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Ⅱ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1475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Ⅱ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陕西省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Ⅱ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陕西省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Ⅱ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陕西省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Ⅱ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陕西省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Ⅱ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Ⅱ文综历史试题.docx

《陕西省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Ⅱ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Ⅱ文综历史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Ⅱ文综历史试题.docx

陕西省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Ⅱ文综历史试题

陕西省渭南市2021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Ⅱ)文综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

(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一年)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这反映了儒者

A.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

C.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

D.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

2.据孔泾源教授研究,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及地方官将本地土特产品无偿向皇室纳贡的土贡制。

上述制度的推行

A.使得一大批富商大贾富甲一方

B.使工匠和商贾始成官府管理的奴仆

C.与当时抑制商业的国策相互配合

D.拓展了地方官凭土贡而晋升的机会

3.《旧唐书》和《新唐书》皆记载房玄龄为进士出身,且可推算出房玄龄为隋文帝开皇年间进士。

但大量可考的史料都明确记载,隋炀帝始建进士科。

由此可知

A.史料考证的复杂性

B.房玄龄的进士身份不可信

C.正史记述更具权威

D.进士科创建时间无法判定

4.宋代读书人无论在位与在野都敢于品评朝政,力争“正君心”“得君行道”,但明代知识分子很少议论时政,王阳明就要求门人恪守“君子之思不出其位”。

这主要由于明代

A.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

B.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C.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政治环境的逐渐恶化

5.20世纪初,“女性读书”成为上海《良友》画报中的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

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她所阅读的书是《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

这一情况的出现说明

A.上海成为女性思想解放的中心

B.女性的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C.民族危机冲击传统的社会观念

D.新式学堂学习内容的变化

6.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指出:

“辛亥之役,汲汲于制定临时约法,以为可以奠民国之基础,而不知乃适得其反……大多数人民……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

”这反映出

A.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B.人民不支持辛亥革命及其宪法

C.《临时约法》制定得太过仓促D.社会变革缺乏相应的群众基础

7.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

“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

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

”这表明当时美国

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B.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C.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D.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8.1988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1993年宪法修正案规定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1999年宪法修正案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宪法修正案的发展

A.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成果得到了法律保护

B.反映了新时期以宪法为核心的改革步伐加速

C.体现了宪法成为治国的根本方针

D.说明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9.“在雅典……只要符合多数人意志,无须经过正当法律程序,也不给予被放逐者任何自我辩护机会,就可径直将一个公民流放境外。

”这说明,在古代雅典

A.国家决策缺乏理性化的规范

B.缺少完备而有效的法律体系

C.多数人的意志都是错误决定

D.民主制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10.文艺复兴中的艺术把握了人文主义的精髓,提出了愈完善就愈接近自然的基本原则,艺术中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为精确观察而进行的实验、透视法所带动的数学方法的兴起,促进了观察实验与数学方法的各自发展,并将二者相结合。

这说明

A.文艺复兴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建立

B.近代科学直接体现了对人的关怀

C.近代科学是文艺复兴的有力武器

D.文艺复兴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建立

11.据统计,1781年英国人口只有890万人,而到了1841年英国的人口增加到了1855万人,其中多数为外来移民,如在英格兰的爱尔兰人突破100万人,这个数字每年还以5万多人的数字不断增长。

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科技革命提高了生产力

B.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

C.工业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D.生产发展加速了城市化

1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

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

表中数据表明

A.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B.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C.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

D.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初建,开国皇帝朱元璋就谕旨告诫群臣:

“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唯廉者能约己而利人,贪者必损国而厚己”。

为了巩固皇权,率先设立锦衣卫以监视官民。

朱元璋深谙作为“防民之具,辅治之术”的法律的极端重要性,在继承前代法律文献的基础上制订颁行《大明律》,又亲自编定《明大诰》。

朱元璋立法一为治民,二为治吏,尤其是《明大诰》则着重于惩治贪官,可以视为反贪刑事特别法。

朱元璋的女婿、附马都尉欧阳伦,不顾朝廷的禁令,向陕西贩运私茶,一位小吏向朱元璋告发了此事,朱元璋立即下令赐死欧阳伦,同时发了通敕令,表扬那位小吏不畏权贵的斗争精神。

材料二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因为胜利,党内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

建国初在全国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到1952年1月,全国共查出贪污旧币1000万元以上的贪污犯10万余人,判处死刑的有42人。

1952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新中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贪污罪的惩治作出明确规定。

……这一阶段的反腐败主要不是依靠法制和专门的反腐机关,而是依靠党和政府自上而下领导和发动的群众运动,如先后开展的整风运动、四清运动等。

2009年,中共中央制定《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决定成立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

2021年《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对巡视工作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明确。

2021年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巡视利剑》,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五集电视专题片,分别是《利剑高悬》、《政治巡视》、《震慑常在》、《巡视全覆盖》、《破解“历史周期率”》。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元璋反腐防腐的主要举措,简评其反腐成效。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共产党反腐举措的特点,谈谈你对中共反腐惩贪的认识。

14.[历史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

……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

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坐不及出嫁女的先例。

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

……曹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做、赎、罚金、杂抵罪七种。

《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

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

从北魏、北齐开始,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

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

——摘编自李超《中国法制史习题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15.材料:

60多年来,德国政府虽然几经更迭,但在对待战争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上却始终如一:

敢于直面历史,勇于承担罪责。

1949年奥多尔•豪斯(时任联邦德国总统)说:

“这段历史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全体德国人的耻辱”;1970年勃兰特总理出访波兰,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惊人一跪”;1985年,魏茨泽克总统将5月8日(原为“战败日”)改为“解放日”,得到80%德国人的认可……与此同时,德国也不断为赔偿立法,积极对犹太人等战争受害者进行赔偿。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对战争反思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德国开始“反思”的历史背景及反思产生的影响。

1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曾纪泽(1839~1890年),曾国藩次子,曾担任清政府驻英、法、俄国大使。

面对西方各国“越海道数万里以与中华上国相通,商舶循环于海上”的局面,他认为:

“中国不能闭门而不纳,束手而不问”。

在向西方寻求富强根源的过程中,他认为:

“近今百年西人之富,不专在机器之创兴,而其要领专在保护商会……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因此,“至商贾管什之利权,子母盈馀以蓄妻子养身家,此又人情所同,中外一致,非可歧而视之。

”“欲拒绝通商,摒斥洋货,言国修德力政,而远人自然宾服者,此迂远而阔于事情者也。

”为改变中西通商中“吾华之金钱日流于外洋,有出而无入”的不利局面,他极力主张“博心一志,自讲商务,上下同心,与洋人争利,然后可免坐国困之弊。

——据唐月民《论曾纪泽的近代开放观》

(1)据材料,概括曾纪泽“开放观”的具体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曾纪泽的“开放观”。

三、论述题

17.材料:

下表分别归纳了部分西欧启蒙思想家和中国思想家的言论。

西欧启蒙思想家

言论

中国思想家

言论

伏尔泰

当高卢、日尔曼和英吉利以及整个北欧沉沦于最野蛮的偶像崇拜之中时,庞大的中华帝国政府正培养良俗美德,制定法律,它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

孔子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荀子

礼义生而制法度。

法者,治之端也。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

孟德斯鸠

要让人不能滥用权力,制度安排必须让权力制约权力。

梁启超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政为民政、政由民出、政以为民。

卢梭

最好的而又最自然的秩序,要让最明智的人来治理群众,要能确定他们治理群众真是为了群众的利益,而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陈天华

欲救中国,惟有兴民权,改民主,而入手之方,则先之以开明专制,以为兴民权、改民主之预备,最初之手段则革命也。

康德

立法权属于全体人民,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而每个人只有服从自己的立法才是自由的,只有在服从立法的前提下,作为公民才是人人平等的。

陈独秀

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思想言论之自由,某个性之发展也,法律之前个人平等也。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材料中“苟有用我者,期月(一年)而已可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可知,孔孟都非常自信,希望统治者任用自己以实现政治抱负,体现出儒者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故A项正确,B项错误。

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C

【解析】根据材料“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及地方官将本地土特产品无偿向皇室纳贡”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削弱地方豪强力量,限制富商大贾牟利。

所以这些制度是与当时抑制商业的国策相互配合,故A项错误,C项正确。

早在西周时期,工商食官制度就使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成为官府管的奴仆,故B项错误。

D项只反映了材料中的土贡制,故D项错误。

点睛:

禁榷制度是对攸关国计民生和最有利的工商业由政府垄断而禁止民管的制度。

积极影响为限制了富商大贾牟利;一定程度限制了土地兼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影响是阻碍私有产权的发展;滋生了官商勾结;民营工商业发展受到压制,不利于经济的正常发展。

3.A

【解析】

【详解】

《旧唐书》《新唐书》和大量可考的史料,对进士科创立的时间说法不一,这增加了史料考证的难度,使史料考证变得非常复杂,故A正确。

由“《旧唐书》《新唐书》皆记载房玄龄为进士出身”“但大量可考的史料都明确记载,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可知材料并没有说明哪个记载更准确,所以无法确认房玄龄进士身份的真伪,故B错误。

正史是指以纪传体为编撰体例的史书,《旧唐书》《新唐书》都是正史,正史由于著作人阶级、立场的不同,往往有作者主观感情在里面,不一定更具有权威性,故C错误。

不同史料对进士科创建的时间可能会有不同记载,但并不代表进士科创建的时间无法判定,故D项错误。

4.D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政治命运联系在一起,故而敢于批评时政;明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对读书人采取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等政策,使得知识分子失去了以往儒家的进取精神,不得不采取独善其身的办法,故D项正确。

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是在清朝,A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BC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5.C

【解析】

“物竞天择”“生存竞争”等观点在当时处于民族危难关头的中国知识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上海女性不读传统女学教材,而去读政治改革性文章,这冲击了保守的思想体系,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排除A;女性读书不能说明女性的社会地位普遍提高,排除B;材料反映女性读书成为上海《良友》画报中的重要题材,没有涉及新式学堂学习内容,排除D。

点睛:

根据关键信息“20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结合20世纪初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及《天演论》的观点分析解答。

6.D

【分析】

【详解】

材料“…大多数人民……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说明民众对于辛亥革命态度茫然,体现出群众基础的薄弱,D正确;辛亥革命结束的君主专制制度,A错误;材料中说明对于辛亥革命态度茫然,B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7.D

【解析】

从题干材料信息可知,美国援华的重要条件是“国共纠纷”的解决,联系1941年2月这一时代背景,由于美日矛盾的激化,美国准备援助中国抗日,以中国牵制日本。

由此可见,美国援华的目的是抗日,而国共的纠纷不利于抗日的大局。

因此美国的声明意在敦促蒋介石协调国共矛盾,全力合作抗日。

故D项正确。

【考点定位】抗日战争

8.A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经济体制改革成果得到了宪法的保护即得到了法律保护,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新时期以宪法为核心的改革步伐是在加速,宪法也成为治国的根本方针,但材料未强调这两项,所以选项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是正确的,但这不是材料所要强调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9.A

【解析】

“只要符合多数人意志,无须经过正当法律程序,也不给予被放逐者任何自我辩护机会,就可径直将一个公民流放境外”说明雅典直接民主的缺陷,A正确;雅典有一定法律体系,B错误;多数人的意志不一定都是错误的,C错误;民主显然不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D错误。

10.D

【详解】

文艺复兴的艺术把握了人文主义的精髓,促进了观察实验与数学方法的各自发展,并将二者相结合,说明文艺复兴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建立,故D正确;近代科学建立的标志是经典力学的提出,故A错误;直接体现的说法错误,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促进了近代科学的产生,并非近代科学是文艺复兴的有力武器,C因果颠倒,排除。

11.C

【解析】1841年英国人口大量增长,其中多数为外来移民,这说明英国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提高生产力,故A项错误;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于18世纪中叶,故B项错误;城市化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和工业产值的比例,材料未体现出,故D项错误。

12.D

【解析】

表格显示1990—2003年,低收入、中等收入以及高收入国家的产业结构都是服务业比重增加,农业、工业比重减少,变革趋势基本相同,故D项正确。

高收入国家只是在农业上投入比例减少,不能说“忽视农业生产”,排除A项;中低收入国家服务业比例明显高于工业和农业,故B项中“发展均衡”的说法错误;三类国家的产业结构变革明显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态势,故C项错误。

【考点定位】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三产业的兴起

点睛:

历史图表题解题技巧:

第一,审清设问,明确要求。

设问是试题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

因此,做题时要带着设问观察图表,增强审题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第二,读全图表,把握方向。

要认真审读图表,这包括图表的标题、图表的内容尤其是图表中的文字,还有图注,以最大限度地从图表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第三,排除干扰,科学判断。

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与图表的关系、题干与选项的关系、选项与选项的关系,注意肯定法和排除法相结合、图表信息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尽量排除干扰项和无效信息,做出科学判断。

13.

(1)举措:

皇帝亲自下谕旨告诫;设特务机构加大对地方官员的监管力度;借鉴前代经验;制定严刑峻法;严于自律,一视同仁;赏罚分明,重法惩治贪污、受贿、枉法的官吏;表彰廉洁自律的官员。

结果及症结:

结果使腐败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也一度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远未达到彻底清除腐败的根本目的。

症结是朱元璋(封建君主)没有也不可能解决众多官员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更不可能触动滋生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

(2)特点:

完善反腐机关设置;发挥媒体舆论监督和警示作用;把防腐与反腐败相结合;加强制度与法规建设;从严惩治贪污腐败行为;把党和政府自上而下领导和自下而上的群众运动相结合。

认识:

反腐治贪,是赢得民心的重大举措;反腐败问题,一靠监督,二靠制度,三靠自律;在当前,反腐治贪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加强执政党的制度建设,充分发动群众是推进反腐惩贪的得力措施。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朱元璋反腐防腐的主要举措按照材料一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开国皇帝朱元璋就谕旨告诫群臣”等字眼体现的措施是皇帝亲自下谕旨告诫。

在简评朱元璋反腐成效时要抓住两点,一是反腐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定程度的遏制腐败,但毕竟朱元璋反腐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为目的的反腐,所以效果不会理想等。

(2)中国共产党反腐举措的特点按照材料二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依靠党和政府自上而下领导和发动的群众运动”等字眼体现的举措是反腐注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等。

对中共反腐惩贪的认识要从反腐和民心的关系、反腐和统治的关系、反腐的具体措施、反腐的重大意义等多角度评价即可。

14.

(1)原因:

社会动荡,需稳定政局;原来的刑罚不够规范、过于严酷,且随意性大;儒家“以礼入法”思想的影响。

(2)特点:

法定刑规范化;行刑方式越来越简洁化;刑罚趋于宽缓。

影响: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隋唐以后封建刑法制度的定型奠定了基础。

【解析】

(1)根据“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概括,再进一步联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的时代特征分析,同时此时的刑法受到儒家“以礼人法”思想影响。

(2)特点:

依据“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使流刑更为规范化”“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等信息总结特点;影响:

根据“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

”总结,再结合刑法本身的作用来分析。

【名师点睛】

本题主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

(1)问,可以从材料里获取信息概括出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需要联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的社会背景和当时儒学思想对的影响。

(2)特点,从材料内容里可以概括得出;影响,可依据材料并联系改革对后世的影响组织分析,还要从刑法本身的作用来思考。

15.

(1)反思具有延续性;从政府到民众都在反思;反思与物质赔偿相结合;深刻,敢于直面历史。

(2)历史背景:

两极格局下,西欧地位的下降;德国与世界人民饱受战争伤害,希望和平;战后德国重建的现实。

影响:

重塑德国敢于担当的形象,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正确对待历史的榜样;促进了德法和解以及西欧的一体化进程;顺应民意,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60多年来,德国政府虽然几经更迭,但在对待战争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上却始终如一:

敢于直面历史,勇于承担罪责。

”得出反思具有延续性;根据材料“1949年奥多尔·豪斯(时任联邦德国总统)说:

‘这段历史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全体德国人的耻辱’……得到80%德国人的认可”得出从政府到民众都在反思;根据材料“与此同时,德国也不断为赔偿立法,积极对犹太人等战争受害者进行赔偿。

”得出反思与物质赔偿相结合;总之,德国对战争反思深刻,敢于直面历史。

(2)第一小问,结合题干时间,进行时空定位,可以从西欧的国际地位、人民的愿望、德国的重建等角度进行分析。

第二小问,可以从对德国、对西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16.

(1)主张:

反对闭关锁国;主张重视商业,发展对外贸易;主张团结—致,与外商争利。

背景:

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兴起。

(2)评价:

体现了曾纪泽的爱国主义精神;适应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但对西方富强的认识停留在表层,没有从政治体制、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层挖掘。

【解析】

(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小问主张:

根据材料“中国不能闭门而不纳,束手而不问”可归纳为反对闭关锁国;根据材料“近今百年西人之富,不专在机器之创兴,而其要领专在保护商会”可归纳为主张重视商业,发展对外贸易;根据材料“吾华之金钱日流于外洋,有出而无入”可概括为与外商争利。

第二小问背景:

结合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的社会状况,从民族危机和向西方学习两个方面即可得出答案。

(2)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博心一志,自讲商务,上下同心,与洋人争利,然后可免坐困之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爱国精神和推动中国近代化两方面归纳曾纪泽的“开放观”;但曾纪泽的“开放观”也存在局限性,对西方富强的认识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入到政治体制、思想文化等层面。

点睛:

解决本题时务必要对设问进行正确的解读。

解决第一问时,紧抓“曾纪泽‘开放观’”,根据材料相关信息归纳主张即可;其主张的历史背景,主要是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运用所学知识作答。

解决第二问时,务必要公正、客观地评价曾纪泽的“开放观”,主要从积极和局限两方面考虑即可得出答案。

17.示例:

论题:

中西方交流推动彼此文明发展。

阐述:

西欧启蒙思想家通过传教士翻译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了解中国古代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的思想,并把这一思想作为抨击欧州封建君主专制和天主教统治的武器,促进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积极传播西方的民权与立宪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发展。

辛亥革命前夕,以陈天华为代表的革命思想家们从西欧启蒙思想中吸取民主革命思想并大力宣传,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人宣扬民主与科学,给国人进行了一场思想启蒙教育,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表格信息从中西文化交流提取任意一个作为论点,如“中西方交流推动彼此文明发展”等;论述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从西欧启蒙思想家通过传教士翻译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前夕以及新文化运动时期如何传播西方思想以及改造中国思想进行分析;最后从结论角度进行总结说明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