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说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95834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说明.docx

《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说明.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说明.docx

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说明

2013春西方经济学(专)考核重点整理内容(仅供参考)

(卷号:

2143,命题:

中央电大)

第一部分  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一、考核对象。

本课程考核说明的对象为07年以前入学的电大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的学生和09年秋(含)以后季入学的电大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科)的学生。

开放专其他相关专业学生都参照6529西方经济学期末复习大纲和综合练习题。

  二、期末考试有关问题的说明

  1、期末考试题型:

  ⑴填空题:

在题目中的空格上填入正确答案即可。

占全部试题的10%。

  ⑵选择题:

在所给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不需要作出解释。

此类题目占全部试题的30%。

  ⑶判断题:

判断所给命题是否正确。

若论点正确,则划“√”;若论点错误,则划“×”。

此类题目占全部试题的20%。

  ⑷计算题:

要求列出公式,并计算出结果,只列公式或只写结果都不完整。

此类题目占全部试题的10%。

  ⑸问答题:

要求列出基本要点,并加以解释和说明。

只列要点只能获得应得分数的60%。

需要用图形分析的必须画图。

此类题目占全部试题的30%。

  2、考核形式。

形成性考核形式为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3、答题时限。

期末考试的答题时限为90分钟。

 

第二部分  课程考核内容和要求

复习要求和方法:

1.客观题题型:

填空、选择、判断题请做好导学中的相关题型题目。

或参考中央电大该课程的网络课程中(

2.主观题题型:

计算题(有内容上面注明“侧重计算”)、问答题的复习范围请重点掌握以下具体各章的知识点,注重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3.尽可能多做些模拟试题或历年试卷,相关重点内容的计算题和问答题可以多做做。

第二章  需求、供给、价格

重点掌握:

1.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的区别

(1)需求量变动和需求变动的含义。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

  

(2)二者的区别:

  第一,影响两者变动的因素不同。

  影响需求量变动的因素是商品本身的价格;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是商品本身价格以外的其它因素。

  第二,在曲线上的变动不同。

  

  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移动。

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向下方移动是需求量增加,向上方移动是需求量减少。

如图1所示,商品的价格从P1下降到P2,需求量从Q1增加到Q2,表现在图形上就是在同一条需求曲线D上从a点移动到b点。

  需求变动表现为整条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

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是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是需求增加。

如图2所示,在商品的价格不变(为P1)时,其他因素变动引起的需求从Q1增加到Q2,表现在图形上就是需求曲线从D1向右移动到D2。

2.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自测练习42)

(1)需求变动是指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变动。

这种变动在图形上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

  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移,从而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向左移,从而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

即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见图)

  

  

(2)供给变动是指价格不变情况下,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变化所引起的变动。

这种变动在图形上表现为供给曲线的平行移动。

  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移,从而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

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向左移,从而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见图)

  

第三章 弹性理论

  重点掌握:

(侧重计算题型,自测练习62-64计算题)

1.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与计算

(1)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

  需求的价格弹性又称需求弹性,指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在理解需求弹性的含义时要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在需求量与价格这两个经济变量中,价格是自变量,需求量是因变量。

所以,需求弹性就是指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程度,或者说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第二,需求弹性系数是价格变动的比率与需求量变动的比率的比率,而不是价格变动的绝对量与需求量变动的绝对量的比率。

  第三,弹性系数的数值可以为正值,也可以为负值。

但在实际运用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都取其绝对值。

  第四,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弹性系数大小并不相同。

  

(2)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要注意两个公式:

  a.一般公式:

  b.用中点法计算弧弹性的公式:

2.需求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

 总收益也可以称为总收入,指企业出售一定量商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也就是销售量与价格的乘积。

如果以TR代表总收益,Q为销售量,P为价格,则有:

TR=P·Q。

  

(1)如果某种商品是富有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减少;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

  

(2)如果某种商品是缺乏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增加;价格下降,总收益减少。

总收益也可以称为总收入,指企业出售一定量商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也就是销售量与价格的乘积。

如果以TR代表总收益,Q为销售量,P为价格,则有:

TR=P·Q。

  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时,它的需求弹性的大小与出售该商品所能得到的总收益是密切相关的。

因为总收益等于价格乘销售量。

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量(销售量)的变动,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价格变动引起的销售量的变动不同,从而总收益的变动也就不同。

  计算步骤:

  步骤1:

根据已知的条件,确定变动前的价格和销售量,从而得出变动前的总收益TR1。

  步骤2:

确定变动后的总收益TR2。

  步骤3:

根据TR2-TR1的结果确定总收益变动的情况。

  例题 某种化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3,如果其价格下降25%,需求量会增加多少?

假设当价格为2元时,需求量为2000瓶,降价后需求量应该为多少?

总收益有何变化?

  分步解析:

  步骤1:

已知Ed=3,

,根据计算弹性系数的一般公式:

  需求量会增加:

  那么,降价后的需求量为:

2000+2000×75%=3500(瓶)

  步骤2:

降价前的总收益TR1=2×2000=4000元。

  步骤3:

降价后的总收益TR2=2(1-25%)×3500=5250元。

  步骤4:

根据计算结果可知,该商品降价后总收益增加了:

5250-4000=1250元。

3.需求收入弹性的含义与计算

(1)收入弹性,指收入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计算收入弹性系数的公式是:

  

(2)收入弹性的分类

  根据各种商品的收入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把收入弹性分为五类:

  第一,收入无弹性,即Em=0第二,收入富有弹性,即Em>1。

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

这时收入――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而比较平坦的线。

  第三,收入缺乏弹性,即Em<1。

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

这时收入――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而比较陡峭的线。

  第四,收入单位弹性,即Em=1。

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这时收入――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而与横轴成45°的线。

  第五,收入负弹性,即Em<0。

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的变动与收入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这时收入――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3)我们根据收入弹性的大小来划分商品的类型。

收入弹性为正值,即随着收入增加需求量增加的商品是正常商品,收入弹性为负值,即随着收入增加需求量减少的商品为低档商品。

收入弹性大于1的商品为奢侈品,收入弹性小于1的商品为必需品。

4.需求交叉弹性的含义与计算

  

(1)需求的交叉弹性又称交叉弹性,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比率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比率,即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交叉弹性的弹性系数计算公式为:

  

(2)对于不同的商品关系而言,交叉弹性的弹性系数是不同的。

如果交叉弹性为负值,则这两种商品为互补关系,其弹性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互补关系越密切;如果交叉弹性为正值,则这两种商品为替代关系,其弹性的绝对值接近于1,替代关系就越强;如果交叉弹性为零,则这两种商品之间没有关系。

例题如果一种商品价格上升10%,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增加了15%,这两种商品的需求交叉弹性是多少?

这两种商品是什么关系?

  分步解析:

  步骤1:

已知

  步骤2:

根据交叉弹性的弹性系数计算公式,将已知数据代入:

  

  步骤3:

根据计算结果,由于交叉弹性为正值,故这两种商品为替代关系。

试着算一算:

出租车与私人汽车之间的需求交叉弹性为0.2,如果出租车服务价格上升20%,私人汽车的需求量会如何变化?

5.供给弹性的含义与计算

(1)供给弹性的含义。

  供给价格弹性又称供给弹性,指价格变动的比率与供给量变动比率之比,即供给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供给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是: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1.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自测练习82第3题)

(1)无差异曲线的含义。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在这一概念中,无差异的含义就是对消费者来说效用是相同的,满足程度是无差别的。

  

(2)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

这就表明,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为了得到相同的总效用,在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时,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

两种商品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

  第二,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代表相同的效用,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的效用。

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大;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小。

  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因为在交点上两条无差异曲线代表了相同的效用,与第二个特征相矛盾。

  第四,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这是由边际替代率递减所决定的。

第七章厂商均衡理论

  重点掌握:

1.四种市场结构的特征(自测练习137第1题)

根据行业的市场集中程度、行业的进入限制和产品差别,可以把市场结构分为四种类型。

  

(1)完全竞争是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形成这种市场的条件是企业数量多,而且每家企业规模都小。

价格由整个市场的供求决定,每家企业不能通过改变自己的产量而影响市场价格。

  

(2)垄断竞争是既有垄断又有竞争,垄断与竞争相结合的市场。

这种市场与完全竞争的相同之处是市场集中率低,而且无进入限制。

但关键差别是完全竞争产品无差别,而垄断竞争产品有差别。

企业规模小和进入无限制也保证了这个市场上竞争的存在。

  (3)寡头是只有几家大企业的市场,形成这种市场的关键是规模经济。

在这种市场上,大企业集中程度高,对市场控制力强,可以通过变动产量影响价格。

而且,由于每家企业规模大,其他企业就难以进入。

由于不是一家垄断,所以在几家寡头之间仍存在激烈竞争。

  (4)垄断是只有一家企业控制整个市场的供给。

形成垄断的关键条件是进入限制,这种限制可以来自自然原因,也可以来自立法。

此外,垄断的另一个条件是没有相近的替代品,如果有替代品,则有替代品与之竞争。

2.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与长期均衡

在短期内,企业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因此,从整个行业来看,有可能出现供给小于需求或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

如果供给小于需求,则价格高,存在超额利润;如果供给大于需求,则价格低,则存在亏损。

在短期中,均衡的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这就是说,个别企业是从自己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来决定产量的,而在MR=MC时就实现了这一原则。

  在长期中,各个企业都可以根据市场价格来充分调整产量,也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该行业。

企业在长期中要作出两个决策:

生产多少,以及退出还是进入这一行业。

各个企业的这种决策会影响整个行业的供给,从而影响市场价格。

具体来说,当供给小于需求,价格高时,各企业会扩大生产,其他企业也会涌入该行业,从而整个行业供给增加,价格水平下降。

当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低时,各企业会减少生产,有些企业会退出该行业,从而整个行业供给减少,价格水平上升。

最终价格水平会达到使各个企业既无超额利润又无亏损的状态。

这时,整个行业的供求均衡,各个企业的产量也不再调整,于是就实现了长期均衡。

长期均衡的条件是:

MR=AR=MC=AC。

3.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自测练习137第1题)

(1)市场结构是指市场的垄断与竞争程度。

  

(2)各个市场的竞争与垄断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市场结构,根据三个标准来划分市场结构。

  第一,行业的市场集中程度。

市场集中程度指大企业在市场上的控制程度,用市场占有额来表示。

一般用四家集中率、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英文简称为HHI)两个标准来判断一个市场的集中程度。

  第二,行业的进入限制。

进入限制来自自然原因和立法原因。

自然原因指资源控制与规模经济。

如果某个企业控制了某个行业的关键资源,其他企业得不到这种资源,就无法进入该行业。

立法原因是法律限制进入某些行业,这种立法限制主要采取三种形式。

一是特许经营,二是许可证制度,三是专利制。

  第三,产品差别。

产品差别是同一种产品在质量、牌号、形式、包装等方面的差别。

产品差别引起垄断,产品差别越大,垄断程度越高。

  (3)根据以上三个标准,市场可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和垄断四种。

第九章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1.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自测练习167)

(1)市场失灵指在有些情况下仅仅依靠价格调节并不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

  

(2)公共物品是集体消费的物品,它的特征是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这种特征决定了人们不用购买仍然可以消费,这样公共物品就没有交易,没有市场价格,生产者不愿意生产。

如果仅仅依靠市场调节,由于公共物品没有交易和相应的交易价格,就没人生产,或生产远远不足。

但公共物品是一个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这样,市场调节就无法提供足够的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的供小于求是资源配置失误,这种失误是由于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引起的,这就是市场失灵。

2.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外部性又称外部效应,指某种经济活动给与这项活动无关的主体带来的影响,这就是说,这些活动会产生一些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承担的成本(称为负外部性),或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获得的利益(称为正外部性)。

  在有负外部性时,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私人边际成本,但私人边际利益与社会边际利益仍然相同,所以,当私人边际成本=私人边际利益时,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社会边际利益。

这时,从私人角度看,市场调节是有利的,但从社会角度看,不是资源配置最优。

这就是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

  当有正外部性时,一项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相等,但社会边际利益(包括给第三方带来的好处)大于私人边际利益,这同样是,市场调节从私人来看资源配置最优,但从社会来看并不是资源配置最优,同样是市场失灵。

  无论是正负外部性都会引起市场失灵。

3.垄断与市场失灵

垄断是对市场的控制。

如果是生产者垄断,即一般所说的垄断,或卖方垄断。

如果是购买者垄断,就称为买方垄断。

这两种垄断都会引起市场失灵。

在竞争情况下,价格由供求决定,当价格调节使供求相等时,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表示的社会福利达到最大,表明价格调节实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当有垄断时,垄断者利用对市场的控制把价格提高到均衡价格以上,这就引起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损失,从而资源配置没有实现最优。

这就是垄断引起的资源配置没有实现,即市场失灵。

第十章宏观经济学概论

重点掌握: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在理解这一定义时,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国在本国领土内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值,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以前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最终产品的总值,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中间产品产值,以避免重复计算。

最终产品是最后供人们使用的产品,中间产品是在以后的生产阶段中作为投入的产品。

  第四,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产品,而且包括无形的产品──劳务,即要把旅游、服务、卫生、教育等行业提供的劳务,按其所获得的报酬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中。

  第五,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这就是要按这些产品的现期价格来计算。

2.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自测练习182第2、3题)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有不同的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其中主要有支出法、收入法,以及部门法。

这里简单介绍如何用支出法和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1)支出法又称产品流动法、产品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

这种方法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即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加在一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的流动量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按支出法计算GDP时包括以下项目:

个人消费支出(耐用品、非耐用品、住房租金、其他劳务)、私人国内总投资(厂房、设备、居民住房、企业存货净变动额)、政府购买支出(联邦政府支出、州与地方政府支出)、净出口(出口-进口)。

  

(2)收入法又称要素支付法,或要素收入法。

这种方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

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所得到的利润相加,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按收入法计算GDP时包括以下项目:

工资和其他补助、净利息、租金收入、利润、公司利润(红利、未分配利润)、非公司利润(合营企业、农民)、企业税(间接税、公司税)、资本折旧、误差调整。

  计算步骤:

  步骤1:

明确题目的要求,是用哪一种方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步骤2:

明确支出法和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包括的项目。

  步骤3:

根据计算公式,计算出相应的结果。

  例题:

根据如下数据资料,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分步解析:

  步骤1:

明确题目的要求是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步骤2:

根据支出法的定义:

  GDP=个人消费支出(C)+私人国内总投资(I)+政府购买支出(G)+净出口。

  其中:

个人消费支出包括耐用品、非耐用品、住房租金、其他劳务;私人国内总投资包括厂房、设备、居民住房、企业存货净变动额;政府购买支出包括联邦政府支出、州与地方政府支出;净出口=出口-进口。

  步骤3:

将题目提供的数据代入公式:

  GDP=(318.4+858.3+1165.7)+(426.0+154.4+56.8)+(748.0)+(363.7-429.9)=2342.4+637.2+748.0-66.2=3661.4(亿元)。

 

第十一章长期中的宏观经济

1.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1)制度是一种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的行为规则。

制度决定人们的经济与其他行为,也决定一国的经济增长。

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经济增长的前提。

  

(2)资源。

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产量是用各种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

各种生产要素是资源,因此,增长的源泉是资源的增加。

资源包括劳动与资本。

劳动指劳动力的增加,劳动力的增加又可以分为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

资本的概念分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

物质资本又称有形资本,是指设备、厂房、存货等的存量。

人力资本又称无形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投资,如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健康状况等。

经济增长中必然有资本的增加。

  (3)技术。

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上,即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产品。

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技术进步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展。

2.哈罗德—多马模型(自测练习199第1题和201第3题)

哈罗德模型是在假设技术不变的前提下研究资本增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其基本公式是:

G=S/C。

在上式中,G代表国民收入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

S代表储蓄率,即储蓄量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C代表资本-产量比率,即生产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资本量。

根据这一模型的假设,资本与劳动的配合比率是不变的,从而资本-产量比率也是不变的。

这样,经济增长率实际就取决于储蓄率。

  

第十三章   短期中的宏观经济与总需求分析

  重点掌握  

  1.乘数原理(侧重计算题型)(自测练习229第3,4题)

  

(1)乘数是指自发总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倍数,或者说是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量的自发总支出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2)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引起这种增加的自发总支出之比就是乘数。

如果以a代表乘数,则有:

该公式表明了,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就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乘数就越小。

这是因为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增加的收入就有更多的部分用于消费,从而使总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得更多。

  (3)乘数发生作用是需要有一定条件的。

只有在社会上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时,总支出的增加才会使各种资源得到利用,产生乘数作用。

如果社会上各种资源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或者某些关键部门(如能源,原料或交通)存在着制约其他资源利用的“瓶颈状态”,乘数也无法发挥作用。

此外,乘数的作用是双重的,即当自发总支出增加时,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要大于最初自发总支出的增加;当自发总支出减少时,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减少也要大于最初自发总支出的减少。

例题:

社会原收入水平为1000亿元,消费为800亿元;当年收入增加至1200亿元时,消费增加至900亿元,请根据以上数据计算:

平均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

当自发支出增加50亿元时,国内生产总值会增加多少?

  分步解析:

  步骤1:

已知Y1=1000,C1=800,Y2=1200,C2=900,△AE=50。

  步骤2:

确定计算公式:

  平均消费倾向:

APC=C/Y;

  边际消费倾:

MPC=△C/△Y;

  平均储蓄倾向APS=S/Y;  

  边际储蓄倾向:

MPS=△S/△Y;

  乘数:

  步骤3:

计算平均消费倾向:

APC=C/Y=800/1000=0.8。

  步骤4:

计算平均储蓄倾向:

APS=S/Y=(1000-800)/1000=0.2或者APS=1-APC=1-0.8=0.2。

  步骤5:

计算边际消费倾向:

MPC=△C/△Y=(900-800)/(1200-1000)=0.5。

  步骤6:

计算边际储蓄倾向:

MPS=△S/△Y=(300-200)/(1200-1000)=0.5或MPS=1-MPC=1-0.5=0.5。

  步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