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葵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04956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会葵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会葵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会葵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会葵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会葵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会葵扇.docx

《新会葵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会葵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会葵扇.docx

新会葵扇

新会葵扇

前言

扇子是用来引风的,在没有风扇、空调这类“高科技”产品之前,它可是人们夏季必备之物。

中国的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级成部分,而中国也历来有着“制扇王国”的称谓。

扇子最早被叫做“翣”(shà),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从“翣”字可以看出,它由“羽”和“妾”组成,联合起来可以理解成“总是像侍妾那样立在主人两旁的羽毛扇”。

因此,它起初并不是用来纳凉的,而是一种礼仪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扇从地位和权利的象征转变成为纳凉、娱乐、欣赏等生活用品和工艺品。

中国的制扇基地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四川和广东等省。

浙江以生产羽毛扇为主,江苏苏州和浙江杭州以生产折扇为主,四川自贡以生产竹扇为主,广东新会以生产葵扇为主。

而杭州的黑纸扇、苏州的檀香扇、四川自贡的竹丝扇、广东新会的葵扇与肇庆的牛骨扇,享有中国“五大名扇”之美誉。

葵扇,也被叫做“棕扇”、“蒲葵扇”、“蒲扇”,也俗称作“芭蕉扇”。

新会盛产蒲葵,特产葵扇,素有“葵乡”——葵扇之乡的美誉。

新会葵艺是广东江门新会最著名的特产,它与广州的刺绣、佛山和潮州的陶艺瓷艺、阳江的漆器合称为广东四大传统工艺。

广东新会葵扇,制作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600多年了。

葵扇由蒲葵叶子,经晒场、撑扇、晒白、剪扇、焙扇等二十多道工序加工制成,扇柄就是叶柄,是民间最普及的一种扇子。

而新会的葵扇历来以芯蒂圆正、骨络细匀、扇面洁白柔韧光滑、编织工艺精良,而扬名于世。

特别是竹箨 (tuò) 画扇,其加工要经过编织、划画、刻画和粘画等四个工序,全是细致的活,光刻画就需用几天功夫。

这种名贵的竹箨画扇,过去是达官贵人互相馈赠的礼物和欣赏品。

于1915年参加巴拿马博览会展出,获得荣誉金牌奖。

下面我们就详细地介绍一下新会的葵扇。

一、新会葵扇艺术的历史演变

1、历史悠远、东晋已有

新会葵扇历史久远,它最初制作与使用已经不可考究。

但从东晋起,距今约有1600多年之前已经有了葵扇的记载。

说明那时候,新会就己经开始种植葵树和利用葵叶制成葵扇。

据《晋书·谢安传》载:

“乡人有罢中宿县者,还诣安。

安问其归资,答曰:

‘有蒲葵扇五万’。

安乃取其中者捉之,京师士庶竞市,价增数倍”。

意思是东晋大臣谢安有个同乡,由中宿罢官返回京师建康,带有葵扇五万柄作为经商的物资,谢安取其中一些自用。

他常常手摇葵扇穿街过市,由于谢安位高名气大,因此京师很多人就效仿他使用葵扇。

因而,葵扇的身价也就随着谢安的身价而骤增。

文字中提到的“京师”,是东晋国都建康(今南京);“中宿”就是广东清远县,早在秦建立南海郡时就设县。

这说明了至少在东晋时期,清远就作为货物集散地把新会葵扇发售到大江南北去了。

2、明清时期,远销全国

经历民间艺匠千余年的探索,将编织、绣花、绘画和印花等工艺融汇一体,使葵艺加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葵扇诞生的时间很早,但真正兴盛是在明朝以后。

明万历年间,新会葵扇已远销全国各地。

在上海、汉口、重庆、镇江等地,设有“冈州会馆”经营葵扇。

《明史》称:

“广郡有所贡,不过葵扇、莞香、橙、荔之属”。

可见当时新会葵扇已成为贡品。

同治末年,新会有位著名画师叫陈晚,他将诗画剪贴于玻璃扇上,发明了玻璃扇,但这种玻璃扇不牢固,一经受潮便会脱落。

后来又发展用墨汁或颜料直接把诗画画在扇上,但也容易褪色,后将画在扇面上的诗画用香火烙焦,以显示出诗画来。

到1874年(同治十三年)便开始有人使用铁笔在炉火里烧红,然后在扇面上烙诗画。

到1914年前后,刘怡记扇寮加工火笔扇时,工艺又有所发展,方法是选用薄玻璃扇两柄,先将扇的脊骨和柄削去,然后合成一柄双面扇。

这样,扇的两面均可用火笔作画。

又把扇边用彩色丝绒缝制,逐步发展成为三脊和五脊火画扇,款色高雅,美观大方。

扇柄也有多种多样的装饰,有用竹制的。

中有棕竹、佛肚竹、斑竹、篱竹之分。

也有用象牙或藤条缠柄的。

并用胶片作夹,明角作钉。

其中的象牙火画扇,为贵族馈赠之礼。

乾隆六年《新会县志)把葵扇列为“货属”首位。

道光年间(1821—1850)。

新会葵业进入鼎盛时期,生葵面积达58200亩,年生产葵1.5万柄,葵业大小商家1000户。

道光二十二年,新会城设立葵扇会馆.并确立余庆堂为管理机构。

余庆堂属下有联义堂(晒扇行)、同仁堂(合扇行)、联合行(晒玻璃扇行)、广顺堂(出江行)、联兴公栈(老葵行)等行帮组织。

清咸丰年间在新会当过知县的聂尔康,在他所著的《冈州再牍》中就把葵扇列为首事。

清举人梁春荣的批上示告也说:

“阖邑之老少男妇,无业游民,率皆借此为生,若再抽收过重,势将不敢种葵,所有一切手工,皆苦无以养活。

”可见葵业在新会经济地位上的重要性。

1915年,新会“胜玉”织扇铺林兆创制的竹箨葵扇还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新会的葵扇工艺获得了世界的认可。

3、历史上的两次大破坏

新会蒲葵在历史上曾有过两次大破坏。

一次是在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李定国率南明军围攻新会城,李部曾大量砍伐葵树填会城河以攻城,使会城附近地区的蒲葵几乎斩伐净尽。

但战后恢复很快,到清道光年间,种植面积已达7.2万亩,年产生葵1.05亿柄。

第二次是抗日战争期间。

1939年3月新会沦陷,沦陷区日军害怕游击队伏击,强迫农民大砍葵树,加上交通受阻,葵扇销路断绝,米珠薪桂,部分葵围主也砍葵改种稻谷。

全县蒲葵的种植面积由抗战前5万亩减至7000亩。

抗日战争胜利后,蒲葵的生产虽有发展,但至1949年全县蒲葵面积仅有11807亩,总产2758.3万柄。

4、建国后的恢复和发展

建国后,蒲葵的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950年新会县人民政府扶持成立了“新会葵类同业公会筹备会”。

l1953年礼乐区礼西围建成,全围32公里大堤,共种下蒲葵18万株。

1957年有收成,当年收入7.8万元,平均每米2.4元。

因而有“一步三元”美誉。

1958年和1960年,先后获国务院和水电部奖励。

种植面积最高的1975年,面积30259亩,总产最高峰的1983年为12205万柄。

1983年后,由于塑料工业、家用电器工业迅速发展,电风扇、排气扇、冷气设备逐渐取代了葵扇,塑料雨衣和尼龙薄膜取代了葵蓑衣、葵水贝和葵篷,葵制品销量下降。

建国前遗留的用大田种植的蒲葵已逐步转产。

1985年,全县蒲葵面积缩减为28346亩,生葵总产11739.2万柄,但与1949年比,面积仍增长1.4倍,总产翻两番。

1996年,全市蒲葵面积14020亩,总产5056万柄。

1911年,谭月三首创葵织扇;翌年,林兆又创制出典雅精丽,纯朴大方的“竹箨画扇”,荣膺1915年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金奖。

1960年代,新会葵艺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周恩来、董必武、郭沫若、贺龙等领导人均曾先后新会葵艺视察新会葵业,并给予高度评价。

于1952年被国家列为特种工艺品。

岭南画派一代宗师关山月曾前来观摩,并曾60余次尝试“烙火画”工艺,但都无法把握烙铁的力度,每次都把扇面烧糊。

最后,他只有掷“烙”长叹:

真是一门绝技!

1959年1月,郭沫若到新会视察期间,在《访新会》一诗中赞道:

“葵扇裁成宫样巧,送将凉意遍天涯”。

又曰:

“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愈鬼斧,巧夺天工。

”对新会蒲扇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二、新会葵扇艺术

1、葵扇之乡——新会

新会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及雷州半岛以北,珠江三角洲西南部,西江、潭江流域下游,南濒南海,地理位置为北纬22°05′43″~22°48′24″,东经112°47′03″~113°15′24″,地处低纬度,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年四季明显,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降水量约1784.6mm,一年内降水6月最多达287.3mm,其次是8月约277.5mm,最少是12月和1月分别仅有19.4和32.8mm;据1957~1985年的气象资料记载,年平均气温为21.8℃。

十分有利于蒲葵的种植。

新会南与珠海斗门相邻,北与鹤山、西与开平、西南与台山接壤。

总面积1387平方千米,人口75万(2011年)。

新会地理条件优越,水陆交通相连,内河外海相通,公路成网。

佛开高速、中江高速、广东西部沿海高速、江珠高速和新台高速贯通境内,水翼船及豪华汽车直达港澳,广珠城轨新会一小时直通广州。

在建中的广珠铁路和规划的多条轨道交通、高速路横跨境内,交通方便快捷。

另外,新会还是中国着名侨乡,有港澳侨胞近70万分布于世界57个国家和地区。

因此,新会葵扇的销售有着广阔的市场。

2、新会蒲葵的栽培

葵属棕榈科、蒲葵属,又名蒲葵,是多年生的热带和亚热带常绿乔木,喜生于高温多湿、土地肥沃的中性土壤中,具有耐旱和耐湿的特性。

它在夏天生长快,冬天生长则较慢,干像椰树,挺直无枝,叶呈圆形,叶端为锯齿状,叶阔尾短,骨格细匀,芯蒂圆正,柄直如枪,长者有丈,短者二三尺,树龄长达二三百年的老葵树屡见不鲜。

新会蒲葵是一种优质的蒲葵品种,原产地是日本及台湾,战后大量引种新会地区。

此品种具有叶润平滑、厚薄均匀、蒂正骨直、轻盈柔韧的特点,用它制成扇,光泽可观,娇艳雅致经久不枯,为他地所不及。

新会蒲葵干高可达10米,耐寒能力约-5°C,种植土壤以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最合适。

利用其叶加工制成葵扇、葵篮、葵帽、葵篷等各种葵制品,既是生活日用品,又是工艺欣赏品。

新会葵树的分布,一向以会城为中心,由此再分布到环城、三江、七堡、礼乐、双水、罗坑四周乡村。

其中以环城、礼乐葵林最多。

环城葵围约占全县葵围总面积的50%。

葵田多属围田,山地、旱田植葵的较少。

每一葵围约五六十亩至一二百亩不等,多由三数个地主联手筑围种植。

葵围多是公田,即祖尝田,或由祖祠自行种葵,或租给本祖之子孙,亦有批给别人经营的,租期较长,有“永批”和“期批”两种,“期批”最少也有一二十年。

葵树的栽培方法:

(1)选种。

以生长在沙、土围地的葵树种子为佳。

用这种种子所植葵树,树干结实,叶柄强壮,出芽率高,易于生长;近水园地种子则较差。

(2)种植。

在冬至前后播下种子育苗,横直距离5寸,明年二、三月发芽,约3年左右,可出掌叶六、七块,才移植到葵田去。

移植后3年开始割叶。

所以,植葵最低限度要六、七年才有收获。

(3)施肥。

每年在春节前、端午、中秋分季节施肥,以氮肥为主。

播种期每亩施40—60斤。

移植后每年施肥由初年60斤逐步提高到可以收割时每年150斤左右。

(4)除草。

每年2—3次。

(5)整濠、水利、防虫等。

3、蒲葵扇的制作工艺

(1)葵扇的原材料

根据栽培和收割的方法不同,葵扇原材料又有三旗、长柄、生笔三种之分:

①三旗。

叶柄粗而坚,叶肉厚而韧,为制作普通用的藤边粗扇的主要原料。

副产品有葵尾、葵爪。

栽培方法:

每亩植500棵为准,株距横直各3.2尺。

普通每年收割4次,由农历四月至十一月,每月割一次,每次收割时留三叶,割中间嫩叶,故名三旗。

②长柄。

又名二旗。

叶柄长三、四尺,专供撕骨晒干运到国外供制扫刷,葵叶则用来制葵贝,副产品为南尾,供制船篷、雨帽之用。

每亩植400株为准,株距横直4尺,平均亩产4000柄。

每年五月、十月两次收割。

收割时,每棵葵上留两叶,保持叶柄继续生长,故名长柄。

③“玻璃”,又名“生笔”。

叶刚生长但还未伸展的嫩叶,尖而笔直,故名“生笔”。

当叶未张开时,即用水草轻轻将其捆缠,使叶肉不见阳光,收割时嫩白可爱。

此为制作较为细致的藤边幼扇或织扇的主要原料。

其副产品叫下玻璃尾,可制作葵通帽、葵花篮、葵床垫、璃尾绳等。

以每亩植800至900株为标准,株距横直各2尺余,每株年产5至6柄,亩产约5000柄。

④老葵。

老葵不是一种葵树的名称,而是在收割三旗葵叶时留下来的老葵叶,削去葵  骨后用以制作葵扎或供搭篷、凉棚、葵寮之用。

2、葵扇的分类

新会葵扇因其制作工艺和葵叶的老嫩不同可以分为普通扇、玻璃扇和葵织扇三大类。

第一类是普通扇,以老葵叶制作,大的叫“牛心扇”,小的叫“鸡心扇”,过去未有电风扇及空调机时,全国每家每户都会有多柄普通葵扇;

第二类为玻璃扇(火画扇),以限制扇叶光合作用的嫩葵叶制作,彩线锁边,大多用于著名的单或双面火画葵扇;梁启超曾以此种扇送给前清某遗老,大受赞赏。

第三类是葵织扇。

葵织扇又分为由一柄至多柄撕开的蒲葵叶编织而成的“一支织”、“二支织”和“四支织”,而最精致的是“四支织”。

1915年,新会制作的四支织竹箨贴画工艺葵扇获巴拿马博览会金牌奖。

此后的上世纪70年代新会的火画葵扇和新创制的绣花葵织扇屡获国家级和省工艺奖。

新会葵扇高档的可作为高档的时尚工艺装饰品和艺术收藏品,中低档的是下里巴人普罗大众扇凉驱蚊、煽炉透火的日用品,所以深受古今中外人们的喜爱。

新会葵扇有海棠形、屏风形、圆形,但大多以心形为主,具有寓心于扇(善),携(葵)善(扇)和谐的意义。

(3)葵扇的制作流程

现在的葵艺品制作过程依然繁琐细致,大致说来,从采葵到制成工艺品,要历经剪、晒、焙、削、漂染、合、编织、勾花或嵌花、印花、绣花等近20道工序。

做成一件葵艺品,要经10多人手的劳动,而每一道工序的成败,都会影响到成品的质量。

    其一最主要的是选材。

据新会葵艺传承人廖惠林介绍,制作葵艺一定要选产子新会的葵树,叶子已经张开的不能用,要选那些嫩绿的尚未张开的葵叶。

其二其“焙”干葵叶,将葵叶卷着放在炭火上迅速烤一遍,这样出来的葵扇就有了白色的色泽。

焙干的葵叶要选择,有缝隙的、纹路不均匀的葵叶都不能要,一般来讲,能制作葵扇的葵叶只有30%左右。

 最主要核心工艺是火烙葵扇(火画扇),就是在扇面上用火笔烙出各种精美的图案。

在新会区葵博园里,南都记者看到古老的葵艺,正在融合现代化的制作技术。

按照传统工艺,火烙葵扇的火笔也由炭烧的笔改成了电笔。

“在我学艺的时候,是用棉布夹着烧得通红的火笔在扇面上练习,一不小心就烙穿扇面,一篇即将完成作品也前功尽弃了。

用电笔就好很多了,温度可以自己控制,但仍然有可能烙穿葵扇。

秘诀在于用力均匀,心态保持平静。

”廖惠林指着电笔说。

新会葵扇的绘画题材大多是以《芥子园画谱》改进的花鸟山水或古代仕女图为主。

随着火笔的不断游走,雪白的葵扇表面,逐渐显露出一幅山水画。

三、关于葵扇的文学作品

葵扇是用蒲葵作原料制作的扇子。

尽管它没有羽扇、绢扇的富贵华丽,但它也有它的美好朴实。

在文学作品中也时常出现它的身影。

1、有关葵扇的诗词

(1)王安石有诗云:

“千秋陇东月,长照西州谍。

岂无华屋处,亦捉蒲葵楚。

”(蒲葵就是蒲葵扇),体现了王安石对葵扇的喜爱。

(2)清代词人陈恭尹的(南乡子·葵扇》对葵扇的美好资质作了真切的描绘:

“万树绿撑天,多在黄云紫水边。

谁结轻丝裁作月?

团团,买得清风不用钱。

声价顿能添,安石风流久不传。

寂寞空斋谁是伴?

翩翩,荷叶香来亦偶然。

作者陈恭尹,是清代广东顺德的诗人。

以诗闻名于世,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为“岭南三大家”。

上片介绍了蒲葵的生长环境,葵扇的制作和用途。

词的开头两句介绍了制扇所用的蒲葵的生长环境。

“万树绿撑天”,是说蒲葵与各种树木生长一起形成了一片翠绿繁盛、郁郁苍苍的景观。

“黄云紫水边”,则进一步渲染了蒲葵生长地方的非凡美丽。

整个画面是这样的鲜美艳丽—绿、黄、紫三种颜色交织成一幅色彩丰富的油画。

这就是作者眼中蒲葵的生长环境,由此不难看出作者心中对葵扇的喜爱了。

“安石风流久不传”,如今,像王安石那样欣赏、珍爱葵扇的朴素而清高的遗风久已不传了。

究竟因为什么?

也许是世风更爱镶金嵌玉的华贵的象牙扇、翡翠扇之类吧。

“寂寞空斋谁是伴?

翩翩。

”葵扇被人遗忘了。

难道葵扇只能与寂寞为伴,与“空斋”为伴?

当然不是。

细细体味词意,不难看出与葵扇作伴空斋的正是诗人。

葵扇的朴实美好正如作者本人的品质。

2、西游记中的芭蕉扇

新会葵扇因其叶脉近似蕉叶,又被称为芭蕉扇。

在很多古代名著中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芭蕉扇在西游记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平顶山,太上老君用来扇火的,被金、银二童盗来做法宝;第二次是在火焰山,铁扇公主手持的宝扇便是芭蕉扇,可以用来熄火、扇风、致雨,孙悟空为了保护师徒四人顺利经过火焰山,曾三次借芭蕉扇。

历经几次波折,悟空拿到了宝扇,望着山头连扇了四十九扇,从此火焰山地区虽然炎热,却再无火焰。

3、济公的破葵扇

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济公和尚,除了破鞋、破帽、破袈裟外,其另一突出标志就是手持的那柄破葵扇。

传说这柄破葵扇大有来头,是观世音所踢。

因“扇”与“善”谐音,所以扇也寓意“善良”、“善行”。

济公持着葵扇云游四海,混迹市井,沉浮民间,常行救死扶弱,拯危济困,解难脱厄,驱魔驱妖,彰善惩恶之举,给善良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久而久之扇子在民间被认为是驱邪辟魔趋吉避凶的风水道器。

所以在珠三角一带,人们乔迁新居前.往往在新居内的四角各摆上一柄葵扇,以祈驱除屋内可能存在的妖秽鬼魅,达到趋吉避凶的愿望。

此外,还在新屋中央放上炭炉烧起一锅开水,用葵扇把炭火煽旺,令锅中滚水蒸气腾开.视为风生水起,入伙大吉。

5、现代赋予葵扇新寓意

(1)吉祥喜庆,玉成姻缘

在我国南方,但凡工程奠基、大厦落或,新业开张,重大庆典或是新春佳节,锣鼓喧天、瑞狮贺喜是绝对少不了的。

而引领醒狮迎喜纳福的,往往是在前面引路、笑口常开的大头佛,其诙谐可掬的憨态,给现场带来了欢笑,带来了喜庆。

他手持的竟也是一柄葵扇:

所以许多市民常把扇子当装饰品挂在家中墙上,现今新会葵火画扇、绣花葵织扇的制作越发美轮美奂,更成为居民家中收藏装璜的精品。

(2)望合家常年喜庆吉祥

在省港澳及珠三角,人们更赋葵扇于玉成美好姻缘的意义。

每当人们发觉一对青年男女互有情愫,又羞于开口之际,周边的有心人往往合力撮合。

这类玉成好事的行为,统被称为“拨大葵扇”。

因为凡是在传统粤剧中饰演媒人的女丑角,一定摇着一把大葵扇的,所以广州俗语把做媒,即撮合他人交往、恋爱叫“拨大葵扇”。

过去的媒人或是现今的婚姐介绍行业,也均被坊间誉为大葵扇。

现今国内各卫视的“非诚勿扰”、“爱情连连看”、“百里挑一”等婚介节目,其实也可算是电视传媒中的大葵扇吧。

(3)传播友谊、传达乡讯、聊解乡愁

改革开放以来,精美的新会葵扇更多地发挥着作为珍贵纪念品,赠送海内外嘉宾,促进国际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作用;也成为广大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乡亲,回新会寻根祭祖探亲后,带回侨居国纪念和馈赠亲友必不可少的信物。

如此看来,葵扇不但有以上多种风水寓意,新时期又新增了传播友谊、传达乡讯、聊解乡愁的新寓意。

四、当代葵扇行业的现状

1、葵扇实用性减少,行业惨淡经营。

在过去没有现代家电的时代,葵扇是最好的扇凉工具,无论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少不了手中一把蒲葵扇,而我们现在的生活,大型的中央空调、变频空调、随身携带的小型电扇、无叶电扇等高科技纳凉工具的普遍使用,历史的车轴是不可阻挡。

如今新会已经没有葵扇工艺加工厂,只剩下散落在乡村的几个葵作坊,规模都不超过10个人,分淡、旺季勉强经营。

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精神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生长于民间社会背景之上和承载民间文化内容的民间生活用品,由于丧失或改变了生存的土壤,而日益衰落。

2、缺乏葵扇设计的专业人才

现在的人们对于葵扇的印象还停留在过去扇炉用的扇子、媒婆手中的大葵扇的形象,与如今的现代生活没有关系。

所以,急需一批既有技术又有一定艺术设计素质的人才来开发新的产品,拓展市场。

而目前葵扇艺人都一般的工人,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只是按程序化进行工作,淡不上具有设计创新能力。

这是民间手艺人自身条件所决定的,也是目前葵扇业发展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新会葵扇艺术保护性开发的途径

民间工艺品是历史生活的产物。

新会葵扇要传承下去,就必须立足当代的生活,既要保留其优秀品质,又要符合现代民众审美要求。

只有这样,新会葵扇艺术才能继续发扬光大。

1、积极推广“葵扇文化”,融入当地民众生活文化

民间艺术的现代衰落与消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民间艺术与民众生活的关系越来越远。

恢复与葵扇有关的民俗生活,重新融入当代民众生活文化中。

着眼民俗的现实性,有助于葵扇文化的延续、传承、传播和提升。

鉴于此,可以对当地实施普及教育和宣传:

(1)在当地学校增设地方传统工艺的特色教材,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青少年对葵扇文化和艺术价值有充分的认知和了解。

(2)提高区内的市民对新会葵扇文化价值的认识,如举办文化艺术节、特产展销会、旅游节等大型活动来宣传“葵扇文化”。

(3)对“葵乡”进行城市形象规划。

在绿化带多种葵树,特别是在过境公路,再现当年新会万顷葵田的风采。

让每位过往的客人一进入新会境内,便深深感受到葵的气息,令葵乡实至名归。

(4)对外实行积极参加各种交流活动,再现葵扇艺术的风采。

如2012年1月在广州的年宵花市,现场的制作葵扇,产品因为意义特殊且精美实用而迅速被售卖一空。

这说明了现代人对传统工艺并不反感,反而还对其神奇的技艺充满好奇心,需要大众传媒对其多加宣传,正确引导人民群众去认识、了解和欣赏。

当然这些措施都需要政府的支持、企业的投资,在市场中去证实它的存在价值。

只有这样传统新会葵扇文化才能深深地植根于现代社会生活土壤中生根发芽。

2、营造良好的环境,培养与吸引多方面人才

开创优良的环境、搭建宽广的平台,吸引更多的有才干的年轻人从事这个行业,让老艺人重新回到这个舞台,不断扩大传承葵扇艺术的队伍。

一方面通过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葵扇艺术工作者,为行业注入新鲜力量。

另一方面新会葵扇要作为产业化发展,还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参与建设。

营造出专业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提供干事业、发挥作用的平台,使他们有机会、有舞台、有发展的空间。

3、借文化旅游,形成葵扇产业品牌

新会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

名胜古迹、民间艺术颇多,还有新会陈皮鸭、古井烧鹅、小农占等美食也是很有名气。

游客在游历美景,品尝美食的同时,还可以参观葵扇制作过程,亲身体验葵扇的制作。

形成体验式的文化旅游的特色,使它形成如杭州的王星记扇子那样集生产、演艺、观光、文化交流于一体的产业品牌,从而进一步提升新会葵扇的品牌价值。

葵扇艺术就是新会的地方特色,独一无二。

葵扇的制作过程至今还保留着其原生态的地方,因此在突出特色和保护特色的同时也要防止原生态的西化、工业化和城市化。

通过现代化理念,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将其重新包装设计,既是符合现代人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也是传统工艺自身发展的需求。

4、创新产品,拓展新市场

扇子作为扇风工具的消费市场已经是越来越小,这是不可逆转的事实。

因此必须重新考虑葵扇的现实意义,发掘产品的潜力。

“扇”与“善”谐音,扇子图形有“去除病痛,起死回生”的寓意。

如果缩小葵扇形状,制作成各种生活小饰品,如冰箱帖、挂饰、首饰、文具等。

这样一来,既拓展葵扇产品的消费市场,使之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又为葵扇艺术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可.岭南人文图说之一○○——新会葵业[J].学术研究,2012,(4):

封3.DOI:

10.3969/j.issn.1000-7326.2012.04.023.

[2]孙怡清.挥洒自然得清凉——闲话中国扇文化[J].东方艺术,2004,02:

174-175.

[3]王美怡.蒲葵[J].开放时代,2008,05:

1.

[4]梁荣华.蒲葵的栽培方法[J].林业科技通讯,1974,07:

18-19.

[5]欧永森.蒲葵属植物介绍[J].中国花卉园艺,2003,13:

24.

[6]冯盈之.朴实无华自成“风流”——读《南乡子·葵扇》[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2:

30-31.

[7]王向峰.扇子文化的艺术张扬[J].华夏文化论坛,2010,00:

111-117.

[8]汪少华.扇子与中国文化[J].台州学院学报,2012,05:

41-46.

[9]陈小滢.试论新会葵扇艺术保护开发的途径[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09:

294.

[10]陈伟,栾洋.晚清的会馆与地方政府——咸同年间新会葵扇会馆的个案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07,11:

69-72.

[11]王功龙,梁萍.中国扇子的起源及其功用[J].中国俗文化研究,2005,00:

165-170.

[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