄小;三是研究方法相对简单和机械。

第八章:

档案事业格局的定型与档案机构的发展(4学时)

第一节:

档案事业格局的定型

现当代时期档案事业的主要特点是形成了资本主义档案事业与社会主义档案事业并存的格局,这一格局的起点是1918年开展的苏俄档案工作改革。

一、档案事业格局定性的起点——苏俄档案工作改革

改革的措施和成果:

措施主要体现在“列宁档案法令”上。

改革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确立了档案的国家所有权;第二、确立了社会主义的集中式档案事业管理体制和档案事业集中统一管理原则;第三、实行档案开放原则;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的档案大法:

“列宁档案法令”。

二、档案事业的模式

现当代档案事业的模式,如果从基本性质的角度区分,可以分为资本主义档案事业与社会主义档案事业两种,这两大性质的档案事业的首创分别是近代法国和现代苏俄。

如果从管理方式的角度划分,现当代档案事业可以分为“中心模式”和“主体模式”两种。

一、中心模式

中心模式是指国家以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为指挥中心,负责对整个档案事业进行管理和控制。

这种模式的代表有法国、俄罗斯和美国等国家。

二、主体模式

主体模式是指国家没有设立档案事业领导中心,国家档案事业系统的组成以档案馆为主体,各类档案机构各自为政;国家档案事业大

第二节:

档案机构的发展

进入现当代时期,档案机构的发展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是出现了社会主义性质的档案机构,这是苏维埃俄国建立社会主义政权、进行社会主义档案改革的必然产物,从而形成了资本主义性质档案机构与社会主义档案机构并存的格局。

二是档案机构的门类更加丰富,除了近代时期以来已有的档案馆、档案行政管理机构、档案教育机构之外,还出现了档案科研机构、档案出版机构、档案宣传机构、档案学术团体等等,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档案机构体系。

第九章:

档案载体的第二次变革与档案管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3学时)

第一节:

档案载体的第二次变革

封建社会纸张的发明引发了档案载体的第一次变革,结果使得五花八门的档案载体最终为纸质载体一统天下。

现当代时期又发生了档案载体的第二次变革,标志就是新型档案的出现。

与第一次改革恰好相反,第二次变革打破了纸质载体一统天下的格局,再次进入档案载体多元化的新时期。

一、档案载体第二次变革的表现——新型档案的出现

(一)、新型档案的含义:

新型档案是一个综合概念,一般是指除传统纸质载体以外的各种制成材料的档案,包括照片档案、影片档案、录音磁带档案、缩微胶片档案、计算机磁带、磁盘和光盘档案等。

新型档案与传统纸质档案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制成材料的新型化。

新型材料主要是化学合成材料和磁性材料,包括胶片、胶卷、胶带、合成纸、磁带、磁盘、光盘等。

(二)、新型档案的特点:

第一、信息的非人工识读性;第二、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第三、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第四、载体的脆弱性和保管费用的高昂性;第五、对技术和系统的依赖性。

二、档案载体第二次变革产生的重大影响

(一)、对档案自身的影响:

档案类型的大大丰富。

(二)、对档案工作的影响;对档案工作而言,新型档案的出现意味着各管理环节都增加了复杂性和相当的难度,使之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由于新型档案与纸质档案存在不同特点,在其收起、整理、保管、鉴定和提供利用等诸多环节上都面临一些新的难题。

(三)、对档案关、档案人员以及档案学理论的影响:

第一、对档案馆而言,新型档案的出现使档案馆的存在形式和职能均受到了冲击;第二、对档案人员而言,新型档案的出现意味着档案人员综合素质需要不断提高,职业形象和理念也需要重新塑造;第三、对档案学理论而言,新型档案的出现意味着档案学理论需要不断的变革和完善。

第二节:

档案管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现当代时期档案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的实践经验更加丰富,从而推动了理论体系的完善与成熟。

各国对来源原则的普遍接受和灵活运用、就鉴定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和标准、推行开放原则的同时合理制档案的封闭期和限制利用的档案类型等等,都表明现当代档案管理活动日趋完善和成熟。

一、档案整理与分类:

自从1910年布鲁塞尔大会将来源原则确定为档案专业的基本原则起,这一原则就在许多国家广为传播和运用,并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

较为典型的有英美的灵活运用——“组合”思想、德国的部分修正——自由来源原则、苏联的丰富发展——全宗理论,在当前电子文件时代,北美国家更是提出了一种“新来源观”,推动了来源原则的不断完善。

二、档案鉴定:

主要表现为各国的鉴定理论与原则更加丰富和完善,鉴定制度与方法更加科学和健全。

鉴定理论主要包括:

1、20世纪20年代的“行政官员决定论”;2、20世纪30年代的“职能鉴定论”;3、20世纪50年代的“文件双重价值论”;4、20世纪60-70年代的“利用决定论”;20世纪80-90年代的“宏观鉴定论”。

三、档案利用:

现当代时期档案利用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各国在推行开放原则的过程中逐步实行了限制利用的做法并确立了其理论依据,对利用的类型及各自特点进行了理论概括,树立了利用服务的思想并不断完善服务形式。

第十章:

档案法规的成熟与档案教育、档案学的发展(3学时)

第一节:

档案法规建设的成熟

与近代相比,现当代时期档案法规的建设更加成熟。

这种成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以第一部社会主义档案法规的颁布为开端,出现了资本主义档案法规与社会主义档案法规并立的局面;二是各国大多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档案法规体系;三是各国在完备的档案立法原则的指导下,档案法规大多具备了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主义档案立法的开端——“列宁档案法令”的颁布

(一)“列宁档案法令”的内容:

一是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档案所有权;二是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档案工作集中管理体制和原则;三是确立了档案的移交制度;四是确定了档案的销毁审批制度;五是确定了档案的开放原则。

(二)、“列宁档案法令”的意义和影响:

是第一部社会主义档案立法,并行成了与资本主义档案法规并立的两大格局。

二、档案法规体系的形成

档案法规体系包括国家各级立法或行政管理机关颁布或制定的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的一切档案法规,核心是国家档案基本法,也就是说,这一体系是由档案基本法统辖、包括其他档案行政法规和规章的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一)、档案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

主要有三部分组成:

档案基本法、档案行政法规、档案行政规章。

(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档案法与档案行政法规的区别:

制定的主体不同、约束力的范围不同、调整的对象具有不同的特征。

二者的联系:

制订与实施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制订与实施都遵守国家宪法规定的基本准则。

三、档案立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保护档案财富原则;第二、档案集中管理原则;第三、档案机关独立性原则;第四、档案开放原则。

四、档案法规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一)、档案法规建设的总体特点:

一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档案理事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力推动各国开展档案法规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二是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各国适应档案专业实践的变化,掀起了修改或重新颁布档案法规的热潮。

(二)、档案法规建设的发展趋势:

第一、档案立法趋向于被纳入更广泛的信息立法体系;第二、档案立法逐渐把文件管理纳入其中;第三、档案立法日益把私人档案管理纳入其中;第四、档案立法逐渐开始涉及新型档案,特别是电子文件管理的内容。

第二节:

档案教育的发展

现当代时期档案教育的发展主要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苏联创立了社会主义档案高等教育,形成了资本主义档案教育与社会主义档案教育并立的崭新格局二是国外建成了一个形式丰富、结构完备的档案教育体系。

档案教育也出现了共同点:

一是档案教育的层次较高;二是档案教育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是课程设置注重把文件管理与历史档案保管相联系,体现了文件与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思想;四是继续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此外档案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变化的领域,其发展趋势主要有:

第一、以正规档案高等教育为基础,各种短期培训为辅助,满足各国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要;第二、课程设置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将更加突出;第三、培训内容将更加现代化、专门化;第四、培训方式将向图书、档案、情报三个专业联合培训或协调培训的方向发展。

第三节:

档案学的发展

现当代时期档案学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各国的研究成果更加丰富,研究内容与时代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涌现了一大批颇有影响的知名学者。

一、档案学的名著与代表人物

影响较大的著作主要有八部

(一)英国档案学家希拉里·詹金逊与《档案管理手册》

(二)、意大利档案学家安根尼奥·卡萨诺瓦与《档案学》

(三)、德国档案学家阿道夫·希特勒与《档案学——欧洲档案工作的理论与历史》

(四)、美国档案学家西奥多·谢伦伯格与《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

(五)、法国档案学家米歇尔·迪香与《档案馆的建筑与设备》

(六)、加拿大档案学家休·泰勒与《档案材料的整理与编目》

(七)、美国档案学家戴维·比尔曼《电子证据——当代机构文件管理战略》

(八)、加拿大档案学家特里·库克与《后保管时代的档案范式——1898年荷兰手册出版以来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

二、档案学的总体特点:

第一、完成了古典档案学向现代档案学的转变;第二、现代档案学基本成熟;第三、当代档案学开始进入“后保管时代”。

三、档案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一、研究的内容朝着全面化和细分化的两级方向发展;第二、研究的借鉴与吸收特点和趋势更加明显。

第三、研究的合作与集体研究的特点日益突出;第四、研究的中心日益向专业研究机构和高等专业教育机构转移。

第十一章:

文件管理的成熟与完善(4学时)

第一节:

文件管理概述

一、文件管理的含义:

文件管理主要是指对进馆前的文件进行保管、利用和处置的活动。

这一概念的正式启用以及对其含义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时代。

二、文件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

(一)、必要性:

第一、文件数量的急剧增长和类型的大量增加,推动了文件管理的产生;第二、有效解决文件制作和保存的条件问题,加强了文件管理产生的迫切性;第三、合理解决文件处置问题,加强了文件管理产生的必要性;第四、文件全程管理实现经济和高效的要求。

(二)、最终目的:

一方面,对现行阶段的文件进行“前端控制”,确保现行文件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对半现行阶段的文件进行“最终处置”,确保半现行文件的安全保管、有效利用和妥善进馆。

三、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的关系

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这是由文件与档案的密切关系决定的。

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之间的紧密联系正是文件管理成为档案工作实践和档案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根本原因。

(一)、文件与档案的密切关系:

档案由文件转化而来,是文件中的特殊部分,文件和档案是同一事物在其不同运动阶段上价值形态变化的体现。

(二)、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的紧密联系:

第一、文件管理是档案管理的前提;第二、档案管理是文件管理的延伸和发展;第三、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工程;第四、档案部门和人员的参与,是文件管理质量的重要保证;第五、文件管理人员与档案管理人员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存进而又相互独立的关系。

第二节:

文件管理的理论基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在20世纪文件数量急剧增长的专业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从20世纪40-50年代西方档案学者对文件中心的理论解释起步,后来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到文件的整个运动过程以及对这一过程的全面管理,成为西方档案学理论的重要支柱之一。

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产生的专业背景

文件数量的急剧增长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产生的基本因素;文件管理的出现及其专门化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产生的推动因素;文件中心的建立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产生的直接因素。

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得名源自“文件生命周期”概念的提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萌芽与文件中心的出现有着特定的联系。

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

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点:

第一、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第二、由于文件价值形态的变化,这一完整过程可以划分为若干阶段;第三、文件在每一阶段因其特定的价值形态与服务对象、保存场所、管理形式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

它们也可以称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三个基本点。

四、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重要意义: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为文件的全过程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二是为文件的分阶段管理提供了实践指导原则;三是为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和对文件进行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电子时代面临的挑战及自身的修正

(一)、面临的挑战: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中外档案界认为电子文件的生命周期理论需要有新的理解、中外档案界对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中外档案界认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揭示的文件各阶段特定价值与相关因素的对应关系不在适用于电子文件。

(二)、在电子时代的补充——文件连续体理论

(三)在电子时代的修正:

首先、文件运动的整体性保持不变;其次、文件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发生变化;最后、各阶段文件的价值形态与相关因素的对应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六、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电子时代的指导价值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仅为文件的分阶段管理和全过程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为档案部门和人员对文件进行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进入电子文件时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全过程管理思想和前端控制思想表现得尤为突出,而且两者实现了有机结合和协调统一。

第三节:

文件管理的机构设置——文件中心

文件管理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