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双金教学实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16279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双金教学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孙双金教学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孙双金教学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孙双金教学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孙双金教学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孙双金教学实录.docx

《孙双金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双金教学实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孙双金教学实录.docx

孙双金教学实录

孙双金教学实录:

《送别组诗》

作者:

梁西发 来源:

梁西发博客 时间:

2005年11月2日 

热点推荐:

冯为民:

教好语文选修课的浅见

李彬:

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内涵探

唐建新:

感受台湾中小学《国文》课本的编排

《送别组诗》课堂教学实录

孙双金

  师:

(板书“诗”)你们学过诗吗?

(生答学过)

  (在“诗”前板书“组”字)“组诗”是什么意思?

  生:

就是一组诗歌。

  师:

(在“组诗”前板书“送别”)“送别组诗”是什么意思呢?

  生:

这一组诗都是写送别的。

  生:

把送别的诗放在一起,成为一组诗。

  师;是呀,以前我们一堂课一般是学习一首诗,今天啊,我们一堂课来尝试学习一组诗,一组写送别的诗,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答有)

  我们先学习第一首诗。

(板书:

赠汪伦)请大家自读这首诗,自己尝试解释它。

我相信大家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

  (学生各自投入地读,然后各自尝试解释诗句。

  师:

谁来试一试?

我最喜欢自信、勇敢的学生。

  生:

李白乘着小船刚要离开,突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声,桃花潭的水啊,即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

(高兴地)你真能干,不用老师讲,自己就理解了!

谁再来试试。

  生:

(小手举成一片,个个跃跃欲试,老师又点了一位同学)李白乘着小船刚要离去,忽然听到岸上有人踏歌相送。

桃花潭的水啊,你即使有千尺深,也抵不上汪伦送我的感情深呀!

  师:

不错,不错,看来同学们自学能力挺强,离开老师也能学习。

古人讲:

“学贵有疑,小疑者小进,大疑者大进。

”对这首诗,你们有什么问题呢?

  生:

“踏歌声”是什么意思?

  生:

为什么李白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呢?

  生:

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呢?

  师:

苏州的小朋友真聪明,提出了一些好的问题。

但我想念你们再读读诗,再思考思考,讨论讨论,可以提出更有水平的问题。

  (生埋头默读,陷入沉思,然后窃窃议论)

  生:

(疑惑地)老师,一般人离别时都很伤感,为什么汪伦送李白时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呢?

  生:

(大声地)老师,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时侯才送呢?

  师:

(极度高兴地)这两位小朋友多聪明,多能干呀,提出两个十分有价值的问题。

他们是联系生活实际来提的。

按常理送人应在家里告别,送别朋友一般比较难过,他们发现了诗上写的与生活实际不同。

下面请你们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猜猜看,汪伦为什么等李白上船时再送?

为什么汪伦要欢欢喜喜踏歌相送?

  生:

李白怕汪伦知道自己要走了,破费钱财买礼品送自己,因此不告诉汪伦悄悄地走了。

汪伦回家寻不见李白,向邻居打听才知李白走了,急急忙忙地赶到桃花潭边相送。

  生:

李白和汪伦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李白担心汪伦知道自己要走会伤心难过,因此就不辞而别,汪伦知道后赶来相送。

  生:

汪伦去买酒了,李白接到家书,需要立即回家,来不及和汪伦告别,就在桌上留下纸条。

汪伦回家后发现纸条,急忙赶到潭边相送。

  生:

我是这样认为的,李白和汪伦情投意合,可能汪伦已在家门口送别李白。

但李白走后,汪伦觉得这样不足以表达对李白的一片深情,于是又赶到桃花潭边踏歌相送。

一送李白上路,二送李白上船。

  师:

(赞叹道)真了不起。

你们想象得合情合理,说得有理有据。

看来想象是学习诗歌的一个好方法。

那你们说一说汪伦为什么踏歌相送呢?

  生:

我认为踏歌相送是当地的风俗。

  生:

(自信地)我认为李白是豪放的人,他不希望朋友分别十分伤感。

而汪伦因为十分了解李白,于是针对李白特点欢欢喜喜地踏歌相送。

李白听到汪伦踏歌来送,极为感动,觉得汪伦真是了解自己,是自己的知音。

因此,跳上岸去迎接汪伦,握着汪伦的双手,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执笔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千古佳句。

  师:

(拍案叫绝)如果说汪伦是李白的知音,那我说,你们就是李白和汪伦的知己,是这首诗的知音啊!

你们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背下来?

  生:

(信心十足)能!

(生齐背古诗,摇头晃脑,入情入境)

  师:

这首诗是谁送谁呀?

用什么方式送的?

  生:

是汪伦送李白,用踏歌的方式相送。

  师:

(板书:

以歌送别)如果说这首诗是汪伦送别李白,那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送别别人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多媒体显示)请大家自读这首诗。

(生自读)谁来把这首诗解释一下?

  生:

老朋友向西辞别了黄鹤楼,在烟花三月的时侯乘船去扬州。

孤单单的小船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长江水滚滚地流向天边。

  师:

说得好。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说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送了多长时间?

理由是什么?

  生:

送了一个小时,因为从船离开黄鹤楼到消失到天边大约要一个小时。

  师:

此时长江水在李白眼中仅仅是水吗?

  生:

滚滚长江水仿佛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思念。

  生:

李白对孟浩如烟海然的感情就像这滚滚长江水一样绵绵不断,源远流长。

  师:

太好啦!

如果说汪伦送李白是以歌相送,那李白送汪伦呢?

(这里编者可能是笔误,应该是李白送孟浩然)

  生:

以目相送。

  生:

注目相送。

  师:

(板书:

以目相送)请大家背诵这首诗。

(生吟诵)

  师:

我请大家看第三首诗----《别董大》(电脑显示)请大家根据下面的注释自学这首诗。

(生自学)董大是什么人?

  生:

是著名的琴师,当时闻名全国。

  师:

高适是在什么情况下送别董大的?

  生: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生:

天气阴沉沉的,大雪纷飞,大雁南飞,一派凄凉的景象。

  师:

在这样的天气,这样的环境下好朋友离开,心情怎样呢?

  (学生纷纷回答:

难过,压抑,沉闷,伤心。

  师:

作为好朋友,高适能让自己的朋友-----一代琴师带着这样的心情离去吗?

不行!

高适用什么办法驱赶董大心中的不快呢?

  生:

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来鼓励他。

  生:

用振奋人心的话语勉励自己的好友。

  师;是呀,听着这样暖人的话语,董大心情为之一振,离别的愁绪一扫而光,充满豪情地踏上了漫漫路程。

这叫“以话相送”。

(板书)请大家齐背这首诗。

(生背诵)

  师:

最后请大家看这首诗----《渭城曲》,根据译文自学。

(生自学)

  师:

如果说前三乎诗,分别是以歌相送,以目相送,以话相送,那么这首诗是以什么相关这?

  生:

(齐)以酒相送。

  师:

(板书:

以酒相送)不管是以歌相送,以目相送,以话相送,以酒相送,说到底诗人是以什么相送?

  生:

以心相送。

  生:

以情相送。

  师:

对呀,诗人是以真心相送,以真情相送(板书:

以心相送,以情相送)让我们怀着和诗人一样的心情吟诵这四首送别古诗。

  (生投入地吟诵)

  师:

同学们,请你们课后搜集有关的“送别诗”,研究一下这些诗的表达特点。

马上我们就要分别了,请你们用一句话送送孙老师。

  生: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全场大笑)

 

孙双金教学实录——《赠汪伦》

作者:

周剑波

  

  日前,笔者听了特级教师孙双金的一节古诗教学课,感触颇深。

孙老师根据所教古诗《赠汪伦》这首送别诗的特点,巧妙设计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读懂了一组送别体诗歌,而且初步领会了这一类诗歌的表达方式,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一、明确目标,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伊始,孙老师就告诉学生: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组送别体古诗,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好。

我们先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赠汪伦》。

”这显然是一段经过精心设计的导语。

导语不仅告诉了学生今天学习的是送别体诗,而且让学生感觉到今天的目标稍高了一些——要学习一组送别体古诗,“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其一上课就处于“愤”“悱”状态,对提高学习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二、精读一首,领悟表达方式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为课后的广泛阅览打下扎实的基础。

《赠汪伦》是一首唐诗,而且好读易懂,孙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始自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掌握送别体古诗的表达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自主朗读,了解诗歌大意。

孙老师先让学生自主读诗,思考诗中说的是谁送谁?

谁别谁?

让学生明白送别体诗歌中人物的主客之分;然后指名读诗歌,让学生说说“汪伦是怎样送李白的?

”“李白是怎样别汪伦的?

”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大意;最后请两名学生试说诗歌的意思,重在了解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

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学得生动、充实,基本上明白了诗歌的意思。

  2.自学质疑,理清作者思路。

学贵有疑。

孙老师用明代学者陈献章有关质疑的名言激励学生主动质疑:

“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希望同学们认真读诗,善于动脑,提出你的疑问。

孙老师愿和大家共同进步!

“学生听了思维非常活跃,提出了两个有价值的问题:

”汪伦为什么要踏着节拍、唱着歌送李白?

“”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却在船即将离开时送?

“孙老师并不急着作答,而是引导学生再次自读诗歌,并让学生同桌讨论,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了《赠汪伦》一诗是汪伦用踏歌的方式送别李白的,表达了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学生通过主动质疑、自读释疑、互助学习,完成了教学意图。

  3.自由诵读,体会思想感情。

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古人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诵读的重要性。

事实上诵读遵循了形象感知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吸收语言、转化语言。

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充分领悟其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

孙老师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像李白和汪伦分别的场面:

“假如你是李白,会对汪伦说些什么?

”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通过学生口语交际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最后孙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诵读全诗、领悟诗情,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歌,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迁移转化,带读一组诗歌  孙老师在学生学会《赠汪伦》一诗的基础上,分别出示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两首送别诗,让学生运用学习《赠汪伦》所掌握的方法自学这两首诗。

学生通过朗读,很快弄清了《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别孟浩然,《别董大》一诗作者高适是用语言送别董大,通过吟诵领悟了诗中所表达的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短短三十五分钟,学生便读懂了三首古诗,可见效率是很高的。

课末,老师设计了开放式作业,布置学生课后搜集、吟诵有关送别的诗歌,更是将语文教学的空间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吸收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孙老师“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古诗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内容特点,结合大纲推荐篇目,精读一首,带读几篇,丰富其文化底蕴。

尤其在教学中,孙老师很好地充当了引导者、组织者、点拨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学、自读、自悟,组织学生质疑、讨论,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点更值得我们借鉴。

 

探究●体验●感悟

——《赠汪伦》教学实录

西华师大附小彭贇

  

  一、质疑导读

  板书“李白”(旁打?

)师:

谁能把想到的告诉大家?

生如数家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诗人;

  生:

他的祖籍在今甘肃秦安附近,五岁迁居四川江油县,还可算是我们老乡呢!

(众笑)

  生:

李白留下了上千首诗篇,有《静夜思》《蜀道难》、《秋浦歌》……

  生:

我们学过《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即兴背诗)

  师:

孩子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

生齐呼:

《赠—汪—伦》(抽生板书课题,给“伦”注音,并教读)

  师:

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生:

“赠”就是“送”,“汪伦”是“人名”。

  师:

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一一提出:

我想知道汪伦和李白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李白会写诗送他?

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

……

  设计思路:

运用“立体教学模式”“提问式”开讲艺术,将学生从对旧知识的回顾引向新内容的学习,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立体探究

  师:

孩子们提了不少好的问题,在学习诗歌时还会发现新的问题,怎么解决呢?

生齐:

自己解决!

  师:

行!

老师有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现在推荐给大家。

  出示“学习建议”:

自由组合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限时八分钟。

  1、朗读法:

朗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读出重音、节奏;

  2、绘画法:

选择自己有理解的诗句作画(注意不与插图雷同),并作解说;

  3、领悟法:

对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或诗句做深入研究,结合所查资料仔细玩味,写出体会。

  (生自主合作学习,师巡视、参与)

  设计思路:

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画画、说说、写写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师:

刚才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生:

还是我们朗读组的先来吧!

然后较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

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

  又一生自告奋勇读。

师:

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他?

  生:

我是绘画组的,但我认为读不该是朗读组的专利,大家请看这幅画——他边指图边解释道:

李白乘船要离开的时候,听到汪伦踏着节拍唱歌的声音,他满脸惊喜地转过身来,所以第二句诗该读出“惊喜”的语气。

(范读)

  师由衷赞叹:

你不仅画得好,说得好,还读得棒极了!

(热烈的掌声)

  生:

他的理解与我们领悟组的不谋而合,我们认为,可能头一天汪伦说今天有事不会来送行了,李白才独自一个人乘船离开,他的心里也许有一点忧郁,“忽闻”一词形象地表达出了他看到汪伦出现时惊喜万分的心情。

  (师来不及鼓励)一生:

我有个问题,李白本是汪伦请去的,可为何李白走时汪伦却不去送别呢?

  师暗暗佩服:

是啊!

老师也想不明白。

  生:

我猜想汪伦不愿意面对离别的伤感,于是约定不去送行,但最终还是来了。

  生:

我认为这又是汪伦的刻意安排,就象当初用“十里桃花,万家酒店”“骗”李白去一样,(众笑)这种特别的送行方式具有更加感人至深的魅力,以此给李白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忽闻”体现的正是意料之外的惊喜。

(师作出肯定,并顺势指导读出由忧而喜的情感变化。

  师:

(播放前两句诗的情节动画)假如你是李白,在一‘忧’一‘喜’之下,会想些什么呢?

  生:

我想到这一段时间以来汪伦对我的种种好处,不由得心潮起伏。

  生:

我想到:

汪伦是个多么淳朴善良、热情友好的人啊!

……

  师:

愿意以什么方式来表现诗人的感受?

(生自发品读,书声朗朗。

  设计思路: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

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师:

作为一代文豪的李白,因此脱口而出——

  生齐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

我认为这首诗后两句该这样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及”应该读重音,才能表示汪伦对“我”的情意深。

(指名反复试读)

  师:

千尺是多深?

(学生刚在数学中学过度量,沉默片刻后)生一板一眼算出:

1米=3尺,1千尺=333.3米……。

  一生接过话头:

我们上次量过了,我们教室的高是4米,1千尺相当于84层教室那么高的楼房。

  师:

桃花潭真有那么深吗?

  生迫不及待:

我知道桃花潭并没有那么深,这是‘夸张’的写法。

  师:

真聪明!

那为什么说‘千尺桃花水’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略一思忖,说:

这里又用了‘比喻’,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比作桃花潭的水深。

  生:

“不及”就是“比不上”,先突出这桃花潭水的深,再说明比不上汪伦的情意深,以此表现情意的深厚。

看看图中二人抱拳相向,就可体会他们依依惜别的深情了。

  生:

那么“桃花/潭水/深千尺”中的“深千尺”也应读重音。

(师肯定其说法,师生练读。

  生:

老师,我发现一个问题:

第一行诗写的是“李白”,而第四行诗却变成了“我”,这是为什么呢?

  师:

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的孩子!

这个问题该怎么解答,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

“李白”是别人对他的称呼,这里是采用三人称手法来自称。

  生:

我认为后两句诗用“我”便于直接抒发感情,更显出感情的真挚。

  师:

大家分析的很正确,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抒情,叙事时李白将自己冷静地置于三人称,而汪伦的突然出现和特殊的送别方式使李白的心受到强烈震撼,感情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转换成“我”是感动之余情到深处的结果。

  生:

所以我认为“桃花/潭水/深千尺”语调该稍高,“不及/汪伦/送我情”该略降,才能体现出李白和汪伦之间情谊的深厚,同时给人语意完整的感觉。

(范读)

  师:

大家都知道怎么读这首诗了,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地朗读吧?

  (师播放录音带《送别》,抽生朗读、背诵全诗。

  设计思路:

子曰:

“不悱不启”,教师应做好学生求知路上的引导者,适时启发、适势启发,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抓住关键词语‘深千尺’‘不及’深入理解,进而领悟全诗情感,结尾孩子的顿悟便如水到渠成,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三、评价归纳

  (师生共同对学习方法、效果进行评价,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完成板书设计。

          赠汪伦(lún)

      李白(?

  将欲      深千尺(升)

      忧郁   惊喜  不及(感动)

  忽闻      送我情(降)

  设计思路:

将归纳与板书有机融合,对本课进行梳理、回顾,概括、总结,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完整的知识。

  四、训练迁移

  抽出“优”“中”程度的两位学生,询问他们:

今天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师归纳其意见,让其余同学自由选择一两项作为家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背诵,能默写;

  2、把李白和汪伦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3、课外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4、为《赠汪伦》写续篇(可采用诗歌形式),也可改编故事或制作连环画。

  设计思路:

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体设计思路:

  《新课标》对三、四年级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

”古代诗词语言精美,生动,教学时切忌逐字逐句串讲支解。

本设计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从合作伙伴、学习内容、探究方式,到作业设计都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并有效利用音乐、绘画、媒体教学等手段,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研自得,借助想象、入境悟情,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

的确,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维,就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板书简洁、明了,为这一设计意图做了较好的诠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