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战例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44358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型关战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平型关战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平型关战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平型关战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平型关战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型关战例分析.docx

《平型关战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型关战例分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型关战例分析.docx

平型关战例分析

小战斗大政治

—-——《八路军第115师平型关战斗》研读报告

 

学员一旅模拟营三连九班

组员:

王永鹏何志斌陈刚郭攀李力

许诚雷朝庭董文华曹智磊

小战斗大政治

——-———-《八路军第115师平型关战斗》研读报告

战前基本情况简介: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针对日军对淞沪地区和华北地区展开大规模进攻的危机形势,国民党在冀、察、绥三省设立第二战区,阎锡山任司令长官.日军采取速战速决、长驱直入的战略方针,将其在华北战场作战的兵力,迅速增加至12个师团约30万人,妄图迅速占领华北,以实现其“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日军侵华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一溃千里,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尚无一场胜利,尤其是南口战役和淞沪会战的失利,使国内很多人产生了悲观情绪,军心民心无比低迷,以至于出现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此种情况下,第一次对日作战的八路军,急需一场胜利来振奋军心民心,树立八路军的威望。

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机,紧要关头,八路军不待改编完毕,第115师主力即于8月22日由山西省三原地区誓师出征,开赴抗日前线,配合国民党第二战区作战。

八路军在第二战区作战,阎锡山有意将八路军推到第一线,作一道挡箭牌,一要借日军之手消灭八路军,二要借八路军作战争取太原会战的准备时间。

平型关在山西灵丘县一带,自古以来就是晋、翼两省的重要关隘,北为恒山余脉,南接五台山,东通冀北,西抵雁门,地势极为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日军想要迅速吞并华北,必须先拿下平型关,打通华北的门户.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以其第21联队主力由广灵西进占领浑源县城,第9旅团主力由蔚县南下占领涞源,同时第21旅团以2个大队兵力南下占领灵丘县城,向平型关逼近.日军之所以选择平型关,是因为知道平型关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是华北门户,并且这里是山西与河北交界的地方,比较薄弱,再者,板垣师团长错误估计八路军不可能这么快东渡黄河,严阵以待。

日军通过侦察,得知国民党第二战区在平型关一带集结,以阻止其前进。

为解除西面威胁,板垣师团长令第21旅团向西攻占平型关及以西的大营镇,控制通向太原的要道;又令在浑源的两个步兵大队,从平型关以北的小道攻进长城.

为配合国民党第二战区防守平型关至内长城一线,八路军115师沿同薄路北进,在师长林彪的率领下,进至平型关以西之大营镇地区集结,准备迎击平型关之敌。

八路军坚持独立作战原则,准备进入日军侧后,给予日军以歼灭性打击.林彪亲自到灵丘方向侦察地形,发现平型关不仅是日军必经之地,更是个极其难得的伏击之地,路北山高坡陡、极难攀登,路南山坡低缓、易于出击,便于隐蔽,居高临下,如果阻住正面路口,截断日军的增援,将部队埋伏在公路两侧的山地里,在缺口的高地上设置重兵,日军便成瓮中之鳖。

9月23日,在召开连以上干部战斗动员会后,林彪得知日军先头一部,正在平型关东北与国民党正面交战。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利用敌人攻击友军阵地时,袭击敌人侧后方,这是最好的战法。

林彪迅速组织旅、团、营指挥员勘察地形,并在现场明确了各自的作战任务:

第343旅两个团主攻,第685团“打蛇头”,占领老爷庙,关沟以东地区;第686团向东泡池方向进攻,“斩蛇腰”,埋伏在老爷庙至蔡家裕一带,实施中间突击;第687团“断蛇尾”,占领西沟村、蔡家裕以南地区,阻击来援之敌;第688团进至东长城地域,为师预备队。

24日24时,伏击部队向预定伏击地区运动,冒着倾盆大雨、顶着深秋寒风,穿越崎岖漆黑的山路,跨过湍急山洪,所有参战部队克服重重困难,于当夜进入预定阵地,于拂晓前做好了战斗准备。

一.战例情况介绍

平型关战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作战,即关沟方向封堵日军前进道路,小寨方向伏击战斗及抢占老爷庙要点,将进击的日军分割包围于关沟与小寨之间的峡谷中分别予以围歼,同时在驿马岭方向伏击日军之援军.

1.关沟方向堵击战

25日拂晓,风停雨住了。

奉命从左侧攻占平型关的日军精锐部队第五师团所属第21旅团一部(3个步兵大队,1个野炮大队及辎重部队,约有1000多人),在大雨倾盆中赶了一夜之后,以3路纵队由灵丘沿公路向平型关方向开进,主力部队乘坐100多辆汽车,后边还有200多辆大车,最后有少量骑兵。

由于道路狭窄、泥泞、日军行动十分缓慢。

但骄横的日军根本想不到八路军会在这时设伏,毫无戒备地向115师布好的口袋阵中钻进来。

日军先头车辆越过小寨村进入沟内时,车上的的机枪向两侧山上胡乱扫射,实行一贯的火力侦察。

火力侦察完毕,日军又毫无戒备地继续前进。

7时许,日军主力进入辛庄至老爷庙,小寨村之间伏击圈内。

115师指挥所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发出冲击信号。

由杨得志率领的第685团处在打击日军的先头部队的位置上.经过一夜激烈的战斗,有利的地行被685团控制了,日军残余力量拼死突围,但有生力量已被摧毁,下午在关沟一带日军全部被灭,日军向平型关前进的前锋被堵住了.

2.小寨方向伏击战斗及抢占老爷庙要点

在685团和日军拼杀的同时,第686团也和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拼杀。

第686团和日军争杀的是老爷庙。

经决定,将抢占老爷庙的任务交给了第686团二梯队的第3营,由杨勇亲自指挥.

第3营在第2营的支援下,夺下老爷庙制高点。

全歼山顶上的日军,封闭了企图北进突围的日军。

由旅长率领的第344旅第687团,设伏在小寨村,蔡家峪一带,他们的任务是既不能暴露目标,要放日军主力部队进入兄弟部队的伏击圈,还要扎好口袋,关起门来打狗。

经过一场恶战,日军已被115师杀伤过半。

此时,第115师已将日军全部压缩于小寨至老爷庙公路两侧峡谷里,日军慌乱,为我军胜利奠定了基础。

当第115师在关沟,小寨村地区包围日军时,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长三浦敏事正在团城口地区同国名党军第71师作战.这部分日军刚过关沟村就遭到第115师第686团二梯队的伏击,在八路军的强力攻击下,援敌退缩在辛庄,关沟两侧高地顽抗,双方形成对峙.

3.驿马岭伏击战

当日军遇到强劲对手后,立即向第5师团长坂垣求援,而115师独立团切断日军从涞源至灵丘,广灵至灵丘的公路运输线,阻击涞源,广灵俩个方向增援的的日军,以保证主力部队歼灭平型关之敌.

独立团于9月23日从上寨出发,于下午6点到达宿营地上,下北泉村。

9月24日,部队由上下北泉出发,一急行军奔向腰站.

24日下午,杨成武接到侦察兵的报告,日军第28师团的一个连队正从涞源向腰站赶来,于是把兵力重新又增加了进行了部署。

25日,择马岭日军又增加一个联队的兵力,杨成武决定采用主动出击以攻为守的战术。

第一营一连在正面抗击日军,并抓住时机进行反击。

第2,3连迂回到右翼对日进行攻击。

在团预备队3营的配合下,阻击战打了近2天,增援的日军着急,但始终没有突破防线.随后,杨成武接到师部的电报,歼灭日军近1000多人,任务已经完成。

于是,团主力迂回到日军侧翼,从其背后打上去,正面部队也发起反冲击,日军大败.

三个方向作战结束,平型关战斗胜利。

平型关战斗,从整个抗战历史来看,不是大仗,但它意义重大,震动全国。

它是八路军出师以来第一次歼灭战,也是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这一胜利,直接配合了国民党友军作战,挫伤了日军的锐气,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显示了八路军的战斗力,在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二.战例分析

平型关战斗非常成功,是一场漂亮的伏击战,更是一场漂亮的政治仗,共歼灭日军1000余人,缴获92式炮一门,机枪20挺,步枪1000多枝,掷弹筒20余个,战马53匹,及其他军用物资一批,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

结合战斗全局情况,总结出以下几点得与失,成与败.

(一)首战必胜,战术灵活,打了一场漂亮的政治仗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战争是小舞台,政治要唱大戏。

日军侵华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国名党军兵败如山倒,一溃千里,国内很多人产生了悲观情绪,军心民心无比低迷,以至于出现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此种情况下,第一次对日作战的八路军,必须首战胜利,打击日军嚣张气焰,以振奋军心民心,树立八路军的威望。

面对陌生的强敌,要想首战得胜,作战对象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作战结局,战略抉择十分关键。

从总体上看,侵华日军战斗力很强,但强中有弱,日第5师团的辎重部队,就是一支弱敌。

抗日战场离不开敌强我弱的基本特点,毛泽东提出的军事原则之一,就是拣弱的打并积极扩大战果。

毛泽东认为,“弱军对于强军作战的再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拣弱的打”。

这次打的就是日军中的辎重部队。

同时,“打蛇头”“斩蛇腰”“断蛇尾”的战术也发挥了极大作用。

小战斗,大政治,平型关就是一场漂亮的政治仗。

此次胜利,战果是有限的,它只是第二战区的一次小战斗,战果也很有限,其伟大之处正在于它的政治影响是无可估量的!

日军从无败绩,这一次却被全歼,新闻发出以后,无论是日本本土还是国际社会,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反战与反日情绪高涨。

平型关战役扩大了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丰富了伏击战的指挥艺术,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第一次遭受重大损失,使日军不再如入无人之境,他们开始重新评估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它也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使全国人民更加信赖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八路军!

当日军疯狂侵略中国,国民党诸多装备良好的部队难以阻挡日军的进攻时,八路军出师抗战,第一次与日作战就打了一个大胜仗,是中国军队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胜利是最有说服力的宣传与鼓舞,它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斗志,一下扭转了无比低迷的军心民心,它使全国军民看到了貌似强大的日军帝国主义的虚弱本质,看到了自己不可估量的潜能,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威风与志气,打出了全国军民对“驱逐日寇出中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念!

平型关战斗在波澜壮阔的抗战史上,战场是小规模的,战果是有限的,但正是由于它对民族精神的鼓舞,对抗日士气的提振,以及它的政治影响是无限的。

所以,它被称为“平型关大捷”,这是名副其实的.

(二)战前准备充分,部署周密,根据情况灵活确定战法

在敌军没有到达之前,指挥平型关战斗的林彪,战前进行了充分准备,多次顶风冒雨勘探平型关的地形,最终选择了非常适宜于打伏击且又是日军必经之地的平型关,此地长约13公里,两侧高地便于隐蔽部署兵力,便于集中火力和展开突击,是伏击歼敌的好战场。

战斗开始前召开了连以上干部会议,进行了深入的战斗动员,而后再次组织现地勘察,并详细确定了兵力部署与具体任务,确定了拦截日军之先头、切断其退路、实施中间突击、分割歼之的战法。

林彪制订了用2个团截击和分割行进中的敌人,用1个团切断敌军退路,留1个团为预备队,再用1个独立团和骑兵营阻击增援的日军的作战方案.但在战斗打响后,林彪根据当时的形势,打破了原计划只用115师一个旅的兵力的计划,动用了整个115师,这种随时的应变对平型关战斗的胜利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显示了林彪非凡军事指挥才能。

(三)抓住有利时机,占据有利地形设伏,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

115师根据自身善于近战和山地战的战术特长和武器装备落后于日军的特点,反复研究了平型关的地形和敌我的力量对比,再利用日军疯狂而轻敌的弱点,同时紧抓日军正面攻击国民党,侧面空虚的有利战机,占据有利地势,设伏待机,将敌军放入狭长的谷地,使其丧失机动能力,封口炸车,成为瓮中之鳖,全歼敌军,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

同时,为隐蔽行动企图,达到作战的突然性,林彪命令各部队利用夜间天黑进入伏击阵地,效果十分明显。

(四)根据日军装备特点,灵活运用破击方法

日军第5师团,是日本陆军最精锐的师团之一,在日军侵华战争中一直是急先锋,其装备精良,机械化程度高,只有小米加步枪的115师官兵深刻认识到:

要让日军进了伏击圈又不得逃出,除了封口严、分歼之外,还必须破坏日军汽车等交通工具。

但匕首、菜刀只能手持着才能割破轮胎,战斗打响前是办不到的,战斗打响又很难靠近汽车。

于是115师在日军经过的路上预先挖一些窄沟,将铡草刀背朝下、刃朝上,或横或竖埋好,同时使用手榴弹准备炸毁汽车.当汽车轮胎被割破或爆破后,整个汽车就瘫痪了,在狭窄的山路上,成为阻碍日军前进或后退的路障.而正在日军慌乱时,115师突然发起攻击,打的日军措手不及,损失极大。

(五)对同日军作战认识不足,缺乏经验,照搬对付国民党的方法

八路军虽然获得胜利,但也要看到,由于第一次与日作战,经验十分匮乏,因此遭受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首先,日军战斗力与火力很强,日军步兵不仅能各自为战,而且射击准确,运动迅速隐蔽,指挥官指挥有方,虽遭八路军伏击,但经过短暂的混乱之后,便可组织起有效的抵抗,由于认识不足,损失极大。

第二,日军官兵受武士道、法西斯教育多年,也由于他们对中国军民太残忍,怕遭报复,所以他们都是至死不肯缴械投降,由于缺乏相关认识,很多人在打扫战场或劝敌投降时被袭,导致大量不必要伤亡.第三,日军不了解八路军俘虏政策,也不懂中文,所以那些对付国民党的“心理宣传”、阵地喊话是没有用的,很多战士,甚至指挥员都是在劝降与活捉俘虏、为敌治伤时牺牲的。

第四,对敌军了解不深入,战前准备教育不足.战士们冲下公路,不知道烧毁日军的汽车以摧毁其隐蔽物,而是挤在一起对着汽车下面喊:

老乡们出来吧!

结果很多人是这样伤亡的,实际上,这些问题的根子还是在干部身上。

(六)国共两军配合失败,没能及时扩大战果

八路军的平型关战斗只是阎锡山整体作战框架的一部分,是八路军独立进行的。

在国共配合作战前,双方本来就打成了协同作战的计划,但战斗打响后,国民党军队并没有出击配合,115师曾多次与附近的国民党部队进行联系,均没有任何结果。

平型关战斗结束后,按战前计划八路军115师参战部队迅速向平型关正面的东跑池一带的盆地进发,会同国民党军队共同围歼这里的日军.9月25日黄昏八路军115师抢占了东跑池周围的高地,将日军包围在盆地里,但国民党军队仍然没有出现,导致平型关战斗的战果没有能加以扩大,没能最大程度消灭日军有生力量.

(七)首战告捷却有三个可惜。

第一,可惜八路军伤亡太多,115师打的是居高临下的伏击战,在歼灭日军1000多的同时,却自己也伤亡了包括团长、营长在内的1000多人,这些伤亡的将士,都是经过长征留下来的革命种子,十分珍贵也十分可惜,再者,很多人是由于对日军缺乏了解,打扫战场与救护日军时伤亡的。

第二,可惜没有抓到俘虏,军队作战,都想抓俘虏,很多指战员出于对日军的通恨,多抓俘虏的愿望强烈,但日军武士道与战斗精神极强,步兵也很有战斗力,能各自为战,虽打败负伤了,亦有不肯缴枪的。

战后只见战场上敌人尸体遍野,却捉不着活的俘虏,很多战士因为想要活捉俘虏而献出了鲜血和生命。

第三,可惜所歼日军是辎重部队,担任后勤保障的辎重部队战斗力较弱,但即便如此,伤亡比例也达到的1:

1,如果是作战部队,伤亡将更大,但首仗歼灭日第五师团一部及其辎重部队,把弱敌当强敌打,取得大胜,这是高超的指挥艺术。

三.主要启示

通过对平型关战斗的研读和解析,结合未来作战特点,综合自我的思考,得出以下几点主要启示。

1.认清战争本质,确定好的战略,积极扩大战果

战争的本质就是政治的延续。

作为决策者,要有大局意识,从政治的高度去综合全局动态,分析战争问题,确立战略思想.在日军战无不胜,国民党一溃千里,军心民心极其低迷之时,毛泽东认为与日第一场战斗的胜败,对全局有着极大的影响,他要求:

“第一仗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

在战斗胜利后,八路军趁胜追击,积极扩大战果,击毙更多敌军的同时,也收复了一些失地.于此同时,毛泽东将此战胜利的捷报告示全国,对军心、民心、八路军的积极影响是无可估量的,也是平型关战斗成为平型关大捷,在抗战历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无论是战斗胜利,还是胜利后的巨大影响,政治发挥了无法比拟的力量.

2。

战前摸清对手,充分进行准备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作战之前,要摸清敌人行动目的、军事实力、作战特点、兵力配置等,也要对作战地域进行反复侦察和勘查,并充分考虑我军实力与长处,在慎重研究之后,确定作战方略与有效战术,随后进行战斗动员、兵力部署并明确作战任务,进行充分准备。

林彪对日军情况及作战地域十分熟悉,找到一个好地形,决心打一场伏击战,战场部署也很到位,但美中不足,其对日军武士道及火力、作战特点缺乏足够认识,导致我军将士许多不必要牺牲,十分可惜,但由于是与日军的第一战,经验与教训都很珍贵,这并不影响它仍是一场漂亮的伏击战。

2.抓住战机,利用地形,扬我长、杀敌短

古往今来,征战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即战机,地利即地形,人和即扬我长、杀敌短。

日军侵华以后,来势凶猛,一路杀戮,十分顺利,没有遭遇到像样的抵抗,于是日军官兵骄横,轻视中国军队,成了习惯,便由骄矜而疏忽,不注意侦察警戒,疏于戒备,并且其师团长严重低估了八路军的实力,轻敌是日军致命的弱点,但也是我军的天时,另外,利用敌人攻击友军阵地时,袭击敌人侧后方,这是最好的战法,比在其刚到阵地而未站住脚时去袭击还要好些,这次就是利用敌以全副兵力注意对付友军时,突然在他们的后方大打起来。

再者,我军擅长山地游击战,伏击战也很拿手,敌军作战勇猛、机动作战能力强,但不擅长山地作战,一到山地战,敌人的战斗力与特长均要大大降低,甚至于没有,敌步兵穿着皮鞋爬山,简直不行,虽然他们已爬到半山,我们还在山脚,但结果我们还是先抢上去,给他一阵猛烈的手榴弹,他们只好像滚罗卜一样地滚下去了,敌炮兵则难于运动与找阵地,敌坦克车呢,有些地方简直使它英雄无用武之地,敌飞机的作用也不大.于是林彪就在敌军必经之地,找到一个狭长山谷,设下埋伏,静待时机,居高临下,封口炸车,充分扬我长、杀敌短,战果辉煌。

4.根据战场动态,及时随机应变

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好的指战员必须及时把控战场动态,根据变化的敌我态势,及时作出反应。

在战斗打响后,日军短暂慌乱之后,开始组织反击,并利用强大火力,抢占制高点,我军进行激烈阻击,正在这时,日军飞机来援,为了避免他们的炮兵和飞机,我军及时改变战术,迅速接近敌人,投入肉搏,连续冲锋,使敌人的炮不好放,敌机受地形限制,害怕误伤日军,盘旋几周便飞走了。

日军火力很猛,负隅顽抗,死不投降,在战场态势不稳定之时,林彪及时调集预备队,原定一个旅的战斗迅速成为一个师的博斗,将战场态势牢牢控制住,终于对日军进行了全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