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与美学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02450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与美学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八章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与美学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八章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与美学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八章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与美学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八章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与美学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章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与美学doc.docx

《第八章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与美学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与美学doc.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章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与美学doc.docx

第八章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与美学doc

第八章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与美学

第一节医学美学与口腔医学美学概述

一、医学美学的产生与发展

1.西方医学美学的产生与发展在西方医学史上,医学美学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指出:

优雅和美不可能与健康分开,点明了健康在形体美中的重要意义。

古埃及人对人体的最佳比例进行了最早的探索,他们发现人的高度应是脚掌长度的6倍或中指长度的19倍的这一法则,是解决美学和解剖学难题的最初尝试。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具有治疗功能的,他说:

“人们听到那种使灵魂激动的音调,在神圣的乐调影响下,恢复正常状态,仿佛受到一种治疗。

中世纪时期(公元4~13世纪),欧洲各种风格的教堂建筑具有的庄重氛围,给医学带来了有益的启迪,同时中世纪时期的建筑美学观也为医学所运用。

在医院的布局、建筑设计、园林环境等方面仿效了教堂的建筑风格,使医院环境具有庄重、宁静、幽雅的特点,患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就容易产生神圣的信任感,也就有效地提高了医疗效果。

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16世纪)的美学,认为自然界中最美的是人体本身,人体美应该是美的最高境界。

认为男性应具有精力充沛的健美体魄,女性应具备温柔婀娜的优美体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生产力有了巨大的提高。

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改善(尤其是欧、美、日等国家),另一方面,医学理论和医学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人们对自身形体美和容貌美的追求欲望也逐渐强烈起来,要求进行美容治疗的人越来越多,这就促使专门从事于美容治疗、美容手术的医生人数逐渐增多。

2.我国医学美学的发展 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有许多医学家关注美学与医学的联系,美学对医学的影响。

战国时代的《管子》一书中就曾经指出:

“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

显然是说明艺术对人的情感具有调节、纠偏的作用。

东汉医学家华佗将动物中美的姿态与动作加以利用和编排,发明了五禽戏,整套功法优雅、协调,既使人活动筋骨,又给人以优美、舒畅的感受。

《肘后备急方》中有治面疱、发秃、身臭的美容保健验方。

成书于1500年前的《晋书》中记载了一例成功的先天性唇裂矫治术,这是我国首例有文字记载的以美容为主要目的的整形外科手术。

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的传统医学并没有能够与传统美学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也就没有形成医学美学体系。

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医学美学研究才进入了一个高峰期,理论医学工作者对医学理论与美学理论结合的问题、医学美学现象、医学美学规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80年代后期,医学美学理论逐步应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在此期间,全国各地许多临床、康复的医学机构相继开展了医学美容方面的临床业务,在实践中为医学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医学美学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同步发展,不少医学院校开设了医学美学课程。

二、口腔医学美学的产生与发展

口腔医学与美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对人类原始的装饰品、口腔保健和龋齿的最初认识中,已经孕育着朦胧的美学哲理。

北京周口店发现了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用兽牙制作的女性装饰物,原始部落的人将兽牙钻孔穿绳,挂在脖子上,这便是人类最早的“牙型项链”。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卫风》中就有人体美必须牙齿美的记载。

当时形容美貌女子“齿如瓠犀”,就是形容牙齿长得象葫芦子一样方正洁白,比次整齐。

公元前1100年,西周时期《礼记·内则》中记载:

“鸡初鸣,咸盥漱”,说明当时就有早起漱口洁齿的卫生习惯。

公元前500年汉代简帛医书《养生方》中有“朝夕啄齿不龋”等维护牙齿健美的描述。

在中国敦煌的莫高窟156号的墙壁上画着释迦牟尼拿着菩提树的木制清洁口腔的工具盘坐的画像。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龋齿病因是“得之风,及卧开口,食而不漱”,早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龋齿同饭后不漱口有关。

早在东汉《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中,记载有将杨柳枝条打扁成刷状,用时蘸药擦揩牙面的历史;晚唐时期敦煌壁画《揩齿图》,十分形象地显现了古人清洁牙齿的习俗和方法:

《劳度叉头圣图》上画着一个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拿着漱口的水瓶,右手中指在揩他的前齿。

清代以前,洁牙剂主要以盐为主,再在盐内加些中药装入瓷瓶中加热烧制,这是一种消过毒而应用的洁牙剂——牙粉。

1770年,英国伦敦皮革匠威廉·曼迪斯因煸动骚乱被监禁在新盖特监狱。

一天早晨洗过脸后,他和当时大部分人一样,用一小块布擦牙。

曼迪斯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便想出一个主意,吃肉时留下一块骨头,在一面钻一些小孔,又向看守要了几根猪鬃,切断绑成小簇,一头涂上胶,嵌到骨头上的小孔中。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把具有现代雏形的牙刷。

19世纪中叶,牙刷在法国正式生产,不久在全球推广。

宋代陆游《岁晚幽兴》的诗中有:

“卜冢治棺输我快,染须种齿笑人痴”,并注有“近闻有医以补堕齿为业者”。

看来当时已有义齿修复。

欧洲在18世纪才有人将人牙、河马牙、象牙、牛骨等制成义齿修复体。

不难看出,口腔医学审美思想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不同时期都有新的闪光点显现,是很值得我们发掘和研究的。

这些逐渐发展起来的器具、疾病预防方法和粗浅的审美观念,是人类的自身需要与爱美倾向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古人对牙齿健美质朴的追求,从而也奠定了口腔医学美学思想的基础。

口腔医学与美学在20世纪80代逐渐形成一个跨领域的新兴边缘学科。

口腔医学美学一开始就立足在科学的新医学模式基础上。

首先,口腔医学美学问题随着健康观念的更新被人们提上了议事日程。

同时,在临床医学中,“治愈”这一概念的内涵也有了相应的改变,除了指单纯的疾病消除、创伤愈合外,还渗入了改善形态、康复精神和调节心理平衡的内容。

其次,医学模式的也逐渐转变。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生存环境日趋复杂,人类健康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困扰和危害。

单纯的生物医学已经不能圆满地解释和解决当今健康谱、疾病谱、死亡谱中所提出的问题。

因此打破旧的医学模式,寻找新的医学领域,满足人们高层次的健康需求便成为医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1977年Eugel倡导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论突破了传统医学狭义的框架,给现代医学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

人们认识到,医学模式的转变,引导着人们全方位地认识人类的生老病死和健美问题,要求现代口腔医学必须努力去适应对美的追求。

新医学模式的出现,促进了一些新医学分支学科的诞生,口腔医学美学就是其中之一。

口腔医学美学理论离不开美学的基本原理,口腔医学美学临床实践必须遵循形式美规律。

如果没有美学向应用领域广泛渗透的大背景,即使具有社会条件和医学背景,口腔医学与美学的交叉融合也会变得十分干涩而缺乏生命力。

美学发展的客观现状加快了口腔医学与美学的结合,促进了其迅速地崛起。

这门新的学科系统地总结历史悠久的、内容丰富的审美经验,使之上升到科学理论高度,以全新的审美价值观念去引导口腔医学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向新的高度发展。

第二节面部与牙齿的美学特征

一、面部的美学特征

(一)正面观软组织美学特征

1.参考平面自然头位时,双侧瞳孔连线常作为水平参考平面,与地面平行。

正常情况下,上下牙弓水平面、颏平面、双侧后牙连线、牙龈水平线应与水平参考面平行(图8-1)。

2.面部中线常用正中矢状面作为评价面部中线的基线。

正常情况下,鼻嵴点、鼻尖点、人中点、颏部中点及牙弓中线基本上位于正中矢状面上。

左右眉、眼、耳、颧突、鼻翼、鼻唇沟、口角、颊、下颌角及同名牙均应对称(图8-2)。

3.面部高宽比例面高是发际至颏部的长度,面宽为双侧颧弓间的长度(图8-3)。

4.上下唇长度上唇长度为鼻下点至上唇下缘间距,下唇长度为下唇上缘至颏下点间距。

正常上下唇的比例为1:

2,只要比例正常,不管长度如何,上下唇都是谐调的,该比例比实际长度更有意义(图8-4)。

5.唇-齿-龈关系

(1)上切牙与唇的关系:

上唇下点与上切牙切缘的正常距离为1~5mm,女性偏大,此距离随年龄增大而减小,临床上治疗时不宜将上切牙过分上移而使患者年龄显大。

(2)唇间隙:

嘴唇放松时,上唇下点与下唇上点之间有1~5mm的间隙,女性唇间隙大于男性,测量时常受唇长度和牙槽骨高度的影响。

(3)唇闭合位:

闭唇时,可反映骨和软组织的关系。

唇闭合位可表现颏肌紧张、唇紧张和鼻翼狭窄的现象。

(4)微笑时的唇水平:

当检查唇微笑时,上唇上抬,上切牙暴露的理想范围是牙冠3/4至龈上2mm。

女性暴露多于男性。

(二)侧面观软组织美学特征

据上、下颌骨的矢向位置及比例,可将面形分为直面形、凹面形及凸面形。

对成年男性,直面形但颏部稍前突会显得更美观和更具吸引力;对成年女性,轻度凸面型且颏部后缩会显得更漂亮而迷人。

二、牙齿的美学特征

牙齿是口腔的门户,牙齿呈弓形,整齐地排列于口腔之中,组成完整的牙列,行使咀嚼、语言等各种功能。

一口健康、洁白、漂亮、整齐的牙齿可以使人的容貌大为增色。

现代社会,人们日益追求容貌的完美,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牙齿的美容价值,牙齿的健美与否,不仅影响容貌美,而且影响到人的自信心、社交活动和生活质量。

(一)牙齿的美学意义

牙齿的美学意义在于其形态美、色泽美及由此产生的对容貌美的增色和烘托效应。

1.牙列的完整牙列对维护面部外形起主要作用。

如果前牙缺失,面部外形就受到影响;如果牙列缺损,使上下颌间距变低,面下部随之变短,周围软组织凹陷,面部皱褶增多,使面容显得苍老。

2.牙齿的排列一口排列整齐的牙齿不仅具有良好的咬合关系和咀嚼功能,而且使人发音准确、言语清晰。

整齐的牙列维持了良好的牙弓形态和面颊唇部的对称和丰满。

稀疏或拥挤的牙列,破坏了颜面部正常的比例关系及和谐对称的美学规则,从而给人以不美的感觉。

3.牙齿的形态从美学角度讲,牙齿的形态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个性。

牙齿的形态与面形协调,如长脸型的人,牙齿也偏长;而圆脸型者,牙齿形态较短小、圆润。

4.牙齿的颜色晶莹洁白、富有光泽的牙齿配以健康红润、充满活力的红唇,给人以自然的美感,使容貌更加完美,故有“朱唇皓齿”之说。

(二)牙齿的美学参数

1.上颌切牙的唇面外形与倒立的面型接近,前牙的冠长与冠宽之比值接近黄金分割比值。

2.当下颌处于息止颌位时,上切牙切缘仅显露1~2mm。

3.当微笑时,上切牙约显露唇面的2/3,下切牙显露1/2。

4.正常¥的成年人,侧面观上、下中切牙长轴的夹角应在125°±7.9°范围内。

5.上前牙略向前倾斜覆盖下前牙,但不超过3mm,覆¥不超过下前牙唇面1/3。

6.临床牙冠的宽与长之比,当比值在75~80%之间时,牙齿比较美观。

有人建议在牙齿雕刻时采用0.8的冠宽与长之比。

7.上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之间的最佳关系是黄金比,即中切牙唇面比侧切牙宽60%,侧切牙唇面又比尖牙的近中部分宽60%(图8-5)。

第三节口腔色彩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一、色彩学的基础理论

(一)光的认知

我们对光的认识是建立在艾萨克·牛顿杰出的三棱镜透光实验基础之上。

英国的物理学家牛顿在17世纪中叶,做了一项著名的光学实验(图8-6)。

他在一个暗室中,让日光通过窗户的一条狭窄的缝隙投射到三棱透镜后,日光展开成一条彩虹状的光带,牛顿就将这种7色彩虹状光带称为“光谱”。

而他把彩虹状光带的光线遮住,只让其中某一种色彩的光通过另一个暗室的三棱透镜,光线不再改变色彩,黄色依然是黄色,红色依然是红色。

他用大三棱镜将光拆解分成一个光谱,然后让单一色光通过幕上的小孔,到达第二个三棱镜。

这个棱镜没有产生更多的颜色。

处于光谱中的第二个三棱镜可以将各种颜色重新叠加成白色。

白光是由光谱上的所有颜色组成的。

(二)光源

人类是用视觉器官——眼睛来接受信息,分辨色彩的。

眼睛接受的信息就是光线,光线来自光源的直接光、物体的反射光或是透明物体的透射光。

在完全没有光线的情况下,什么东西都看不见,色彩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光线和色彩有着非常重要和密切的关系。

光源是指本身会发光的物体,像太阳、电灯、烛光等。

不同的光源会产生不同的色彩。

在人类的生活环境中,太阳是最主要的光源,其他人工光源,大多是模仿太阳光源。

太阳光通常感觉不出偏向某种色彩,但在晴天下,阳光的感觉偏蓝;在夕阳西下时,又明显地偏橙黄色,这是因为太阳光受到某些因素影响而发生色彩改变。

(三)色彩的感觉过程

光线由光源产生后,直接或由物体反射进入眼睛,眼睛将光的刺激信息传入大脑的视觉中枢,产生对光和色彩的知觉和反应,这样的过程才是一个完整的感觉色彩的过程。

感觉光和色彩的细胞都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感觉光和色彩的细胞有两种,一种是感觉光线明暗的杆状细胞,另一种是感觉色彩的锥状细胞。

杆状细胞分布较广,而且对光的强弱非常敏感;锥状细胞集中在视网膜的中央凹,对光线的反应比较迟钝。

所以我们对光线明暗的反应,比对色彩的反应来得灵敏。

超强的光会破坏有彩视觉。

过弱的光使锥体细胞失去敏感,不能形成有彩视觉。

适中而明亮的光照才是有彩视觉形成的条件。

(四)视觉现象

1.暗适应眼睛感觉光线强弱的部分是视网膜上的杆状细胞,当光线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感色的锥状细胞才开始感觉色彩。

当我们忽然进入一个非常暗的环境时,锥状细胞也因忽然失去足够的光线而无法感色,眼睛会暂时看不见东西,过了约3~5min才能渐渐看清楚,这种现象称为视觉上的暗适应。

2.色彩的心理恒久性在光线微弱或是光源有明显色彩偏差时,还是可以辩认物体原来的色彩。

即使我们在昏暗的光线下,仍可分辨出物体的颜色。

尽管所分辨出物体的颜色与实际物体的颜色存在着差异,但是,仍然与正常光源下的颜色较接近。

在黄色的灯光下,虽然白纸已经受光线影响而成为黄色,但你仍觉得是白纸,这说明我们在感觉色彩时,不只是靠视觉器官,还要受到记忆和经验的心理影响,这种现象在我们感觉色彩时非常重要,称为色彩的心理恒久性。

3.后像当我们凝视一样东西5s之后,把眼睛闭起来,会留下刚才看到的东西的影像,这种视觉持续的现象,称为后像现象。

后像存留的时间非常短暂,大多维持不到1s。

如果我们换成凝视一张红色的卡片一段时间,闭起眼睛以后,会发现红色卡片的色彩产生变化。

(五)色彩三要素

色彩皆具备有三个基本的重要性质:

色相、明度、彩度。

一般把这三者称为色彩三要素或色彩三属性。

1.色相

(1)定义:

色相,即是区分色彩的名称,也就是色彩的“名字”。

色相也是对色彩种类的界定。

色相同时确定每种颜色在光谱中的位置。

理论上可以有成千上万种色相,为了理解方便,将色相数限定在色环内,就有24种色相(某些色环是12种色相),当我们和别人谈到色彩时,即以色相来沟通,即使没有真正看到色彩,也能依视觉经验及记忆而浮现出色彩,产生共识。

(2)色相的辨别:

随着色彩的种类日渐繁多,使用色彩的范围日趋广泛,色彩运用的方法愈来愈复杂,单以常用的色相来辨别色彩已不够使用。

因此,在从事专业工作需要使用色彩时,大多用专业的标准色票及专用的标色方法,再加上专业的能力及经验,来准确地运用色彩。

2.明度

(1)定义:

色彩的明暗程度,称为色彩的“明度”。

明度高,是指色彩明亮,而明度低则是指色彩晦暗。

明度最高的是白色,最低的是黑色,在专业的色彩运用时,明度有准确的数值来区分及标识,而平常使用色彩时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同一个色相的色彩,如果明度不高,则可在同一色相的情况下,产生一系列色彩的变化。

例如:

浅红、亮红、深红、暗红,色相皆是红色,只是不同的明度变化。

通常,我们在色彩中加白来增加明度,加黑来减少明度,使同一色相的色彩产生变化。

(2)明度的辨别:

在运用色彩的时候,明度的变化和协调非常重要,眼睛中感觉明暗的杆状细胞的分布比感觉色彩的锥状细胞的范围广而且敏感,所以我们将眼睛稍微眯起来,减弱色彩的感觉,可以比较容易分辨出明度上的差异。

另外,利用黑白照片或是影印机处理后来比较,也是个简便的方法。

3.彩度

(1)定义:

彩度,也可以称之为饱和度或纯度,通常是以某色彩内含的同色相纯色所占的比例来分辨彩度的高低。

纯色比例高为彩度高,而纯色含量低则彩度低。

(2)彩度的辨别:

在色彩非常鲜艳时,我们通常可以很容易感觉出高彩度,但大多数情况下不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因为在分辨彩度时易受到明度变化的干扰。

假设现在有两种红色,一种是含纯红30%、白色70%的淡红色,另一种是含纯红60%、黑色40%的暗红色,你可能因为淡红色看起来比较明亮,而认为前者彩度比后者高,这是错误的,事实是后者的彩度应比前者高,因为其中纯色的含量比例较多,这种情况是不容易用眼睛来分辨判断的。

黑、白、灰属于无彩色,没有彩度的问题,只有明度的变化。

一个色彩,不论是加白或是加黑,都会使纯色含量比例减少,而使彩度降低。

一般加白时,我们会觉得色彩变浅,色彩鲜艳的程度降低,但是加黑时,色彩愈来愈深暗,感觉色彩愈来愈浓,不易分辨彩度降低,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二、天然牙的色彩

天然牙的形态、位置、大小及与相邻组织的关系隐藏着美的特征,色彩则赋予天然牙以生命和活力。

(一)牙的组织结构

从牙体的纵剖面可见牙体由三层硬组织及一层软组织组成。

1.牙釉质牙釉质覆盖于牙冠表层,厚薄不均的呈透明或半透明颜色,是牙体组织中高度钙化的最坚硬的组织,有光泽和代谢功能。

2.牙骨质牙骨质是构成牙根表层的色泽较黄的硬组织。

3.牙本质牙本质是构成牙体的主体,位于牙釉质与牙骨质的内层,不如牙釉质坚硬,其内是髓腔。

牙本质形成牙齿的不同形态,由钙化基质和造牙本质细胞突起组成,有神经分布和感觉功能,能修复再生而形成修复性牙本质或透明牙本质。

其与釉质由釉牙本质界分隔。

4.牙髓牙髓是充满在髓腔中的蜂窝组织,内含血管、神经和淋巴。

(二)天然牙的色彩感知

光源照射天然牙时,部分光线会被吸收,另一部分光线将会通过反射的形式传递到眼睛,经大脑皮层信息处理后,人们才会感知天然牙的形态和色彩(图8-7)。

天然牙每个位置都有不同的反射光,因此,观察角度不同,牙齿的色彩表现不尽相同。

牙釉质是天然牙的最外层,其结构、厚薄、表面形态和光源入射角度的变化是影响牙齿颜色的重要因素(图8-8)。

当牙釉质钙化程度好和表面平滑时,釉质呈现透明或无色,在牙齿切端和牙尖处釉质相对厚的位置,也可呈现蓝白色或乳白色的色彩。

而在牙釉质钙化不全时,釉质不透明,与周围正常釉质形成鲜明的对照,呈斑点样条索状的珍珠白色。

牙釉质的表面形态如釉质生长线或水平嵴等也会影响天然牙的色彩。

牙本质位于天然的内层,是天然牙色彩主基调的决定因素。

正常时牙本质呈现黄色。

牙本质的矿化程度和牙本质的通透性变化,以及牙本质的组织结构改变,决定着天然牙各部位色彩的变化,也影响了天然牙色彩的主基调。

(三)天然牙的透明度

评价牙齿的颜色仅用色相、明度和彩度是不够的,还应该考虑牙齿的透明度。

研究物体透明度的大小,是通过测量光波穿透物体时折射回来的光的总量百分比来分类的。

一般可将物体分成透明体、不透明体和半透明体。

正常时牙釉质是呈透明的。

因此,可以通过改变牙釉质的透明程度来改变牙齿的色彩。

将牙釉质的透明度分三型:

A型透明度不稳定,均匀分布于牙冠的整个表面;B型透明层位于牙齿的切端部,C型透明层位于切端部和牙体近中部。

普通瓷粉中加入少量的镧可以增加透明度。

(四)天然牙的荧光效应

荧光是一种发光形式,只要是荧光物质,无论加热与否,它都会发出光来。

荧光物质吸收能量后,经过一段可忽略时间的延迟(1/107s),会释放出一种较长波长的能量,当刺激消失时,荧光随即消失。

天然牙因含羟基磷灰石复合物和有机物基质,可以发出蓝白色荧光。

瓷粉中增加微量的铀盐,或金属铈、铕等,可以使烤瓷冠释放出荧光。

(图8-9)

(五)天然牙的色彩变化

天然牙的色泽存在着性别、年龄、上下颌、左右侧和部位等差异和变化。

1.部位差异天然牙各部位的组织结构不同,光线进入牙釉质后被吸收和反射的光量不同,造成天然牙各部位的色彩差异。

牙颈部彩度最大,色相受牙龈影响而偏红黄色,牙体部明度最大,色相黄,彩度居中。

牙切端彩度最低,色相最浅,明度较大。

2.性别差异性别不同时天然牙的色彩和透明度在不同牙齿上的体现各有差异。

较常见的有两个变化位:

一是按照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的顺序透明度依次降低、颜色依次加重的变化,多见于年轻人和中年女性。

另一变化是中切牙、侧切牙无明显差异,而尖牙的透明度降低,颜色加深,见于年轻人和中年男性。

年龄大的由于牙位不同,色彩变化有很大的差异。

3.左右差异相同的上下颌,左右同名牙是没有色差的。

因此,在牙体缺损缺失修复时,修复体的色彩选择,可优先考虑同名牙的色彩,尤其在前牙修复时。

4.上下颌牙的差异上下颌相对应的同名牙等色的约占40%,一般下颌牙的颜色比上颌牙的颜色彩度小半号,其透明度和明度均高于上颌。

5.增龄差异多数牙齿随年龄的增长,其透明度降低,色相和彩度加深,明度下降,呈现黄色或黄棕色。

这些牙色增龄变化的原因是牙本质通透性的变化。

①牙本质因牙本质小管逐渐变窄而最终受管周基质被矿化而封闭。

②牙本质小管内牙本质细胞逐渐萎缩,细胞突起消失而产生了高度矿化。

③釉质因老化而造成渗透性降低,表面变硬变脆,在温度和压力的影响下易造成釉质裂纹或磨损。

④烟草、唾液以及食物的色素、细菌、各种金属离子易渗入牙本质内而产生透明度、色相、明度和彩度的变化。

(六)牙齿色彩的测定方法

测定牙齿颜色的方法有视觉测色法和仪器测色法两种。

视觉测色法的原理是以孟塞尔颜色序列为标准,分别制成含有不同等级的色标,通过目测的方法,逐一确定和标记天然牙齿的色相、明度和彩度。

此法是在口内进行,标准牙科比色板有125种颜色。

影响视觉测色法的因素主要有:

1.比色环境光源、牙龈和唇颊舌粘膜及比色背景构成了比色环境。

光源的种类、强度和入射量是影响视觉测色的主要因素。

牙龈、唇颊舌粘膜、诊室墙壁,服饰以及患者面部化妆的颜色所产生的反射光,会干扰正常的测色。

2.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视觉测色法的可变的因素,受人的颜色感知能力、视角和视疲劳程度的影响。

人对颜色的感知能力虽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但也可以通过训练而得以改善。

视角的影响在于比色所处的位置和角度的反射光量的变化。

视疲劳时会降低视锥杆细胞的敏感性。

人眼能够区分两种不同颜色的最小色差大约为ΔE=1.3~1.4,小于此值的颜色差异仅凭肉眼很难辨别。

3.比色板的因素最常用的视觉分析法就是把比色板作为颜色的标准来进行与天然牙颜色的比较。

但比色板往往颜色范围不够宽,各颜色之间色差太大,且排列不合逻辑。

因此,比色板是视觉比色中最不稳定的因素,可直接影响修复效果。

4.牙齿因素天然牙表面颜色特征复杂多变,牙冠的颈、中、切端的彩度、明度、色相和透明度的差异易增加视觉分析的难度。

仪器测色法是采用测色仪器直接测试天然牙的色度值。

其原理是使用光纤或多个传感器将牙齿的反射光线作相应的数据处理,经比较数据,显示牙齿的三刺激值、分光辐射亮度、光亮度、相关色温度、色度坐标、偏色判定图、分光反射率及分光透射率等相关的数据。

常用的仪器有分光光度测色仪,三刺激值测色仪(图8-10),齿科用颜色分析仪、光纤饱和度扫描测色仪,摄影-扫描-计算机分析,数码摄影-计算机分析等。

(七)天然牙的色彩分布

天然牙的颜色范围广、变化大,不同人种、地区、性别、年龄,甚至不同部位的同名牙齿,其颜色都有差异。

天然牙的近远中色彩变化较小,但牙颈部到切端的色彩变化明显,这与釉质厚度有关。

掌握天然牙牙冠的色彩分布情况,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上烤瓷牙和复色树脂牙的修复。

1.同一牙齿的各部位颜色不同,切端到颈部颜色变化大,因此可将牙冠分成三部分,即颈1/3,中1/3,切1/3。

牙颈部彩度最大,色相受牙龈影响偏红黄色,牙中部明度最大,色相偏黄,彩度其次。

切端因牙釉质厚呈透明或半透明,彩度最低,色相最浅,明度较大。

切1/3的色彩变化,将影响患者的言语和微笑。

因此在比色过程中,应以牙冠中1/3作为代表,但不可忽视切1/3和颈1/3的颜色。

2.就上前牙而言,中切牙明度最大,其次是侧切牙,再次是尖牙;尖牙彩度最大,侧切牙与中切牙彩度相近;中切牙的色相比侧切牙和尖牙更偏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