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发展畜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22045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发展畜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青海发展畜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青海发展畜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青海发展畜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青海发展畜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海发展畜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docx

《青海发展畜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发展畜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海发展畜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docx

青海发展畜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青海发展畜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畜牧业是青海的支柱产业,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产业。

畜牧业发展与否,直接关乎着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牧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也是能否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目标的关键。

由于青海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生态环境、特殊的气候条件孕育了特殊的高寒干旱环境,草地生态处于低效转化的状态,形成一个极其脆弱的生态系统。

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加之超载放牧、乱采滥挖等人为不适当干预强度的增加,导致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状况进一步加剧,生态恶化又引起生存危机,部分地区的牧民被迫离乡谋生,出现“生态难民”现象。

生态环境状况严重地制约着该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青海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困扰各级政府、广大干部群众的一个紧迫而又现实的重大难题。

那末,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实现牧民增收目标的途径究竟在哪里?

青海畜牧业发展的优势是什么?

值得研究。

本人提出一些观点供商榷。

    一、值得一提的数字

    青海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有天然草原面积5.47亿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0.46%,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4.74亿亩,占全国牧区半牧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4.43%。

在这片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的原始半原始的高寒草原上,饲养量最大、分布最广的藏系绵羊和藏牦牛是青藏高原的特有品种,存栏数达2400万头(只),其中藏牦牛存栏数居全国第一位,占世界总存栏数的三分之一。

藏系绵羊和藏牦牛自人类驯养以来,始终处于“逐水草而居”的散养状态,这在畜牧业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独一无二。

这一独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不可多得,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

据统计,共有兽类1O7种,占全国兽类种类的1/4;鸟类292种,占全国鸟类种类的1/5。

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名录的动物共110种。

天然鱼类48种,其中青海湖裸鲤最为有名,是亚洲高原地区的特产鱼类。

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3000种,有药用价值的1350种,著名中药材50多种,如冬虫夏草、大黄、藏因陈、红景天等。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

“三江源”是我国和亚洲最重要河流的上游关键源区,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生态调节区,对全国、全球的大气、水量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

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来自这一地区。

三大江河流域面积达347640平方千米,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49%。

“三江原”地区,雪山连绵、冰川纵横,水资源丰富,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水塔”。

我国最大的内陆成水湖青海湖,面积达4500多平方千米,是世界著名的湿地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

青海的生态地位在全国乃至世界的都十分重要,其变化不仅对本地区、周边地区和全国的生态环境以及全球气候变化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二、一个“沉重”的话题

    青海畜牧业历史悠久,是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传统产业,也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所谓常讲常新,就是在畜牧业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无论是以生产队为单位的集体经营或实行双层承包经营责任制,还是草场承包到户等形式,每一个阶段中都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并运用许多新的技术、经营理念、方法和措施推进畜牧业发展。

比如实施以冬春草场人工饲料基地建设、草原围栏、牲畜暖棚圈为主要内容的草原基础建设和青南牧区防灾基地配套建设等工程措施,努力探索高寒草原畜牧业的发展路子。

尤其是“九五”以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重视下,从“九五”计划至2004年,全省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草原建设投资达24.27亿远,其中国家投资12.44亿元,农牧民自筹11.83亿元,治理退化草原3495万亩,退牧1540万亩,约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10.62%;累计建成围栏草场3292万亩;改良退化草原4728万亩;多年生人工草地保留面积342.75万亩;草原鼠害累计防治面积达2.14亿亩。

上述可谓新。

    所谓“沉重",就是说,虽然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实施了新的技术、经营理念,采取了在每个阶段力所能及的资金投入和工程措施,也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

但青海畜牧业未能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养畜的现状,“逐水草而居”依然是草原畜牧业的主要经营形式;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牧民群众的生产方式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依然是全省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最大的难题;我们为畜牧业现状的改善而进行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草原基础建设等方面实施的工程措施所做的努力和实际效果与初衷相距甚远;畜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国家高度重视和关注青海草原生态保护,先后在三江源地区建立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隆宝自然保护区”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青海省政府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也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

由于保护与治理力度有限,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并没有得到遏制。

从上世纪9O年代开始,全省草原退化呈加速趋势。

到2O00年,全省中度以上退化草场面积达到2.53亿亩,占全省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3.38%。

草原退化弓I起鼠虫害,草原鼠虫泛滥肆虐,又加剧草原生态恶化。

20世纪80年代初全省草原资源普查中,我省天然草原理论载畜量为3625.45万个羊单位。

目前,由于草原退化,全省草原理论载畜量只相当于普查时的7O~8O%,为2538~2900万个羊单位,约超载1047~685万个羊单位。

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现在实际草原承载各类牲畜最少也有2526万头只,折合羊单位4O53.61万羊单位,按现有草原产量测算,平均超载率59%以上,环湖部分地区超载最严重已达到1O3.17%。

草原负载过重,牧民群众经营水平低,生产效率低下,加之生态环境恶劣,雪、风、旱等自然灾害频繁,牧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遇到灾害,牲畜大批死亡,受灾群众的生活陷入困境,返贫率高,严重制约草原畜牧业的稳定发展。

    玉树、果洛两州是“三江源”的核心区,该地区草原退化和沙化趋势加剧,据统计,目前有中度以上退化草场1.5亿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4%;沙化面积3800万亩;荒漠化平均增加速率由70~80年代的4%增至90年代的20%;水土流失日益严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多年平均输沙量分别多达8800万吨和1300万吨;草原鼠害严重,最严重的地区已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五成以上。

鼠害横行使本已十分脆弱的高寒自然生态濒临毁灭边缘。

地处三江源中心区的玛多县,早在上世纪80年代,人均收入居全国前列。

然而,由于生态恶化,这个昔日全国的首富地,越来越多的牧民群众不得已走上移民之路。

环青海湖地区超载问题突出,草原生产能力下降,草原水源涵养功能降低,沙化和水土流失加剧。

柴达木地区荒漠化强烈发展,草原植被破坏严重,沙化、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

    三、一种“无奈”的选择

    无论在何种条件下,生存、生活是人的第一需要,是人的本能。

人口数量的增加,物质生活资料的需求必然增加。

1949年,我省牧业人口21.96万人,存栏草食牲畜748.73万头只,人均占有牲畜34头只,人均占有草场2158亩,畜均占有草场63亩。

到2003年,全省牧业人口增至70万人,增长3.33倍,存栏牲畜2217.65万头只,增长2.96倍,人均占有牲畜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3头只(人均31头只)。

人均占有牲畜虽未减少很多,但人均占有草场却从2158亩锐减至677亩,减少3.2倍,畜均占有草场也从63亩减至21亩,减少了3倍。

    青海之所以出现草原生态畜牧业结构不合理,草原负载过重的现象,这和青海的地理区位有密切的关系。

它地处高寒缺氧,生态脆弱,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严酷,草地生态处于低转化的状态,导致这一地区产业结构单一,不具备发展其它产业的环境,牧民群众收入主要依靠畜牧业,新增人口的生活资料也只有从畜牧业中获取,无其它新的来源渠道。

青海草原的畜产品虽然优质,在市场上却卖不出好价钱,尽管牲畜存栏规模较大,个别地区的牲畜出栏率已达40%,牧民群众的实际收入却增加不多,远不能满足新增人口对生活资料的需求。

作为牧民群众来说,要获取更多生活资料,最直接地办法就是增加牲畜的数量来实现。

因此,畜牧业主管部门、科研机构多年主张的以草定畜等饲养方法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就其结果而言,造成草原生态不平衡,草原生态畜牧业结构不合理,致使草原负担过重。

由于牧区人口成倍增长,牲畜数量更是以倍数递增,超过了草原资源的供给能力,畜草矛盾日益突出。

超载过牧,使草原无休养生息的机会,造成草原资源量减少,形成超载过牧一一草场退化~鼠害肆虐~牲畜无草可食~牧民无法养畜,则无收入来源~导致贫困而成为“生态”难民。

究其原因是,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草原生产能力低下及落后的自然放牧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所致。

这也是牧民群众一种“无奈”的选择。

    四、需要再认识的生态环境

    青海高寒缺氧,气候恶劣,自然条件严酷,草地生态处于低转化的状态,是一个极其脆弱的生态系统。

这已是不可争辩的客观事实。

正是青海地处世界“第三极”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气候条件、特殊的生态环境且无污染,青藏高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

也正是在这独有的生态环境里,在平均海拔3500米的广袤土地,常年生长着不计其数而其他地区无法替代的珍贵野生动植物。

青海5亿亩纯天然、无公害、无污染的草场,就饲养着藏牦牛、藏系绵羊2400万头只。

藏牦牛、羊肉营养价值高、无污染、低脂肪,具有天然野味的特点;而绵羊肉无膻腥味更是不可多得。

闻名遐迩的冬虫夏草,它特有的内在价值早已被社会公认,而冬虫夏草却只能生长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草甸草原。

中藏药材大黄、贝母、红景天、藏因陈,珍惜动物藏羚羊、白唇鹿等等,都是在这特殊生态环境中衍生的不可替代的动植物。

面对这不胜枚举的稀有动植物资源,需要对青海的自然生态进行再认识。

我们既不能全面否定人们长期对青海自然生态环境的客观评价,也没有理由把青海的自然生态武断地认定它毫无优势可言,应根据其特殊性重新审视它的优势和劣势,打破传统的观念和思维定式,从不利的环境中找出有利的因素,科学地认识青海自然生态现状。

    五、畜牧业发展优势在于实施有机畜牧业战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

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青海畜牧业面临的挑战,其症结就是生态面貌发生了改变,草原负载过重,打破了生态平衡。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自然环境,实现生态平衡,推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施有机畜牧业战略是必须的选择,它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也符合青海实际。

    青海传统畜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畜草矛盾和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由于青海的生态环境特殊,生产能力低下,依靠现阶段的畜牧业科学技术手段,大幅度提高草原单位面积的畜产品产量是不现实的,起码目前是办不到的。

因为草原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受到限制,现有畜产品又只能作为普通产品销售,价格也就不可能提高,牧民收入自然不会增加,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难以解决。

人们为打破这一矛盾僵局,进行了多年的艰苦探索也未能实现初衷。

实践证明,这一矛盾,传统畜牧业是无法解决的。

有机畜牧业就能有效地破解这对矛盾。

理由是:

一、实施有机畜牧业必须遵循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持畜草平衡,严禁超载放牧;二、有机畜牧业的最终产品(有机食品)是无污染、高品位、高质量的健康食品,有机食品价格是普通食品的2~10倍,实施有机畜牧业,大幅度增加牧民收入的目的就能实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消费有营养、更安全的有机食品将成为时代潮流。

据业内人士分析,本世纪将成为有机食品世纪,有机食品将成为主导食品。

到2010年全球有机食品的贸易额将达到10O0亿美元,市场潜力巨大。

显而易见,实施有机畜牧业可为培育青海特色经济和转变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也是青海畜牧业发展优势之所在。

    青海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

所谓的“大”,是指天然草原面积大(5.47亿亩),而全省畜牧业产值还远远小于山东、河南等内地非牧业省份草食畜牧业产值。

尽管这“一大一小”极不对称,但青海的生态地位在全国和世界却十分重要,它的变化不仅对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而且对全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保护好青海的生态环境,就是青海对全国和世界的贡献。

实施有机畜牧业是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首要条件是无公害、无污染的生态环境。

青海是世界独一无二的青藏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保持了无公害、无污染的原始半原始的生态环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

青海不仅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特殊,而畜牧业依然是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就是牧民群众饲养的藏牦牛、藏系绵羊自人类驯化至今,仍处于逐水草而居的野生状态。

这里工业化程度极低,很多地方工业还是空白,没有化学污染和工业污染的大气、水源、土壤、草地、生物等成为发展有机畜牧业的天然净土。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指出,在西部发展有机农牧业,开发有机食品,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建设,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避免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对下游环境所造成的威胁;同时能够保护西部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基因库,对推动我国医疗卫生、工农业发展及生物技术的开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发展有机畜牧业符合中央关于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并重的环保战略。

    实施有机畜牧业是增加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青海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特殊的自然生态里,常年生长着种类繁多、且其它地区无法替代的珍惜动植物。

如藏牦牛作为全球的稀缺资源,青海的存栏数居全国第一位,占世界的三分之一。

它生长在世界第三极的特殊环境中浑身是宝,其自身无污染、纯天然、低脂肪、高营养,更具有野味;而藏系绵羊肉无膻腥味更是不可多得,可以说是真正的有机食品。

只要按照有机食品管理机构制定的标准进行生产,并通过专门机构认证,牛羊肉、乳、骨、毛、绒、皮、脏器等以及该地区的中藏药材即成为有机产品,青海就能成为有机制革、有机绒、

    毛制品、有机生物制药、有机食品等企业提供大量有机原料的基地。

由于是有机畜产品,其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增加牧民收入难的问题可得到有效地解决。

    实施有机畜牧业使畜草平衡成为现实。

多年来,为缓解畜草矛盾,实现畜草平衡,畜牧业主管部门和科研机构主张的以草定畜等多种途径发展畜牧业,但始终未能实现或不尽如人意,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渠道来源单一,除增加牲畜头数外,无其它良策,这一良好愿望难以实现。

有机畜牧业则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草原生产能力确定牲畜的饲养量,并按照有机畜牧业的生产规范操作的,才是有机畜产品,才能以有机畜产品的价格出售。

如果饲养牲畜数量超出规定,其畜产品则不是有机畜产品,就要取消其有机畜牧业生产经营的资格认证,还要受到处罚。

实施有机畜牧业不仅有经济利益调节,还有契约条款的制约,因此,有机畜牧业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草定畜。

    总之,青海畜牧业发展优势就在于大力发展有机畜牧业。

青海特殊的地理区位,特殊的气候条件,原始半原始、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和种类繁多且不可替代的动植物资源,加之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具备实施有机畜牧业的基本条件。

就世界而言,食粮畜牧业已显过剩,而食草畜牧业明显不足,尤其是有机畜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有机畜牧业的最终产品(有机食品)将成为未来食品的发展方向,为我省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牧民群众收入提供了商机。

发展有机畜牧业要依靠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当地政府必须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尽快建立有机畜产品服务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弓I导牧民从事具有特色的种养殖业及高原珍稀野生动物的人工繁育、驯养;重点发展一批有机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形成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加工,加工带农户,形成一个层层增值的产业链条,做到保护生态,环境友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企业和牧民群众双赢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