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选择题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13240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原理选择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机械原理选择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机械原理选择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机械原理选择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机械原理选择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械原理选择题答案.docx

《机械原理选择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原理选择题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机械原理选择题答案.docx

机械原理选择题答案

选择题

第一章绪论

1.机械是机器和(A)的总称。

(A)机构(B)构件

(C)零件(D)机组

2.用来完成有用功的机器称为(B)。

(A)原动机(B)工作机

(C)机组(D)机构

3.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为机械能的机器称为(A)。

(A)原动机(B)工作机

(C)机组(D)机构

4.机构是能实现预期的机械运动的各(C)的基本组合体。

(A)原动机(B)工作机

(C)构件(D)零件

5.机器都是由各种材料做成的制造单元零件经装配而成的各个运动单元(C)的组合体;各个运动单元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A)原动件(B)从动件

(C)构件(D)部件

6.构件和零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构件是运动单元;零件是制造单元;机器中的构件可以是单一的零件,也可以是由几个零件装配成的(B)结构。

(A)柔性的(B)刚性的

(C)相对移动(D)相对转动

7.机器一般不是能实现预期运动的最基本的组合体;能实现预期的机械运动的各(C)的基本组合体称为机构。

(A)原动件(B)从动件

(C)构件(D)零件

第二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8.设计新机构时,首先应判断所设计机构运动的可能性及其具有(C)运动的条件。

(A)稳定(B)不稳定

(C)确定(D)不确定

9.构件及运动副是(D)组成的两个基本要素。

(A)零件(B)部件

(C)机器(D)机构

10.由两个构件直接接触而组成的(C)的联接称为运动副。

(A)柔性的(B)刚性的

(C)可动的(D)不可动的

11.空间两构件在未构成运动副之前,共有(C)个相对运动的自由度。

(A)2(B)4

(C)6(D)8

12.当构成运动副之后,空间两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将受到约束,其数目最少为1,而最多为(C)。

(A)1(B)3

(C)5(D)7

13.复合铰链即两个以上的构件在同一处构成的多个转动副。

若复合铰链由m个构件组成,则其运动副的数目为(A)个。

(A)m-1(B)m-3

(C)m-5(D)m-7

14.局部自由度是指有些机构中某些构件所产生的(不影响)其他构件的局部运动的自由度。

(A)影响(B)不影响

(C)联结(D)不联结

15.虚约束是指机构中某些运动副带入的对机构运动起(C)作用的约束。

(A)虚假约束(B)关键约束

(C)重复约束(D)主要约束

16.虚约束虽对机构的运动并(B)约束作用,但会导致机构自由度的计算结果与机构的实际自由度不相符。

(A)产生(B)不产生

(C)主要(D)关键

17.为了便于对含有高副的平面机构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将机构中的高副根据一定的条件虚拟的以低副加以代替,这种代替的方法就叫做(D)。

(A)低副高代(B)低副低代

(C)高副低代(D)高副低代

18.高副低代代替前后机构的(D)完全相同。

(A)低副数(B)高副数

(C)构件数(D)自由度

19.高副低代代替前后机构的(C)完全相同。

(A)瞬时角速度和瞬时角加速度(B)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C)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D)速度和加速度

20.在平面机构中进行高副低代时,为了使得代替前后机构的自由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都保持不变,只要用一个(B)分别与两高副低代构件在过接触点的曲率中心处以转动副相联就行了。

(A)真实构件(B)虚拟构件

(C)真实零件(D)虚拟零件

21.在平面机构中进行高副低代时,为了使得代替前后机构的自由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都保持不变,只要用一个虚拟构件分别与两高副低代构件在过接触点的(C)处以转动副相联就行了。

(A)滚动中心(B)滑动中心

(C)曲率中心(D)斜率中心

22.基本杆组即不能再拆的最简单的自由度为(A)的构件组。

(A)0(B)1

(C)2(D)3

23.基本杆组即不能再拆的最简单的自由度为零的(B)组。

(A)零件(B)构件

(C)机器(D)机构

24.任何机构都可以看作是由若干个基本杆组依次连接于原动件和(C)上而构成的。

(A)从动件(B)输入构件

(C)机架(D)输出构件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25.速度瞬心为两构件的瞬时(A)中心,简称瞬心。

(A)转动(B)移动

(C)滑动(D)滚动

26.瞬心可以定义为两构件上瞬时(A)为零的重合点。

(A)相对速度(B)速度

(C)相对角速度(D)角速度

27.瞬心可以定义为两构件上瞬时(C)相等的重合点。

(A)相对速度(B)速度

(C)绝对速度(D)角速度

28.若两构件瞬心的(C)为零,为绝对瞬心;否则为相对瞬心。

(A)相对速度(B)速度

(C)绝对速度(D)角速度

29.两构件直接以转动副相联,瞬心就在其(B)处。

(A)无穷远(B)中心

(C)法线(D)接触点

30.两构件直接以移动副相联,瞬心就在垂直于其导路(A)处。

(A)无穷远(B)中心

(C)法线(D)接触点

31.两构件直接以纯滚动高副相联,瞬心就在(D)处。

(A)无穷远(B)中心

(C)法线(D)接触点

32.两构件不是直接以运动副相联,其瞬心的位置需借助(C)心定理来确定。

(A)一(B)二

(C)三(D)四

33.三心定理是指三个彼此作平面运动的构件的(C)个瞬心必位于同一直线上。

(A)一(B)二

(C)三(D)四

34.矢量方程图解法又称相对运动图解法,其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是理论力学中的(D)合成原理。

(A)转动(B)移动

(C)滑动(D)运动

第四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35.铰链四杆机构,曲柄滑块机构,导杆机构这些机构的共同特点是:

机构的原动件和从动件运动都要经过(B)来传动,故此类机构统称为连杆机构;机构中的运动副一般均为低副故此类机构也称低副机构。

(A)曲柄(B)连杆

(C)连架杆(D)机架

36.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是铰链(B)机构,而其他形式的四杆机构均可看作是它的演化形式。

(A)二杆(B)四杆

(C)六杆(D)八杆

37.铰链四杆机构中,(A)是能做整周回转的连架杆。

(A)曲柄(B)连杆

(C)连架杆(D)机架

38.铰链四杆机构中,(C)是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摆动的连架杆。

(A)曲柄(B)连杆

(C)摇杆(D)机架

39.(C)是能使两构件作相对整周转动的转动副。

(A)低副(B)高副

(C)周转副(D)摆动副

40.(D)是不能作相对整周转动的转动副。

(A)低副(B)高副

(C)周转副(D)摆动副

41.(A)是两连架杆中一个为曲柄,另一个为摇杆的铰链四杆机构。

(A)曲柄摇杆机构(B)双曲柄机构

(C)双摇杆机构(D)铰链四杆机构

42.(B)是两连架杆均为曲柄的铰链四杆机构。

(A)曲柄摇杆机构(B)双曲柄机构

(C)双摇杆机构(D)铰链四杆机构

43.两相对杆平行且等长的双曲柄机构的特点为两曲柄同速同向转动;连杆做(C)。

(A)转动(B)摇动

(C)平动(D)摆动

44.(C)是两连架杆均为摇杆的铰链四杆机构。

(A)曲柄摇杆机构(B)双曲柄机构

(C)双摇杆机构(D)铰链四杆机构

45.最短杆长度+最长杆长度≤其余两杆长度之和称为(C)条件。

(A)长度(B)尺度

(C)杆长(D)线长

46.组成该周转副的两杆中必有一杆为(B)杆。

(A)最长(B)最短

(C)摇动(D)摆动

47.四杆机构有曲柄的一个条件为各杆的长度应满足(C)条件。

(A)长度(B)尺度

(C)杆长(D)线长

48.四杆机构有曲柄的一个条件为(B)为连架杆或机架。

(A)最长杆(B)最短杆

(C)摇动杆(D)摆动杆

49.铰链四杆机构的各杆长度满足杆长条件时,取不同构件为(D)时可演化为不同形式的四杆机构。

(A)曲柄(B)连杆

(C)摇杆(D)机架

50.铰链四杆机构在两个极位时,(A)所在两个位置之间所夹的锐角称为极位夹角。

(A)原动件(B)从动件

(C)摇动杆(D)摆动杆

51.铰链四杆机构中摇杆的摆回平均速度(大于)摆出的平均速度,这种性质就称为急回运动。

(A)大于(B)小于

(C)等于(D)视情况

52.铰链四杆机构中为了表明机构急回运动的急回程度,可用(C)摆回平均速度与摆出平均速度的比值来衡量。

(A)曲柄(B)连杆

(C)摇杆(D)机架

53.铰链四杆机构中,当机构的(C)≠0°时,机构有急回运动特性。

(A)传动角(B)压力角

(C)极位角(D)啮合角

54.铰链四杆机构中,当机构的极位角θ(B)时,机构有急回运动特性。

(A)=0°(B)≠0°

(C)=20°(D)≠20°

55.铰链四杆机构中,当机构处在(A)=0°的位置时,其主动件对从动件的作用力恰好通过其回转中心,而出现不能使从动件转动的“顶死”现象,机构的这种位置称为死点。

(A)传动角(B)压力角

(C)极位角(D)啮合角

56.铰链四杆机构中,当机构处在传动角γ(A)的位置时,其主动件对从动件的作用力恰好通过其回转中心,而出现不能使从动件转动的“顶死”现象,机构的这种位置称为死点。

(A)=0°(B)≠0°

(C)=20°(D)≠20°

57.连杆机构的错位不连续指的是机构的从动件摇杆不可能在两个(B)的可行区域内连续运动。

(A)连通(B)不连通

(C)连续(D)不连续

 

第五章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58.凸轮的轮廓形状取决于(B)的运动规律。

(A)原动件(B)从动件

(C)凸轮(D)滚子

59.在设计凸轮轮廓曲线之前,应首先根据工作要求确定(B)的运动规律。

(A)原动件(B)从动件

(C)凸轮(D)滚子

60.以凸轮(C)为圆心,以凸轮理论轮廓曲线最小半径为半径所作的圆称为凸轮的基圆。

(A)圆心(B)瞬心

(C)轴心(D)几何中心

61.以凸轮轴心为圆心,以凸轮(A)轮廓曲线最小半径为半径所作的圆称为凸轮的基圆。

(A)理论(B)实际

(C)原始(D)最新

62.以凸轮轴心为圆心,以凸轮理论轮廓曲线(B)为半径所作的圆称为凸轮的基圆。

(A)最大半径(B)最小半径

(C)最大直径(D)最小直径

63.以凸轮轴心为圆心,以凸轮理论轮廓曲线最小半径为半径所作的圆称为凸轮的(A)。

(A)基圆(B)分度圆

(C)节圆(D)从动圆

64.凸轮机构中,推杆在推程或回程中移动的距离称为推杆的(D)。

(A)位移(B)推程

(C)回程(D)行程

65.无论是采用作图法还是解析法设计凸轮廓线,所依据的基本原理都是(B)原理。

(A)正转法(B)反转法

(C)旋转法(D)平移法

66.在设计凸轮廓线时,可假设凸轮静止不动,使推杆相对于凸轮作反转运动;同时又在其导轨内作预期运动,作出推杆在这种复合运动中的一系列位置,则其尖顶的轨迹就是所要求的凸轮廓线。

这就是凸轮廓线设计的(B)原理。

(A)正转法(B)反转法

(C)旋转法(D)平移法

67.在设计凸轮廓线时,可假设凸轮静止不动,使推杆相对于凸轮作(B);同时又在其导轨内作预期运动,作出推杆在这种复合运动中的一系列位置,则其尖顶的轨迹就是所要求的凸轮廓线。

这就是凸轮廓线设计的反转法原理。

(A)正转运动(B)反转运动

(C)平动(D)滚动

68.在设计凸轮廓线时,可假设凸轮静止不动,使推杆相对于凸轮作反转运动;同时又在其导轨内作预期运动,作出推杆在这种复合运动中的一系列位置,则其尖顶的(C)就是所要求的凸轮廓线。

这就是凸轮廓线设计的反转法原理。

(A)形状(B)位置

(C)轨迹(D)位移

69.在设计凸轮廓线时,可假设凸轮(A),使推杆相对于凸轮作反转运动;同时又在其导轨内作预期运动,作出推杆在这种复合运动中的一系列位置,则其尖顶的轨迹就是所要求的凸轮廓线。

这就是凸轮廓线设计的反转法原理。

(A)静止不动(B)反转运动

(C)旋转运动(D)间歇运动

70.凸轮机构的压力角是指推杆所受(C)的方向与推杆上点的速度方向之间所夹之锐角。

(A)法线(B)切线

(C)正压力(D)负压力

71.凸轮机构的压力角是指推杆所受正压力的方向与推杆上点的(B)方向之间所夹之锐角。

(A)正压力(B)速度

(C)法线(D)切线

72.凸轮机构中,在偏距一定,推杆的运动规律已知的条件下,加大基圆半径,压力角(B),从而改善机构的传力特性。

但此时机构的尺寸会增大。

(A)增大(B)减小

(C)不变(D)未知

 

第六章齿轮机构

73.一对齿轮传动是依靠(A)来实现的。

(A)主动轮轮齿的齿廓推动从动轮轮齿的齿廓

(B)从动轮轮齿的齿廓推动主动轮轮齿的齿廓

(C)先是主动轮轮齿的齿廓推动从动轮轮齿的齿廓,然后从动轮轮齿的齿廓推动主动轮轮齿的齿廓

(D)先是从动轮轮齿的齿廓推动主动轮轮齿的齿廓,然后主动轮轮齿的齿廓推动从动轮轮齿的齿廓

74.两轮相互接触传动并实现预定(A)规律的一对齿廓称为共轭齿廓。

(A)传动比(B)传动角

(C)啮合比(D)啮合角

75.一对齿轮在任意位置时的传动比,都与其(C)被其啮合齿廓在接触点处的公法线所分成的两段成反比,这一规律称为齿廓啮合基本定律。

(A)公法线(B)公切线

(C)连心线(D)发生线

76.一对齿轮在任意位置时的传动比,都与其连心线被其啮合齿廓在接触点处的(A)所分成的两段成反比,这一规律称为齿廓啮合基本定律。

(A)公法线(B)公切线

(C)连心线(D)发生线

77.齿轮啮合齿廓的接触点称为两轮的啮合(B)。

(A)基点(B)节点

(C)切点(D)交点

78.若要求两齿轮作定传动比传动,则两轮齿廓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无论两轮齿廓在任何位置接触,过接触点所作的两齿廓(A)必须与两齿轮连心线相交于一定点。

(A)公法线(B)公切线

(C)连心线(D)发生线

79.作定传动比传动的两齿轮,这时节点为一定点,且在两轮的运动平面上的轨迹是两个圆,称为(B)。

(A)基圆(B)节圆

(C)切圆(D)分度圆

80.齿轮传动中,节点处两轮的(B)相等。

(A)角速度(B)线速度

(C)角加速度(D)线加速度

81.齿轮传动中两齿轮的啮合传动可视为两轮的(C)作纯滚动。

(A)基圆(B)分度圆

(C)节圆(D)齿根圆

82.齿轮传动中,若要求两齿轮作变传动比传动时,则节点就不再是一个(C),而应是按传动比的变化规律在连心线上移动的。

(A)节点(B)切点

(C)定点(D)动点

83.齿轮传动中,若要求两齿轮作变传动比传动时,则节点就不再是一个定点,而应是按传动比的变化规律在(D)上移动的。

(A)发生线(B)公切线

(C)公法线(D)连心线

84.齿轮传动中,若要求两齿轮作变传动比传动时,节点在两轮运动平面上得轨迹不再是圆,而是非圆曲线,称为(B)。

(A)节圆(B)节线

(C)中线(D)分度线

85.当一直线沿一圆周作纯滚动时,直线上任意点的轨迹,就是该圆的(D)。

(A)发生线(B)公切线

(C)公法线(D)渐开线

86.根据渐开线的特性,(A)沿基圆滚过的长度,等于基圆上被滚过的圆弧长度。

(A)发生线(B)公切线

(C)公法线(D)渐开线

87.根据渐开线的特性,发生线沿基圆滚过的长度,等于基圆上被滚过的(D)长度。

(A)基圆半径(B)基圆直径

(C)线段(D)圆弧

88.根据渐开线的特性,渐开线上任意点的(A)恒切于其基圆。

(A)法线(B)切线

(C)连心线(D)矢径线

89.根据渐开线的特性,渐开线愈接近于基圆的部分,其曲率半径愈(B)。

(A)大(B)小

(C)一样(D)未知

90.根据渐开线的特性,渐开线在基圆上的曲率半径为(A)。

(A)零(B)分度圆半径

(C)基圆半径(D)基圆半径的一半

91.根据渐开线的特性,渐开线的形状取决于(A)的大小,直线是渐开线的一种特例。

(A)基圆(B)分度圆

(C)节圆(D)齿根圆

92.根据渐开线的特性,基圆以内(D)渐开线。

(A)有一条(B)有两条

(C)有三条(D)无

93.根据渐开线的特性,同一基圆上任意两条渐开线沿公法线方向的对应点之间的距离处处(A)。

(A)相等(B)不等

(C)等与不等视情况而定情况(D)未知

94.渐开线齿廓能保证定(D)传动。

(A)中心距(B)压力角

(C)齿数(D)传动比

95.渐开线齿廓之间的正压力方向(B)。

(A)逐渐增加(B)不变

(C)逐渐减少(D)变

96.一对渐开线齿廓从开始啮合到脱离接触,所有的啮合点均在(D)上。

(A)齿轮连心线(B)齿廓公切线

(C)节圆公切线(D)啮合线

97.一对渐开线齿轮传动,即使两齿轮的实际安装中心距与设计中心距有偏差,也不会影响其传动比的这一特性,称为渐开线齿轮传动的(B)。

(A)可比性(B)可分性

(C)可差性(D)可动性

98.沿齿轮任意圆所量得的轮齿的(D)厚度,称为该圆周上的齿厚。

(A)直线(B)切线

(C)法线(D)弧线

99.沿齿轮任意圆所量得的相邻两齿上(A)齿廓之间的弧长,称为该圆周上的齿距。

(A)同侧(B)异侧

(C)相邻异侧(D)非相邻异侧

100.沿齿轮任意圆所量得的相邻两齿上同侧齿廓之间的(D),称为该圆周上的齿距。

(A)切线长(B)法线长

(C)半径(D)弧长

101.分度圆是作为齿轮各部分尺寸计算的(D)圆。

(A)分度(B)基础

(C)标准(D)基准

102.齿顶即齿轮介于(C)之间的部分,其径向高度称为齿顶高。

(A)齿顶圆与齿根圆(B)基圆与分度圆

(C)分度圆和齿顶圆(D)基圆与齿顶圆

103.齿根即轮齿介于(C)之间的部分,其径向高度称为(齿根圆)。

(A)齿顶圆与齿根圆(B)基圆与分度圆

(C)分度圆和齿根圆(D)基圆与齿根圆

104.齿数是齿轮整个圆周上(D)的总数。

(A)共轭齿廓(B)渐开线齿廓

(C)啮合齿廓(D)轮齿

105.通常所说的齿轮压力角是指在(C)上的压力角,规定其标准值为α=20°。

(A)齿顶圆(B)齿根圆

(C)分度圆(D)基圆

106.通常所说的齿轮压力角是指在分度圆上的压力角,规定其标准值为(B)。

(A)α=10°(B)α=20°

(C)α=30°(D)α=40°

107.齿顶高系数是为用(C)表示齿轮齿顶高尺寸所引入的系数,其标准值为h*a=1。

(A)齿数(B)法数

(C)模数(D)基数

108.齿顶高系数是为用模数表示齿轮齿顶高尺寸所引入的系数,其标准值为(A)。

(A)h*a=1(B)h*a=1.25

(C)h*a=2(D)h*a=2.25

109.顶隙系数是为用(C)表示齿顶的顶隙尺寸所引入的系数,其标准值为c*=0.25。

(A)齿数(B)法数

(C)模数(D)基数

110.顶隙系数是为用模数表示齿顶的顶隙尺寸所引入的系数,其标准值为(A)。

(A)c*=0.25(B)c*=1.25

(C)c*=0.5(D)c*=1.5

111.标准齿轮是指(D)均为标准值,且e=s的齿轮。

(A)m、a、ha、c(B)m、a、h*a、c*

(C)m、α、ha、c(D)m、α、h*a、c*

112.标准齿轮是指m、α、h*a、c*均为标准值,且(C)的齿轮。

(A)pb=pn(B)pb≠pn

(C)e=s(D)e≠s

113.齿条可以看作一个齿数为(D)的齿轮的一部分。

(A)17(B)34

(C)68(D)无穷多

114.齿条可以看作齿轮的特例,此时齿轮的各圆均变为(A)。

(A)直线(B)曲线

(C)弧线(D)点

115.齿条可以看作齿轮的特例,此时齿轮的渐开线齿廓变成(A)齿廓,且各同侧齿廓是平行的。

(A)直线(B)曲线

(C)弧线(D)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