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99006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东省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东省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东省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东省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2.docx

《广东省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2.docx

广东省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2

广东省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

(一)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7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

①艭:

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

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3分)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4分)

 

(二)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分)

 

(三)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

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

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5分)  

(四)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

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

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

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3分)

 

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分)

 

(五)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

阻隔;阻拦。

②直饶:

纵使。

分付:

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3分)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4分)

 

(六)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

请简要分析(3分)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4分)

(七)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7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

②息机:

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3分)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4分)

 

(八)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

遥远。

②修禊:

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③卖饧:

清明前后卖糖粥。

④苏堤:

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4分)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

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3分)

2004-2013广东高考诗歌鉴赏考题分类

诗歌鉴赏是历年高考的“重灾区”,分数少(七分),难度大。

每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都在考什么,真的有那么难吗,为什么得分率那么低?

华附在线学习中心(爱学网)收集整理2004年至2013年十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分类归纳诗歌鉴赏的试题,给高三积极备考的学生以参考。

●意象•意境(4次)

  (04广东卷)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06广东卷)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

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3分)

  (07广东卷)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分)

  (08广东卷)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5分)

●炼字•炼句(6次)

  (05广东卷)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

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06广东卷)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3分)

  (07广东卷)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分)

  (09广东卷)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分)

(2010广东卷)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3分)

(2012广东卷)“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

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

请简要分析。

(4分)

●艺术手法(5次)

  (05广东卷)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08广东卷)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

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分)

  (2010广东卷)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4分)

(2012广东卷)诗的颔联在写景上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分)

(2013广东卷)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4分)

●思想·情感·内容(6次)

 (04广东卷)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

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05广东卷)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

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

请说明你的理由。

(09广东卷)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3分)

(2011广东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

(2011广东卷)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

为什么?

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3分)

(2013广东卷)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

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3分)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广东卷)

2006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广东卷)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

①艭:

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

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3分)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3分)

【答案】

(1)晚:

归艘钟声    望:

江、青山、远帆、老鹤

(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赏析

谭敬昭,字子晋,号康侯,广东阳春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清宣宗道光初前后在世。

嘉庆二十二年(公元一八一七年)进士。

官户部主事。

公余辄手一编,萧然自得。

敬昭淹博群籍,工于文词,所拟《答客难》一首,《七稽》一首,甚称于时;其乐府尤独出冠时,极为冯敏昌等所推。

与张维屏、王培芳齐名,并称“粤中三子”,又与林联桂、黄玉衡、黄培芳,张维屏、吴梯、黄钊等合称“粤东七子”。

著有《云楼诗钞》、《听云楼诗草》、《词钞》,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粤秀峰,即越秀山,在今广州市区北部越秀公园内。

山上名胜如越王台、歌舞冈以及镇海楼(五层楼)等,对于染有烟霞痼疾、泉石膏盲的人,都极有吸引力。

谭敬昭与诗友黄香石(黄培芳,字香石,与谭敬昭、张维屏合称粤东三子)等,登上越秀山顶,在暮色中极目远眺,只觉得襟怀萧爽,遐想联翩。

这首七绝,以爽利的语言、明快的调子,抒写出诗人对羊城江山的这一愉悦感受。

江上青山,即诗人驻足的粤秀峰;山外江,指南国第一大川珠江。

粤秀峰距离从它南边流过的珠江不过数里之遥,山与江虽非近在咫尺,却都处在目力所及的范围之中。

这样一个距离,恰好构成一个有效的审美跨度。

在这个跨度之内,青翠苍郁的越秀山,矗立在珠江之上;烟波浩渺的珠江,横流在越秀山之外,山水相得,如诗如画,极富情趣。

“远帆”句进一步写在山上向江面眺望所见:

远处江面上点缀着扬帆归航的渔船。

这幅远景的描摹,视角宽大,视野开阔,不仅写出题目中“望”字的内容,而且还暗示出“晚”的含义,并反衬出粤秀峰的高大。

仅就山和江本身写,只写出了“晚望”的静态(归艭太远,动静不分明),表达不出羊城暮景空灵生动的神韵。

为了求得空灵的效果和流动的韵致,诗人选取蓦然呈现在眼前的一个画面:

“横空老鹤南飞去”。

这个场景有时态,有动感,与上两句所写景物动静不同,相映成趣,且能牵引诗情。

古时广州多鹤,咏羊城风物者多以鹤入诗。

如明代黎民表《坡山》诗:

“紫气双龙直,青天一鹤横。

”谭敬昭笔下“老鹤”信非虚构,而正是触发诗人灵感、赋予全诗活力的一个契机。

灵感既发,诗人吟出最耐人玩赏的一句:

“带得钟声到海幢”。

海幢,海幢寺,广州有名的古寺,在珠江南岸,与北岸的越秀山迢迢相对,即今海幢公园。

老鹤自北向南腾起飞去,方向恰好是海幢寺,诗人相信它能把山上钟声带往海幢寺去。

事实上,粤秀峰上的向晚钟声,并不能以老鹤为载体。

说“带得”,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

它把看不见的音波当作看得见的动作写,把想像中的意念当作事实上的存在写,造成一种出人意外、耐人寻味的效果。

这四句诗用墨不多,但四句之中,起承转合,条理俨然。

第一句起得别致,第二句承得巧妙,第三句转得突兀,第四句合得隽永,传神地写出了粤秀峰晚望的清新隽逸的特色。

2007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分)

答案:

(1)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

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鉴赏】

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

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

首联破题。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

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

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

“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

不了解首旬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

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偾和高洁品格。

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

“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

“微风酒半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

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不正说明他感慨至深吗!

颈联写诗人举止。

“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

“闲坐数流萤”,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

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

注家评曰:

“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

”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末联写景。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张锡厚,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诗鉴赏辞典》)

2008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

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

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5分)  

【参考答案】

(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

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解析】

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

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

木芙蓉就成为广大人世、爱国志士的象征了。

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已无言,用宋高宗和秦桧以及对女真贵族俯首贴耳、没有骨气和勇气的主和派,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慨。

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极为深刻。

《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

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木芙蓉  吕本中

[诗译]

小池塘的南岸盛开着美丽的木芙蓉,它们在雨后或霜前(意为在摧毁花木的天气到来之前)都会有意开得更红艳。

这种精神应当胜过以前人们一直称颂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吧,因为它们的性情淡定而洒脱,一生中花开花落都随春风来去潇洒。

[作者介绍]

吕本中,中国南宋诗人,道学家。

字居仁,号紫微,世称东莱先生。

寿州(今安徽寿县)人。

绍兴六年(1136)赐进士出身,官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

以忤秦桧罢官。

晚年深居讲学。

吕本中是江西诗派诗人。

著有《东莱先生诗集》、《江西诗社宗派图》、《紫微诗话》及《童蒙诗训》等。

其诗论本于儒家传统的诗学主张,推崇杜甫、黄庭坚,提倡“学诗当识活法”(《夏均父集序》),尤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

其诗歌成就后期高于前期,如《丁未二月上旬四首》、《兵乱后杂诗》等,反映了南渡前后的社会现实,深沉悲慨。

艺术上力求句意丰缛,无江西诗派的艰涩。

陈岩肖称其诗“多浑厚平夷,时出雄伟,不见斧凿痕”(《庚溪诗话》)。

今存吕本中的词仅27首。

内容多写离思别绪,春花秋月,工稳精润,新颖别致。

有近人赵万里辑《紫微词》1卷。

[赏析]

首句点明木芙蓉生长的地方,就是在小池的南边。

第二句“雨后霜前着意红”,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木芙蓉风吹雨打之后,在寒霜的侵扰之下,用心努力地开放出美丽的花朵,突出了木芙蓉不畏艰难、无惧风霜的特性。

“犹胜无言旧桃李”借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

西汉时候,有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名叫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

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

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

每次朝廷给他的赏赐,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赏赐统统分给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自己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怕牺牲。

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

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

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

诗人在这里说木芙蓉“犹胜无言旧桃李”,就是说它的品格比桃李更让人敬佩。

“一生开落任东风”写出了木芙蓉的从容与淡定,不管风吹雨打,不管环境多么的恶劣,也按自己的本性,自开自落。

这是一种潇洒,从容自在的形象,诗人好像是在写木芙蓉的品格,实际上是托物言志。

抒发自己也要像木芙蓉那样,不管环境有多恶劣,不管有多么的艰难,也依然从容淡定,坚持走自己的路。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解释】

①木芙蓉--即芙蓉花,又叫拒霜,秋天开各色大花,非常艳丽。

②破小寒--冒着微寒。

指芙蓉花在秋天的傲然神态。

③酸--艰辛,就是前句说的辛苦。

这句说:

花的心情和人的心情想来应该是一样的。

④凭-致意的意思。

青女--中的霜神,主管降霜下雪。

留连--逗留。

⑤愁红怨绿--形容秋末残败的花的可怜样子。

这两句说:

它(芙蓉)更向霜神致意,你尽管降霜下雪好了,我是不怕寒冷侵袭的,不会象一般花朵那样,动不动就是一副可怜相!

[诗译]

冒着秋日的微寒,孤单的木芙蓉努力盛开着。

它们心中的酸楚应当与客居他乡的游子是相同的吧。

但任凭风霜连续不断地摧残,木芙蓉也决不会像那些凋零败落的花草一般愁怨不已。

【说明】

这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

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绍兴进士,做过一些地方官,并做了两个月的参知政事(副宰相)。

乾道六年(1170)作为使节到金朝去谈判国事,抗争不屈,几乎被杀。

淳熙九年(1182)退隐到故乡石湖。

他怀有报国大志不能实现,同情人民苦难又无能为力,这种思想构成他的诗歌创作的主题。

特别是后半生,创作了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是宋诗中的优秀篇章。

他善写绝句,诗风清丽精致。

[赏析]

“辛苦孤花破小寒”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木芙蓉冒着秋天的微寒,努力的开放。

“辛苦”点出了环境的恶劣,“孤花”写出了其它的花儿都已经凋谢,只有木芙蓉还在坚强的开放。

就像“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也”里讲得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下还能美丽的绽放的木芙蓉,品格有是多么的坚贞不屈。

“花心应似客心酸”也是用拟人手法,点出花的心情和人的心情想来应该是一样的,是那么的艰辛。

其实这里诗人是以木芙蓉自比,也点出了他正处于比较艰辛的环境里。

“更凭青女留连得”,青女就是传说中主管霜雪的女神。

青女留连不走,意思就是霜雪不停,继续肆虐。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任凭霜雪肆虐,我也不怕。

就如同《海燕》里说的那样: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未作愁红怨绿看”中的“愁红怨绿”是指那些残败的花儿,整句的意思就是说木芙蓉不会像一般的花朵一样,经受不起霜雪的摧残,霜雪一来,就残败不堪。

而木芙蓉在霜雪中却能开放出美丽的花朵。

2009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

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

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

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分)

【参考答案】

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

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⑵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2010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

阻隔;阻拦。

②直饶:

纵使。

分付:

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参考答案:

(1)、阻隔,隔断之意。

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以望见江东。

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了对江东的留恋之情。

(2)答案一:

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答案二:

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情感阻隔。

详解精析:

(1)题属练字题,从本义引申义,具体与抽象的角度入手,没有难度。

(2)题属于给定手法,让学生鉴赏此种手法的题。

应加大对此类题的训练力度,这应成为今后出题的一种趋。

一方面大减少了学生猜的可能性,要进行理性分析;加一方面学生可以有的放矢,降低了诗歌鉴赏的难度。

这样便由纯粹的考查手法题,转换成了手法与内容同时考查的题。

虚实相生手法是诗歌中一种比较典型的艺术表现手法。

具体理论可参阅《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不管怎样,要明确的是虚实是一组相对的概念,一般来说,仙府梦境,忆前想后,“代为之思”均属虚写,不能实现的和尚未实现的,都是虚写。

本诗的上片中的望之不见是写实,思之入梦是写虚;下片中的灯下写信,无人传寄是写实,想雁帮倒忙而时已晚是写虚。

均是以虚衬实,突出孤寂之感,思念之情。

此外,此诗的细节描写特点明显,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细致入微的动作和心理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重要作用。

在鉴赏下联妙处的时候,不妨开掘其带有一波三折意味的地方。

写完信,无人传,想到雁,秋已晚,情感波澜明显。

这不妨引导学生鉴赏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和李清照的《武陵春》。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

请简要分析(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