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案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96596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9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案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案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案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案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案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案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docx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案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案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案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docx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案第六课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

第六课

马克思:

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41

海因里斯·格姆科夫,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进步学者,著名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和传记研究者。

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传》、《恩格斯传》。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

1.求学时期

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特利尔中学。

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18岁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学习焦点却在哲学和历史上。

1841年马克思以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申请学位,并因得到委员会一致认可,未进一步答辩而顺利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2.婚姻家庭

1843年6月马克思与苦等了他7年之久的、生于1814年的出身德国贵族(男爵)家庭的燕妮结婚。

同年10月底,马克思和燕妮一起来到巴黎,拉开了充满困苦和自我牺牲的生活序幕。

由于马克思对地主、资产阶级的无情揭露和批判,使得一切反动势力驱逐他。

他不得不携带家小四处转移,其生活困难有时达到难以想象的地步。

马克思和燕妮共生了四女二子,由于上述原因,只有三个女儿长大成人。

燕妮除了担负母亲和主妇的责任,还担负起了许多其他工作。

比如,马克思的几乎所有手稿——其中大部分是很难辨认的——在送到印刷厂或出版社以前,总得由她誊写清楚。

3.伟大的友谊

1844年9月,恩格斯到访巴黎,两人并肩开始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由于马克思先后被法国、比利时等国驱逐,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他常常囊空如洗,衣食无着。

从1851年至1869年,马克思总共收到了恩格斯的汇款3121镑,这使马克思勉强维持生计,得以长期地专心从事科学著述。

恩格斯成为马克思家中的一名“编外”成员。

马克思一家人对恩格斯的健康关注,更是牵肠挂肚。

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崇高友谊,为人类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4.巨大贡献

(1)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人类社会开始所经历的是漫长的原始社会,之后是文明时代。

代替文明时代的将是无阶级的、全社会公有制时代。

(2)创立了过渡时期学说,为无产阶级指明了获得彻底解放的道路。

资本主义社会中向新社会过渡的时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时期。

(3)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自然发展时期,其发展要经历三个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自然发展阶段。

(4)发现了剩余价值,资本家是靠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发财致富的。

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家,是剩余价值的第一个占有者,他要同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执行其他职能的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

(5)建立了他的唯物主义观点。

他的唯物主义包含下列四个方面:

①哲学唯物主义;②唯物主义辩证法;③唯物主义历史观;④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策略的阐述。

海因里斯·格姆科夫是德国进步学者,长期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和著作,并对革命导师怀有无限的敬仰之情,在此基础上,写下了这部《马克思传》。

全书阐述了马克思的革命实践和科学研究活动,包括各个时期的代表作,生动地描述了他与恩格斯的真挚友谊,他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

评传——评价人物的是非功过

评传是一种带有评论的传记。

它在记述传主生平事迹的同时,对其思想、生活、业绩、贡献及功过得失进行评议,力求对传主的功过是非做出公正的评价。

多数评传都作于传主去世之后,有些“盖棺定论”的意味。

有些名人的评传,篇幅很长,要印成专著出版;也有些短篇评传,文字不多,但内容丰富,评价准确。

评传是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

它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作者“评”“传”结合,叙中有论,传中有评。

一般按生平事迹梳理和记述,在叙述中常常插入评论,强调材料严谨,对原始资料进行认真地研究、考证,注明出处,不容许虚构或杜撰,如果有必要的推测或推论,也要加上严格的论证说明。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会晤(wù)       

(2)羁绊(jībàn)

(3)摒弃(bìng)(4)囿于(yòu)

(5)梦呓(yì)(6)饥肠辘辘(lù)

(7)愤懑(mèn)(8)沉湎(miǎn)

(9)琳蘅(héng)(10)臆造(yì)

(11)桎梏(gù)(12)蕴藏(yùn)

(13)撰写(zhuàn)(14)心弦(xián)

(15)犀利(xī)(16)藐视(miǎo)

(17)扼要(è)

(二)多音字

1.因词而异

(1)迫

(2)量

(3)说

(4)空

2.一言辨异

(5)雇佣(yōng)工人要支付佣(yòng)金。

(6)澄(chéng)澈的瓶子底下澄(dèng)了一层沙。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5)

(6)

三、用准词语

1.熟悉 熟习

填一填

  和你哥哥熟悉的那位医生熟习眼科手术,你就放心治疗吧。

辨一辨

  熟悉:

知道得很详细,了解得很清楚,其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人或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理。

熟习:

指深刻而熟练地掌握,常用于技艺、学问、语言、知识等。

2.逐渐 逐步

填一填

  随着人们环保理念逐步深入,新能源汽车行业逐渐升温,市场份额不断增加。

辨一辨

  逐渐:

渐渐,强调行为动作等变化缓慢,多用于事物的变化。

逐步:

一步一步地,强调动作或情况要经过一定的过程或步骤,有明显的阶段性。

3.考查 考察

填一填

  领导们到学校考查指导工作,实地考察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辨一辨

  二者都有“检查”的意思。

“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带有考核、检查的意思。

“考察”,实地观察调查。

4.迫在眉睫 燃眉之急

填一填

  ①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建立并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迫在眉睫。

②真的要谢谢妇联的帮忙,在我最需要钱的时候帮我办理贷款,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啊。

辨一辨

  二者都有“急迫”的意思。

“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已经到了十分紧急的关头。

“燃眉之急”,像火烧眉毛那样的紧急,比喻非常紧迫的情况。

四、积累成语

1.词义理解

(1)一贫如洗:

穷得像用水洗过似的,什么都没有。

形容十分贫穷。

(2)得心应手:

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

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

(3)趁热打铁:

铁要趁烧红的时候打。

比喻要抓紧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去做。

(4)千篇一律:

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

指文章公式化。

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

(5)刻不容缓:

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

(6)推波助澜:

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

(7)袖手旁观:

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8)爱莫能助:

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

(9)扣人心弦:

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

(10)一知半解:

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彻。

(11)归根结蒂:

归结到根本上。

(12)娓娓动听:

形容善于说话,说起来很生动,让人爱听。

(13)山雨欲来:

比喻局势将有重大变化前夕的迹象和气氛。

(14)赫赫有名:

声名非常显赫。

(15)举足轻重:

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

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2.辨析正误

坐在会议室东面的是赫赫有名的工信部部长苗圩,他一面娓娓动听,一面将刘庆峰的诸多观点密密麻麻地记录在笔记本上。

辨析:

“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说话,说起来很生动,让人爱听。

应改为“侧耳倾听”。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43

马克思

本文主要记述了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期间的思想建设和革命活动。

主要是三年的革命经历、两部著作和三次论战。

并通过对相关事迹、成就的精要评述,高度赞颂了马克思作为伟大思想家、革命家的崇高人格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及其对整个人类的解放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一、阅读P106~108从文章开头到“就创造了一种在性质上完全崭新的哲学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回答问题。

1.如何理解“至少,不能让那帮狗东西因为用卑劣手段使你陷入经济困难而高兴”这句话的含意?

提示:

马克思被反动政府及其帮凶驱逐出境后,不能发表任何关于当前政治问题的意见,被切断了生存的直接收入来源,恩格斯表示会尽力帮助他完成共同的事业,不会让反动派的阴谋得逞。

2.为什么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论战性著作?

提示:

①与哲学唯心主义针锋相对,批判了唯物主义的弱点;②拟定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3.在讲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命运时,马克思辛酸而幽默地说,只好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提示:

“只好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这句话非常幽默生动,流露了马克思出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困难与辛酸,让人了解到马克思艰难的处境。

二、阅读P122~125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接着描述了资本主义”到文章结束。

4.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提示:

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

5.文本中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讲了哪些?

试概括作答。

提示:

①描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的本质;②描述了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中各个阶段的特点;③工人阶级如何利用国家政权;④如何对社会主义进行根本的改造并建成社会主义;⑤各国工人的相同境遇及利益、目的。

6.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必须使儿童的教育同物质生产劳动相结合”,结合当前的素质教育,你认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如何实施?

提示:

①到工厂参观学习;②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③有组织地参加志愿者活动;④参加夏令营活动。

三、阅读P121~122从“在他的听众当中有帮工裁缝”到“对抗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P124~125从“在这篇用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到“这是他们都应该并必定引以自豪的”,回答问题。

7.阅读第1段,结合列斯纳对马克思的印象,你觉得马克思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

马克思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

他年轻,结实,精力充沛,能洞察一切;语言犀利,逻辑性强,有演讲天赋,思想成熟,有领袖风范,让人敬服。

8.欣赏《共产党宣言》最后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提示:

此句是《共产党宣言》的结束语,也是《共产党宣言》中最振聋发聩的声音,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结束时为即将到来的革命吹奏起了进军号,此句表现了马克思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充满革命的激情。

1.阅读选文,试从理论创建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总结马克思对革命的贡献。

提示:

时间

革命贡献

理论创建

1845年7月至

1846年5月

  和恩格斯共同撰写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

1846年3月

  批判魏特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批判“真正的”或“德国的社会主义者”。

1847年1月

至6月

  撰写完成《反蒲鲁东论》,批判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理论。

1848年2月

  《共产党宣言》问世,成为科学共产主义第一个纲领性的文件。

革命实践

1846年2月

  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使之成为共产主义运动的思想和政治中心,积极与德国先进工人和正义者同盟取得联系,建立了遍布欧洲的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1847年初

  加入正义者同盟。

1847年夏

  筹备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为大会拟定新的章程。

《德意志——布鲁塞尔报》逐渐成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机关报。

1847年8月

  组建共产主义者同盟布鲁塞尔支部并当选为支部主席。

1847年底

  建立了布鲁塞尔德意志工人协会。

加入布鲁塞尔民主协会,当选为协会副主席。

1847年

11月29日

  领导创立了世界工人阶级第一个革命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

2.本文是如何塑造马克思这一人物形象的?

提示:

马克思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人们所了解的马克思一般是带有光环的马克思,他的伟大功绩已众所周知。

本文既写了光环中的马克思,也展现了这一伟大人物平民的一面。

(1)运用了肖像描写。

如“中等身材,肩膀很宽,体格结实有力”“前额很高而且丰满,满头浓密的黑发,目光炯炯”等。

此外,本文没有停留在单纯的肖像描写上,而是加入了恰如其分的议论,从而升华了内容,如“举止处处显示着精力充沛”“能洞察一切”等。

(2)突出表现了他的坚定信念和对信念不懈追求的精神。

作者写到了马克思生活的拮据,甚至到了如果没有恩格斯的接济就难以维持生计的地步。

虽然马克思是一个物质上的贫困者,但却是一个精神上的亿万富翁。

因为他的执著,才有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不朽著作的诞生,才让他成为全世界无产者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3)作者还写到了作为平常人的马克思的喜怒哀乐,向世人展现了真实生活中的马克思,从而表明伟大的成就常常与挫折、艰难困苦相伴的道理,当然,这需要超人的毅力和韧性,而马克思正是一个践行者。

如他曾为人们逐步发生的思想转变感到高兴,他也曾为不能参加共产主义同盟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感到非常遗憾,等等。

总之,本文不仅写了马克思的伟大成就,而且写了马克思取得这些成就的艰难和困苦,塑造的是一个真实的马克思,而不是像“像”一样的马克思。

一、写法简析

1.抓住时间线索写人物

对于马克思来说,他的贡献是大的,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人物,本文采取了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人物的方法。

下面举一个时间段的例子来说明:

1845年2月被驱逐——7月中旬前往英国——1846年2月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3月30日批判了威廉·魏特林——1847年初加入正义者同盟……这样写,把事件用时间串起来,表现马克思是如何取得成就的,给人以直观的感觉。

2.述评(叙议)结合,凸显理性

本文鲜明地体现了评传的文体特点。

不但清楚地叙说了传主的思想建设和革命活动,还对此展开了恰当而精要的评价。

做到了叙述和议论相结合。

如在谈及马克思的学术著作时,运用了大量的议论性文字,把马克思的学术成果放到了历史长河中去考查,使得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了升华,使人不觉产生敬仰之情。

二、技法导练

1.叙议结合的方式

(1)先叙后议;

(2)边叙边议;

(3)先议后叙再议。

2.运用叙议结合注意事项

(1)叙述精练议论恰当。

叙述事件要抓住事件主要属性,不能泛泛而谈,更不能随意想象。

“议”要恰当,不能随意拔高或降低,要在事件的基础上展开议论。

(2)叙议之间要衔接,有连接点。

叙述是为理论服务的,而议论是叙述的升华是文章的灵魂所在。

练习:

请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写一段文字。

(200字左右)

 

答案:

(示例)“留学教父”俞敏洪同样是一位赢在“弯道”上的成功者。

他的人生“弯道”虽然没有速度的比拼,但同样需要敢于超越的勇气。

当那个被同学们嘲笑发音不准的俞敏洪皱着眉头低着头的时候,他正经受着挫折与痛苦的锤炼。

然而,处在深不可测的谷底,他依然在心底刻下“危急之时正是转机之时”的信条,坚信着那句“不放弃不抛弃”的诺言,苦学英语,自我完善,最终完成了人生的超越,成功地创办了国内最权威的英语培训机构——新东方。

俞敏洪的经历告诉我们:

要实现人生“弯道”上的超越,就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45

[素材1] 

不朽的友谊

为了马克思在革命理论上的研究,恩格斯不惜牺牲自己的兴趣去经商,以便在经济上帮助马克思。

他甚至还起草过一份遗嘱,决定把自己的全部财产遗赠马克思。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又决定把遗产平均分给马克思的孩子和仆人,被他们称为“第二个父亲”。

应用角度:

“帮助”“友谊”“都是为了你”等。

[素材2] 

共渡难关

马克思家的新成员海伦·德穆特帮助马克思的夫人燕妮操持家务,非常巧妙地处理好日常生活中各种使人烦恼的琐事。

她的这种能力令马克思和夫人燕妮自叹弗如。

海伦·德穆特讲求实际,谨慎而又果断,富于自我牺牲精神,处处节约,这一切都有助于克服最恶劣的困苦境况。

应用角度:

“帮助”“如何渡过难关”“长与短”等。

[素材3] 

炼狱与真理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马克思);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

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应用角度:

“真理常在炼狱中诞生”“拥有豁达的心态才能轻松应对各种磨难”“人生的价值因服务于世界上大多数的人而伟大”等。

[应用范例]

传承与创新

(上海高考满分作文)

“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

如果有人因此而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那么他必定会走入一条死胡同。

因为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说“不可无一”,是肯定了“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真理。

正如贾平凹在信中对小妹所说:

“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

“板桥体”与“扬州八怪”的其他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在那个压制人才发展、摧残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扬州八怪”用一种不合乎世俗审美标准的艺术风格,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于权贵的蔑视和抗争。

可以说,“板桥体”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是挣脱束缚,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的象征,这也便是郑板桥作品的韵味所在。

后人如果模仿“板桥体”,只能有其形而无其神。

这样的作品,当然“不可有二”。

然而,许多人并不信奉这个原则。

当文学与时尚产生了关联,似乎文学创作也能产业化发展,作家也能按一个模子批量生产了。

书店里,占据“畅销书架”的一会儿是悬疑小说,一会儿又是通俗哲理。

花样总在翻新,却大都千篇一律。

那些书虽畅销一时,不久却被遗忘在角落,蒙上尘垢,挂上蛛网。

马克思说过:

“所有的价值最终都只剩下时间。

时间会滤去所有跟风的作品,最终只留下一部或几部体现时代精神、关注人类和人生的作品。

这么说,我们是否就不要学习他人的作品了呢?

当然不是。

那些肤浅的跟风之作,正是因为对文化艺术传承、研究不够,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落于俗套。

因此,传承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不仅艺术创作如此,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许多方面,都要传承与创新并重。

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频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尝到了甜头。

但是现在,我国的创新实力却比较薄弱。

前几日的《文汇报》上说,上海的服务业管理照搬制造业管理模式,阻碍了服务业起舞。

在此,制造业管理模式也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吧。

有变通与创新,才有突破。

不论从事什么行业,我们都要广泛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充分认识自身特点,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勇于创新。

传承与创新并重,是科技和文艺等发展的根源。

[点评] “传承与创新”是对材料总体把握以后提炼的观点,非常符合题意。

文章前半部分在写虽花样翻新,却千篇一律的畅销书最终被遗忘时,引用马克思关于价值的精辟论述,有力地驳斥了不信“不可有二”这一原则的人,进而转入下文,强调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此文作者精准地找到了他需要的突破口,即“板桥体”与“扬州八怪”的其他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他超乎常人地看到了蕴藏在“板桥体”背后的艺术和自由的追求,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一、马克思名言

1.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

2.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它,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

3.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一切经济最后都归结为时间经济。

时间就是能力等待发展的地盘。

4.友谊总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5.友谊之舟在生活的海洋中行驶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有时会碰到乌云和风暴,在这种情况下,友谊应该受到这种或那种考验,在这些乌云和风暴后,那么友谊就会更加巩固,真正的友谊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放射出新的光芒。

6.书是我的奴隶,应该服从我的意志,供我使用。

7.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

8.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科学是奥妙无穷的。

9.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10.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二、马克思趣闻轶事

1.马克思戒烟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有一段时间吸烟很厉害,经常烟不离口,边工作边吸烟。

他曾对拉法格说过“《资本论》的稿酬甚至不够付我吸的雪茄烟钱”。

他吸烟就像干别的事情一样,又快又猛。

由于经济条件不宽裕,他总是挑比较便宜的雪茄来买。

他吸烟的时候还有个习惯,常将一半烟放在嘴里咀嚼,说这样可以提高烟的作用。

后来,马克思又发现了一种更廉价的烟,他的吸烟量也随之增加了。

由于大量吸烟,他的身体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几个月后,他的家庭医生不得不采取行动,严格限制了他的吸烟量。

1881年至1883年,马克思的夫人燕妮和长女的相继去世,使他的精神遭受了两次致命的打击,经年累月的过度疲劳和吸烟使他的身体垮掉了。

他身患多种疾病,严重的气管炎、肺气肿、胸膜炎、胃病和肝病,医生禁止他再吸烟。

戒烟,对马克思来说是一种莫大的牺牲,但是为了身体和工作,他还是毅然下决心戒烟。

在他戒烟以后,当他的战友列斯纳第一次去看望他时,他既高兴又自豪地说:

他已经很多天没有吸烟了,而且只要医生不许可,他绝不再吸。

这以后,每一次列斯纳去看他时,他总是告诉列斯纳他已经很久没吸烟了。

在那一段时间里,他的确没有吸过一次烟,连他自己似乎也不大相信,他如此嗜烟成癖,竟成功地戒掉了烟。

马克思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为了战胜病魔,早日恢复健康,他终于克制住了自己,告别了烟斗和雪茄。

2.让报社老板说“抱歉”的应聘者

1843年10月的一天,普鲁士西部科隆出版的《莱茵报》上登出一则启事,招聘一位学识丰富的人当主编。

招聘启事登出的当天,一个穿西装、满脸络腮胡子的人来到编辑部。

他就是卡尔·马克思,看上去有四十来岁,显得很稳重。

可是,当报社老板问他年龄时,得知马克思只有25岁,吃惊的脸上不免露出不信任的神情,说:

“马克思,虽然你给我们写过不少文章,质量也不错,可是你这么年轻,能担此重职吗?

马克思微微一笑说:

“先生,您的忧虑是无可非议的。

可是,学识的高低与年龄无必然关系。

请您耐心些,花五分钟看完我的应聘材料再说,您还可以考考我!

于是,报社老板看起了应聘材料,当他知道马克思拥有耶拿大学哲学系的博士学位时,态度马上变了,笑着说:

“太抱歉了,请你原谅我刚才的失态。

”接着,就拿出了聘书。

聘请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

马克思应聘报社主编,真正的目的是宣传革命道理,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没落,唤醒人民的觉悟。

他上任不久,普鲁士的莱茵省议会讨论“林木盗窃”问题,要立法处罚盗窃者。

谁是盗贼呢?

议会把矛头指向了广大农民。

马克思立刻深入调查,把事情搞清楚了。

原来,普鲁士西部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和草原,一直都是当地农民、牧民生活的来源。

后来,被几个贵族和地主强行霸占,还划分了势力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