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99658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71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江苏省扬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江苏省扬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江苏省扬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江苏省扬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扬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江苏省扬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扬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扬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江苏省扬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

高三生物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淀粉和糖原有相同的基本组成单位B.胆固醇是动植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C.可用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检测蛋白质D.DNA和RNA都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答案】A

【分析】

1、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是多糖,都是葡萄糖聚合而成的;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①可溶性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水浴加热)

②脂肪小颗粒+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

(要显微镜观察)

③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要先加A液NaOH溶液再加B液CuSO4溶液)

3、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详解】A、淀粉和糖原有相同的基本组成单位-葡萄糖,A正确;

B、植物细胞膜的组分中,没有胆固醇,B错误;

C、用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检测还原糖,C错误;

D、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故选A。

2.下列相关实验中涉及“分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的目的是使细胞质与细胞壁分离

B.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色素分离是因其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

C.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的过程

D.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答案】B

【解析】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蔗糖溶液使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A错误;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因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可以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B正确;

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通过解离使细胞死亡固定在某个时期,可以找到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不能观察到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的过程,C错误;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把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被侵染的细菌分离开来,D错误,所以选B。

3.有关细胞分裂、分化、癌变、衰老和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DNA合成抑制剂,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可不受影响而继续分裂

B.衰老细胞的核膜内折、细胞核的体积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

C.细胞分裂、分化、癌变、衰老和凋亡都会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

D.细胞凋亡是在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细胞结束生命的过程

【答案】D

【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分化的实质: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

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衰老细胞的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4、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详解】A、DNA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因此添加DNA合成抑制剂,处于分裂期的细胞不受影响而继续分裂,A正确;

B、衰老细胞的核膜内折、细胞核的体积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B正确;

C、细胞分裂、分化、癌变、衰老和凋亡都会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C正确;

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D错误。

故选D。

4.下图表示某二倍体动物(2n=4)处于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⑥阶段细胞中核DNA分子数为8,姐妹染色单体数为8

B.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处在图中③⑥

C.正常情况下,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在图中①阶段的细胞

D.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图中可能含有等位基因的是①⑤⑥⑦阶段的细胞

【答案】A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中①②③表示减数分裂;④表示受精作用;⑤⑥⑦表示有丝分裂。

【详解】A、⑥阶段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细胞中核DNA分子数为8,染色体数为8,姐妹染色单体数为0,A错误;

B、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处在图中③⑥,都是着丝点分裂,分别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有丝分裂后期,B正确;

C、正常情况下,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在图中①阶段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C正确;

D、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图中可能含有等位基因的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及有丝分裂①⑤⑥⑦阶段的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②③的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④受精作用完成前配子不含同源染色体,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染色体数目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

5.某动物细胞中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B、C分别对a、b、c为显性。

现用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与aabbcc的个体杂交得到F1,对F1进行测交,结果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1,则F1体细胞中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现用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与aabbcc的个体杂交得到F1,F1的基因型为AaBbCc,对F1进行测交,即AaBbCc与aabbcc杂交,那么测交结果应该有八种情形,但现在只有4种,说明有两个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

本题可以四幅图中基因逐项分析,考虑产生配子的种类,或根据四种后代的基因型确定F1产生的配子种类,进而判断连锁的基因。

【详解】由于aabbcc只能产生一种abc类型的配子,而测交子代基因型的种类及比例为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1:

1:

1:

1,说明AaBbCc产生了abc、ABC、aBC、Abc的4种配子,说明B和C基因、b和c基因连锁,即对应图中A。

故选A。

6.一个家庭中,一对夫妇都表现正常,但是生了一个白化病兼红绿色盲的孩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孩子是男孩,其色盲基因可能来自祖母

B.这对夫妇再生一个男孩,是白化病的概率是1/8

C.这对夫妇再生一个色盲女儿的概率是0

D.父亲的精子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4

【答案】C

【分析】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

(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

(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

(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2)世代相传.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

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

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5、伴Y染色体遗传:

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

传男不传女.

【详解】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控制白化病的基因用A、a表示,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据题意“一对夫妇都表现正常,但是生了一个白化病兼红绿色盲的孩子”可知,该夫妇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Y、AaXBXb,该孩子的基因型为aaXbY,其中Xb肯定来自母亲,则不可能来自祖母,A错误;该夫妇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他们再生男孩是一个白化病的概率是1/4,B错误;该夫妇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Y、AaXBXb,他们再生一个色盲女儿的概率是0,C正确;父亲的基因型为AaXBY,其精子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2,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特点及实例,能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7.图是某基因的局部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CA可称为一个密码子

B.DNA分子的多样性与①②有关

C.限制酶切割该基因时应作用于⑤处

D.对该基因进行PCR扩增时,解旋酶作用于④处

【答案】C

【分析】

分析题图:

图中为某基因的局部示意图,其中①为磷酸,②为脱氧核糖,③为含氮碱基,④为氢键,⑤为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⑥为核苷酸内部的化学键。

【详解】A、密码子位于mRNA上,因此图中ACA不能称为一个密码子,A错误;

B、DNA分子的稳定性与①②有关,多样性与③的排列顺序有关,B错误;

C、限制酶作用与⑤磷酸二酯键,C正确;

D、对该基因进行PCR扩增时,不需要使用解旋酶,通过加热使④氢键断裂,D错误。

故选C。

8.下图是中心法则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⑤过程中

B.已停止分裂的细胞仍可进行①④过程

C.能进行②或③过程的生物通常不含DNA

D.HIV主要在T淋巴细胞中完成③过程

【答案】D

【分析】

分析题图:

图中为中心法则示意图,其中①为转录过程,②为逆转录过程,③为RNA分子的复制过程,④为翻译过程,⑤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详解】A、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⑤DNA分子复制过程中,原因是此时DNA双螺旋打开,稳定性较低,A正确;

B、已停止分裂的细胞仍可进行①④过程,即合成蛋白质,B正确;

C、能进行②或自过程的生物通常为RNA病毒,RNA病毒只含RNA一种核酸,不含DNA,C正确;

D、HIV为逆转录病毒,不能进行③过程,D错误。

故选D。

9.某绿色开花植物的基因型为AaBB,利用它通过下列技术获得以下基因型的植物:

①AABB ②aB ③AaBBC ④AAaaBBBB。

则以下排列正确的是()

A.诱变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细胞融合

B.连续自交、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多倍体育种

C.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多倍体育种

D.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

【答案】B

【分析】

1、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通过某些技术可以分别将它转变为以下基因型的生物;①AABB,采用的技术是单倍体育种或自交;②aB,采用的技术是花药离体培养;④AaBBC采用的技术是转基因技术;④AAaaBBBB,采用的技术多倍体育种。

2、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①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BB,采用的技术是自交或者诱变育种;

②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B,采用的技术是花药离体培养;

③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BBC,采用的技术是转基因技术;

④将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转变为AAaaBBBB,采用的技术是多倍体育种。

综上可知,B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以作物育种为背景,综合考查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及基因工程育种的区别与联系,这部分需要重点记忆杂交育种的概念和原理以及诱变育种的原理。

10.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C.种间竞争是一种自然选择的方式

D.若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将不会发生改变

【答案】D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外来物种入侵会改变现有生物的生存状况,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和速度,A正确;

B、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发展,其结果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正确;

C、种间竞争是一种自然选择的方式,C正确;

D、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因此若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D。

1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激素只通过组织液运输到靶细胞

B.细胞进行正常代谢的场所是内环境

C.胰蛋白酶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D.组织液和血浆中含有尿素

【答案】D

【分析】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动态关系是: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生长激素的运输还需要血浆,A错误;

B、细胞进行正常代谢的环境是细胞内液,而不是内环境,B错误;

C、胰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错误;

D、尿素是细胞的代谢产物,由细胞产生后进入内环境,组织液和血浆中都含有尿素,D正确。

故选D。

12.运动员进行马拉松运动时,下列有关其体内生理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使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加快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

C.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的pH显著降低

D.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肌糖原分解以升高血糖浓度

【答案】B

【分析】

1、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

2、内环境之所以能保持pH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比如H2CO3/NaHCO3。

3、血糖平衡调节:

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详解】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A错误;

B、剧烈的运动使人体的水分丢失较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B正确;

C、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由于血浆中各种缓冲物质的存在,血浆的pH值一般不会显著降低,C错误;

D、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来升高血糖浓度,D错误。

故选B。

13.如图①~⑤依次表示动物离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检测的电位变化过程,图中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一致。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①→图②过程中,甲处兴奋,乙处未兴奋

B.图③→图④过程中,电表指针偏转值可代表甲电极处静息电位的大小

C.神经纤维上接受刺激的部位比较靠近图中的乙处

D.图①、③、⑤中甲、乙电极处的膜没有钠、钾离子的跨膜运输

【答案】C

【分析】

根据题意,这五个指针变化图是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电位变化的连续过程电位变化图,即指针由①中间而②右偏,回中间,再④向左,最后回到⑤中间。

【详解】A、由图①至图②过程中甲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乙电极处的膜处于反极化状态,所以甲处未兴奋,乙处兴奋,A错误;

B、由图③至图④过程中,电表指针偏转的最大值可代表甲电极处动作电位的大小,B错误;

C、由于图②中指针向乙处偏转,说明神经纤维上接受刺激的部位比较靠近图中的乙处,C正确;

D、图①、③、⑤中甲、乙电极处的膜有钠、钾离子的跨膜运输,D错误。

故选C。

14.糖元沉积病贮积病是由于遗传性糖代谢障碍,致使糖元在组织内过多沉积而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为低血糖等症状。

下图为人体糖代谢的部分途径。

糖元沉积病Ⅰ型是6-磷酸葡萄糖酶基因(E)突变所致。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抑制葡萄糖激酶会制约糖元的合成,并未制约体内的细胞呼吸

B.以葡萄糖为底物,细胞呼吸过程会合成ATP,不需要ATP供能

C.血糖浓度低时,正常人体分泌胰岛素增加,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

D.给糖元沉积病Ⅰ型患者注射胰高血糖素不能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

【答案】D

【详解】

A、抑制葡萄糖激酶会制约6-磷酸葡萄糖的生成,抑制糖元的合成,并制约体内的细胞呼吸,A错误;B、据图分析,葡萄糖需要先转化为6-磷酸葡萄糖才能进一步转化为丙酮酸被呼吸作用利用,这一过程需要消耗ATP,B错误;C、血糖浓度高时,正常人体分泌胰岛素增加,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C错误;D、糖元沉积病Ⅰ型是6-磷酸葡萄糖酶基因(E)突变所致的肝糖原不能水解的低血糖,给糖元沉积病Ⅰ型患者注射胰高血糖素不能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D正确.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点睛】

据图分析:

6-磷酸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可生成糖原、丙酮酸,其经过水解可以生成葡萄糖,细胞呼吸的启动需要ATP供能,同时糖原与非糖物质可以在没的作用下生成6-磷酸葡萄糖。

15.如图为一种植物扦插枝条经不同浓度IAA浸泡30min后的生根结果(新生根粗细相近),对照组为不加IAA的清水。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对照组生根数量少是因为枝条中没有IAA

B.四组实验中,300mg/LIAA诱导茎细胞分化出根原基最有效

C.100与300mg/LIAA处理获得的根生物量相近

D.本实验结果体现了IAA对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

【答案】B

【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IAA的浓度,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和平均根长;与对照组相比,随着IAA浓度的增加,平均生根数先增加后减少,平均根长先增加后略有减少。

【详解】对照组生根数量少是因为枝条中IAA较少,A错误;

据图分析可知,四组实验中,300mg/L的IAA浓度下平均生根数最多,说明诱导茎细胞分化出根原基最有效,B正确;

图中显示,100与300mg/L处理获得的根的长度相近,但是数量不相等,因此两者获得的根的生物量不相等,C错误;

与对照组相比,高浓度下没有体现抑制生根数和根长的现象,因此不能体现出IAA对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柱状图的分析,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与对照组相比得出平均生根数和平均根长随IAA浓度的变化规律。

16.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图线,如图所示。

有关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形

B.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种群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

C.死亡率逐渐增加的原因是受资源、空间及其他生物的制约

D.要持续高产地利用该动物资源,应将该种群的密度控制在d点时的水平

【答案】C

【分析】据图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增加,出生率和死亡率差值为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说明种群数量为S型曲线,而d点时种群数量为K。

【详解】A、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不变,而图中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A错误;

B、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此时种群的数量为K/2,B错误;

C、由于食物、空间、天敌以及传染病等因素的限制使得死亡率逐渐增加,C正确;

D、要持续高产地利用该动物资源,应将该种群的密度控制在b点时的水平,因为此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最容易恢复,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17.图甲为利用酵母菌酿制葡萄酒的实验装置,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況下,测得一段时间内装置中相关物质含量的变化如曲线乙所示,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乙中曲线①、②可分别表示装置甲中O2浓度、酒精浓度的变化

B.用装置甲进行果醋发酵时,需同时打开阀a、b

C.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所需的适宜温度均为30℃

D.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所用的菌种不全是原核生物

【答案】C

【分析】题图分析:

图甲为利用酵母菌酿制葡萄酒的实验装置,其中充气口a是在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b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CO2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

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

图乙表示图甲发酵装置中相关物质含量的变化。

①物质随发酵时间延长逐渐下降,②物质随发酵时间延长逐渐上升。

【详解】A、酵母菌开始进行有氧呼吸,不断消耗氧气,因此曲线①表示装置甲中O2浓度的变化,酵母菌发酵过程中不断产生酒精,因此曲线②表示装置甲中酒精浓度的变化,A正确;

B、果醋发酵时需要氧气,因此用装置甲进行果醋发酵时,需同时打开阀a、b,B正确;

C、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制作所需的适宜温度分别是18~25℃,30~35℃,15~18℃,C错误;

D、果酒、腐乳制作所用的菌种分别是酵母菌、毛霉,都是真核生物,果醋制作所用的菌种是醋酸菌,是原核生物,D正确。

故选C。

18.下列关于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固定化酶主要目的是实现酶的重复利用

B.溶解氧交换受阻是固定化酶应用的重要限制因素

C.用温水使海藻酸钠迅速溶解,待其冷却至室温后用于包埋细胞

D.加酶洗衣粉中的酶属于固定化酶,因而可以反复使用

【答案】A

【分析】使用酶、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的比较:

直接使用酶

固定化酶

固定化细胞

酶的种类

一种或几种

一种

一系列酶

制作方法

物理吸附法、化学结合法、包埋法

物理吸附法、包埋法

是否需要营养物质

缺点

①对环境条件非常敏感,易失活②难回收,成本高,影响产品质量

不利于催化一系列的酶促反应

反应物不宜与酶接近,尤其是大分子物质,反应效率下降

优点

催化效率高,耗能低、低污染

①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②可以反复利用

成本低,操作容易

【详解】A、固定化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由能与产物分离,实现酶的重复利用,A正确;

B、固定化酶可以与反应物充分接触,因此固定化酶应用过程中不存在溶解氧交换受阻,B错误;

C、用小火间断加热使海藻酸钠迅速溶解,待其冷却到室温后用于包埋细胞,C错误;

D、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是特定材料包裹的酶,是为了避免酶在不良环境中失活,遇到水可以溶解,不属于固定化酶,D错误。

故选A。

19.图是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的简明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从已免疫小鼠脾脏中获得效应T淋巴细胞

B.②中可使用灭活的病毒诱导其融合,其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C.③细胞经过一次筛选就可获得所需杂交瘤细胞

D.④经培养可获得单克隆抗体,培养液中加入一定的营养物质即可

【答案】B

【分析】1、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

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2、分析题图:

图中①表示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②表示细胞融合,③包括融合细胞和未融合的细胞,④表示筛选过程。

【详解】A、①是从已免疫的小鼠脾脏中获得的效应B细胞,A错误;

B、在动物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