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复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33522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点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重点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重点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重点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重点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点复习.docx

《重点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点复习.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点复习.docx

重点复习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条约》。

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即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由于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而开始解体。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在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震动。

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1840年鸦片战争1842年签定<南京条约>起点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与俄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和随后的《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次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

第一章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1.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2.太平军多次重创洋枪队

3.台湾人民坚决反抗侵略者,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4.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拼死鏖战,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义和团及部分清军与之展开殊死战斗

1.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华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魄。

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

其原因何在?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和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战争。

2.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地第一人。

他被道光皇帝派到广东领导抗英斗争时,就组织人翻译西方书刊。

1841年,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周志》一书。

书中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

林则徐后来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四洲志》书稿交给好友魏源。

魏源在对《四周志》等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于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还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

3.反侵华战争的失败及原因:

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一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

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第二章

1.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太平天国。

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

2.《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思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它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及封建地主的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力愿望。

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性质: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纲领性文件。

同时也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评价

(1)《天朝田亩制度》比以往历次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纲领和要求相比水平更高,有更完备的内容和更触及封建社会矛盾核心的深度。

(2)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

它所追求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一种小自耕农心目中的没有商品流通、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所以,这种社会理想,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对封建制度有否定意义,但无建设性意义。

3.《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

它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4.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

在事变中,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败亡。

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了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1864年6月,洪秀全病故。

7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怎样评价《资政新篇》?

  性质:

1859年,“干王”洪仁玕回到天京提出《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评价:

《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不代表农民阶级运动的本来方向。

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5.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1)主观上: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客观上: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其中局限性表现在①经济:

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目光短浅②政治:

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③思想:

农民阶级没有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④组织:

农民阶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

6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①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②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③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④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7.太平天国起义的启示: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8.洋务派:

地主阶级中的一派。

目的:

镇压农民起义自强,抵御外侵求富集团间的争夺。

积极作用:

思想方式是正确的,运动策略是必要的。

消极作用:

主要目的是为了封建统治,客观效果妨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什么是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一部分官僚、军阀为求“自强”、“求富”,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军和陆军,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等,史称洋务运动。

其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洋务运动是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过程中的产物,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中国出现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也吸引了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用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学习西方发展一些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主要内容:

①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②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③创办近代海军;

④创力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

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求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至于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可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来综合理解,即腐朽的清朝统治阻碍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力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外壳中发展起来的,是同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阻碍分不开的。

9.维新派:

康有为在1895年巨人共同发起的“公车上书”.其维新主张有:

①向皇帝上书②著书立说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③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④办学会⑤设学堂⑥办报纸

10.百日维新名词解释:

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

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遭捕杀或逃亡国外。

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也叫戊戌维新、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又名维新变法,其高潮则为百日维新,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近代化道路。

第三章

一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三民主义

基本内容

基本任务

缺陷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在国内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实行民族革命。

没有从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完成政治革命。

没有提出推翻地主豪绅阶级的统治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与对立,达成社会革命的目的。

带有浓厚的空想色彩,在实践上缺乏社会基础。

1、试述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清王朝,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

  

(2)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

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在理论上解决了革命目的问题。

但是,民权主义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3)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

基本方案是:

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但是,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

二为什么首义在武昌?

(1)社会矛盾尖锐

(2)良好的革命基础

(3)革命工作扎实

(4)革命的时机:

四川保路运动的发生,促使了武昌起义的提早发生。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成功。

三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举行了临时大总统就任典礼。

在典礼上,孙中山宣读了誓词,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中华民国宣告正式成立。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中华大地上诞生了。

四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组成人员:

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

2、政策和措施: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

3、根本大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革命性和民主性?

(1)充分肯定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宣判封建制度的死刑,使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和民权主义思想在法律上得以体现。

(2)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进一步具体化,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民主愿望。

(3)颁布的目的是为了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把袁世凯的权力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使刚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免遭破坏,促使中国走上民主政制的轨道。

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2.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界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七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主观原因:

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八辛亥革民的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共和方案不能解救中国。

要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必须进行新的探索,谋求新的出路。

九为什么说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1)帝国主义不允许。

(2)封建主义不允许。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不足(a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薄弱c缺乏群众基础d中国缺乏建立民主政治的有利环境)

1919------------1949

这时期,中国人民继续受到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后来又增加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这三者,就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中国反动势力的政治代表,在辛亥革命失败以后的一个时期,主要是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的北洋军阀控制的政府,史称北洋政府

在中国共产党产生以后,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在长时间里,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力量。

他们同广大人民处于尖锐对立的地位,因而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

在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始终没有占据统治地位。

它们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的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尽管在长时期里,上列三种建国方案始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去作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

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

第四章

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当时提倡的民主:

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

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题和内容

主题:

改造国民性。

政治上: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民主:

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当时主要指向是人权。

科学:

即用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

道德上: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新道德:

“个性解放”,即所谓的“自主的”、“独立的”、“平等的”道德。

旧道德:

三纲五常

1、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

民主(德先生)主要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科学(赛先生)主要指自然科学,提倡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

  

(2)激烈批判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儒家学说。

新文化运动把攻击的矛头集中指向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宗旨和基本内容的孔学,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猛烈抨击封建纲常礼教,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个性解放和自由。

对妇女解放、家庭问题、婚姻恋爱等进行了热烈讨论,宣传男女平等和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

  (4)提倡文学革命。

主文学革命包括文学的内容(用新文学取代就文学)和形式(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两个方面的革命。

  2、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总体上讲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

  

(2)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将人们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3)它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3、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历史局限性?

  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也存在明显的缺点。

  

(1)(脱离现实经济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脱离经济而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有唯心主义之嫌)。

他们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能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思想方法形式主义)少数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有形而上学之嫌)。

  (3)(脱离广大劳动群众)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是又脱离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其目标就难以实现。

  4、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是什么?

 

  

(1)新的时代条件。

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2)新的社会力量——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的发展,中国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进—步壮大起来。

(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左右)

  (3)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

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1、试论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2)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一方面,工人阶级运东促进知识分子寻找同其结合的方式。

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实际斗争中逐步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革命逐渐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1)特点:

中国共产党是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具有以下两方面特点:

  ●(“原汁原味”)是直接承继列宁主义而来,没有收到修正主义影响。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

她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斗争中同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

  ●(“根正苗红”)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

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

  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3、试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总: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使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分:

  

(1)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

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可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使中国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司令部。

(比较以往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政党)

  

(2)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革命的前途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比较以往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指导理论)

  (3)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把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相联结并成为其中一部分,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以往是以资本主义为奋斗目标和前途)

五四运动爆发爆发原因:

首先,是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其次,是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再次,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四运动取得胜利的原因:

1.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2.社会各阶层联合的作用。

3.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指导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二)“一大”的内容

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

党的纲领:

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联合第三国际。

党的工作中心:

领导工人运动

党的领导机构:

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李达负责宣传工作,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

实现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

国共合作的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民族主义:

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

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民生主义:

阐明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黄埔军校是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产物。

它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在当时是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苏联伏龙芝红军大学齐名的世界著名五大军校之一。

北伐战争

北伐开始:

1926年7月

北伐军总司令:

蒋介石

北伐口号:

打倒列强,除军阀

北伐主要目的: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的统治,把革命推向全国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1)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

(2)国共两党的齐心协力

(3)广大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

(4)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5)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

合和积极支援

反革命政变第一,蒋介石篡夺革命领导权。

1926年3月,蒋介石策划“中山舰事件”,夺取军权。

中山舰事件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右派势力进行反革命活动的信号。

第二,发动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共政变,以“清党”为名,在东南各省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大革命的意义:

大革命是又一次席卷全国的革命运动。

这场革命声势之浩大、发动群众之广泛、斗争之激烈,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高潮。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第一,从客观上讲是“三个由于”:

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由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中国革命的敌人拉进反革命营垒。

第二,从主观上讲是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还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第三,从国际因素讲是大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