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预防信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36338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预防信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传染病预防信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传染病预防信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传染病预防信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传染病预防信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染病预防信息.docx

《传染病预防信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预防信息.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染病预防信息.docx

传染病预防信息

传染病预防信息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我国目前的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共39种, 甲类传染病是指: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

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引起,病原体可以是微生物或寄生虫。

包括病毒、立克茨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等。

特点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

有些传染病还有季节性或地方性。

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3个环节,即传染源(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传染他人的途径)及易感者(对该种传染病无免疫力者)。

传染病预防控制主要采取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综合措施。

常见传染病

一、霍乱

霍乱是由O1群或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的特点,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两种甲类传染病之一,也是《国际卫生检疫条例》规定国际检疫的三种传染病之一。

霍乱病人或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

人群普遍对霍乱易感,胃酸缺乏者尤其易感。

大多数情况下,感染只造成轻度腹泻或根本没有症状,典型的症状表现为剧烈的无痛性水样腹泻,严重的一天腹泻十几次。

感染霍乱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会引起严重脱水导致死亡。

潜伏期数小时至5天,通常2~3天。

粪便阳性期间有传染性,通常至恢复后几天。

偶有携带者传染期持续数月。

对霍乱弧菌有效的抗菌药物可缩短传染期。

(一)如何发现自己感染霍乱?

有腹泻症状,尤其是剧烈的无痛性水样腹泻,应马上到医院就诊,并做霍乱弧菌的培养检查。

与霍乱感染者一起就餐或密切接触的人也应采集粪便或肛拭检查,以确定是否感染。

在霍乱疫区内或近日去过霍乱疫区,出现腹泻,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并留粪便作霍乱细菌学检查。

(二)感染霍乱后应如何做?

霍乱传染性很强,一旦发现感染霍乱,无论是轻型还是带菌者,均应隔离治疗。

霍乱症状消失,停服抗菌药物后,连续二天粪便培养未检出霍乱弧菌者才可解除隔离。

感染霍乱后,不接受隔离治疗,属于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行为,另外病人和带菌者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采样、家里疫点的消毒等工作。

(三)霍乱病人接触者如何处理?

与霍乱病人共同进餐或密切接触的人必须接受医学观察1周,如接触者是食物加工人员必须暂离工作岗位,直至两次粪便培养阴性。

医学观察期间如有腹泻症状必须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接触者采便检查后,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服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

(四)感染霍乱可以治愈吗?

通常如何治疗?

只要及早发现,及时补充水分与电解质溶液,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霍乱并不困难。

首先霍乱病人要按甲类传染病隔离治疗。

危重病人应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在医护人员陪同下送往指定的隔离病房。

确诊与疑似病例应分开隔离。

不同临床分型的病人治疗的方法不同:

轻度脱水病人,以口服补液为主;中、重型脱水病人,须立即进行静脉输液抢救,待病情稳定、脱水程度减轻、呕吐停止后改为口服补液。

在液体治疗的同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以减少腹泻量和缩短排菌期。

可根据药品来源及引起流行的霍乱弧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选定一种常用抗菌药物,常用的抗生素为氟哌酸、环丙沙星等。

(五)霍乱怎么传播?

霍乱可通过饮用或食用被霍乱弧菌传染而又未经消毒处理的水或食物和接触霍乱病人、带菌者排泄物污染的手和物品以及食用经苍蝇污染过的食物等途经传播。

(六)公众如何预防霍乱?

预防霍乱的方法比较简单。

主要是“把好一张口”,预防病从口入。

做到五要五不要。

五要:

饭前便后要洗手,买回海产要煮熟,隔餐食物要热透,生熟食品要分开,出现症状要就诊。

五不要:

生水未煮不要喝,无牌餐饮不光顾,腐烂食品不要吃,暴饮暴食不可取,未消毒(霍乱污染)物品不要碰。

(七)霍乱的疫点如何消毒?

对疫点的消毒是有效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措施之一。

可能被病人排泄物污染的厕所、餐具、地面、地拖、门拉手、衣物等要进行消毒。

霍乱弧菌对一般的消毒剂均较敏感。

漂白粉、漂白精、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均有效。

二、病毒性肝炎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

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现状与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

2010年我国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万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1-59岁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15岁以下儿童HBsAg携带率为2.08%,与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我国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下降了2.5百分点,15岁以下儿童下降更明显,下降7~8个百分点。

特别是4岁以下儿童携带率已降低0.96%,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根据200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的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计,全国约有93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因该病所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5000亿人民币。

卫生部将乙肝列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3、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

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

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控制策略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

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

由于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因素,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也可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感染,因而接种乙肝疫苗还可预防丁肝病毒感染。

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接种3针。

1992年开始实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2002年起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的策略,第1针应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并完成全程接种。

2009-2011年,实施对15岁以下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查漏补种措施,以更大程度保护儿童少年免受乙肝病毒危害。

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也应接种乙肝疫苗。

2、防止“病从口入”,预防甲肝和戊肝

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可预防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

甲肝疫苗已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对18月龄儿童给予免费接种甲肝疫苗。

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1剂,灭活疫苗间隔6个月接种2剂。

接种甲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

戊肝疫苗已经研制成功。

3、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

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播途径(如使用安全的血液制品、不共用注射器、避免不洁医疗行为等),丙肝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定期接受随访,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切勿轻信虚假广告。

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根据医生的建议,每6-12个月定期检查,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

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切勿轻信虚假广告,以免造成病情的延误和经济损失。

2、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要遵从医嘱,主动配合,切忌自行停药

慢性乙肝和丙肝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清除病毒,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因此,患者遵从医嘱和主动配合治疗是影响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患者在医生的配合下详细了解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疗程和疗效、所需费用,以及不良反应及其预防和减轻的方法,积极配合,可以提高疗效。

相反自行停药可能会引起病毒耐药、反弹或复发。

3、鼓励检查了解乙肝感染状况,建议有疑似肝炎症状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主动到医疗机构检查

我国是乙肝高流行国家,鼓励有条件者,到医疗机构检查自身乙肝感染状况。

疑似乙肝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建议进行血清HBsAg、抗-HBc和抗-HBs检测。

乙肝感染者的配偶、性伴、家庭成员进行相关检测,了解感染状况。

做到早发现和早治疗。

如为未感染者,建议接种乙肝疫苗预防感染。

4、丙肝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主动检测,规范治疗,良好预后)

丙肝病毒感染后多无临床症状,建议有输血史、创伤性治疗、共用注射器、多性伴、器官移植者、HIV感染者到正规医疗机构接受检测。

通过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70%的丙肝患者可以实现治愈。

(四)健康教育

1、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

乙肝和丙肝病毒不会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日常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与乙肝和丙肝感染者共同生活、工作、学习不会感染。

2.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可结婚、生育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配偶及时注射乙肝疫苗是最好的预防措施。

注射乙肝疫苗后一定要检查有无抗-HBs产生。

一般而言,体内产生抗-HBs后,即使同乙肝患者有性等密切接触也不会被感染。

另外,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大多数可以自动清除病毒而痊愈。

现实中乙肝患者的配偶因为都是成年人,婚后虽然可能被感染,但很少转为慢性乙肝,相反多数可产生对乙肝病毒的免疫。

建议乙肝病毒感染者的配偶要及时(最好在婚前)注射乙肝疫苗。

由于乙肝病毒存在母婴传播,一些携带乙肝病毒的育龄妇女在生育问题上,产生畏难情绪,担心自己的孩子感染乙肝病毒。

自乙肝疫苗问世以来,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已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如联合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并保证在出生24h内及时接种(越早越好)首针乙肝疫苗,可保护95%以上的小孩不被感染;但极少数(约2%~3%)可能通过宫内感染而导致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目前还没有很好的阻断宫内感染的方法。

总的看来绝大多数新生儿在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后是可以避免乙肝病毒感染的。

4、我国已明确取消了入学、就业乙肝体检项目

随着人们对乙肝传播途径的认识,目前确认乙肝传播途径主要为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中不对周围人群和环境构成威胁。

为保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的合法权益,2010年2月1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2号),取消了入学和就业体检中检测乙肝项目。

但以下入学、就业情况仍需检测乙肝项目:

(1)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公务员体检特殊标准(试行)》,“乙肝病原携带者,特警职位,不合格。

(2)根据《卫生部关于民航空勤人员体检鉴定乙肝检测调整意见的复函》要求,民航招收飞行学生体检鉴定乙肝项目检测,可以保留体检鉴定乙肝项目检测。

(3)血站从事采血、血液成分制备、供血等业务工作的员工。

(卫生部政务公开办公室2011年2月17日发布)

需要指出的是,此规定只针对入学和就业体检,其目的是保护公众的平等教育和就业权利。

从医学角度讲,为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乙肝,对于有医疗需要或个人常规健康体检,并不限制检查乙肝感染标志物。

对于单位组织在职人员集体健康体检,则应本着自愿和私密的原则(乙肝检查结果只反馈给个人,不得告知单位和任何其他第三方)。

从保护未感染者自身的角度讲,也鼓励个人通过体检、检测了解自身感染状况,如为乙肝易感者(未感染乙肝病毒且未具免疫力),应接种乙肝疫苗。

(五)综合

1、认识肝炎、科学防治

我国法定传染病系统每年报告超过130万例病毒性肝炎病例,占法定传染病报告总病例数的1/3,由此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及巨大经济负担,给疾病防治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我国政府重视肝炎防治工作,将乙型病毒性肝炎作为四个重大传染病之一,不断加强病毒性肝炎防治力度,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制订防治策略,采取综合措施,控制病毒性肝炎的流行与传播,已经取得明显效果。

2、防治肝炎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广泛,感染者众多,防治难度大,防治病毒性肝炎关系千家万户的利益,对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防治病毒性肝炎,需要教育、卫生、财政、药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很多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做好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三、肺结核

肺结核俗称“肺痨”,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

结核分枝杆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病。

结核菌侵犯什么脏器叫什么脏器的结核,如侵犯脑膜叫脑膜结核,侵犯骨骼叫骨结核,侵犯肾叫肾结核等。

肺结核病占各种类型结核病的80%以上,且肺结核是结核病传染的主要类型。

肺结核常见症状是咳嗽咯痰,痰中带血,其他常见症状还有低烧、夜间盗汗、午后发热、胸痛、疲乏无力、体重减轻、呼吸困难等。

咳嗽咳痰两周或痰中带血,可能得了肺结核,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一)卡介苗对结核病有哪些预防作用?

卡介苗是一种类似于流感疫苗的注射剂,它可以通过人工的方法,使人体产生对结核菌的抵抗力,进而减少结核病的发生。

我国幼儿已经普及了卡介苗接种。

卡介苗对预防儿童结核病,尤其是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粟粒型肺结核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抵抗力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而且研究显示,成年后再重新种卡介苗,并不能预防结核菌的感染及结核发病。

(二)集体生活场所如何预防结核的传播?

集体生活场所,如民工宿舍或学生宿舍,由于人员居住密集,一旦出现一个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就很容易相互传染而造成结核病暴发流行。

因此,在未发现结核病患者之前,应注意房间内居住人员的密度不要过多,此外,要注意采取房间通风等措施来预防结核。

在发现本房间有传染性的结核病患者之后,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尽快地使肺结核患者离开集体环境并接受正规的抗结核治疗;

2、对本房间进行居室消毒;

3、保持通风及阳光充足;

4、同室居住的人员都属于密切接触者,应注意自身是否有咳嗽、咯痰的症状,尤其是这些症状超过2周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检查,一旦诊断为肺结核,应立即治疗。

(三)接触过肺结核患者的人就一定会得肺结核吗?

并非所有接触者肺结核的患者的人都会得肺结核病。

这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要看这个肺结核患者的痰中是不是会带有肺结核菌,有一部分患者是不带有结核菌的(称为“菌阴肺结核”),他们没有传染性。

其次,既使患者的痰中带有结核菌,也要看你接触时吸入的结核菌的量有多大;距离近或者患者正在咳嗽、打喷嚏时,如果你在他身边,你会吸入更多量的结核菌,因此应当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而一个人,无论自己是不是肺结核患者,如果要咳嗽或打喷嚏时,也应该尽可能转过头去,并用手或纸巾捂住口鼻,以避免传染别人。

第三,既使你已经吸入了比较大量的结核菌,也还需要看你自身抵抗力的高低;如果你的抵抗力够高,可以抑制结核菌在体内的繁殖,并杀死它们,而如果抵抗力不高,则结核菌会大量繁殖生长,对肺部造成破坏,形成肺结核。

因此,一些抵抗力较低的人,如老年人、服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抵抗力低下的艾滋病患者,都更容易患上肺结核。

(四)什么是结核病的筛查和预防性治疗?

由于结核病具有传染性,且更容易传染给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因此我国出台了政策,对具有传染性的肺结核患者(涂阳肺结核)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筛查,以帮助更早地发现这些人中的肺结核患者。

医生会询问涂阳肺结核患者的亲属或同事的情况,尤其是这些亲属或同事是否出现了咳嗽、咯痰超过2周的结核病可疑症状,如果已经出现可疑症状,国家有免费为他们进行检查的相关政策。

对于未出现可疑症状的密切接触者,尤其是儿童,可以通过进行结核菌素试验来测试是否感染了结核菌。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果经检查已经明确感染了结核菌的人,即使他们没有症状,也可以通过短期服药来进行预防性治疗。

这些人群包括:

1、艾滋病毒感染者;

2、与涂阳肺结核患者接触密切,而且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的幼儿和青少年;

3、结核菌素试验结果阳性,并且是糖尿病、长期使用激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4、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强阳性者。

四、菌痢

细菌性痢疾又称志贺氏菌病,由志贺氏菌属引起,是发展中国家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尤其是儿童的生长发育。

全世界每年死于志贺氏菌感染的人数约为60万。

据1994年~1997年的监测资料表明,我国年报告病例在60~85万,发病率居甲乙类传染病之首,病死率为0.04~0.07%。

志贺氏菌致病性强,10-100个细菌细胞就可使人发病,多数临床分离的菌株为多重耐药性。

(一)预防措施

1、深入开展卫生健康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

细菌性痢疾通过粪-口途径,通过食物、水、粪便、污染的食品、玩具、用具而传播。

注意水源卫生和饮食卫生。

教育群众喝开水、不喝生水;在疫区用消毒过的水洗瓜果蔬菜和碗筷及漱口;饭前便后要洗手;食品做熟后再吃,慎用凉拌菜;剩饭菜要加热后吃;生熟分开;防止苍蝇叮爬食物;在疫区不要参加婚丧娶嫁等大型聚餐活动。

应加强包括水源、饮食、环境卫生、消灭苍蝇、蟑螂及其孽生地在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即做好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饮食、消灭苍蝇),切实落实食品卫生管理措施,把好病从口入关。

对重点行业人群应每年进行卫生知识或强化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坚持持证上岗,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

2、免疫接种

当前有对福氏2a和宋内氏志贺氏菌的活疫苗。

不足之处是需要接种的菌量较大。

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大面积接种。

(二)病人、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

1、传染源管理

急性、慢性病人及带菌者为细菌性痢疾的传染源。

急性病人应隔离治疗。

由于志贺氏菌的感染剂量极低,对炊管人员、饮食品制售人员、水源管理人员、托幼机构保教人员、医院里的儿童和护理员等重点行业中的粪便培养阳性者应立即调离原工作岗位,及时访视管理,并给予全程治疗,直至症状消失后,两次便检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在没有粪便培养条件的情况下,应于症状消失后一周方可解除隔离。

对暴发疫情中的密切接触者应进行观察,在小范围内可投服抗生素进行预防。

2、切断传播途径

对污染的水源和食品要及时消毒。

患者用厕所、粪便和被污染的物品应做到随时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特别注意食品卫生的宣传教育工作。

对慢性痢疾患者和带菌者应定期进行访视管理,并根据药敏实验选择最敏感的药物给予彻底治疗,粪便培养连续三次(隔周一次)为阴性者,方可解除访视管理。

(三)流行期措施

医疗防疫单位要做到早诊断,早报告。

做好病人的隔离和消毒工作。

医疗机构要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

接到疫情报告后,卫生防疫部门应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核实,尽快查明暴发原因,采取果断措施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蔓延。

(四)灾害影响

洪涝灾害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坏,特别是水源受到严重污染、饮食的卫生条件恶化及居住条件较差。

灾后发生肠道传染病流行的可能性很大。

水灾后局部地区发生细菌性痢疾爆发的可能性很大,应该特别提高警惕。

五、甲型H1N1流感

甲型H1N1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群中传播。

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3天。

与以往或目前的季节性流感病毒不同,该病毒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

人群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普遍易感,并可以人传染人,人感染甲流后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

(一)较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下列人群出现流感样症状后,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尽早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

1、妊娠期妇女;

2、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

3、肥胖者(体重指数≥40危险度高,体重指数在30-39可能是高危因素);

4、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5、年龄≥65岁的老年人。

(二)预防措施

倡导个人保持健康行为,包括勤洗手,保持双手清洁,尤其是在咳嗽或打喷嚏后要以清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用过的纸巾要扔入垃圾箱;不随地吐痰;保证营养和睡眠;锻炼身体;做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

六、狂犬病

狂犬病又叫疯狗病或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导致的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

狂犬病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人得了狂犬病后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为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狂躁等,最后死于呼吸、循环和全身衰竭。

人一旦发病,目前尚没有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几乎100%死亡,病死率是所有传染病中最高的。

狂犬病是一种完全可以预防的致死性疾病。

狂犬病病毒具有明显的嗜神经性,病毒在神经元内复制,通过周围神经进入神经分布的组织器官,如唾液腺。

狂犬病病毒的抵抗力较弱,对脂溶剂敏感,容易被紫外线、季胺化合物、碘酒、高锰酸钾、酒精、甲醛、肥皂水等灭活,100℃加热2分钟即使狂犬病病毒死亡。

(一)狂犬病离我们有多远?

近年来,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23个省份、超过900个县区有人狂犬病病例的报告。

病例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其中西南、华南地区的贵州、广西和四川、重庆病例最多,中、南部地区的湖南、广东,及东部地区的江苏、山东、安徽等地也有较多的病例报告,以上地区的人口分布密集,养犬数量大。

因此对我国绝大部分群众来说,狂犬病就在我们身边。

(二)狂犬病是怎么感染的?

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可以感染狂犬病病毒,但最主要的为犬科和猫科动物,以及某些啮齿类动物和翼手类动物。

感染了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抓伤人,或舔了人的粘膜及破损的皮肤都可能导致狂犬病病毒的传播。

但病毒不能通过完整的皮肤侵入机体。

此外,国际上也有经角膜、肾脏、肝脏等器官的移植而感染狂犬病的报道。

(三)狂犬病是怎么发病的?

狂犬病毒自皮肤或粘膜破损处侵入人体后:

在伤口局部可短暂停留或小量增殖,再侵入近处的末梢神经;病毒沿末梢神经向中枢神经作向心性扩展,至脊髓的背根神经节再大量繁殖,入侵脊髓并很快到达脑部;病毒在脑部大量复制后从中枢神经向周围神经扩展,侵入神经支配的各器官组织,尤以唾液、舌部味蕾、嗅神经上皮等处病毒量较多。

由于迷走神经、舌咽及舌下脑神经核受损,致吞咽肌及呼吸肌痉挛,出现恐水、吞咽和呼吸困难。

交感神经受累时出现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

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受损时,可引起病人心血管功能紊乱或猝死。

(四)狂犬病的潜伏期有多久?

被狂犬咬伤是不是几十年后还会发病?

人从被带毒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