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习题集及答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9191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地理学习题集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土壤地理学习题集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土壤地理学习题集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土壤地理学习题集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土壤地理学习题集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地理学习题集及答案.doc

《土壤地理学习题集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地理学习题集及答案.doc(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壤地理学习题集及答案.doc

土壤地理学习题集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

1、(2.5分)影响土壤的五种自然因素:

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从各自不同的侧面共同控制着土壤的发育和特性的形成。

2、(1.5分)一般来说,经典的发生学分类通常将地球陆地上的土壤划分为三大类别(或三大土纲):

地带性土壤或显域土、隐地带性土壤或隐域土、非地带性土壤或泛域土。

3、(2.5分)土壤资源的丧失与退化比较严重和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土壤退化、土壤污染、耕地占用。

4、(2分)土壤是个多相分散体系,由有机质、矿物质、空气、水分等四种不同物质组成。

5、(1.5分)陆地生态系统的“三向地带性”是指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6、(3分)按热量的地域差异及其对其他成分的影响,我国可以分为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六个热量带(及亚带)。

7、(2分)世界土壤分类存在多元分类体系,主要有:

(1)以前苏联的土壤分类系统为代表的发生学分类;

(2)以美国系统分类为代表的土壤诊断学分类;(3)土壤形态学和发生学相结合的土壤形态发生学分类;(4)其他土壤分类体系。

8、(1.5分)隐地带性土壤按其形成的主导因素可分为三种类型:

水成土壤、盐成土壤和钙成土壤。

9、(3.5分)按形态,土壤团聚体或结构体一般分为球状、板状(片状)、块状和柱状四种基本形态。

作为主要土壤胶结剂的胶体物质有三类,他们的重要性顺序是腐殖质胶体>铁的氧化物胶体>粘粒胶体。

10、(2分)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是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称为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

由非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称为土壤层次。

11、(2.0分)1967年国际土壤学会提出把土壤剖面划分为:

有机层、矿质土层、淋溶层 、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等主要发生层。

12、(1.5分)根据风化的性质可以把土壤矿物质的风化过程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13、(4分)土壤水份包括固态水、气态水、化合水、结晶水、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等类型。

14、(1.5分)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土壤分布主要受某个因素的控制,则可以相对地划分相应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15、(3.5分)从发生学分类制角度看,我国东部土壤地带分布规律基本上与纬度带相一致,即由南而北依次为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灰化土。

16、(2分)土壤在地理环境中总是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界面上,而且成为它们相互作用的产物。

17、(2分)岩石风化成土壤的过程虽然是一个连续的渐变过程,但根据其代表性矿物可以划分出碎屑阶段、钙淀积阶段、酸性硅铝阶段、富铝化阶段等阶段。

18、(4分)中国土壤发生学分类首先必须贯彻发生学原则,即必须坚持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三结合作为土壤发生学分类的基本依据,但应该以土壤属性为基础。

二是必须贯彻统一性原则,即在土壤分类中,必须将耕种土壤和自然土壤作为统一整体进行土壤类型的划分。

19、(1.0分)一般来说,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壤为盐基饱和的土壤,温带、亚热带、热带湿润地区的土壤为盐基不饱和的土壤。

20、(1.5分)从暗棕壤到棕壤到黄棕壤,粘化作用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21、(2.5分)世界土壤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2)土壤侵蚀严重,危害巨大;(3)土壤资源退化,肥力下降;(4)土壤盐碱化、砂化加剧;(5)土壤受污染日益严重,农田生态恶化。

22、(2分)土壤生产力是土壤资源评价的基础;土壤的利用方向和土宜是土壤资源评价的中心;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是土壤资源评价的重要环节;坚持当前与长远、养地与用地相结合的原则,是土壤资源评价的出发点。

23、(1分)土壤资源评价的具体方法有等级法和指数法。

24、(2.5分)土壤资源的丧失与退化比较严重和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土壤退化、土壤污染、耕地占用。

25、土壤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肥力,土壤四个肥力因素是水、肥、气、热。

26、土壤的团粒结构最适合农作物生长;卡庆斯基将土壤质地分为沙土、壤土、粘土三大类,其中壤土在农业上是较理想的一种质地。

27、土壤结构体及其内部存在许多大小不一的孔隙,通常分为毛细孔隙、非毛细孔隙两类。

28、土壤中的有机质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普通有机质、另一类为特殊有机质——腐殖质。

29、在我国范围内,按非纬度地带性因素和自然环境的综合表现,通常分为东部季风大区、西北干旱大区、青藏高寒大区三个大区。

30、按热量的地域差异及其对其他成分的影响,我国可以分为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六个热量带(及亚带)。

各带的划分以活动积温总和(即年内日平均温度³10°C持续期内的总和)为主要参考指标。

31、土地类型的分布常按一定的格局组合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

组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可以分为递变型组合和重复型组合两大类。

32、一般来说,土壤的质地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型:

砂质土类、粘质土类、壤质土类。

表1、土壤结构细分表

土壤结构

球状(粒状)

板状(片状)

块状

柱状

细分

蔬粒状

团粒状

棱块状

团块状

棱柱状

园柱状

33、作为主要胶结剂的胶体物质有三类,他们的重要性顺序是腐殖质胶体>铁的氧化物胶体>粘粒胶体。

34、根据土壤水分所受吸力的大小,把土壤主要水分分为吸湿水、毛管水、重力水三种类型。

35、从植物生长的需要来分析,

(1)受土壤吸力大于15atm的那部分水分,包括全部的吸湿水和内层毛管水,植物难以吸收,属于无效水的范围。

(2)重力水的存在时间短,而且占据空气通道,限制根的呼吸作用,也是植物难以利用的,属于过剩水。

(3)处在田间持水量与凋萎点之间的部分毛管水,才是真正对植物有用的有效水。

36、土壤空气虽然与大气有密切的关系,但在几个方面有其自己的特点:

(1)土壤空气不连续,而是存在于固体隔开的土壤空隙中。

这使得它们的成分在土壤中的各处可能很不一致。

(2)土壤空气具有比较高的含水量,在土壤含水量适宜时,土壤空气的相对湿度接近100%。

(3)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比大气中的高,氧含量较低。

(4)土壤空气的含量与土壤水分互为消长。

37、从植物利用的角度来看,土壤中的养分可以分为无效态和有效态两种基本形态

38、自然土壤的酸度主要受母岩和气候两种因素控制:

母岩和母质主要是通过其化学组成对酸度产生影响。

气候对土壤酸度的影响主要是降水,降水量多的地区淋溶强度大,而盐基离子是最容易受到淋洗的成分,所以,湿润地区的土壤呈酸性;干旱和少雨地区淋溶弱,盐基离子富集于土壤中,往往是中性或碱性土壤的分布区。

近年来,全球性的酸雨(acidrain)危害日益严重,雨水中含有大量的酸性物质,对土壤具有潜在的酸化危害。

39、土壤颜色与土壤的矿物质成分、有机质含量、排水条件、通气状况密切相关。

铁离子和有机质是染色效果特别强的物质。

热带和亚热带土壤含有较多的氧化铁而明显地呈现出红色。

温带或寒冷地区的土壤由于含有大量腐解的有机质,所以表层多呈暗黑色。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壤内部与盐土的表层出现偏白色调,原因是碳酸钙、石膏和可溶性盐的聚集。

排水不良的土壤颜色灰暗,通常呈浅灰色、蓝灰色或蓝绿色。

原因是变价离子都处于低价还原状态。

如果排水情况稍好,在大的空隙中有空气流通,空隙周围的铁受到氧化,就会在蓝灰的底色上出现许多黄褐色斑点。

40、土壤温度取决于能量的收支。

太阳辐射是土壤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能量的散失则有水分蒸发、长波辐射、对流、传导等多种途径。

长期看,土壤的热量得失是平衡的。

短期看,白天或夏季热量的获得显著地超过损失,因此土温上升;夜晚和冬季遇输入少于输出,土温出现下降。

土壤水分含量是影响土温的一个重要因素。

潮湿土壤的温度变化比干土要平稳和缓慢得多。

41、土壤形成的两大基本作用:

(1)风化作用与疏松层的形成过程;

(2)生物作用对母质的改造过程。

风化作用主要有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风化过程起着两方面的作用:

(1)致密岩石的破坏;

(2)营养元素的释放。

生物的改造作用也有两个方面:

(1)有机质的加入;

(2)养分元素的富积。

42、地形对土壤的影响可以从高度、坡度和坡向三个方面来分析。

43、土壤是自然环境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属于开放系统。

对土壤系统的研究侧重于分析物质的运动和转化,可以概括为四个基本过程:

输入、输出、转移、转化。

输入和输出过程代表的是土壤系统与外界的物质交换;转移和转化则主要反映的是土体内部的物质位移、变动与重新组合。

四种过程是土壤系统分析的理论基础和高度概括。

44、灰化、铁铝化、钙化、粘化四种成土过程都是与大范围的气候条件相联系的,它们的发生具有地带性的分布规律,因此也称为地带性成土作用。

地带性土壤的发育都必须满足一个条件:

即分布于排水良好的地形部位上,以保证在降水后把土壤中过剩的水分全部排走。

隐地带性成土作用是局部地区排水条件不良而引起的成土过程。

包括潜育化和盐化过程。

45、非地带性土壤分布范围广,成土环境多种多样,没有一致的代表性成土背景。

但非地带性土壤的共同特征是:

(1)成土时间短;

(2)母质特点突出;(3)有一个或多个阻碍土壤向成熟方向发育的因素,使土壤处于相对年幼的阶段。

46、在美国最初的正式土壤系统分类方案中,共划分出了新成土、变性土、始成土、灰土、淋溶土、老成土、氧化土、软土、干旱土、有机土共10大土纲。

后来又将火山灰土独立为一个土纲。

47、土壤资源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具有一定生产力和重复使用性;

(2)从自然属性说,具有可更新性;从人类生产利用的角度和人类生命的时间尺度来看,土壤可被视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3)面积(数量)的有限性。

(4)土壤资源在空间上具有严格的地域性,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48、垂直地带谱的完整性标志是存在几条重要界限(或带),即基带、树线、雪线、顶带。

49、对于农用地来说,评价依据是适宜性、限制性。

土地的适宜性可分为最适宜、中等适宜、临界适宜几种。

这些适宜性等级是通过对土地的特有属性、特定土地用途要求进行比较确定的。

二、名词解释

1、土壤(4分)——是地球陆地表面覆盖于岩石圈之上的(1分)由风化产物经生物改造作用形成的(1分)具有肥力的(1分)薄的疏松物质层(1分)。

2、腐殖化过程(3分)——是一种生物成土过程(1分)。

指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转化为腐殖物质(1分)并在土壤表层积累的过程(1分)。

3、砖红壤(4分)——是代表热带雨林下(1分)高度化学风化(1分)、富含游离铁、铝的(1分)酸性土壤(1分)。

4、腐殖质(4分)——是一种暗色、酸性、富含氮素的有机胶体物质(3分),是土壤中特有的较稳定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1分)。

5、诊断特性(5分)——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