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黄芪及其应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91751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黄芪及其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完整版黄芪及其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完整版黄芪及其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完整版黄芪及其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完整版黄芪及其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黄芪及其应用.docx

《完整版黄芪及其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黄芪及其应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黄芪及其应用.docx

完整版黄芪及其应用

1920年秋天,胡适因得病,吃了不少西药,总不能完全见好。

后来幸得名医陆仲安先生诊看,遂以黄芪为主药医好了他的病。

时隔不久,胡适先生友人马幼渔的弟弟患水肿,肿到肚腹以上,两眼都不能睁开,众医均束手无策。

陆仲安先生重用黄芪等药,不出百日,便治好了他的病。

也就从那时起,胡适先生便对黄芪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

中年以后,他渐感疲惫不堪,力不从心,便常用黄芪泡水,代茶饮用。

特别是在讲课之前,总要先呷几口黄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滔滔不绝。

他于是还将这个“诀窍”告诉了周围的人,也使他们受益匪浅。

  

二、黄芪的特性

黄芪,又名王孙、百药棉、箭芪,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的干燥根,主产于山西、甘肃、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以粗长、表皮皱纹稀少、质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优。

中医学认为,黄芪的性味甘、微温,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的作用。

黄芪为多年生草本,株高1米左右。

主根直径1-2厘米,长可达1米以上,直插入土壤深处。

地上茎直立,具棱;被长毛。

叶互生,奇数羽复叶,具小叶21-31片。

小叶椭圆形,长7-30毫米,宽4-12毫米,先端圆或微凹,基部圆形。

托叶披针形,长6毫米。

总状花序生茎上部叶腋,每花序10-20朵。

花淡黄色,蝶形花冠,旗瓣倒卵形,顶端微凹,翼瓣与龙骨瓣近等长。

子房有柄,花后荚果膨胀,长圆形,长2-3厘米,顶端有短喙,果外被短毛,内有种子3-8粒。

黄芪产于我国华北、东北、内蒙古和西北,主产于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前苏联、朝鲜和蒙古也有分布。

为了保护好野生资源应适当限制采刨,采刨季节应在种子成熟落地之后,严禁采挖幼株。

为了扩大资源应大力发展种植或者人工播植幼株,然后保持半野生状态,直到采收。

黄芪是名贵中药材,根据药典记载有补气固表、利尿之功效,民间还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

因此黄芪年消耗量十分庞大。

而药用部分是根,一旦根部被刨取,整个植株不再存活。

黄芪的野生资源在大量采挖的情况下日渐稀少。

为此确定该植物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黄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药。

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益气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

什么是“益气”呢?

凡是中医认为是“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的情况,都可以用黄芪。

平时体质虚弱,容易疲劳,常感乏力,往往是“气虚”的一种表现。

贫血,则常属“气血不足”。

而脱肛、子宫下坠这些病状也常被认为是“中气下陷”。

有上述症状的人,冬令吃些黄芪有益处。

当然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

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中医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风散”,有三味药,主药就是黄芪,是可以用来治疗经常性感冒的。

因为身体虚弱,或者年纪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肿。

如果属于“气虚”,也可以常服黄芪。

有慢性肾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肿,中医治疗时,黄芪有时也是常用的中药。

所谓“托毒生肌”,意为手术后伤口容易恢复,或使久不愈合的脓肿化脓生肌。

胡适先生曾期望以科学实验的方法来探讨黄芪等中药的奥秘,今天已变为活生生的现实,越来越多的药理研究证实祖国医学有关黄芪的药效认识是十分正确的。

黄芪确有明显的强壮作用。

灌服黄芪的动物,增重快,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增高,游泳时间延长,尿量增加。

黄芪还可降低动脉压,减慢心率,舒张冠状动脉,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防治循环衰竭。

对实验性肾炎也有很好的疗效,可使肾脏病变减轻,尿中蛋白定量减少。

三、黄芪的药证

黄芪用于多汗而浮肿。

《金匮要略》中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的黄芪量最大,用5两,主治“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

风水,是全身性浮肿;汗出可沾衣,说明出汗的量比较多。

《金匮要略》中配伍最简单的黄芪方为防己黄芪汤,药味共6味,主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外台秘要》则主治风水,“其人或头汗出,……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可见也有出汗与浮肿。

简单地说,黄芪主治汗出而肿。

 

所谓汗出,以自汗为多见,即在未服用发汗药,也未剧烈运动,气温室温

均属正常的情况下,出汗量较多,并可伴有气短乏力、恶风、头晕、容易感冒等症状,这个症状群,中医概括为“气虚自汗”。

出汗的程度比较严重,常常衣被尽湿,有的可以见到汗渍发黄,出汗以上半身为显著。

临床上有的患者不以汗出为主诉,但通过问诊,可以了解到患者平时汗出比较多,稍有体力活动,就容易出汗,或者皮肤比较湿润。

  

  民间治疗自汗,常用黄芪红枣汤:

黄芪15-30g、红枣15枚,煎汤,每日服2次。

也可以使用中成药黄芪口服液。

《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张锡纯治疗沧州一女,年二十余,胸胁满闷,心悸,动则自汗,其家适有预购黄芪一包,遂煎服,服后果愈。

产后多汗,有报道用黄芪30g、益母草30g,煎汤,日服2次。

本人经验,对于自汗而恶风者,可用桂枝汤加黄芪:

黄芪2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3g、生姜10g、红枣10粒,水煎服。

  

  所谓肿,主要为全身性的浮肿,但以下肢为明显。

由于体位的变化,早晨面部有浮肿,而下午则下肢浮肿。

有些人虽无明显的浮肿,但肌肉松软,体型肥胖,犹如浮肿貌。

由于浮肿,患者常常自觉身体沉重,活动不灵活,关节重痛。

清代陆定圃《冷庐医话》中记载:

王某患肿胀病,自顶至踵,大便常闭,气喘声嘶,二便不通,生命垂危,求医于海宁许珊林。

许氏用生黄芪120g、糯米30g,煮粥一大碗,令病家用小匙频频送服。

药后喘平便通,继而全身肿消而愈。

近代名医范文虎先生治疗一例产后浮肿,腹大如鼓,后渐及全身,按之软,皮肤不起亮光。

病人气喘脉软,十分危急。

范文虎遵照以上方法,用生黄芪30g煎汁,煮糯米半杯,成粥,淡食,5日其肿即消。

据传说1920年冬,胡适患糖尿病、慢性肾炎合并心脏病,全身水肿,协和医院不治,后请中医陆仲安,以大剂量黄芪(10两,相全于300g左右)配党参等而愈。

这提示黄芪能退肿。

  

四、黄芪的应用

黄芪在中医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

取黄芪泡水饮用,可治身体困倦,无力,气短。

取黄芪加防风、白术、甘草、生姜、大枣适量煎服,防治免疫功能低下,反复感冒。

取黄芪配伍牡蛎、浮小麦、麻黄根,可治盗汗。

以黄芪配白术、防己、生姜、大枣,可治水肿。

黄芪与党参、白术、甘草、枳壳、升麻、柴胡同用,可治脱肛、子宫或内脏下垂。

用黄芪配伍陈皮、麻仁、蜂蜜,可治老人或产后便秘,欲便不能。

用黄芪加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既可治腹部冷痛、又可治关节、肌肉疼痛。

以黄芪加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银花、白芷,可治痈疽内脓已成而不破溃。

取黄芪、生薏米、赤小豆、鸡内金、陈皮,加糯米煮熟成粥食用,可治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残存浮肿。

但需要明确的是,脉细数、舌质红,属中医肾阴虚者,不宜服用。

(l)慢性肾病

现代名医岳美中先生,在《冷庐医话》黄芪粥治疗浮肿经验的启发下,创制黄芪粥治疗小儿慢性肾炎,收到良好效果。

其处方为:

生黄芪30g、生苡仁30g、赤小豆15g、鸡内金末9g、金橘饼2枚、糯米30g。

先以水600ml,煮黄芪20分钟,捞去药渣,次入苡仁、赤小豆,煮30分钟,再次入鸡内金、糯米,煮熟成粥。

作1日量,分2次服之,食后嚼服金橘饼1枚。

此方对慢性肾炎、肾孟肾炎残余的浮肿,疗效较高,消除蛋白尿也有效果。

其实,单用黄芪糯米煮粥也有效果。

其做法是:

黄芪30-120g,糯米30-50g,先煎黄芪,取汁,后入糯米,熬粥,每日食用。

黄芪粥是中国传统的药粥,在宋代已经风行,苏轼有诗“黄芪煮粥荐春盘”,可见苏轼是食用过黄芪粥的。

民间还有用黄芪蒸鸭子治疗肾病的。

做法是:

活鸭1只(约1kg),黄芪60g,先将鸭子宰杀洗净,放沸水中汆透捞出,肚中放入黄芪、生姜、葱白,放入少量胡椒粉,并在腹中放少星水和酒,用棉线缝好,装盆内蒸2小时。

去黄芪,吃肉喝汤。

一只鸭可分3天吃。

可作为慢性肾病的食疗方(《大众医学》1999年第4期)。

临床本人治疗慢性肾病,常使用玉屏风散配合真武汤治疗,坚持服用,有改善肾功能的效果。

(2)心脑血管疾病

①高血压病:

本人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伴有下肢浮肿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

防己黄芪汤是《金匮要略》方,本人经验用量为:

黄芪30g、白术12g、防己12g、甘草3g、生姜3片、红枣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g,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泽泻20g,胸痛头晕者,加川芎10g、丹参12g。

②缺血性心脏病:

黄芪每日50g,水煎分3次服。

治疗92例缺血性心脏病,并分别与心痛定和丹参片作对照,结果表明,黄芪组有较好的疗效。

不仅心绞痛等症状明显缓解,而且能改善心电图、心阻抗图等临床多种客观指标。

③脑血管意外:

近代宁波名医范文虎擅长应用此方治疗中风偏瘫,黄芪常用60-120g。

他说:

“中风一症.有属火、属风、属痰诸说,依法治之常不效。

此乃气虚之极,脉络瘀滞为多,独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可信。

黄芪可增至四两,连服数十剂无妨”。

补阳还五汤为清代名医王清任的经验方,其组成为:

黄芪6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药15g、桃仁10g、红花6g、地龙10g。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现代用于治疗脑梗塞、脑血栓、糖尿病等,均有较好疗效。

(3)糖尿病

对糖尿病伴有浮肿、面色黄者,本人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等。

如果糖尿病所致的下肢溃疡或深部血栓者,则用生黄芪60g,配合葛根30g,怀牛膝30g、石斛30g、赤芍30g、丹参20g等。

(4)肿瘤化疗放疗以及手术后

患者出现贫血、浮肿,食欲不振、容易出汗及感冒等,常是应用黄芪的指征。

临床常用黄芪建中汤、十全大补汤等。

本人曾治疗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其主要症状为多汗、恶风,发高热,用黄芪60g、肉桂10g,配合真武汤,服药1周后,出汗恶风显著减少,治疗1年,病情稳定,几乎未出现发热。

十全大补汤是常用的肿瘤后的体力增强剂,日本应用比较普遍。

其组成为:

黄芪15g、肉桂3g、人参5g、白术10g、茯苓12g、甘草3g、当归6g、川芎6g、熟地12g、白芍10g,水煎服,日分2-3次服用。

中国传统有丸剂和膏剂,日本有颗粒剂,主要是便于久服。

(5)慢性鼻炎

常用玉屏风散:

黄芪15g、白术12g、防风10g。

主治气虚自汗,容易感冒者。

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哮喘、老人感冒等经常用。

方中可加用生姜3片、红枣10粒。

(6)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腰椎病、颈椎病、贫血等,可见关节疼痛、麻木自汗等症者,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组成:

黄芪30g、桂枝10g、白芍药15g、生姜3片、红枣12枚。

此方不可用甘草。

当年范文虎治疗医家沈某之媳病肢体酸麻,曾服桂枝汤加味治疗未效,范氏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2剂即效。

桂枝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仅甘草、黄芪之差异,一味药的区别,效果竟然大不一样(见《魏长春临证经验集》)。

(7)经久不愈的溃疡

黄芪是传统疮药,有生肌的作用,尤其适用于“久败疮”,即溃疡久不愈合的化脓性感染。

其表现为脓水清稀,创面平塌、全身状况差。

现代中医外科名医赵炳南先生有黄芪膏一方,用黄芪浓煎成膏,加入等量蜂蜜,混均匀后备用。

上消化道溃疡,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可用黄芪建中汤。

组成:

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6g、生姜3片,红枣12枚,麦芽糖适量冲服。

多适用于病情呈慢性化,有轻度贫血,自汗盗汗,喜欢吃甜食,舌质暗淡者。

如体型消瘦者,黄芪不宜大量使用,否则会导致腹胀和食欲减退。

注意事项:

 

  (l)使用黄芪应当注意患者的体型:

黄芪体质--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乏光泽。

浮肿貌,目无光彩。

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

笔者称之为“黄芪腹”。

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

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

易于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