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导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08384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4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鞅变法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商鞅变法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商鞅变法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商鞅变法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商鞅变法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鞅变法导学案.docx

《商鞅变法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鞅变法导学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鞅变法导学案.docx

商鞅变法导学案

第2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及学习要求

课标内容

学习要求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包括齐国管仲改革、楚国吴起变法和秦国商鞅变法等改革事件在内的大事名称。

3.确立顺应时代潮流、追求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1.了解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主要内容。

2.认识商鞅变法的特点:

全面性、有效性和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等特点。

3.体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革新精神,学习改革家坚强的意志。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探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盛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2.初步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和“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3.认识到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学习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学习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商鞅变法的特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知识连接]

[知识梳理]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一)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1、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经济

鉄犁和   牛耕 的出现并逐步推广,农工商业都有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 土地私有制 的确立。

2、封建阶级(生产)关系产生: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新的阶级力量产生(新兴地主、自耕农)——阶级关系

①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进一步削弱人身依附关系。

②表现:

旧贵族发生分化,没落的旧贵族转化为新兴地主;出现了自耕农等新的阶层

③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3、上层建筑的改革: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政治

原因:

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制度。

途径:

a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来代替世卿世禄制;b以实行俸禄制代替封邑制。

C以中央集权制度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4、战争的需要:

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军事

战争频繁,春秋时期的战争以  为主,战国主要是  战争。

5、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打破学在官府的格局,出现了    局面,主张以法治国的  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秦国变法的必要性与有利条件:

1、必要性:

①前7世纪后期,秦穆公称霸西戎,但仍落后中原;②前4世纪,秦献公改革,无根本改观。

2、有利条件:

①君主权力较集中②法家学说易受秦国君臣民众认同③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④三家分晋,力量削弱⑤士人游说,追求建功⑥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⑦秦孝公发愤图强,重用商鞅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时间

国家

主持

变法内容

作用

性质

春秋

齐国

 管仲

改革

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整顿和发展军备

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奴隶主阶级的改革

鲁国

BC594

 初税亩“履亩而税”

 实质: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鲁国国力不断壮大

战国

魏国

 李悝

变法

 ①实行“尽地力”②推行“平籴法”③制定《法经》

使魏国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封建地主阶级改革

楚国

 吴起

变法

 ①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收回三代以后的爵禄②强令旧贵族迁居,变相没收其土地③裁撤冗员,削减俸禄,奖励军功④严格吏治

 楚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项目

措施内容

具体作用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废井田,

开阡陌

①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②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①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秦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奠定了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③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统一度量衡

①便利赋税征收;②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便利条件,③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1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特权);

②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军事基础

③也扩大了统治基础

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

普遍推行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①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②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

兵源得到可靠保证

制定秦律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有利于加强统治

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

燔诗书而明法令

①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②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改革习俗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①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经济,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②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③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三、商鞅变法的特点

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重农”和“法治”。

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商鞅变法措施的特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

(1)措施最全面:

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措施最彻底:

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3)历时最久:

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推行力度最大:

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严惩旧势力

(5)成效最明显:

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一)商鞅变法的结果: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1、死因:

 ⑴商鞅变法侵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根本原因)

⑵秦孝公去世失去支持(直接原因)

2、成功:

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

3、成功的原因:

(1)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合乎秦国国情(根本原因)

(2)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3)商鞅不顾自己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坚决斗争(个人努力)

(4)干扰力量相对少(君强贵弱、三家分晋)

(5)秦固有文化低,易吸收较高的文化(认同法家)

(6)措施全面彻底(赏罚分明、执法如山、法不阿贵)

(7)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南门立木诚信

思考探究:

 由此,你从中能得出什么认识?

认识:

改革会遇到阻力,必须坚持不懈,有牺牲精神;只有改革,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国家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其他

改革要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制定法律保障;改革要讲究策略性,较少阻力

(二)性质:

较为彻底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三)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③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④综合国力:

公元前 343 年,秦国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派人来称贺

(四)历史局限性:

商鞅变法处在一个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如:

刑法严酷。

2、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特别是   轻罪重罚 ,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痛苦。

3、改革不完全彻底。

未与旧的     、 、  彻底划清界限。

如规定按 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  的合法性。

4、重农抑商:

压制工商业,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导致民主意识的弱化

重农抑商,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5、焚烧史书,摧残了文化,压制了思想,窒息了民族创新意识

6、倡导君主独裁,封建专制主义在中国长期盛行。

商鞅变法与战国时期其他变法的异同

 

背景

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实力逐渐壮大

目的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措施

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实行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性质

封建化运动

结果和影响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促进了社会发展

内容深度

商鞅变法更加深刻地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影响深远程度

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等措施不仅对秦国,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课堂深化——重点难点■

1、商鞅变法的特点:

(1)措施最全面: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措施最彻底:

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

(3)历时最久:

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推行力度最大:

(5)成效最明显:

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2、改革的启示

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改革就会丧失活力,就会落后,就会灭亡。

②改革不会一帆风顺,有时可能遭受挫折,甚至中途夭折copyright

③改革者要具有敢于创新、敢于承担风险、不怕挫折、不怕失败,不怕坐牢、砍头的大无畏精神,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引导改革冲破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彼岸。

④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终将取得成功。

⑤即使改革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但这些都只是前进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坚定改革的信心。

3、商鞅变法和梭轮改革的异同比较

同:

(1)政治:

都涉及等级划分,都部分废除政治特权,如梭轮改革政治上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世袭的政治特权;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把官爵与军功结合起来,打击了贵族特权。

(2)影响:

都加强了政权,有利于政治稳固和经济发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异:

(1)目的:

梭伦改革为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

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秦的富国强兵,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政治:

梭伦建立民主机构,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了平民参政的民主权利。

而商鞅变法强化中央集权,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吏。

(3)经济:

梭伦改革积极发展工商业,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而商鞅变法则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推动农耕经济发展。

(4)影响:

梭伦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创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体制,为人类提供了民主借鉴;而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和国家统一,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

 

【高考回眸】

1.(2007上海历史)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迁都咸阳D.按军功授爵

2.(2007上海历史)商鞅一人多姓。

史书上说:

秦封于商,故号商君。

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其中“商”姓来源于

A.自然的崇拜B.所在地方的地名C.母亲的族姓D.因功得到的封地

72.(2007海南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分)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

在内外交团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

变法的要点是:

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

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

(摘编自《中国通史》)

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4分)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4分)

72.(8分)答案要点:

(1)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2分)

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

(2分)

(2)商鞅变法历时19年,分先后两次逐步推行,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

(2分)吴起变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

(2分)

【检测提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

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秦孝公曰:

“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为私斩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前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

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

“莫如商鞅反者!

”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变法的理论基础。

(2)据材料二、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社会影响?

答案

1按军功授爵;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③鼓励贵族建立军功,削弱旧贵族的特权;

④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理论基础(2分):

法家思想。

(2)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分);变法触犯了旧贵族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

“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

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

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

材料二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

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

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

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

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请回答:

(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

(1分)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

其直接目的是什么(3分)

(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质是什么?

(3分)

(4)以上三则材料反映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消极影响?

(3分)

答案:

(1)赞扬态度(1分)

(2)与什伍制度相结合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3分)(3)是其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于新法的推行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3分)(4)使秦的法律严酷苛刻,文化专制严重,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3分)

【跟踪训练】

1.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典故的表述,真实的是()

A“退避三舍”源于城濮之战,城濮之战是奠定楚庄王霸主地位的决定性战役

B“朝秦暮楚”、“秦晋之好”都与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迅速上升有关

C“图穷匕见”典出《荆轲刺秦王》,其中“秦王”是指秦孝公

D“车水马龙”、“摩肩接踵”、“挥汗如雨”是战国时齐国都城临淄繁华的写照

2.关于春秋争霸战争的理解,正确的有()

目的是扩大领土和财富

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A①

 B①

C①

D①

3.鼎曾是地位和权利的象征。

“楚王问鼎”的故事说明()

A周天子拥有九鼎,可以号令诸侯

B奴隶社会“礼崩乐坏”,处于瓦解时期

C楚国综合国力强大,已经掌握中原政权

D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掌握政权

4.《孟子》一书记载黄河洪水多次泛滥殃及多个诸侯国,从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分析,解决

的根本之道在于(  )

A.委托东周政府专力治黄      B.各诸侯国通力合作,统一治黄

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D.各自为政,加强治理

5.司马迁说:

“(齐)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

”“修善政”的具体措施是

A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B兴修水利,开河凿渠

C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D尊王攘夷,扩充势力

6.《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解释《春秋》而作。

书中记载“郤绮夺夷阳五田”、“郤犨与长鱼矫

争田”、“晋郤至与周争堠田”(注:

“”部分为人名)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贵族间的争权夺利B土地日渐私有化

C地主土地兼并严重D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

7.下列图片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革命的是()

春秋时期的铁锸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战国铁口犁商鞅铜万升

(1)

(2)(3)(4)

A①B②C③D④

8.春秋时期的诸侯国通过赋税制度改革默认土地私有制的是()

①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②鲁国实行“初税亩”

③秦国商鞅实行“废井田,开阡陌”④魏国李悝实行“尽地力之教”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

9.墨子说:

“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

曰:

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上述引文反映了战国时期()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B农夫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开荒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10.(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

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战国

策·秦策一》)。

上文中的“人说惠王”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

11.春秋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芍陂位于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12.下列言论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思想内容的有()

①“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

②“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④“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3.读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完成下题。

对比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政治局势变化是()

A尊王攘夷B楚王问鼎C三家分晋D秦修万里长城

14.战国前期,诸侯国出现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等事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诸侯国国君的统治地位越来越不巩固B新兴地主开始抢夺奴隶主贵族的政权

C奴隶主贵族的争权夺利的斗争D晋国和齐国在春秋时期的争霸中实力大为削弱

15.阅读下图,该图反映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的形势

B少数民族灭亡西周的情况

C华夏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情况

D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的分布

 

16.战国时期,秦孝公去世,力主变法的商鞅被车裂而死,但新法并未被废除,故史书上说“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君之法”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B新法适应时代发展趋势

C秦孝公及其继任者坚决拥护和支持新法D变法措施得当,未给秦国带来消极影响

17.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是()

①国家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②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③华夏族与周边各族的融合加强④儒家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

A①

B

C①

D①

1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阅读以下材料A、B、C

 

ABC

(1)以上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

能证明这一主题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

(用字母表示)你的理由是什么?

材料二商鞅舌战群儒图

 

(2)商鞅舌战群儒的“儒”,都代表哪一阶级的利益?

他们为什么要与商鞅争论?

商鞅变法最主要的积极作用是什么?

材料三

 

(3)对比图1和图2,从政治格局、经济状况、民族关系等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

并说明变化的依据?

【参考答案】

1.D2.D3.B4.C5.A6.B7.B8.A9.D10.A11.D12.B13.C14.B15.C16.B17.A

18.

(1)主题: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正确表达铁器使用的状况即可);

最有价值:

A(答出长沙出土的铁锄也可以);

理由:

①第一手材料、②实物史料

(2)奴隶主阶级(或答:

旧贵族)。

因为商鞅变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改革了许多旧制度,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使秦国强盛,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政治格局:

变化:

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统一趋势增强。

依据:

晋被韩赵魏三国所取代,宋、鲁、吴、越等国消失,形成了战国七雄局面,

经济状况:

变化:

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封建经济发展起来了。

依据:

各地出现了不少新兴城市,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

民族关系:

变化:

少数民族开始强大,不断南下骚扰中原,导致民族关系紧张。

依据:

北方出现了长城。

【考点精析】

1.正确认识春秋战国历史发展的三种趋势

(1)由分裂走向统一。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诸侯数目逐渐减少;战国时,较大的诸侯国只剩下齐楚等七国,七国继续进行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秦国经商鞅变法逐渐富强,秦王赢政经过大规模兼并战争,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

(2)由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确立。

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鲁国首先采取按亩收税的方法,承认土地私有。

一些贵族将土地出租,收取地租.转化为地主,奴隶转化为农民,井田制瓦解,意味着奴隶制的瓦解。

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诸侯国经过100多年的变法,废除了旧制度,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3)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王朝同周边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关系都有了发展,在前代的基础上,在频繁的战争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中,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