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48274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教案.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教案.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教案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2.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3.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科学内容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了解乐音的特性。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全章概述

   1.本章要求

   声音是人们最熟悉的现象之一,学生不仅在生活中已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认识,而且在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与声有关的常识。

尽管有这些前期经验与常识,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声音,人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

”大多数学生并不很清楚,对于声音在生产和技术中的应用就更是陌生。

本章将使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声的世界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试验稿)的基本理念之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材安排了一系列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物理结论;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从生活中体会到声音具有音调、响度和音品三个特征;知道人耳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知道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知道声音,特别是超声在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应用。

   通过对生活和自然界与声有关现象的观察,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他们喜欢物理知识、热爱自然的情感。

通过利用简单的生活用具、乐器进行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使学生逐步形成充分利用手边器材进行科学研究的习惯。

   通过本章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超声、次声和噪声,更重要的是应该了解超声技术在生活、生产、科技和国防等方面的应用;有自觉减少次声和噪声源的意识,对社区的声环境有简单的评价,对社区中的声污染能提出防范和改进意见。

   在本章教学中应以观察、实验、分析为主,强调知识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

教学中还要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精神;要鼓励学生做一些与声现象有关的家庭观察和小实验;要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与声有关的科技(普)资料,并让学生做一些适当的社会调查。

本章实验器材也应以简便易得的为主,实验要简单,现象应明显。

   2.本章编写思路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是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试验稿)基本理念之一。

为使学生体会到探究的意义,教材第一节设计为科学操究型课,但因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能力层次,所以又不是完整的探究过程,而是突出科学探究要素中“提出问题”这个环节。

人们在对生活和自然的观察中,必定会产生许多用自己已有经验和知识不能圆满解释的、甚至可能是矛盾的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明确地表达出来,这是科学探究的要素之一。

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和生活中发声物体发声时的状况,提出对产生声音原因的看法后,先用实验进行研究,进而用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证实,最后得出产生声音原因的结论。

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过程,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体会到这种认识的过程,同时注意学生对各种现象和结论的表述能力。

   

§3-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真空不能传声。

过程与方法:

1.尝试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师生双边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在学生活动中不断强化与同学(他人)的协作意识,通过录像片断,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课  时】1课时

【教  具】测验纸、橡皮筋。

钹、音叉、铁架台、乒乓球(细线)、一杯水。

【教  法】讲解、讨论、启发式科学探究实验法。

【课  型】科学探究课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导入新课

观看三幅幻灯片,第一次从图像中获知自然界“高山流水”,科学上“火箭发射”,生活中“小提琴独奏”的情形;第二次从相应的声音中获知上述情形。

从而导入声音可以让我们获知信息,并进一步提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

二、开展科学探究,实施新课教学

1、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师:

在我们的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它们可以让我们获取相关的信息,那么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声音的产生。

提出问题:

用一张纸、一根橡皮筋,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

比比看谁的方法多?

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随堂实验一:

仪器:

一张16K的测验纸、一条橡皮筋。

组织形式:

每二位同学一组。

(说明: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生活中的经验,可以提出多种多样的方法,在这里因为提供了橡皮筋,有学生就把橡皮筋拉成弓弦状去弹纸张使其发声,这也是一种方法。

由此可见,在课堂上,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也会有所限制,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更多的向学生开放实验条件,培养其思维能力。

实验后思考:

上述实验中,纸张在不同发声方式中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说明:

在这边,只要引导学生,发现其共同点——纸张发声时在“动”就可以了,不必深究。

教师演示一:

仪器:

钹、音叉(及共鸣箱)、铁架台、乒乓球(细线)、一杯水。

a)演示钹发声时在振动:

让钹发声,然后让一些学生触摸钹的边缘,体会其振动。

b)演示音叉发声时在振动:

把乒乓球系在细线上,并让其悬挂在铁架台上,调整好适当的高度,先让不发声的音叉去靠近乒乓球,再让发声的音叉用同样的方式去靠近乒乓球,比较二次实验可发现,发声的音叉可弹开乒乓球。

让发声的音叉靠近水面激起水花。

c)学生观看视频、动画:

发声的吉它的弦在振动;

蛙鸣时青蛙的肚皮在振动;

飞行中的蚊子靠翅膀的振动发声。

d)学生体验,感受人讲话时声带在振动:

用食指轻轻按住喉咙处,一起读一读下面的一副对联话: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得出结论: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说明:

通过众多的实例及感受,从而得出发声体在振动的结论,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在这些实验中,采用了一种很普遍的分析方法——比较法,实验条件的对比,实验结果的对比,都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得出规律,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加以体会。

(关于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实验说明:

因为处处可见发声体,所以要观察到发声的物体在振动的实例是容易找到的。

这里主要设计了:

发声的钹在振动,因为这种乐器本地的学生经常看到,由它入手比用手触摸音叉更具说服力,也有亲切感,其振动使手发麻的感觉也较音叉强;

振动的音叉弹开乒乓球的实验,是课本中的实验,也是个很精彩的实验,在本实验中,用黄色乒乓球代替课本中的轻质泡沫小球可以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而且乒乓球被弹开后还会像用球拍打球一样连续跳动,产生了一定的趣味性;

振动的音叉弹开水花的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也有力的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而且现场的学生可以较为清晰的看到水花溅出的现象。

(实验创新设计:

本课还可以把实验如此改进,让音叉发声,拿一张扑克牌或其他较硬的纸片,轻轻的用二个手指压住扑克牌的一端的中部,让另一端轻轻的靠向音叉——可观察到扑克牌的明显跳动;当有学生质疑是手在抖动时,可以让他自己上台一试……上课时,发现这个实验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如果学校有条件不如六七个人分组体验一下,这样还能听到扑克牌跳动的声音,和扑克牌与音叉摩擦的声音。

2、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

师:

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那么它又是如何使我们听到的?

生:

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朵,使我们听到声音。

师:

对,我们是靠耳朵听到声音的,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耳朵的简单构造。

教师出示幻灯并讲解耳朵听声的简单过程:

发声体→介质→耳朵。

师:

通过上图,我们知道了听到声音的条件,其实发声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传到耳朵中引起鼓膜的振动,最终引起听觉。

让么老师刚刚说的介质,其实是指可以传播声音的物质,下面我们就用实验的方式来探究一下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及其传播情况。

教师演示二:

用一个自制的二端开口的长方形空木盒(约1米长,开口面积约100cm2),其二端用透名塑料纸密封住,先让学生观察盒内情况,发现什么也没有,引导学生认识二塑料纸膜之间只有空气了,然后把一个轻质的泡沫小球用细线悬挂在铁架台上,并让它轻触其中的一个塑料纸中部,用小锤在另一塑料膜中敲击,发出声音,并看到另一端的泡沫小球被弹开。

在这里可以对比一下,如果在小锤敲击在盒体上时,泡沫小球的反映情况,从而进一步证明,空气是可以传声的。

随堂实验二:

轻趴在桌上,让一只耳朵紧贴在桌面上,一只手捂住另一只耳朵,一只手用笔杆轻敲桌面,试试看,你听到了声音了吗?

随堂实验三:

仪器:

一个空矿泉水瓶、一条棉线(1米左右)。

组织形式:

2人1组。

实验方法:

先将细绳的中部绕在矿泉水瓶瓶口处,并用瓶盖将绳子拧紧。

一位同学用笔杆轻敲几下矿泉水瓶,另一位同学端坐一边用食指堵住双耳,仔细听,看能不能听到声音?

端坐着的同学把细绳二端在食指上绕几圈,然后用食指堵住双耳,另一位同学拿住矿泉水瓶,拉紧细线,用与第二步相同的力度轻敲矿泉水瓶,感受一下,这时听到声音了吗?

教师演示三:

让学生观看往水里扔石块的视频短片,激起的水波并听到石块落水后,从水中传出的响声。

把一个发声的音乐盒用油纸包装好,加上适当的配重恰好悬浮于透明长水槽中,发现仍然能听到其声音。

例举生活中在水中能听到水外声音的各种实例,说明水能传声。

(说明:

通过以上的实验及例子有利的说明了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如果没有介质它能不能传播哩?

提出这个问题后,让学生思考,然后教师演示真空中的传声情况的实验。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展示课前学生自己完成的土电话,并表扬做得较好的同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演示四:

把一个经改装后的小扬声器(已经接好放音装置)放入一个圆形透明塑料糟中,在扬声器的纸盆上放数颗五子棋棋子,然后把它们放入真空罩内,打开音乐,让扬声器发声,可观察到棋子伴随音乐而跳动。

用抽气机抽给罩内抽气,可感觉声音在减小,抽到一定的程度,停止抽气,关闭抽气盘上的阀门,并关闭抽气机,静听一会儿,可听到微小的音乐声,并看到里面的棋子一直在跳动,然后打开抽气盘上的阀门,让空气进入真空罩内,可明显的感觉到音乐声逐渐变大。

(说明:

本实验,因为抽气机的声响可能会掩盖音乐声所以,采取了抽气前后声音对比的方式,来总结结论,并且因为无法达到完全意义上的真空,所以用对比方式,辅以逻辑推理,更具科学性。

(创新实验构想:

取一个音量较大的手机,悬挂于真空罩内,用抽气机给罩内抽气后,关闭抽气盘阀门,用另一手机给罩内手机发信号,看到指示灯亮却几乎听不到声音,然后打开抽气盘阀门,又能听到手机声音,借以说明真空中不能传声,但无线电波和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3、关于声速的教学

空气

340

1500

松木

3320

花岗岩

3800

玻璃

5000

钢铁

5200

让学生看幻灯上显示的几组常温下不同物质的声速数据,讨论并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单位:

m/s

引导学生获取下面的知识点: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

传播速度不同;空气中的声速较小;固体液体的声

速较大。

4、关于回声的教学

让学生观看“回音壁”视频实录,体会回声的趣味性。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回声现象,教师补充并说明,回声产生的条件。

(说明:

关于声速及回声的教学,限于教材的要求和时间的条件,在本节课中不作重点,只是让学生有个了解。

可以在课后,及下一节课中继续研究。

在观看视频时可适当提及中国古代的一些成就,引起民族的自豪感,并对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从物理走进社会,介绍声波治病的实例。

用高压放电的电火花产生一个冲击声波,再用椭球形凹面镜使声波经反射后集中胆结石上,就能使结石粉碎。

四、课堂小结(板书),结束教学。

五、作业布置、拓展探究。

让学生在课后的时候,继续换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土电话,以此来研究不同材料的的传声情况,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此中体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可以让学生去查阅有关书籍,了解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反思】

 

§3-2乐音和噪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知道什么是频率?

频率的应用。

2、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3、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尝试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乐趣,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师生双边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在学生活动中不断强化与同学(他人)的协作意识。

2、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噪声控制的途径,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  时】1课时

【教  具】电脑、音叉、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

【教  法】讲解、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3、声音在、体中比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二、新课教学:

引入课题:

为什么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一)音调:

声音的高低。

1、试验:

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课本如图示。

结果:

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结论:

(1)、频率:

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人的听觉范围:

20Hz~20000Hz。

学生阅读课本图示。

(二)响度:

声音的强弱。

实验:

研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课本如图示。

结果: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结论:

(1)、响度与振幅有关

(2)、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

学生阅读材料:

了解一些环境的响度。

(三)音色:

声音的一个特征。

音色表示什么?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提出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

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它对人有没有危害?

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四)噪声的来源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

2、分组讨论:

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环境保护角度)

(五)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3、认真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六)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

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学生活动:

1、观察书本图,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

2、分组讨论:

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观看录像。

加深对噪声的了解

三、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样防治噪声?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2.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五、板书设计

§3-2乐音和噪声

(一)音调:

声音的高低。

(二)响度:

声音的强弱。

(三)音色:

声音的一个特征。

音色表示什么?

(四)噪声的来源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环境保护角度)

(五)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六)控制噪声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教学反思】

 

§3-3超声与次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耳的听觉范围,知道超声与次声的定义。

过程与方法:

1、集的信息中了解超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从搜集的信息中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和危害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能用学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重点难点】超声和次声的概念,知道超声的应用,声呐定位问题。

【学情分析】

 

【课  时】1课时

【教  具】音像资料,图片或光盘,电脑及多媒体的设备。

【教  法】讲解、阅读法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教材中蝙蝠的故事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超声与次声

学生阅读p43第一段,回答什么是超声、次声。

阅读教材P43第一段举手回答:

超声和次声的概念。

(二)超声的应用

1、引入竞赛方式,探究超声的应用。

宣布竞赛的规则和赛题。

教师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积极参与,举手回答。

其他学生可进行评估。

2、宣布竞赛成绩,归纳声利用的实例,指导学生进行分类。

待学生分类完,然后启发学生问:

以上分类是不是唯一的?

还有没有更科学的分类?

按照声音在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医疗、军事等方面进行分类。

3、关于声呐,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探究定位的原理。

学生讨论声呐定位原理:

S=vt/2

(三)次声的危害

让学生阅读教材P44-45中有关“次声”一栏中的内容,回答次声的危害性。

师生共同进行评估,学生阅读教材中《次声》一段,举手回答。

(四)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发声频率。

人和动物的听觉范围。

看教材P45《信息窗》回答一些人和动物的发声频率及听觉范围。

三、巩固和小结

回顾本节所学知识及学习本节知识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内容,2、下课后上网查查关于次声的危害。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超声和次声

一、超声和次声

超声:

高于20000Hz的声。

次声:

低于20Hz的声。

二、超声的应用

1、生活方面

2、医疗方面

3、工业方面

4、农业方面

5、军事方面

三、次声的危害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