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易》类著述篇章流变考0.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92349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书艺文志》《易》类著述篇章流变考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汉书艺文志》《易》类著述篇章流变考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汉书艺文志》《易》类著述篇章流变考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汉书艺文志》《易》类著述篇章流变考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汉书艺文志》《易》类著述篇章流变考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书艺文志》《易》类著述篇章流变考0.docx

《《汉书艺文志》《易》类著述篇章流变考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书艺文志》《易》类著述篇章流变考0.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书艺文志》《易》类著述篇章流变考0.docx

《汉书艺文志》《易》类著述篇章流变考0

《汉书·艺文志》《易》类著述篇章流变考

第3卷第5期 12100年5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rlo unUnvriyo in n gierngouna fHna iest fSceceadEnnei 

Vll】No503. 

Ma.v201 0

《汉书・艺文志》《易》类著述篇 章流变 考 

王敏娟 

(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00)福507 

摘要:

((汉书・艺丈志 是我国古代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目录书,是研究古代图书状况和学术思想的重要著作。

其 易 类著述流传至今,大部分书在后来的目录书中已很难看到,多数人认为已经亡佚,该文详细考证《汉书-艺文志)《 )中易

类著述篇章的流传情况,从而明确(书・(汉艺丈志》中的 易》类著述的存亡情况。

 关键词:

《书・汉艺文志 ;((易》类著述;亡佚;《易周 

中图分类号:

B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9(00501-3632121)0-010 

汉书・艺文志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志目录,是我们 

史・艺文志>)中存“周易)(<)古经一卷”并未说作者何人, 后来 明史・艺文志 清史稿・艺文志 中均不存 汉志 

了解汉代及其以前古籍著述情况的较可靠的文献资料,具有 

“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等方面不可估量的文献学价值。

而 

(<汉书・文志 的 易 类菩述排在 六艺略》之首,足 艺以表明 易》的地位。

所以,对 汉书・文志》(》类 艺<易著述流变情况作细细考察,是有深远意义的。

 

中的 易 类目录,清代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搜集 )

到 汉志 所载的部份 易 类书,由此可知,汉志 易》  类著述大部份并未亡佚,国庆先生在 汉书艺文志注释汇 陈编)的提法值得商榷。

)中 

 

《汉志》《易》类著述在其它史志目录中的 

流传情况概述 

(<汉书・艺文志 (以下简称 汉志 )中所列 易 类 

二 《汉志》所载《易》类十八种书目存亡情况 

晋苟勖的 中经新簿》是继 汉志 之后很重要的史志 目录,目录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将其书已佚,据阮孝绪记载, 

著述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十八种。

班固在《>类著述 易)

中讲到:

u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

易传》 (<)  周氏二篇,王孙也。

氏二篇。

氏二篇,何,叔元,字服杨名字 

共著录图书l6卷,l885部,295卷,梁阮孝绪 七略 03

原书已不存,虽其序目完整地保存在 广弘明集 卷三 

中,但(<易 类著述具体篇目无法查证,广弘明集  

中有“七录 目录经典录内篇一((<<部本四种九十六帙 易 五百九十卷”的记述,至于 汉志》中所载 易》类书目存 

蕾川人。

蔡公二篇,卫人,事周王孙。

韩氏两篇名婴。

王氏 二篇,名同。

丁氏八篇。

名宽,字子襄,梁人也。

古五子十 八篇,淮南王安聘明 易>者九人,九师说。

古杂八十篇,)号 

杂灾异三十五篇,神输五篇,图一。

盂氏京房十一篇,灾异 

于 七录》者有哪些,实难考证。

隋志 中 汉志》所列  

易》类书目仅存“周易 十卷汉魏郡太守京房章旬,周 (< 

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五鹿充宗略说三篇,京氏段嘉十二篇。

 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

……唯费氏经与古文同。

l”I 

f7310 PI0-74)

易 八卷汉曲台长孟喜章句,残缺,梁十卷,又有汉单父费 

直注 周易 四卷亡”三家[(0’汉志 中所记诸家著述 2p9 19。

以篇或卷为单位,而 隋志》则以卷数计算,篇与卷之间有 何关系,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清人叶德辉认为 “帛之为书,便于舒卷。

故一书谓之继卷。

凡古书,以一篇 作一卷”,即篇与卷并无太大区别,近人顾实、余嘉锡先生 也认同这种观点,本文采用此观点(D。

汉代有两个京房,其 

汉志>)中所列的 易 类目录在后来的史志目录中大 

多无记载,隋书・ 经籍志》(简称 隋志>>)中仅存“周易 ((

十卷汉魏郡太守京房章句,周易 八卷汉曲台长盂喜章句,《 

残缺,十卷,有汉单父费直注 周易 四卷亡”1‘0,梁又2p9 19 旧唐书・籍志》中存“十卷盂喜章句,又十卷京房章 经又句,又四卷费直章句 lP,新唐书・文志 日:

盂 ‘ ’ 艺“

为 汉书・林传・丘贺传 中的京房,儒林传 讲 儒梁 

到“贺从太中大夫京房授 易 ,房者,茁川杨何弟子也。

 

喜章句十卷,京房章句十卷,费直章句十卷”1(4)宋 4p2,

1l3 

房出为齐郡太守,贺更事田王孙。

宣帝时,闻京房为 易 明,求其门人,贺。

 汉志 中讲到的“得”孟氏京房十一篇” 

很可能就是指此京房,学界称之为“京房”前,顾实先生持 

收稿日期:

2l一0—1 0O39

此观点 IP’汉志 关于“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与 (。

” 灾隋志》中“周易 十卷汉魏郡太守京房章句”中的京房 <<

作者简介:

王敏娟(9318一),女,陕西户县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

 

 

乃是同一个人,并非师从杨何之京房,而是师从焦延寿学 

中可见王同注 易》思想,几经辗转,王同注(》思想在 (易

司马迁著述中可见一斑;服氏(<易 周氏 易》由于后继 

易 的京房,称之为“后京房”。

以此来论,盂氏京房亡 五十六卷,存十卷。

<(旧唐书・经籍志趴 新唐书・艺文志》 所记亦十卷,((宋史・艺文志 明史・艺文志>)无记录,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房所著有 易传 三卷, 周易章句 十卷,周易错挂》七卷,周易妖占 十二卷,周易占事    十二卷,周易守林)《)三卷, 周易飞候 九卷,又六卷, 周 易飞候六日七分 八卷,周易四时候 四卷,周易混沌》   四卷,周易委化》四卷,周易逆刺占灾异》十二卷,周    易积算法杂占条列》一卷,今 易传》存。

}{】大概 ”opJ 此处所论及的京房 易 搜集了京氏 易 的一部份,应该 

就是 汉志 中所讲的“异盂氏京房六十六篇”灾。

并非如 

无人,故亡佚;“韩氏两篇名婴。

 隋志 后之史志目录不 ”录,并不能说明亡佚, 韩诗外传》尚存,其中引有关于(》< 易的论述,即韩氏 易 之存留,马国翰(<玉函山方辑佚书 

辑录两卷;“蔡公二篇,卫人,事周王孙。

<”(玉函山房辑佚 

书》有蔡氏 易>一卷;“)丁氏八篇。

名宽,字子襄,梁人 也。

<”(经典序录 日“子夏 易 传三卷”(,<七略 日“汉 

韩婴传”<,(中经薄录》日丁宽所作 l,(Jp ’<玉函山方辑佚 

书>)辑录两卷;“古五子十八篇,淮南王安聘明 易>者九 )

人,号九师说。

”马国翰根据 淮南鸿烈 等书辑录((周易 

淮南九师道训 一卷,清王漠辑(<九家易

解》一卷,清孙堂 九家周易集解》一卷,清张惠言辑 周易苟氏九家 三卷, 清黄爽辑《九家易集注 一卷 (;“I 古杂八十篇,杂灾异 三十五篇,神输五篇,图一”,只 汉志 有此记载,后来 不见载录,无从考证,大概亡佚已久。

 

四库总目提要 中所讲的大部份亡佚,即使原书亡佚,但 其篇章著述思想还存于其它书中,晁补之曰:

“汉 艺文志》 易京氏》凡二种八十九篇,今其章句亡矣,略见于僧一 乃行及李鼎祚之书。

”僧一行的 大衍历议 和李鼎祚的 周 易集解》收有京房 易 章节,后人研究京氏 易》多从此 

两种书入手。

 (<汉志》中“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 隋志》中 章,

新唐书・艺文志》 

对于《汉志》中《易》类著述残缺、 亡佚原因的分析 

隋志》等六类史志目录,惟 隋志》对典籍 

著录盂喜章句八卷,<(旧唐书・经籍志 

汉志 

均着录“氏 易 十卷,至于十卷与(志 所录二篇 盂<汉

存亡状况做了统计,而(<汉志 中所列 易 类书目,隋  志》提之甚少,究其原因,概政局动荡、战争频频之故,((隋 志》所记“其中原则战争相寻,干戈是务”,主要有兰:

 

之关系,颇值得考察,可以肯定,十卷之著述参进了伪书成 

份。

关于施孟梁丘三家 易>经典释文》也有记载,“), 施 

雠传 易 授张禹及琅珂鲁伯,禹授淮阳彭宣及沛戴崇,伯 

授太山毛莫如及郎邪邢丹。

后汉刘昆受施氏易》于沛人,  

日自班固 汉志》以来,“萤卓之乱,献帝西迁……。

 

两京大乱,扫地皆尽”[o629)末宦官翱外戚专权,天下 1o。

汉(

戴富,其子轶。

”孟喜从田王孙受 易 ,“喜为 易>章句 )授同郡自光及沛翟牧。

后汉洼丹、魅阳鸿、任安皆传孟氏 

(》”梁丘贺本从太中大夫京房受 易》后更事田王孙,<。

“易, 

大乱,董卓兵驻洛阳,烧杀抢掠,民不聊生。

后来十八路诸 

侯讨伐董卓,董卓逃往长安之前,夺、掠焚烧洛阳城内财物, 

文物古籍,造成洛阳周围“二百里内无复孑遗”的惨烈景象。

 许多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