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39912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1、环境:

生态学中的环境概念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要素的总和。

2、生境(habitat):

生境又称栖息地,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3、生态因子:

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如光照、温度、水分、食物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4、生存因子:

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物的生存因子=生存条件=生活条件

5、谢尔福德耐受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缺乏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到达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将衰退或不能生存。

6、生态幅:

每一种生物对某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

生态幅应用价值:

动物驯化、植物引种和内稳态的调控。

7、有效积温法那么:

植物和外温动物的发育速率在发育阈温度以上呈线性增加,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称有效积温。

8、贝格曼规律:

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如东北虎大于华南虎。

原因:

动物个体大那么一样质量所对应的体外表积就小,对恒温动物来说在竞争中应付体表散热所损失的能量相对较少,在进化选择中是有利的。

9、阿伦定律:

内容:

在寒冷地区生活的哺乳动物的四肢、耳、鼻、尾均有明显缩短的趋势。

原因:

寒冷地区对哺乳动物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保持体温,躯体突出局部缩短可减少散热,对动物在环境中竞争显然是有利的。

〔三个定律的内涵记〕

10、趋同适应〔生活型〕:

趋同适应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一样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现象。

11、趋异适应〔生态型〕:

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构造、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

趋异适应的结果是使同一类群的生物产生多样化,以占据和适应不同的空间,减少竞争,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12、种群〔Population〕:

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的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是构成物种的根本单位,种群是物种繁殖和进化单位,种群是构成群落的根本单位(组成成分)。

13、单体生物:

通过个体数量能够准确其种群大小。

如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类和昆虫等。

14、构件生物:

其个体系由一些同型的根本构造单元构成的。

密度确实定一是合子产生的个体数,二是组成每个个体的构件数。

如水稻、小麦、浮萍、苔藓等。

〔单体生物及构件生物分清区别〕

15、内禀增长率(rm):

指当环境〔空间、食物和其他有机体〕在理想条件下,稳定年龄构造的种群所能到达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16、环境容纳量(K):

环境能维持的特定种群的最大个体数量。

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度,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当Nt=K时,种群为零增长,即dN/dt=0。

17、生态入侵: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个过程称生态入侵。

18、复合种群:

在斑块生境中,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距离但彼此间通过扩散个体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小种群或局部种群的集合。

(考点)

19、哈代-魏伯格定律:

〔考点〕是指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它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遗传平衡状态〕。

20、适合度:

以基因型个体的平均生殖力乘以存活率算出。

适合度是分析估计物种具有各种特征的适应性及其在进化过程中向后代传递能力的常用指标。

以W表示适合度,m表示基因型个体生育力,l表示基因型个体存活率,那么W=ml。

21、选择系数:

表示自然选择强度的指标是选择系数。

s=1-w

22、工业黑化现象:

桦尺蠖在污染区黑色型占优势,在未污染区那么仍以浅色型个体占优势。

23、遗传漂变:

是种群中不能解释为自然选择的基因频率的变化。

遗传漂变的强度决定于种群大小,种群越大,遗传漂变越弱;种群越小,遗传漂变越强。

种群大小的倒数,通常用作遗传漂变强度的指标。

24、适应辐射:

在生境、食性、取食方式、取食时间、取食空间、取食大小等方面产生差异。

25、体型效应:

物种个体体型大小及其寿命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并及内禀增长率有同样强的负相关关系。

26、种内关系:

种群内部个体及个体之间的关系。

种内关系主要有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领域性和社会等级等。

27、种间关系:

同一生境中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

种间关系主要有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

偶尔,种间相互作用对一方没有影响,而对另一方或有益〔偏利共生〕或有害〔偏害共生〕。

28、领域性〔领域行为〕指生物保护领域的任何积极〔主动〕机制。

29、社会等级:

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现象。

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个体牺牲自我而使社群整体或其他个体获得利益的行为。

在动物种群内较普遍存在。

30、高斯假说:

生态习性相近(食物、利用资源的方式等一样)的两个不同种群不能在同一地区长期共存。

即生态位一样的两个种群不能永久共存。

这一假说被称为高斯假说,又称为竞争排斥原理。

31、生态位:

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占据的地位和角色。

包括有机体维持其种群所必需的各种条件,其所利用的资源及其在环境中出现的时间。

有机体的生态位可能会随着其生长发育而发生改变。

32、群落:

在一样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33、优势种:

对群落的构造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

建群种:

优势层中的优势种。

34、重要值:

重要值〔I.V.〕=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

用于灌木或草地群落时,其重要值公式为:

重要值=相对高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

35、生物多样性:

生物种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36、边缘效应:

群落交织区种的数目及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

37、岛屿效应:

面积越大,种类越多

38、演替:

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依次取代的过程。

39、进展演替:

群落的演替显示着群落是从先锋群落经过一系列的阶段,到达中生性顶极群落。

这种沿着顺序阶段向着顶极群落的演替过程称之为进展演替。

40、逆行演替:

发生在人为破坏或自然灾害干扰因素之后,原来稳定性较大,构造较复杂的群落消失,代以构造简单、稳定性小的群落,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能力相对减弱,甚至倒退到裸地。

41、植被型:

建群种生活型(一、二级)一样或相似、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

42、群系:

建群种或共建种一样。

43、群丛:

层片构造一样、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一样。

〔判断哪个属于植被型,哪个属于群从,哪个属于群系〕

44、〔n〕食物链: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

45、林德曼定律〔十分之一定律〕:

能量沿营养级的移动时,逐级变小,后一营养级只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46、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到达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构造、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

47、生态危机:

由于人类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构造和功能的失衡,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

48、初级生产:

自养生物的生产过程,其提供的生产力为初级生产力

49、次级生产:

异养生物再生产过程,提供的生产力为次级生产力

50、初级生产量:

一定空间一定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数量称为初级生产量,也称第一性生产量、初级生产力。

51、次级生产:

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以外的生物生产,即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展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形成异养生物自身的物质,称为次级生产,亦称第二性生产。

52、景观的定义: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应用生态学研究的焦点已集中在可持续开展。

53、生态旅游定义: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定义为:

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是可持续开展的旅游。

54、城市热岛效应:

指由于人为原因,改变了城市地表的局部温度、湿度、空气对流等因素,使得城市地区升温较快,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

该现象属于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55、生态系统效劳:

是指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奉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效劳

56、生态系统安康:

概念:

生态系统安康是指生态系统处于良好状态,又为生态安康。

57、全球变暖:

指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及植被温度年际间缓慢上升。

58、温室效应:

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层而导致温度上升。

59、温室气体:

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大局部制冷剂等。

60、〔n〕可持续开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开展。

61、种群的分布型: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状态或布局。

减缓全球变暖的关键在于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大气中颗粒物的增加。

〔有的名词概念可能出成选择或判断。

二、简答及论述

可持续开展的三个原那么:

〔1〕公平性原那么:

即代际公平、代内公平

〔2〕持续性原那么:

调整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对资源的要求,在生态系统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费标准。

〔3〕系统性原那么:

从全局着眼,从系统的关系进展综合分析和宏观调控。

1、环境的类型

●按主体分:

人类环境和生物环境

●按性质分:

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按范围分:

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按气候大小分: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由大

范围因素所决定。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

内的气候。

生态学研究更重视小环境。

2、生态因子的分类:

按其性质

气候因子:

光、温度、水分、空气等

土壤因子:

土壤构造、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和土壤生物

地形因子:

坡向、地形起伏、高度等

生物因子:

种群构造、密度、竞争、捕食、共生、寄生

人为因子:

人类活动

3、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

〔1〕综合性:

生态因子是及其他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何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

例如光照强度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大气和土壤温度和湿度的改变。

〔2〕主导因子作用:

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有1-2个是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的改变常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明显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如光周期现象中的日照时间和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因子就是主导因子。

〔3〕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

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

但某一因子的数量缺乏,有时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

例如光照缺乏所引起的光合作用的下降可由CO2浓度的增加得到补偿。

〔4〕阶段性和限制性:

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例如低温对冬小麦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其后的生长阶段那么是有害的。

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数量和分布起限制作用的关键性因子叫限制因子。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最小因子定律的内涵:

〔两点〕

〔1〕生物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物,假设其中一种营养物数量很少或完全缺失,生物生长不良或不能生存。

〔2〕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的生态因子,成为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限制因子。

5、最小因子定律应用价值:

预测生物分布范围、引种、植物栽培等

6、有效积温法那么:

K=N·(T-C)或T=C+K/N=C+KV

式中,K为有效积温,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C为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生物零度〕。

发育速率V为发育时间的倒数(1/N)。

有效积温法那么不仅适用于植物,还可应用到昆虫和其他一些变温动物。

在生产实践中,有效积温可作为农业规划、引种、作物布局和预测农时的重要依据,可以用来预测一个地区某种害虫可能发生的时期和世代数以及害虫的分布区危害等。

7、种群的根本特征:

自然种群具有三个特征:

〔1〕空间特征:

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即占据一定空间〔2〕数量特征:

种群具有一定的大小(个体数量或种群密度),并随时间变动。

〔3〕遗传特征:

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

.

8、分布型类型:

随机分布;均匀分布;成群分布

9、导致种群的空间构造分布型的原因:

资源分布不均匀、繁殖体传播方式、动物集群行为。

10、三种种群年龄构造的特点:

A-典型的金字塔形锥体:

表示种群中有大量的幼体,而老年个体却很少。

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迅速增长,为增长型种群。

B-钟形锥体:

表示种群中幼年个体及中老年个体数量大致相等。

种群的出生率及死亡率大致相等,种群数量稳定,为稳定型种群。

C-壶形锥体:

表示种群中幼体所占的比例较小,而老年个体的比例较大。

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趋于下降,为下降型种群。

11、及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或种群在无限环境下的增长模型:

条件:

非密度制约性种群增长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即假定环境中的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

类型:

种群离散增长模型,种群连续增长模型

12、种群连续增长模型生物学意义:

根据此模型可计算世代重叠种群的增长情况;根据r值可判断其种群动态:

r>0,种群增长;r=0,种群稳定;r<0,种群下降。

13、及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谛方程:

积分式为:

Nt=K/(1+ea-rt)

其中N-种群密度;t-时间;r-瞬时增长率;K-环境容纳量;参数a的值取决于No

表示S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a=r/K。

14、S型增长曲线常被划分为5个时期:

1始期〔N<

15、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是个体选择。

生态学家认为,除个体单位外,可能还有以下几个生物学单位的选择:

〔考点〕〔1〕配子选择:

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发生在配子上,称为配子选择。

〔2〕亲属选择:

如果个体的行为有利于其亲属的存活能力和生育能力的提高,并且亲属个体具有同样的基因,那么可出现亲属选择。

亲属选择对种群的社会构造有重要影响。

〔3〕群体选择:

一个物种种群如果可以分割为彼此多少不相连续的小群,自然选择可在小群间发生,称为群体选择。

〔4〕性选择:

动物在繁殖期经常为获得交配权而通过某些表型性状或行为进展竞争,如雄鸟、雄鱼具有美丽的色彩,雄鹿有兴旺的角等。

16、自然选择的类型:

作用于表现型特征的自然选择,按其选择结果可分为三类:

稳定选择、定向选择、分裂选择。

17、物种进化动力:

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

〔1〕选择系数(s)=1–相对适合度(w)

〔2〕漂变强度:

种群大小的倒数(1/N)

18、物种形成的方式:

〔生殖隔离,地理隔离、独立进化〕

1异域性物种形成:

及原来种由于地理隔离而进化形成新种。

大范围地理分隔、独立进化〔K-繁殖对策的猫科、犬科等食肉动物和鸟类〕。

处于分布区边缘的小种群因建立者效应产生差异〔r-繁殖对策的啮齿类和昆虫等〕。

2邻域性物种形成:

新种形成发生在分布区相邻,仅局部隔离的种群。

3同域性物种形成:

新种从原来种群分布区内出现,无地理隔离。

〔寄主选择、食物选择和生境选择差异〕。

19、生活史对策类型: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生活史对策:

能量分配及权衡、生殖对策、取食对策、迁移对策、体形大小对策等。

20、r-选择特点:

在气候不稳定,难以预测多变的环境中,生物密度很低,根本没有竞争,种群经常处于增长状态,是高增殖率的,称为r选择,这类适应对策称为r对策,采用这类适应对策的生物称为r对策者。

r对策生物通常寿命短,发育快,一般缺乏一年,生殖率高,但后代存活率低。

r对策种群善于利用小的和暂时的生境,种群的死亡率主要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而及种群密度无关。

对r对策种群来说,环境资源常常是无限的,它们善于在缺乏竞争的场合下,开拓和利用资源。

r对策种群有较强的迁移和散布能力,很容易在新的生境中定居。

21、K-选择特点:

在气候稳定,很少有难以预测的天灾的环境,生物密度很高,竞争剧烈,物种数量到达或接近环境容纳量,称为K选择,这类适应对策称为K对策,采用这类适应对策的生物称为K对策者。

K对策生物通常命寿长,种群数量稳定,竞争能力强;

生物个体大但生殖力弱,亲代对子代提供很好的照顾和保护。

死亡主要是由及种群密度相关的因素引起;

对生境有极好的适应能力,能有效地利用生境中的各种资源,种群数量通常稳定在环境负荷量的水平附近。

K对策种群由于寿命长、成熟晚,再加上缺乏有效的散布方式,所以在新生境中定居的能力较弱。

除了r-K二分法的生态对策外,Grime〔1977,1979〕对植物生境进展了四分,提出了植物生活史对策的三分法(CSR三角形)。

影响植物选择压力最大的是生境的干扰强度和严峻度(胁迫度),以此为坐标轴,可划分为四种生境类型:

22、干扰强度:

①高干扰、高严峻度。

如火山等,植物无法生存。

②高干扰、低严峻度。

如农田,高繁殖率,杂草对策〔R-选择〕。

③低干扰、低严峻度。

如热带雨林,成体竞争能力强,生活史对策〔C-选择〕。

〔4〕干扰、高严峻度。

如沙漠,胁迫-忍耐对策〔S-选择〕。

23、动物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领域性、集群、分散、婚配制度、等级制、利他行为、通讯等。

植物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密度效应、集群等。

24、竞争的类型:

〔1〕利用性竞争:

消耗有限的共同资源。

〔2〕扰性竞争:

个体间直接的相互作用。

25、竞争共同特征:

①不对称性:

是指竞争对各方影响的大小和后果不同,即竞争后果的不等性。

②共轭性:

是指对一种资源的竞争,能影响对另一种资源的竞争结果。

如植物对光的竞争影响根对营养物质和水分的竞争。

26、共生:

〕偏利共生:

偏利共生(共栖)指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利也无明显害处的共同生活现象。

互利共生:

指对双方都有利的共同生活现象。

〔共生本质记〕

27、群落的根本特征: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具有一定的构造、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具有边界特征//群落交织区、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

28、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水平:

〔1〕遗传多样性:

地球上生物个体中所包含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2〕物种多样性:

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类型及种类

〔3〕生态系统多样性:

是生物圈中生物群落、生境和生态过程的丰富程度

29、物种多样性指数—α-多样性指数: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sdiversityindex〕D=1-ΣPi2

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einerindex〕H=-ΣPilnPi

上二式中Pi种的个体数占群落中总个体数的比例,Pi=Ni/N〔N或S为物种的个体数目〕Pielou均匀度指数:

E=H/Hmax   Hmax为最大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max=lnS

纬度:

随纬度升高物种多样性降低

海拔:

随海拔升高物种多样性降低

水体:

随深度增加物种多样性降低

30、解释物种多样性变化的学说:

进化时间学说:

热带群落比拟古老,进化时间较长,并且在地质年代中环境条件稳定,很少遭受灾害性气候变化,所以群落的多样性较高。

而温带和极地群落从地质年代比拟年轻,遭受灾难性气候变化较多,所以多样性较低。

生态时间学说:

考虑时间尺度更短,认为物种的分布区的扩大也需要一定时间。

竞争学说:

在环境严酷的地区,自然选择主要受物理因素控制,但在气候温和而稳定的热带地区,生物之间的竞争那么成为进化和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动力。

捕食学说:

因为热带的捕食者比其他地区多,捕食者将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压到较低水平,从而减轻了被食者的种间竞争。

竞争的减弱允许更多的被食者种的生存。

较丰富的种数又支持更多的捕食者种类。

生产力学说:

如果其他条件相等,群落的生产力越高,生产的食物越多,通过食物网的能流量越大,物种多样性就越高。

31、断层形成的频率(中度干扰假说):

〔1〕不同程度的干扰,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是不同的;

〔2〕群落在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干扰频繁,那么先锋种不能开展到演替中期,多样性较低

●干扰间隔时间长,演替开展到顶极期,那么多样性也不很高

●中等程度的干扰,才能使群落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物种入侵和定居

32、以起始条件划分的演替类型:

原生演替、次生演替〔填空〕

33、水生演替系列:

包括自由飘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疏林阶段、中生森林

34、旱生演替系列:

包括地衣植物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木群落阶段。

35、单元顶级论中顶级群落的特征只取决于气候。

36、多元顶极论根据主导因子的不同,除了气候顶极之外,还可有土壤顶极、地形顶极、火烧顶极、动物顶极;同时还可存在一些复合型的顶极,如地形-土壤和火烧-动物顶极等。

37、法瑞学派:

植物区系-构造原那么,归并法

以植物区系为根底,以群落种类组成为依据

排表法,多度-盖度级.群聚度,特征种、区别种

38、英美学派:

群落发生演替原那么,动态分类系统

双轨制分类系统

39、生态系统的特征:

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主要构造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系统的构造越复杂,物种数目越多,自我调节能力也越强;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4〕生态系统的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5~6级;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

40、食物链类型:

捕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寄生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一般只有四、五级,很少超过六级。

41、生态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对陆地、浅水生态系统中

〔1〕能量金字塔表达营养构造最全面,确切表示食物通过食物链的效率,永远是正塔型

〔2〕数量金字塔过分突出小生物体的重要性

〔3〕生物量金字塔过分突出大生物体的重要性

42、肉食动物的同化效率高于植食动物

43、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收获量测定法、氧气测定法、二氧化碳测定法、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叶绿素测定法

44、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是单一方向的、逐级减少的。

45、景观生态学的特点:

〔1〕整体观和系统观:

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特征和系统属性

〔2〕异质性和尺度性:

空间复杂性和变异性、研究对象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分辨率、范围〕〔3〕综合性和宏观性:

宏观尺度问题〔高度的空间综合能力〕〔4〕目的性和实践性:

来源于现实景观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研究成果须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46、生态旅游的内涵:

〔1〕生态旅游是以大自然为根底,涉及自然环境的教育、解释及管理,使之在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2〕生态旅游是在利用自然资源供人们欣赏的同时,又对自然环境进展保护的一种活动

47、生态旅游的特征:

天然性、高层次性、可持续性、综合性

48、生态系统安康的内涵:

包括〔Costanza等2001〕:

〔1〕系统的自动平衡;〔2〕功能良好;〔3〕维持多样性或复杂性;〔4〕稳定性或可恢复性;〔5〕有活力或增长的空间;〔6〕系统要素间的平衡。

49、生态系统安康的评价:

活力:

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