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分章复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4501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分章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社会学分章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社会学分章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社会学分章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社会学分章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分章复习题.docx

《社会学分章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分章复习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分章复习题.docx

社会学分章复习题

第一章社会学学科概述

1.社会学观察问题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特点)

2.社会学的含义

第二章社会学的发展

1.简要分析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2.西方古典社会学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3.古典社会学理论有哪三种主要的研究传统?

其主要的理论分析视角分别是什么?

4.西方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时期?

它们各自有何特点?

5.比较埃米尔·涂尔干和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思想的差别。

6.涂尔干所着《自杀论》被许多社会学家誉为社会学圣经。

7.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分为哪几个历史阶段?

8.简述现代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范式及其基本观点。

(1)结构功能论:

社会系统是由许多相互依存的部分所组成的;这些组成部分在功能上共同发挥作用,致使社会系统处于一种均衡状态;如果一部分出现功能失调,必然会影响到其他部分以至社会整体结构;社会具有自恢复能力,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社会结构的平衡;社会结构的协调与平衡是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前提。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是帕森斯和默顿。

(2)社会冲突理论(简述社会冲突理论的主要观点):

社会冲突理论是作为对结构功能理论的对立面而提出来的。

认为:

社会冲突是社会本身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引起冲突的原因是社会的不平等(特别是财富、权力分配的不平等),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理想与现实的不相符合;社会冲突既是社会的破坏因素,又是社会变迁的促进因素;社会应当建立“安全阀机制”以控制社会冲突的危机发生。

(3)社会互动论:

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乔治·米德的“互动论”思想以及欧洲早期社会学者(如齐美尔、涂尔干、韦伯)的有关互动思想而形成的具有美国特色的理论流派。

社会互动论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借助姿态、语言等符号相互交往,彼此沟通与互动,从而形成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以至社会本身。

其理论特色是侧重社会微观行动的研究,其重要代表任务有布鲁默、库恩、戈夫曼等。

(4)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论是20世纪50~60年代兴起的强调社会生活中的交换关系的社会学理论流派。

它的产生与美国社会倡导个性发展、强调个体行为的民族传统有着密切关系。

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的“以交换实现利益互惠”的思想、人类学“以交换建立人际交往关系”的观点、行为心理学的交换理论以及社会学中马克思和齐美尔的有关交换的思想,都成为社会交换论重要的理论来源。

他们认为交换行为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所以把个体之间的交换关系看作是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因此,社会交换论正是综合运用经济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等理论的概念、观点和基本原则,分析和说明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中的交换关系及其社会功能的社会学理论。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G·霍曼斯和P·布劳。

9.当代社会学理论出现了哪些新的综合?

P74

第三章社会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唯名论:

社会并非真实的存在;真实存在的不是社会,而是单独的个人。

社会这一概念,无非是对这些个人的一种集体称谓而已。

2.社会唯实论:

社会是一种像物理现象的真实存在,社会就是对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的反映。

它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3.社会:

是以特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以占据共同地域、共享某种文化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由个人、群体、组织和制度构成的较为宏大的网络,是依靠人们相互作用自我维持延续的相对独立体系。

4.社会角色:

是由一定社会地位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是人们的多种社会属性或社会关系的反映,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细胞。

5.社会结构:

指社会体系基本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6.社会群体:

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结合起来并共同活动的个人集合体,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二.简答题

1.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1)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先有社会,后有国家,社会的历史比国家的历史长,国家是一个历史概念,社会则与人类共始终。

(2)从范围上讲,社会应该大于国家。

在当代社会学的研究中,人们通常把一个民族国家等同于一个社会。

2.简述马克思的社会结构观点。

3.运用社会角色的基本原理分析性别角色差异现象。

性别角色差异的表现:

(1)社会期望的差异

一般来说,社会要求男性刚毅、果断、勇敢、豪放;期望女性温顺、柔和、仁慈、怜悯。

(2)行为方式的差异

男性的侵犯性强于女性;男性的支配欲强于女性,男性的自信心强于女性,男性的交际圈大于女性。

性别角色差异的原因:

造成男女两性性别角色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

研究表明,主要原因是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由于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机制不同造成的。

(1)不同的性别角色期待(外在力量)

不同的性别角色期待几乎存在于人的一生之中。

(2)不同性别的区别对待(外在力量)

不同的生活领域:

家庭、学校、单位、社会中。

(3)性别角色模式的认同(内化力量)

性别角色模式的认同始于孩子明确意识到自己的性别是男是女的时候,从那时开始,男孩的行为和女孩的行为就开始分化了,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成为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形式。

4.简述社会角色扮演的一般过程。

(1)角色期待(外在的社会观念)

(2)角色领悟(内在的个人观念)

(3)角色实践(内外结合的个人行动)

5.社会角色扮演的失调现象有哪些?

(1)角色紧张

(2)角色冲突

①角色内冲突

②角色间冲突

③角色外冲突

(3)角色混同

(4)角色中断

(5)角色失败

6.简述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区别。

7.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是怎样划分社会类型的?

8.用社会学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和观点分析建国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第四章婚姻与家庭

1、名词解释

1.家庭:

是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有共同生活活动的基本群体。

二、论述题

1、家庭的功能有哪些?

在当代中国社会,家庭功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中国的婚姻和家庭主要存在着哪些问题?

3、家庭有哪几种类型?

第五章?

社会组织

1、名词解释

1.社会组织:

是指以执行特定的社会功能为目标,以业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相对独立的次级社会群体。

2.科层制:

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中最普遍、最典型的一种管理方式。

它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是对权力进行等级划分、分科执掌、分层负责的管理方式。

特点:

(1)明确分工、法定职责。

(2)权力分层、职务分等。

(3)依章工作、管理规范。

(4)考核实绩、任人唯贤。

2、论述题

1.简述科层制的特点。

2.简述社会组织的功能。

(1)整合功能

(2)协调功能

(3)维护利益功能

(4)实现目标功能

3.结合你熟知的某个工作单位(学校、公司、政府部门等),分析其科层制体系和特征。

4.在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中,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作为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引发了学界无尽的兴趣,它们的发展有何区别?

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1)苏南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温州模式则通过发展个体私营企业,通过市场化来促进工业化。

(2)在苏南,由乡村集体支配资源,它们同时也是财富积累的主体。

而在温州,由个人积累财富和支配资源。

(3)苏南模式是“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能人经济模式”和“政绩经济模式”,本质上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在温州私营企业起步和发展壮大的阶段,政府部门坚持“无为而治”,推行企业自律,放手发展私营经济。

 

第六章社区

1.名词解释

1.所谓社区,是指由社会活动或生活方式基本属于同一类型的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共同体。

社区既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实体,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整体。

2.农村社区又称乡村社区,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所组成的地域性共同体。

3.城市社区又称为都市社区,是指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居民组成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4.城市化(urbanization)又称城镇化或都市化,指人口由农村社区向城镇和城市社区集中、农村社区不断转化为城镇和城市社区的过程和现象。

城市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镇和城市数量的增加,二是城镇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实质上是城市人口增加。

5.过度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从而造成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城市发展的速度,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并导致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的现象。

6.“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中的企业向郊区、农村转移、城市居民向迁往郊区和农村的过程和现象。

二.简答题

1.简述社区与社会的关系

社区与社会的区别:

(1)社区内部同质性较高;社会关系复杂,异质性较高。

(2)社区是一个具体概念,它是直观可感的社会空间和地理空间的有机结合;社会则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是人们在各种社会行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合。

(3)社区结构单一,社会结构复杂。

社区与社会的联系:

社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一个社会是由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社区组成的;社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实体,是宏观社会的微观缩影。

2.社区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1)共同的地域空间。

(2)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认同。

(3)共同的活动与利益。

(四)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人群。

3.社区的基本功能

(1)社会服务功能

(2)社会化功能

(3)社会保障功能

(4)社会民主功能

(5)社会控制功能

4.社区的基本类型

5.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特点

6.城市化的原因

(1)工商服务业较之农业具有更强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

(2)农业本身的发展趋向工业化

(3)城市文明吸引着农村居民向城市流动

第八章社会分层

1、名词解释

1.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以及占有社会资源的不同而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2、简答

1.社会分层的特点

2.简述马克思的阶级分析观点。

3.韦伯的社会分层标准包括哪些?

对后来的社会分层研究有什么影响?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1)农民职业分化和地位分化

(2)工人队伍膨胀,内部分化加剧

(3)个体、私营工商层崛起

(4)户籍、档案制开始松动,自致地位逐步取代先赋地位

(5)官本位体制受到冲击、财产本位突现。

3、论述题

1.比较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与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差别

①二者的分层标准不同。

马克思:

以阶级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为立足点,因而提出了生产资料占有关系这种一元的、定性的划分标准。

韦伯:

从贯穿于一切社会中的差别现象入手,提出了经济、政治、社会的多元的和定量的分层标准。

②对分层的最终结论不同。

马克思:

认为阶级的分层与不平等是私有制的产物,因而可以通过废除私有制而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

韦伯:

认为社会分层具有普遍性,在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因而分层是永恒的。

③研究分层的目的不同。

马克思:

研究社会的阶级分层与阶级对立,其目的是揭露阶级对立的罪恶,从而主张通过社会革命,最终消除社会不平等;

韦伯:

研究社会分层的最终目的是在不触动私有制的基础上改良社会运行机制,控制和防止由社会不平等造成的社会动荡,自觉不自觉地起到模糊阶级界限、冲淡阶级意识、缓和阶级斗争的作用,以便维持一种可以被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接受的不平等格局。

第九章社会流动

1.社会流动的含义

——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

2、社会流动的类型

第十章社会变迁

1.社会变迁的含义:

指由于社会系统内部或外部的原因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变化。

2.社会变迁的现代形式:

现代化和全球化

3.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

4.对社会变迁的几种理论解释

5.比较社会现代化的两种类型。

(一)早发内生型的现代化

1.现代化启动的时间早。

2.现代化启动力量的内生性

3.现代化进程的自然性

4.现代化手段的创新性

(二)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

1.现代化的起步时间晚

2.现代化动因的外部性

3.现代化进程的人为性

4.现代化手段的采借性

6、分析发展中国家社会现代化的特征。

(一)历史起点与发达国家不同

(二)“迟发展效应”

(三)“二元”社会结构长期存在

7、分析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特点。

(一)模仿性

(二)赶超性

(三)不平衡性

(四)政府作用的重要性

第十一章社会文化

1.名词解释

1.文化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由人类创造和分享的、并存在于社会或群体之中的一切社会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狭义的文化指非物质产品,包括各种观念、知识和规范。

2.文化特质又称为文化元素,是指具有独立文化意义的最小文化单位。

文化特质既可以用物质产品来表示,也可以用非物质产品来表示。

3.文化丛又称文化特质丛或文化集丛,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功能上相互整合的文化特质构成,这些文化特质彼此为一体,表达一定范围内的文化意义。

4.文化模式是多种文化特质或多个文化丛经过长期的接触,融合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系统。

5.种族中心主义又称为我族中心主义或自我文化中心主义,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在《民俗论》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

种族中心主义是一种以自己的标准判断别的文化,把自己的文化视为优越于他文化的观点和倾向。

6.文化相对论又称为文化相对主义,指不能主观武断地用一种文化的规范和价值标准去衡量和评判另一种文化的规范和价值标准。

3.简答

1.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文化与文明的区别有两点:

一是概念的属性不同。

文化是陈述性、描述性的概念,不含价值判断;文明是一个评价性、评述性的概念,含有价值判断。

二是外延不同。

文化包含文明,文化的外延大于文明的外延。

一切文明都是文化,但并非所有文化都是文明。

2.举例说明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论有何异同。

三.论述

举例说明什么是亚文化?

描述一个你所熟知的亚文化,分析该文化独特的价值观、规范和生活方式。

第十二章集合行为

1、名词解释

1.集合行为是指那些在相对自发、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群体情景下,由成员之间的相互暗示、激发和促进而发生的社会行为。

2.论述题

1.试用集合行为理论分析当前中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机制及解决办法。

斯梅尔塞认为,集合行为的发生有6个“必要且充分”的条件:

(1)环境条件。

即有利于产生集合行为的社会结构或周围环境。

(2)结构性压力。

即社会结构出现了某种问题,这种问题已经为人们所普遍知晓并构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3)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

(4)诱发因素。

集合行为一般都是由某些突发性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引起的。

(5)行为动员。

在以上各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还需要有人传递信息和压力,以唤起大众情绪。

(6)社会控制机制。

集合行为最后是否发生以及发生的结局如何,还取决于社会控制机制。

这些机制包括政府的反应、警方的行为、宣传工具的处理等等。

预防机制:

2.举例谈谈你所在的家乡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形成原因及解决路径。

(附问卷调查设计表,不少于15个问题)

第十三章越轨

一、名词解释

1.越轨:

指对特定社会价值观念、道德体系和制度性规范的不遵从。

2.标签理论认为,犯罪是社会互动的产物,而个人被有意义的他人——如教师,亲戚,警察等贴上标签,描述为偏差行为或犯罪者,他就逐渐自我修正,而成为偏差行为者或犯罪者。

二、分析题

1、“标签理论”是如何解释越轨行为产生的过程?

对我们预防和矫治青少年越轨有哪些启发意义?

(慎用坏标签,多用好标签)

2.什么是越轨?

如何理解越轨现象?

3.从越轨角度看,“孙志刚案”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

4.几种越轨理论。

第十四章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的含义

2.当前国际社会出现了哪几种治理社会问题的主要趋势?

3.解释社会问题(尤贫困)的几种主要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