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金龙老师网校讲稿节前四天.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33524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4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邹金龙老师网校讲稿节前四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邹金龙老师网校讲稿节前四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邹金龙老师网校讲稿节前四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邹金龙老师网校讲稿节前四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邹金龙老师网校讲稿节前四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邹金龙老师网校讲稿节前四天.docx

《邹金龙老师网校讲稿节前四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邹金龙老师网校讲稿节前四天.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邹金龙老师网校讲稿节前四天.docx

邹金龙老师网校讲稿节前四天

必修1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纲要求: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基础梳理:

一、宇宙

1.宇宙的特性

(1)物质性:

它是由一些天体组成的物质世界,最基本的天体是       。

(2)运动性

①天体系统的形成: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      形成天体系统。

②天体系统层次:

最高的、最低的地月系,比太阳系高的还有   、   。

2.宇宙的范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观察到的宇宙范围会不断   ,如今已达到    。

二、太阳

1.地位: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   系的中心天体,因其  巨大,其他天体绕其运动。

2、太阳辐射

(1)能量来源:

来源于太阳内部的      反应。

(2)影响:

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也是

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经常使用的能源。

太阳能的优点:

                         

3、太阳大气分层:

由里向外分    、   、   ,平时肉眼可见的是   层。

4、太阳活动

(1)形式:

光球层上的    ,色球层上的    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2)对地球的影响:

干扰     ,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       ,严重时产生磁暴现象;对地球气候有一定影响,表现为一地年降水量的变化与太阳黑子数具有一定性。

三、地球

1、普通性

(1)从运动特征看,与其它七大行星相似,绕日运动具有   、   、   特点。

(2)从结构特征看,与水星、金星、和火星非常相似,同属行星;虽与其它大行星有差别,但差别不大。

2、特殊性:

有生命物质存在

(1)相关因素:

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地球自身因素有关。

(2)自身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温度适宜,有液态水存在。

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形成大气层,经漫长演化形成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使      变化幅度不大。

考点讲析

考点1:

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由小到大):

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

(2)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也是太阳系、银河系以及总星系的一部分。

(3)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顺序: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例1】(2008年扬州模拟)月球围绕地球运动,地球在距离太阳较近的轨道上运行,这使地球处于得天独厚的位置。

据此完成

(1)一

(2)题。

(1)材料中提到的天体系统包含的级别有()

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

(2)材料中提到的“得天独厚的位置”指()

A.日地距离适中B.地球自转周期适中C地球质量、体积适中D.大气层的存在

解析此题关键要熟悉目前人类观测到的天体系统的级别,及地球在其中的位置。

答案

(1)B

(2)A

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因素。

(1)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十分相似,即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从结构特征看,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更为类似,同属类地行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①地球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②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A.宇宙环境:

公转轨道固定,互不干扰,安全;太阳光照条件相对稳定。

B.自身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温度条件适中,并保证液态水的存在;地球的体积与质量适中,并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为适合生物呼吸、生存以及昼夜温差不大的大气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不大。

【例2】(2007年苏州模拟)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其特殊性表现在

A.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B.绕日公转与自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C.表面存在大气层D.位置适中,体积和质量适中

答案A

考点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

②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因其取之不尽、稳定、廉价又无污染性,已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2)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指南针无法正确指示方向。

(3)影响地球的天气、气候。

(4)使极地上空产生极光现象。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

考纲要求: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基础梳理:

一、地球的自转

1.概念:

2.方向:

                          。

3.周期:

长约             ,为一个    日。

4.速度

(1)角速度:

除      外,其他地点都相同,约为每小时转动     。

(2)线速度:

随纬度     而递减;赤道上线速度最大,南北纬60°处线速度为赤道处一半,两极点线速度为零。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既不    ,也不    ,任一时刻只有一面被照亮,从而产生昼和夜,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     。

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    造成的,其周期是    。

2、产生时差

(1)原因: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时刻较  。

(2)地方时

①含义

②特征:

同一条经线上的各点地方时相同,经度每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3)区时

①时区划分:

经度每    范围为一个时区,共划分为   个时区,从0°经线开始,向东向西各7.5°为     。

东西十二区各7.5°,合为一个时区。

②时区的判断:

③区时含义:

每个时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时间,即为区时。

区时计时方法:

每往东1时区,区时    1小时;每往西1时区,区时    1小时。

④北京时间:

是东八区区时,即120°E经线上的地方时。

与北京的地方时不同。

⑤国际日期变更线与日期变更:

由西向东跨越时,日期  一天;由东向西跨越时,日期  一天。

3、使地表水平运动发生偏向

①偏转原因:

因受        力的作用

②偏转规律:

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  方偏,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  方偏,赤道上不偏转。

③影响:

对大气环流、河流、洋流等影响明显。

案例:

台风及运行中的火车对哪侧钢轨施加的压力较大。

考点讲析:

考点3: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1)地球自转:

①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②周期:

23时56分4秒(1恒星日);③速度: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表面的角速度处处相等;线速度——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

【例1】在图1的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解析A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地图,地球应按顺时针方向运动。

B图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地图,地球应按逆时针方向运动,所以A,B图皆错。

而C图地球自转的方向与经度的变化矛盾。

答案D

2.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1)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地球自转。

(2)区时计算:

①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数,称为地方时。

东早西迟。

②时区的划分:

地球上以经度每15度范围作为1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其中,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合为东西十二区。

③区时:

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区时。

④相邻时区间的时差为1小时。

每往东1个时区,区时早1小时;每往西1个时区,区时晚1小时。

⑤国际日期变更线:

理论上与180度经线重合,实际上并不重合。

当由西向东跨越日期变更线时,还必须将日期减一天:

反之,由东向西跨越日期变更线时,就必须加上1天。

【例2】(2008年江苏)北京2008年奥运会圣火采集仪式,于希腊当地时间(东二区)2008年3月24日11时5分,在雅典古奥林匹亚遗址举行。

其时,北京时间为()

A.2008年3月24日17时5分B.2008年3月25日17时5分

C.2008年3月23日5时5分D.2008年3月24日5时5分

答案A

解析:

根据东二区的区时,推算出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

3.结合事例,说明地球自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地球自转偏向力: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例如,在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显著;在南半球,河流左岸冲刷显著。

洋流的流向也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

【例3】(2008年扬州模拟)下图中的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是偏转后的方向,正确的是()

解析地球偏向力的方向在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赤道处不偏。

答案B

 

第三节地球的公转

考纲要求: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基础梳理:

一、地球的公转

1.概念:

2.规律:

(1)方向:

围绕太阳     公转。

(2)轨道:

接近正圆的     、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    上。

(3)周期:

为                  ,即1个     年。

(4)速度:

角速度和线速度均随        的增大而减小,减小而增大;近日点处最大,远日点处最小。

3.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

即    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是一个变量,目前度数为     。

(2)影响:

引起        的回归运动。

①直射点的位置:

A、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夏至日直射      ,秋分日直射     ,冬至日直射      ,春分日直射      。

B、直射南北半球的时段:

太阳直射北半球的时段从  到   ;直射南半球的时段从    到    。

②直射点的移动:

A、直射点南移时段:

从   到    ;直射点北移时段:

从    到    ;

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原因是            ;周期为          。

B、直射点东西移动:

方向     ;原因        ;周期为     。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的概念:

太阳光线与          之间的夹角。

2.正午太阳高度:

一天中太阳高度的     值,出现在    时刻。

3.变化原因:

由于      的存在,地球在绕日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的

    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    和季节作有规律的变化。

4.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从       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规律:

夏至日时,        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达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时,         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达一年中最小值。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1.赤道上终年昼夜     ;    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2.夏半年:

北半球各地    长    短,且    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附近出现    现象。

夏至日时      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    范围达最大。

(南半球与上述情况相反)。

3.冬半年:

北半球各地   短   长,且纬度越高,昼     ,夜     ,北极附近出现     ,冬至日时,    范围达最大。

(南半球与上述情况相反)

四、四季的更替

1.原因:

一年中各地昼夜长短和   随时间变化,使到达地面的     多少不同。

2.季节变化的纬度分布

(1)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季节更替       。

(2)极地附近的   地区,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

(3)中纬度地区:

         变化幅度最大,昼夜长短的变化也较大,且二者   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单位面积上获得          变化最大,四季更替最为明显。

3.季节的划分:

我国传统:

以    、立夏、    、立冬作为四季的开始;

欧美传统:

以春分、    、秋分、    作为四季的开始;

气候变化标准:

    月为春季,    月为夏季,    月为秋季,   月为冬季;

气候平均气温标准:

超过   为夏季,低于    为冬季,介于两者之间的为春季和秋季。

考点讲析:

考点4: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1)地球公转:

①方向:

自西向东;②周期:

365日6时9分10秒(1恒星年);③速度:

线速度和角速度都随日地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减小而增大;每年1月初近日点处最大,7月初远日点处最小。

[例1]读下图,完成有关问题。

(1)图中四位置代表的节气名称分别是:

A    ,B    ,C    ,D    。

(2)在四位置中,地球公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角速度最小的是   。

(填字母)

(3)我国江淮地区梅雨季节时,地球公转到

   位置附近;南极考察活动最佳时期,地球公转到   位置附近。

(4)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的位置是   ,直射在南回归线时的位置是   ,直射在赤道时的位置是    。

解析:

(2)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②昼夜长短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

A、绘制简图明确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度数大小间的关系。

①黄赤交角的度数=回归线的纬度数=90°一极圈的纬度数

②极圈的纬度数=地轴与黄道面夹角的度数=90°一回归线的纬度数

B、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26′(南北回归线)之间以一回归年为周期作回归运动,如下图所示:

C、黄赤交角的形成和意义

2.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并理解其成因

四季更替的成因:

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

 

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考纲要求: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地表形态的变化

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基础梳理:

一、地壳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内部分层:

(1)结构:

三个主要圈层:

、和。

(2)地壳:

是一个        的圈层,    较厚,    较薄,平均厚度约     。

(3)地幔:

上部存在       ,是     的主要发源地。

2.岩石圈:

包括     以上的地幔部分和       。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按成因共分为三大类:

(1)岩浆岩

①成因:

   侵入   上部或   地表,     而形成。

②常见岩浆岩:

有     、玄武岩等。

(2)沉积岩

①成因: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    的侵蚀、   、堆积、      作用下而形成。

②常见沉积岩:

有    、砂岩和页岩等。

③特征:

具有层理构造和岩层中常含    是沉积岩的两个重要特征。

(3)变质岩

①成因:

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   作用下,矿物成分和 发生不同程度的   而形成。

②常见的变质岩:

有    、石英岩、板岩、片麻岩等。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过程:

地球内部的   上升冷却   形成   。

地表岩石在一系列    

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已经形成的岩石经    作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     ,又形成新的     。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1.内、外力作用

分 类

能量来源

主要形式

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

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       。

   运动,   活动,

   作用、地震等。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     ,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  

     。

外力作用

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

   和    。

风化、    、搬运、堆积、        等。

2.板块构造学说

(1)创建时间:

20世纪   后期。

(2)核心内容:

①地球的    被海岭、    等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称为    。

②全球岩石圈主要分为       ,各大板块又可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③板块处于不断的  之中,一般说来,地壳运动比较平缓,    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④板块相对移动,彼此    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3.内力作用的“足迹”一一地质构造

(1)概念:

    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    。

(2)常见类型:

①褶皱

概念: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       。

举例:

      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基本形态:

背斜:

岩层受挤压向上拱起,在地貌上常形成   ;但有些背斜因顶部受   作用,裂隙发育而易侵蚀,形成    。

向斜:

岩层受挤压向下弯曲,在地貌上常成为    或盆地。

但不少向斜,槽部因受挤压,物质致密不易侵蚀反而成为    。

 

②断层

概念: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   和张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而使岩层断裂、错动,形成断层。

地貌形态:

大的断层常形成谷地或    。

(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对于    、    、        等具有指导意义。

如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4、外力作用的表现

(1)主要表现:

风化作用、   作用、搬运作用、   作用、     作用。

(2)主要外力作用

(3)人类活动影响地表形态

①趋利避害的行为:

    梯田、挖河修渠、    水库等。

②起消极作用的行为:

如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等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加速河流、湖泊、水库的淤积,诱发洪涝、滑坡等灾害。

考点解析:

考点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1.地球的圈层组成:

外部圈层(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和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包括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

其中岩石圈是指软流层(岩浆的发源地)以上的地幔部分(地幔的顶部)和地壳组成(特别注意不含软流层)。

2.地壳的主要元素组成:

O、Si、A1、Fe、Ca、Na、K、Mg;地壳的结构组成:

上层是硅铝层(密度小,不连续分布),下层是硅镁层(密度大,连续分布)。

注意:

两层的组成成分都是以O、Si、Al为主,其中硅铝层Na、K也较多,而硅镁层Mg、Fe、Ca成分相对增多。

3.地壳结构的两个特点:

厚度不均(大陆地壳比大洋地壳厚,高山、高原地区比平原、盆地地壳厚);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在大洋地壳中较薄甚至缺失)。

4.岩浆岩的形成:

地幔中的岩浆上升或喷出、冷凝形成侵入岩(花岗岩)或喷出岩(玄武岩)。

喷出岩的气孔构造明显(岩浆喷出后冷凝的速度快,气体溢出后形成的);沉积岩的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沉积岩的两个特征:

岩层(层理)和化石(包括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分别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变质岩的形成:

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的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例:

石灰岩是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5.三大类岩石的转化(或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注意每一种转化的条件)

【例1】(2007年江苏卷)图1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解析: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和重熔再生。

答案C

考点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了解内、外力作用

2.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1)褶皱是因为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使得岩层出现一系列弯曲变形,它包括背斜和向斜。

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在内力作用下,背斜形成山岭、向斜形成谷地;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反而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2)断层是岩层受到挤压力过大或者张力作用,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出现断裂面,并且在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有错动和位移,形成断层。

断层一侧的岩层下降会形成谷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上升则会形成断块山,通常伴有陡崖(如我国的华山、庐山和泰山)。

(3)研究地质构造对找矿、找水和大型工程建设的指导意义:

石油和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地下水往往在向斜盆地中,隧道、水库建设应尽量避开断层,其中隧道应优先选择在背斜构造中。

【例2】(2008年江苏卷)读完图,完成1—2题。

1.图示a、b、c、d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

A.aB.bC.cD.d

2.甲处地质构造属于()

A.山岭B.褶皱C.断层D.隆起

解析沉积岩必由外力作用形成。

岩层出现一系列弯曲变形,则为褶皱

答案1.D2.B

3.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外力作用的几种情况:

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

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垄(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

冰川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冰斗和角蜂(欧洲的地貌大多受到冰川的作用)。

海蚀地貌常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通常分布在石质海岸)。

(特别注意:

黄土高原的形成是风力堆积作用,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

人类活动也是属于外力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

【例3】(2007年江苏卷)河谷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作用B.流水堆积作用C.冰川侵蚀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

解析:

横断山区呈现出陡峭的河谷景观,是由于河水的下切作用形成的。

答案D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和气候

考纲要求: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大气受热过程

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气压带与风带

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天气系统

结合实例,说明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结合实例,说明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基础梳理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

      辐射

2.大气的吸收作用——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很少

(1)特点:

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    性

(2)表现:

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         ;

  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       线;

而对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     部分吸收很少。

3.大气受热过程:

 地面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