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泉市概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93718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阳泉市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山西省阳泉市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山西省阳泉市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山西省阳泉市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山西省阳泉市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阳泉市概况.docx

《山西省阳泉市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阳泉市概况.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阳泉市概况.docx

山西省阳泉市概况

山西省阳泉市概况

  阳泉市位于山西省东部,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是晋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现辖平定、盂县两县及城、矿、郊三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面积4570平方公里,2006年末人口131万人。

  自然地理阳泉位于北纬37°47′-38°40′,东经113°00'--114°10′之间,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7℃--10.8℃,年平均降水量为543.5--560.9毫米,年平均风速1.7--2.1米/秒,境内大部分地区在海拔700米以上。

境内主要河流有滹沱河、桃河、温河、南川河等海河水系,地下多为泉水,可开采量为1.04亿立方米/年。

  资源阳泉具有丰富的资源。

阳泉物华天宝,是全国重要的矿产集中区,境内矿藏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素有“煤铁之乡”之誉。

已探明的矿藏多达52种,尤以无烟煤、硫铁矿、铝矾土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而著称于世,是我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之一、全国三大铝矾土生产基地之一和五大硫铁矿生产基地之一。

境内含煤面积1051平方公里,煤炭地质储量102亿吨,硫铁矿4500万吨,铝矾土1.18亿吨。

另外,陶瓷原料储量也相当丰富,高岭土、塑性粘土、硬质粘土的储量为17740.9万吨;长石储量为4317万吨;石英储量为4320万吨;透辉石储量为5亿吨。

  区位阳泉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阳泉扼晋冀两省之要冲,虎踞太行,雄视华北,处于中西部结合的位置,既是沿海经济带向内地扩散技术、产品的必由之路,也是中西部经济区向沿海经济带输送物资、产品的必经之路,具有承东接西、双向支撑的战略地位;阳泉西邻太原,东靠石家庄,一重一轻两大城市对阳泉经济互补性极强。

  经济阳泉具有坚实的经济发展基础。

阳泉是山西煤炭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多年来也是国家投资的重点地区。

改革开放政策给阳泉经济注入活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06年,全市共完成生产总值232.13亿元,财政收入45亿元。

经过60年的建设,逐步形成煤炭、电力工业为支柱,冶金、机械、化工、新型材料为主导产业、门类较为齐全的经济体系,产品多达2400余种,具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和比较雄厚的技术力量。

2006年,全市煤炭产量5918万吨,发电量147.57亿千瓦时,电解铝10.27万吨,耐火材料48.31万吨,磁性材料达4000吨,碳素材料15.24万吨,粉末冶金2.43万吨,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和加工空间。

  交通阳泉西连山西省会太原市,东接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北邻佛教圣地五台山,南与大寨相邻。

位于山西省会太原市、河北省会石家庄市的中点,相距分别约为110公里,距首都北京390公里,距天津港550公里。

铁路公路密度已居全省前列。

石太电气化铁路,阳涉、阳盂铁路在此交汇,神黄铁路途经本市,建设中的我国第一条石太高速客运专线2008年通车。

阳泉市成为连接京、津、唐、豫、冀、晋的铁路枢纽。

公路四通八达,307国道、207国道及石(家庄)太(原)高速公路横贯全市,西到太原、东去石家庄仅用1小时,去北京约4小时。

空中交通也十分便利,距太原和石家庄机场均为100公里。

  供电阳泉市境内发电总装机容量为240万千瓦,电力网架完善。

  供水阳泉市水资源储量丰富,总量为14.8亿m3。

东部娘子关泉域是我市工业和居民用水主要水源。

当前,阳泉市日供水能力为26万立方米/日,实际需求量约为10万立方米/日,尚有15万立方米/日富余量。

另外,阳泉市建有8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一座。

境内北部有滹沱河、龙华河流经我市,做为第二水源有待开发,平定、盂县、娘子关镇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之中,水资源供应可以满足我市不断增长的城市建设和工业项目建设需求。

  供气阳泉市兴建了以矿井瓦斯为主要气源的大型煤气工程,全市有7.76万户居民,100多个单位用上了煤气。

利用亚行贷款建设的日供气27.19万立方米的城镇燃气利用工程业已完工,城市用气普及率达85%。

  供热阳泉市利用河坡电厂、阳泉电厂、三矿热电厂为热源点的全市热电联供已完成三期工程,集中供热热化率达80%。

  旅游阳泉的旅游资源颇为丰富。

境内有驰名中外的万里长城第九关、唐代平阳公主驻守的娘子关,有风景如画的千古绝唱春秋时期赵氏孤儿藏身之处——藏山旅游景区,有历代文人学者隐居治学的冠山书院,有近代著名女作家石评梅的故居,有比八达岭长城早150年建成的中山国古长城,有水温达80度、医疗保健效果神奇的梁家寨温泉,还有以百团大战纪念建筑群体为主的狮脑山森林公园。

  优惠政策为全面落实山西省对外开放会议精神,阳泉市委市政府制定发布了《中共阳泉市委、阳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定》,出台了《阳泉市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实施办法》,推行政务公示制、首办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一审一核制、告知承诺制,为投资者创造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保障了外来投资客商在阳泉投资、发展的一切合法权益。

  阳泉具有丰富的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坚实的经济发展基础、优越的投资环境,这些决定了同阳泉合作的广阔的发展前景。

阳泉将坚持“战略让利,近失远得”的方针,一如既往地执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同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朋友进行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

阳泉是一片热土,是投资者的乐园。

热情好客的阳泉人民,诚邀海内外有识之士到阳泉考察、投资、兴办实业,精诚合作,共同发展。

经济基础

字体:

[大中小] 

日期:

2008-10-14

浏览次数:

2489

来源: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阳泉市第一、二、三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04年全市共完成生产总值150.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周比增长15.0%,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了2个百分点。

增长速度分别比全国和全省平均增长水平高5.5个和0.9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1亿元,增长1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4.21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2.92亿元,增长13.1%。

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27.5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4.38%,高出同期经济增长率19.38个百分点,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

  工业经济基础雄厚

  阳泉的工业现已形成以煤炭、电力、化工工业为主体,冶金、机械电子、建材、轻纺、食品等行业全面发展的工业体系。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

2004年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共完成工业增加值71.2亿元,比上年增长19.8%。

其中: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5.7亿元,增长22.7%;集体企业7.1亿元,增长5.5%;股份制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分别增长4.5%和22.0%。

分行业看,重工业发展明显好于轻工业。

其中:

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1亿元,比上年下降17.6%;重工业完成70.1亿元,增长21.0%。

  产销衔接良好。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64.0亿元,比上年增长29.3%;产品销售率达到97.6%,比上年低0.5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发展基本平衡。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列入市考核的30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有20种比上年增长,占66.7%。

其中增幅较高的有:

原煤增长20.8%;洗煤增长12.5%;水泥增长14.9%;铝锭增长19.6%;耐火材料增长37.4%;碳素材料增长35.0%;阀门增长69.5%。

降幅较大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

焦炭下降15.0%;电石下降13.6%;烧碱下降8.1%;生铁下降75.8%;服装下降76.6%。

  工业整体效益明显改善。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8.5亿元,比上年增长45.0%;实现利税22.6亿元,增长30.1%;实现利润8.1亿元,比上年增加1.1亿元;亏损企业57个,亏损面为31.3%,亏损企业亏损额0.8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产成品资金占用和应收账款净额略有上升。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阳泉市约有70万农业人口,7.57万耕地。

农村资源以种植业为主,主要有玉米、谷子、高粱、小麦、豆类等粮食作物和花生、芝麻、葵花等油料作物以及蔬菜和瓜果类作物。

   农业生产大幅增长,种植业结构有所调整。

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核定,2004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2.19万吨,比上年增产6.9万吨,增长45.1%,是1993年以来的最好收成年。

其中,夏粮产量0.24万吨,下降23.2%;秋粮产量21.95万吨,增长46.5%。

主要经济作物中,蔬菜产量7.64万吨,下降25.6%;油料产量0.06万吨,下降74.6%;水果产量1.05万吨,增长15.3%。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2004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认真贯彻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深化财税改革,继续加强财政管理和税收征管,使财政收入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27.5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4.38%,高出同期经济增长率19.38个百分点,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3亿元,增长34.29%。

在收入高速增长的基础上,按照“一保吃饭,二保建设”的方针,合理安排各项支出,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全年一般预算支出15.9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26.67%。

其中,生产建设性支出执行2.8亿元,增长114.03%;各项行政事业费支出执行12.3亿元,增长16.55%。

金融形势基本平稳

   金融对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2004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9.8亿元,比年初增加52.4亿元,增长29.5%。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8.5亿元,增长22.0%;各项贷款余额128.2亿元,比年初增加16.6亿元,增长14.9%:

其中,短期贷款发展快于中长期贷款。

短期贷款余额78.6亿元,比年初增加11.2亿元,增长16.6%;中长期贷款余额42.1亿元,增长39.9%。

全年累计现金收入554.5亿元,比上年增长46.2%;现金支出550.4亿元,增长42.8%;收支相抵,净回笼现金4.1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

全年保费收入52639万元,比上年增长27.5%。

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7120.5万元,增长59.5%;人身险保费收入35518.5万元,增长16.3%。

全年赔付金额13911.8万元,增长58.5%,其中财产险赔付7670.9万元,增长33.8%;人身险给付金额6240.9万元,增长1.08倍。

解读2010年山西阳泉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1年01月30日19:

29 来源:

山西统计信息网 编辑:

聚焦山西 [字体.大.中.小] [打印]

  【中国网聚焦山西】综合编辑:

"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2%,总量比'十五'末翻一番多;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28.3%,总量比'十五'末增长1.7倍,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3.1%,总量比'十五'末翻两番多…………"这一系列数据显示出过去的2010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经济发展取得的可喜成效,从而使"十一五"各项经济指标实现了完美"收官"。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生产总值:

2010年共完成429.4亿元,同比增长14.2%,比上年增速提高7.1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6亿元,同比增长5.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55.3亿元,同比增长1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7.5亿元,同比增长10.5%。

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5%、59.5%和39%。

与"十五"期末相比,生产总值增长1.14倍,五年共增长62.0%,平均每年增长10.1%。

  2010年预计人均生产总值31800元/人,比"十五"期末的15812元/人,增长101.1%,平均每年增长15.0%。

  

(二)财政总收入:

2010年完成100.16亿元,同比增长28.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7.69亿元,同比增长26.6%。

与"十五"期末的37.1亿元相比增长1.7倍,平均每年增长22.0%。

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7.6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1.9倍,平均每年增长23.8%。

  (三)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

全年实际完成226.8亿元,同比增长23.0%。

与"十五"期末的99.4亿元相比增长1.28倍,五年共增长73.0%,平均每年增长11.6%。

  (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010年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298.4亿元,同比增长23.1%,与"十五"期末的65亿元相比增长3.5倍,平均每年增长35.3%。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10年完成160.5亿元,同比增长18.3%。

与"十五"期末的70.3亿元相比增长1.28倍,平均每年增长17.9%。

  (六)海关进出口总额:

2010年完成29145万美元,同比增长211.5%。

与"十五"期末的7872万美元增长2.7倍,平均每年增长29.9%。

  (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2010年达到17083元,同比增长20.0%,与"十五"期末的8992元增长90.0%,平均每年增长13.7%。

  (八)农民人均纯收入:

2010年达到6560元,同比增长13.1%,与"十五"期末的3748元,增长75.0%,平均每年增长11.8%。

  (九)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2010我市全年涨幅在2.8%,控制在了预期目标之内。

  (十)城镇化率:

2010年预计达到60.2%左右,比"十五"期末提高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呈现六大"亮点"

  "十一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整体运行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运行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基本上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或超额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具体看主要有以下六个"亮点":

  "亮点"一:

生产总值翻了一番

  "十一五"末年,全市经济运行在金融危机之后得到了全面恢复并保持了较快增长,农业生产在旱情严重的形势下还保持了良好的收成和收益,工业经济在煤炭市场持续旺盛和主导产品价格上扬的带动下达到17%以上的增速,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等服务业均呈现出12%以上的较高增速,在此拉动下,全年生产总值增幅达到14.2%,成为"十一五"时期增幅最高的一年,总量突破400亿元,比"十五"末年的200亿元翻了一番多。

  "亮点"二:

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大关

  2010年,全市的煤炭资源整合刚刚完成、但新的煤炭企业运行生产能力尚不达产,在此情形下,我市继续把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资源性产业循环化作为推动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工作切入点,着力打造煤-电、煤-电-铝-材等循环经济产业链,随着全市经济持续"回暖",有色、化工等行业陆续达产达效,这一切为财政收入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年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其中,国税系统完成53.2亿元,增收8.2亿元,比国税增收历史"峰值"2008年多1.7亿元;地税系统完成40.3亿元,增收12.7万元,比地税增收历史"峰值"2007年多6.2亿元;财政非税收入完成7.6亿元,增收2.1亿元,比财政非税收入增收历史"峰值"2007年多0.3亿元,财政总收入在"十一五"期间逐步迈上了新的台阶。

  "亮点"三:

工业生产和效益同步增长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26.8亿元,同比增长23.0%,全市共完成销售产值518.1亿元,同比增长40.1%,产品生产和销售实现同步发展。

  与上年相比,企业经济效益继续得到提高,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2.3亿元,同比增长42.7%,比"十五"末的217.2亿元增长2.6倍,年均增长29.2%;实现利税110亿元,同比增长30.4%,比"十五"末的30.1亿元增长2.65倍,年均增长29.6%;其中,实现利润46.1亿元,同比增长47.2%,比"十五"末的9.6亿元增长3.8倍,年均增长36.9%;;实现税金63.9亿元,同比增长20.5%,比"十五"末的20.5亿元增长2.1倍,年均增长25.5%。

  "亮点"四:

固定资产投资再上新台阶

  进入"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积极开展"三城同创"工作,进一步加大基础工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在省重点工程项目和市"百项工程"等投资项目稳步增长的带动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

2010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300亿元,同比增长23.1%。

其中:

城镇项目投资完成227.7亿元,同比增长20.6%;房地产投资完成43.3亿元,同比增长35.5%;农村非农户投资完成27.4亿元,同比增长26.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5.4亿元,同比增长67.1%;第二产业投资130.4亿元,同比增长33.8%,其中工业投资130亿元,同比增长33.5%;第三产业投资152.6亿元,同比增长12.3%。

整个"十一五"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达到913亿元,比"十五"时期的203亿元增长了3.5倍,投资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拉动了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亮点"五: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

  随着全市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致使城乡居民收入有了新的提高。

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083元,比上年增长20.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60元,比上年增长13.1%,"十一五"期间,两个反映全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标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2.7%和11.8%。

  "亮点"六:

消费升温与储蓄增加实现同步

  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的显著提高,使整个全市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消费品市场继续呈现出稳中有升态势。

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60.5亿元,同比增长18.3%。

分销售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为137.6亿元,同比增长17.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为22.8亿元,同比增长22.2%。

乡村增速比城镇高出4.5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的消费品零售额保持了近18%的年均增幅。

  20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877.2亿元,比"十五"末的305.3亿元增长%;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459亿元,比"十五"末的194.9亿元增长187%;各项贷款余额369.1亿元,比"十五"末的148.1亿元增长136%;。

2010年全年,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为1138.06亿元,"十五"末的651.6亿元增长74.7%;各项现金支出1160.8亿元,"十五"末的645.3亿元增长79.9%。

  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辩证分析,"十一五"全市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虽然保持了良好的态势,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三大产业结构优化缓慢

  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5:

59.5:

39.0;"十五"末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8:

57.6:

40.5;经过五年的发展,我市的三次产业比重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和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了1.5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比重仍然维持了一个较高水平。

"十一五"时期,第一产业比重一直呈现下降的态势,虽然第三产业比重在2009年上升到41.%,但这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对我市第二产业影响较大而造成的二产萎缩所致,如果剔除这个因素的影响,三产的比重仍然处在40%上下。

由此可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仍是当务之急。

  

(二)工业增长动力不足,新的经济增长点偏少

  近年来受煤炭市场向好的拉动,我市工业经济中依然是以煤炭行业的发展和拉动为主,2010年煤炭行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8.4%,比"十五"末年的65%又大幅提高了13各百分点,而其他一些行业发展较慢。

尤其是近年来我市没有较大的非煤新建企业上马,造成全市工业经济缺乏外延式增长动力。

所以,整体工业生产增长显得比较"被动",虽然通过市场培育和各级政府重点支持,又有一些项目陆续达产,对扩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拉动工业快速增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新的增长点还仍显不够充分,后续发展能力有待再进一步加强。

  (三)投资结构不合理,新投产项目中高耗能行业比重大

  2010年,在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中,三次产业投资比重分别为5.2:

43.7:

51.1;与"十五"末的1.3:

51.7:

47.0相比,第二产业的比重出现明显回落,第三产业投资上升明显,显示出全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势头良好,但工业等主导产业投资有所减弱,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全市近年来"压小上大"、淘汰落后产能、不断进行资源整合,增速加快有其合理性,但是部分重点监控行业尤其是高载能、高耗能产业投资的较快增长,将进一步加剧全市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压力,随着这些建设项目的陆续投产,必然加大今后一个时期完成节能降耗任务的难度。

2010年,全市工业项目完成投资中,煤炭、化工、建材、冶金、电力五大高耗能行业完成投资所占比重高达90%以上;所有高耗能行业都比上年有不同程度增长,这种态势明显对今后一个时期完成节能降耗任务带来新的压力。

  (四)工业品价格和消费品价格涨幅较高,不利于工业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的改善

  "十一五"时期,工业原材料价格仍上涨过快,特别是煤炭价格的上涨增加了电力、冶金等行业的生产成本。

受多数产品市场价格上升的影响,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一直维持在较高价位,大部分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连续上涨,是当前非煤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对非煤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较大,导致非煤企业生产成本大大提高,产品的盈利空间受到挤压。

2010年虽然全市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以内,但已经呈现出逐月走高的态势。

其中11月份和12月当月消费价格指数达104.4%和104.3%,这无疑已对城乡居民生活尤其是部分低收入家庭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应引起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控制。

  (五)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节能形势严峻

  "十一五"时期,我市的经济结构继续呈现重型化趋势,二产比重为59.5%,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煤炭、炼焦、化工、建材、黑色、有色、电力七大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90%,能耗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比重为96%左右,而且高耗能行业的发展速度还有进一步增长的可能性。

由于能源消费量与工业生产增速紧密相关,所以高耗能行业增加值的高速增长,必定会引起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高速增长,从而直接影响到全市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虽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效益的代价使"十一五"节能目标能顺利完成,但今后必须加快、加大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和力度。

  四、对做好今后经济工作的建议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全面实现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2011年又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因此,做好今年乃至"十二五"的经济工作意义重大,需要全市上下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做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一)正确处理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接替和升级

  当今的市场经济形势瞬息万变,这就需要我们及时采取灵活的应变策略及措施,深入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和产业间的相互关系,做好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资源的重组和整合,这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要对各产业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细化研究,考察相互间的影响力和感应度,选择合理的产业对策尤为重要。

要充分认识到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比高速增长更加重要,坚决克服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坚持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要正确处理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这是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实现老工业基地再次腾飞的关键。

要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要求,对能耗高、污染大、资源约束力强的生产能力进行调控,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保持总量和结构平衡,走出一条企业和资源生态环境协调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