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联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4013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联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联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联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联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联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联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联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联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联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1-2022年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指定位置清楚地填写相关考生信息。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某位学者比较人类四大古文明时,提及其中两个文明:

这两个文明基本上都是土生土长地自行发展出来的,也都有自然天险屏障或地理上的偏安,让他们自成一个世界,为统一政权的出现提供有利养分。

学者所指称的两大文明最可能是:

A.印度、埃及古文明B.两河、中国古文明

C.埃及、中国古文明D.印度、两河古文明

2.曾经在蒙古的凌辱下背井离乡,又在崛起中改变了欧亚非交汇地区的历史进程;曾经是雄霸世界的穆斯林帝国,却在20世纪的大厮杀中成为单一民族的国家。

它是

A.土耳其帝国B.俄罗斯帝国C.阿拉伯帝国D.德意志帝国

3.黑格尔《历史哲学》中说:

“……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

”从古希腊看,下列不能反映“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的成果的是

A.不断发展的民主制度B.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C.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D.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

4.雅典民主政治从梭伦、克里斯提尼到伯利克里时代不断发展。

此时是古代中国和罗马

A.西周‖共和时代B.东周‖共和时代

C.秦朝‖帝国时代D.汉朝‖帝国时代

5.古代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等人的贡献在于

A.“将哲学从天上带到人间”B.打破了中世纪神学对人性的束缚

C.动摇了天主教会的权威D.为人类勾画“理性王国”的蓝图

6.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逐渐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

A.平民开展暴力斗争B.代表平民利益的领袖不断改革

C.平民中不再有债奴D.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7.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种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

阅读右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习惯法不属于成文法

②《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

③公民法是罗马法的成熟阶段

④罗马法是古罗马帝国时期法律的总称

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②④D.①②

8.开元盛世尽显大唐气象,却滋生了割据隐患;几乎同时的西欧,也曾出现有过貌似强势,但却潜伏后来危机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

A.克洛维接受基督教B.城市自治斗争

C.查理·马特采邑改革D.等级君主制确立

9.一位学者评论某一政权,认为:

这个政权中,君主不能直接控制地方,犹如全身瘫痪,中枢神经不能直接控制四肢,身体各部位只能有限的互相牵动。

这个政权最可能是指:

A.二世纪的罗马帝国B.十五世纪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C.九世纪的法兰克王国D.十六世纪的法国

10.孔子针对东周时期国家分崩离析、社会动荡不安的现象,对西周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他对周公建制的突出发展体现在

A.提出“仁”的观念B.丰富“礼”的内容

C.扩大“乐”的范畴D.强化“德”的内涵

11.有人评述战国的政治改革: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贵族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该观点肯定改革的积极意义,认为促进了中国古代政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宗法等级制向实力竞争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12.“亭长(刘邦)何曾识帝王,入关便解约三章,只消一勺清凉水,冷却秦锅百沸汤。

”(宋周密《齐东野语·诗用史论》)诗中的“清凉水”喻指汉初的

A.休养生息政策B.汉承秦制策略C.布衣将相格局D.郡国并行之举

13.在汉代,读经入仕成为学子正途。

但真正能够“学而优则仕”还必须具备(或经历)

A.门第资质和治国韬略等前提B.世官世禄和血族宗亲等条件

C.三级考试和择优录用等选拔D.地方举荐和策试贤良等程序

14.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官不仅是管理系统中的工具,而且是一个有意识形态的群体。

这里的“意识形态”发展为时代主流最早可以追溯到:

A.春秋B.战国C.秦朝D.西汉

15.“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系不是简单的修补,而是在不断创新与完善”。

以下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商方国联盟②秦郡县制③汉刺史制④唐三省六部制⑤元行省制

A.②④ B.②⑤ C.③④⑤D.①②⑤

16.强盛的王朝往往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唐朝时,增设的相应机构的管理范围大致在图中

A.①B.②

C.③D.④

 

17.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最相近的是

A.唐之中书省B.元之中书省C.明之内阁D.清之军机处

18.明朝对外关系的新现象有

(1)开始与非洲国家交往

(2)开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3)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4)开始翻译西方科技著作

A.

(1)

(2)(3)(4)B.

(1)

(2)(3)C.

(2)(3)(4)D.

(2)(4)

19.康熙帝统治时期,清朝中央机构出现三足鼎立状态,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A.议政王大臣会议、六部、内阁B.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南书房

C.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D.议政王大臣会议、六部、南书房

20.15、16世纪的种种迹象似乎都预示着英国这个大西洋边缘岛国,将注定成为未来几个世纪的文明中心。

而加速这一进程的制度性保障因素是

A.新航路最终开辟B.君主专制的形成C.君主立宪制确立D.圈地运动的出现

21.16世纪,有威尼斯人说“除了失去自由以外,这大概是威尼斯共和国所听到的最坏的消息。

”“最坏的消息”应该是

A.新航路开辟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工业革命

22.文艺复兴是西方世界对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与思想的回溯和振兴,同时具有反对封建神权,宣扬人文精神的重要历史内涵。

以下言论最有可能出自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的是()

A.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B.君主可效法狐狸与狮子,诡诈残忍均可兼施

C.人无不生活在枷锁之中D.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23.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

“他破除了对权威①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②的权威。

他把僧侣③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④变成了僧侣。

”以下注释正确的是()

A.权威①指教皇B.信仰②指君主C.僧侣③指上帝D.俗人④指马丁·路德

24.法国国家图书馆珍藏着一个小盒子,里面保存着伏尔泰的心脏,盒子上伏尔泰的一句话:

“我的心脏在这里,但到处是我的精神。

”伏尔泰之“精神”的实质是:

()

A.主张上帝至高无上B.提倡进步和理性C.实行开明君主制D.主张天赋人权

25.1789年法国三级会议上,掌玺大臣巴朗登致词说:

“诸位先生们,你们要愤然摒弃这些危险的改革,公众利益的敌人想要把这些东西和好的、必要的改变混为一谈……”文中“公众利益的敌人”和“危险的改革”分别是指

A.特权等级、增加财政税收B.第三等级代表、实行宪政

C.资产阶级、建立共和政体D.雅各宾派领导、恐怖政策

26.1785年,约翰·亚当斯被任命为第一任驻英大使。

当他抵达伦敦赴任时,英国外交部的一位官员问道:

“怎么只有你一人来到伦敦?

应该有十三位大使才对呀!

”这说明

A.英国不承认美的独立地位B.当时美国还未能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C.美国宪法规定各州有独立的外交权D.美国驻外使节由各州选派

27.“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

”“这一发现”是指

A.蒸汽机的发明B.电的发明C.蒸汽轮船的发明D.内燃机的发明

28.导致右图1中B-C段数量激增的历史因素包括

①农村的“圈地运动”②新型工厂制度的确立

③新兴城市涌现④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

A.①③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9.19世纪上半期俄国诗人普希金曾这样赞扬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位人物:

他“让俄罗斯腾空而起”。

这位人物是

A、彼得一世B、亚历山大二世C、尼古拉二世D、斯大林

30.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垄断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是企业间竞争的结果   ②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③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④加快了列强侵略扩张的步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

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以下内容摘自某论著的目录:

“民主的源头”、“迥异于东方的法律制度”、“议会之母”、“驴象之争”、“一票共和”。

据此判断该论著的名称可能是

A.《东西方政治制度比较研究》B.《西方国家政治制度论析》

C.《古代西方政治制度透视》D.《现代西方经济制度考量》

32.《太史公自序》载: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胜数。

”材料所展示的信息是:

A.分封制遭到破坏B.诸侯国相互厮杀

C.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D.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33.1735年,法国有位学者说,在中国“一位学者,尽管是农夫之子,也很有希望达到高位,并且还会成为国家的宰相,因为孩子都是平等的。

”这表明

   A.中国当时的官员选拔农学、经学并重,强调人才的素质培养

   B.他看到中国官员产生方式的公平性,但夸大了它的作用

   C.平等的思想开始影响人才选拔

   D.反映了当时“东学”、“西学”相互有影响

34.蒸汽机发明和使用后,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相对集中的工业城市,所以有人说:

“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

这是因为蒸汽机

A、它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动力和效率

B、它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工厂受自然条件的空间制约

C、它促进了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转变

D、它推动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35、1860年代俄国的作家托尔斯泰这么说:

“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以及那个时代的特质造就了拿破仑的权势。

但是,拿破仑的权势却也扼杀了大革命的思想以及那个时代的特质”

A托尔斯泰对拿破仑的评价,前后不一,相互矛盾,不足采信。

B托尔斯泰的论点充满了天意支配人事的著名文学家的浪漫情怀。

C托尔斯泰针对拿破仑所做不同之事,给予不同的评价,并不矛盾。

D托尔斯泰说拿破仑的权势是法国大革命背景下的时代造就权势的结果。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政治制度与时代(15分)

材料一著名希腊史学家汉森认为:

“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一样,具有民主、自由和平等三个基石。

”这一结论是很难让人信服的。

……雅典的民主带有相当强烈的不宽容性。

中国学者对此进行的剖析可谓是入木三分:

“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度,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

——摘编自倪学勇《雅典民主的多元解读》

材料二我们只须把它们与任何其他古代政体比较一下,便会毫不踌躇地宣称他们具有无可怀疑的优点。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希腊史专家格罗特

材料三即使我们此刻所处的时代,已是需要民主政治的时代,我们不能再要有一个皇帝,这是不必再说的。

但我们也不该单凭我们当前的时代意见来一笔抹杀历史,认为从有历史以来,便不该有一个皇帝,皇帝总是要不得,一切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只要有了一个皇帝,便是坏政治。

这正如一个壮年人,不要睡摇篮,便认为睡摇篮是要不得的事。

但在婴孩期,让他睡摇篮,未必要不得。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前言》

材料四路威在《文明与野蛮》一书中提出了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的两难:

“人类老是在两个交替办法之间翻来覆去。

有时候他要想建立秩序,有时候他渴望自由;把秩序和自由合而为一,似乎在他们的力量之外”。

而政治文明建设就是试图实现秩序和自由两者的契合,尽管要真正达到秩序和自由的完全契合是相当困难的,但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却必须是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五与其他国家一样,英国的历史也充满斗争;所不同的是,斗争的结果在英国不像在其他国家那样一方吃掉另一方,或一方完全压垮另一方,而是双方在斗争中自我更新,最后融合成一种新文化。

这就是传统与变革的融合,是历史长河中的协调之路。

英国发展方式就体现着这种斗争相融的特点。

——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对雅典的民主制度的看法有何不同?

为何会形成这种差异?

(6分)

(2)结合秦朝有关史实论证材料三所述“在婴孩期,让他睡摇篮,未必要不得”的观点。

(2分)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美国是如何做到“政治文明建设就是试图实现秩序和自由两者的契合”的。

(4分)

(4)依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革命是“传统与变革的融合,是历史长河中的协调之路”的理由。

(3分)

 

37、商业﹒海洋﹒国殇(10分)

材料一 宋朝时期……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但它)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到15世纪,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材料二 1763年新兴的西方世界(欧洲商队的路线)

 

材料三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

(以上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

(1)以典型案例说明材料一东、西方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

(2分)何以见得它“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3分)  

(2)联系材料二,指出材料一中“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和“西方的冒险事业”各指什么?

(2分)二者有何内在联系?

(1分) 

 

(3)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三中的那种“兴趣”的变化?

(2分)

38.史学家认为: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曾受到三类不同外来文明的碰撞交汇,第一类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文明;第二类是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明;第三类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近代文明。

问题:

(12分)

(1)结合相关史实,简要叙述这三类文明碰撞交汇的概况和结果。

(9分)

(2)据此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3分)

39、日本19世纪中期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说:

“现在的欧洲文明,仅仅是以现在人类的智慧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而已。

所以,现在世界各国,即使处于野蛮状态或是还处于半开化地位,如果想使本国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

而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

”(13分)

请问:

(1)当时的欧洲文明达到了怎样的程度?

请以代表性国家的具体史实说明。

(6分)

(2)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福泽谕吉怎样评价欧洲文明?

(2分)

(3)19世纪的日本是如何实施福泽谕吉的思想的?

(5分)

40、启蒙运动与欧美社会发展(25分) 

  材料一“这些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像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

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人生而自由,然而他自此处处背负着锁链。

……人,一旦明白事理,就是自主的;对自身的生存手段,他拥有唯一的决断,他因此成为自己的主人。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  “让我们每一个人向邻人伸出热情的友谊之手……让(英国)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名字灭绝;让我们不是听别人,而是听诚实的公民的话;他们是坦率的、坚定的朋友,是人类权利和美洲自由的、独立的国家的勇敢的拥护者。

                  ——潘恩 《常识》 1776年1月 于北美大陆 

  材料四  “每个人,只要他不违反正义法则,就可以完全自由地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身利益,就可以完全自由地以自己的勤奋和资本与其他任何人即任何社会阶层的人的勤奋和资本相竞争。

君主就完全给免除了一种职责。

             ——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影响哲人们提出新思想的因素是什么?

他们提出的“自然法则”在社会制度问题上有何表现?

(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的知识,哲人们的思考形成了怎样的影响?

列举史实说明。

(4分)

(3)综合以上所有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启蒙运动与欧美社会发展的关系?

(15分)

xx第一学期高三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10CADBADDCCA11——20AADDBABDBB

21——30ABABBBBBAD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

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B(AC)32.A(BD)33.B(CD)34.B(CD)35.C(BD)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15分)

(1)材料一认为:

雅典的民主带有强烈的不宽容性,容易形成集体暴政,着眼于其局限性。

(1分)材料二认为:

雅典的民主具有不可怀疑的优点。

(1分)

形成差异的原因:

评价的参照对象不一样:

材料一把雅典民主制度与现代民主制度相比较,前者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二是把雅典民主制度与古代的其他政体做比较。

(2分)

评价的立足点不一样:

材料一并非否定雅典民主政治,而是从多角度对雅典民主政治进行解读,从而更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雅典的民主政治。

(1分)材料二19世纪上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资产阶级需要推进民主,扩大资产阶级统治的基础,这使得英国的古典史研究打上了为雅典民主辩护的烙印。

(1分)

(2)论证:

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曾经产生过积极的作用。

有利于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抗击外族入侵、维持社会稳定与国家统一;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却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2分)

(3)美国在1787年《合众国宪法》中根据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组建了新的联邦政府、并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国家体制。

既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又制约了中央各机构的权力并保障了地方有一定的民主权利。

(4分)

(4)英国于1688年通过“光荣革命”,使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达成妥协;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1701年通过《王位继承法》,根据议会之上的原则,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3分)

37、(10分)

(1)宋朝:

海上丝绸之路畅通,出现了广州、明州、泉州等外贸港口等。

(1分)

欧洲:

手工业者和商人出于经济需要聚居于交通便利之处,西欧城市复兴等。

(1分)

“爆炸性影响”:

政治领域:

推动了等级君主制的形成。

经济领域:

促进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文化领域:

大学的兴起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

(以上3点各1分,共3分)

(2)含义:

中国:

禁海、朝贡贸易和闭关锁国;西方:

开辟新航路或海外殖民。

(2分)  

联系:

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侵扰中国东南沿海,为维护封建统治,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分)

(3)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启动,需要打开中国市场并获得廉价原料。

(2分)

38.(12分)

(1)第一类:

秦汉时期,农耕文明的汉族与游牧文明的匈奴族不断交往(和战),魏晋时期内迁与汉人杂处,转向定居农耕生活。

中原的一些先进工具和技术传到游牧区域,游牧区域的一些生活方式也传人中原,丰富了中原的农耕文明。

(也可以举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畜牧业生产技能和经验的输入推动了中原经济的多样化发展,生活习俗,胡床的传入改变了汉族传统起居方式,饮食,艺术等。

或蒙古族的游牧文明最终融人中原农耕文明为例。

)(3分)

第二类:

通过丝绸之路,南亚的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至唐代形成多个佛教宗派。

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艺术均深受佛教影响,如寺庙佛塔建筑、石窟壁画艺术,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吸收了佛教的部分观念。

对佛教文明,中国的农耕文明主要是吸收与兼容。

(3分)

第三类,自16世纪中叶开始,欧洲耶稣会士远涉重洋,相继来华,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由此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了新的一幕。

如在徐光启的农学著作中,开始介绍欧洲的水利方法等;不少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

西方对东南沿海的侵扰促使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这一次碰撞农耕文明显现颓势。

(3分)

(2)启示:

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气势恢弘、兼蓄并容的特征;中国古代文明是国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古代文明是在广泛吸收、融会外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得以发展的。

(若能进一步提升关于文明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世界文明是多元的,文明在碰撞中的交融和发展,多元文明的碰撞交融是必然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发展)(3分)

39.(13分)

(1)物质文明:

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将西方带入工业时代;精神文明: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反对专制王权和盲目信仰,提倡进步和理性,深刻德影响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为人类理想社会勾画了现实主义的蓝图;制度文明:

英、法、美等国经历了各具特点的曲折历程后,都基本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并逐步推进政治民主制度。

(6分)

(2))欧洲文明是当时人类文明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欧洲文明是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楷模;欧洲文明还有继续发展的潜力。

(2分

(3)明治天皇时期,实行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

通过“奉还版籍”、“废藩置县”,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废除等级制度,倡导四民平等;实行地税改革,承认土地私有权;撤除关卡、行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推行教育改革,大办近代学校;实行征兵制度,加强军事力量。

(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5分)

40、启蒙运动与欧美社会发展(25分) 

(1)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人们的思考和判断提供了思想武器;(2分)

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建立民主政治体制。

(1分)伏尔泰主张建立“开明君主专制”;孟德斯鸠主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卢梭则推崇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主张全体公民参与立法(3分,每一点1分)

(2)启蒙思想传播到北美大陆,为北美独立战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武器,也为美国的建立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构想(2分),美国独立战争中《独立宣言》体现了卢梭的天赋人权的思想以及独立后1787年《合众国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就是很好的说明。

(举例说明2分)

(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

(15分)

答案1:

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能从启蒙运动对政治革命、经济发展等两个以上角度并结合事实,进行辩证地论述,字数600以上。

(13--15分)

材料与史实:

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抽象视角,支持观点:

政治角度——启蒙思想从各个方面向封建势力发起猛烈攻击,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基础,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依据,也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构想;

经济角度——基于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