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90011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1.“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

”材料反映了

A.商业发展促进艺术进步

B.人口迁徙导致文字形成

C.商朝开始方有考古发现

D.商有专制已为考古证明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可以得出,所述为商业发展有利于艺术的进步,A符合题意;B与材料主旨不符;CD说法均与史实不符。

点睛:

本题考查了商业发展的影响的相关内容,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的理解。

2.《水浒传》中凡涉及打点官差狱头、收买人心等都离不开银子;据史料记载,宋初全国白银总产量维持在20多万两的年产水平,当时每年全国财政收人有数千万贯,换算成白银达数千万两甚至,上亿两,GDP更是这个数字的数倍。

据此可知

A.白银在北宋已是主要货币

B.文学作品没有史料价值

C.北宋并没有出现财政危机

D.明朝可能广泛流通白银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是在明朝,A不正确;B说法过于绝对;C与史实不符,北宋中后期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水浒传》是明代施耐庵所著,从材料内容可以得出明代可能广泛流通白银,D符合题意。

3.汉唐以来,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经常呈现由北到南的格局,而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开创了由东向西大移民的先例。

上述材料表明

A.古代后期经济重心有西移之势

B.经济格局影响人口分布

C.清前期四川比湖南广东更稳定

D.集权制度决定移民走向

【答案】B

【解析】材料“大规模移民经常呈现由北到南的格局”现象的出现在于江南经济的开发;“湖广填四川”也是由于长期的战乱导致四川残破不堪,为了利用四川“千里沃野”的自然条件,恢复和发展经济,清廷实行了一系列招民垦荒、鼓励湖广人入川开垦和发展生产的措施,由此可以得出,人口的分布受经济发展格局的影响,B符合题意;A与史实不符;C与材料主旨无关;D说法不正确。

4.下表为明清两代进士家庭出身情况统计表。

相对于明代,清代

区分

前三代无任何功名者

前三代有生员功名者

前三代有高于生员功名者

明代进士总数

47.5%

2.3%

50.20%

清代进士总数

19.1%

18.1%

62.8%

 

A.血缘关系是士人晋升上流阶层主要阶梯

B.累世公卿局面逐渐形成

C.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助力

D.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客观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科举制考试录取并不是依据血缘关系,故A项错误;前三代有生员功名或高于生员功名者并不能说明累世公卿局面逐渐形成,故B项错误;材料中前三代有生员功名或高于生员功名者中进士的比例较大,说明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助力,故C项正确;材料数据无法说明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客观,故D项错误。

故选C。

5.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读图可知1843-1952年英国制造品对华贸易

1838—19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

A.扭转了对华贸易逆差

B.并未真正完全打开中国市场

C.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

D.造成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答案】B

..................

6.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学者对1946-1949年国共之间的战争定性为“人民解放战争”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不过,近些年来也有学者开始以“内战”一词来概括这场战争。

对这一变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A.前者强调了战争的性质,后者强调了战争的结果

B.前者受革命史观的影响,后者受社会史观的影响

C.前者只强调了战争的一方,后者则强调了战争的双方

D.前者是对历史的价值评价,后者是对历史的客观评价

【答案】D

【解析】历史价值是指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1946—1949年国共两党的战争,是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战争,用“人民解放战争”来进行概括是对历史的价值评价,而从历史的客观评价来看,这场战争是国共两党的内战,故D项正确;ABC说法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点睛:

本题考查了史学研究的相关内容,解题时要求学生结合选项和材料加以作答。

7.下表反映了建国后某时期连续4年的经济建设情况,为此我国政府

年份

粮食产量(万吨)

国家职工人数(万人)

国家财政收支(亿元)

第1年

19505

2451

+6.0

第2年

20000

4532

-21.8

第3年

17000

4561

-65.8

第4年

14350

5044

-81.8

 

A.调整城镇人口总量

B.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C.优先发展农村经济

D.调整农村土地所有制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以得出,该时期农业发展落后,城镇人口急剧上升,国家财政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应该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为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我国政府采取了调整城镇人口数量的举措,A符合题意;B与题干所述无关;C与史实不符;八字方针没有改变农村土地所有制,D不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依据表中数据的变化,得出所处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

8.邓小平指出: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这段话揭示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带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影响是

A.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B.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C.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D.促进了中共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全党和全国人民从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

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为进一步拨乱反正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准备了思想条件和基础。

所以真理标准的讨论带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影响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本题选C。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伟大的转折·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9.在古希腊人心目中,酒神狄奥尼索斯象征着协调融合和统一。

梭伦改革前后,酒神的形象大量地出现在瓶画等艺术作品上。

在雅典民主政体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城邦对狄奥尼索斯崇拜活动进行了细致的管理。

这一现象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形成过程的突出特点是

A.以宗教活动为纽带

B.建立在不断妥协的基础之上

C.以文化认同为基础

D.通过城邦的公共活动来促进

【答案】C

【解析】由材料“酒神狄奥尼索斯象征着协调、融合和统一”“酒神的形象大量地出现在瓶画等艺术作品上”“城邦对狄奥尼索斯崇拜活动进行了细致的管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形成过程中注重以文化认同为基础,C正确;材料所述并非是宗教画,A不正确;B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公共活动的相关信息,D不正确。

10.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国下院出现了“党鞭”。

这一职位的设置是为了加强政党内部沟通和纪律监督,以适应议会斗争。

但凡重大问题,特别是两党分歧严重时,表决前各党党鞭都会通报党的立场,并要求本党议员按照党的指示投票。

“党鞭”在英国的出现

A.加强了内阁的政治影响

B.改变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C.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D.消除了两党之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党鞭”是政党纪律主管,其功能是为了确保议员出席并按照政党立场行事;在英国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上台组阁,而“党鞭”一般是议会中的代表政党的领袖,故“党鞭”在英国的出现加强了内阁的政治影响,故A项正确。

“党鞭”的出现属于代议制发展的体现,没有改变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排除B。

“党鞭”的出现属于代议制发展的体现,应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排除C。

D项说法错误,两党之间的矛盾可以调和,但无法消除,排除。

11.下图寓意是

A.西方遭到经济危机的破坏

B.苏联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

C.经济领域的冷战对峙状态

D.资本主义国家向苏联学习

【答案】B

【解析】漫画表达的是美国起初认为苏联开展一五计划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后来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图中重工业建设),给美国以冲击(下图美国人的沮丧),B正确;漫画体现的是苏联经济建设成就,不是经济危机的体现,A错误;美苏经济领域对峙是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的对峙,C错误;漫画显示美国对苏联经济建设由不相信到震惊,没有体现学习,D错误。

点睛:

历史漫画题答题技巧

第一步:

读题干,把握设问中心。

第二步:

读全读细,获取全部有效信息。

(包括设问、提示语、图名、图例、图文等)

第三步:

仔细甄别,准确作答。

把获取的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逐一对选项进行筛选。

12.戴维·罗特科普夫在《外交季刊》上宣称:

“如果世界向统一语言方向发展,那么这种语言就应该是英语。

”二战后,美国对亚、非、拉美新兴独立国家的观念始终没有根本改变,极力把其社会模式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

材料旨在说明

A.民族国家要极力抵制英语

B.文化扩张是霸权主义的主要表现

C.经济全球化模糊文化界线

D.新兴独立国家应该保持文化自信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如果世界向统一语言方向发展,那么这种语言就应该是英语”可以得出,其强调的是美国文化不具有世界性,各民族应该保持文化自信,D符合题意;A与材料所述相反;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C与材料无关。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飲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

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頒布者,不能見诸施行。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解散之时,即令国民重行选举新议员,其被解散之旧员,即与齐民无异,倘有抗违,量其情节以相当之法律处治。

五、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

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襾大臣輔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七、宣战、讲和、订立条约及派遣使臣与认受使臣之权。

国交之事,由君上亲裁,不付议院议决。

十、总揽司法权。

司法之权,操诸君上,审判官本由君上委任,代行司法,不以诏令随时更改者,案件关系至重,故必以已经钦定为准,免渉分岐。

十二、在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令,并得以诏令筹措必需之财用。

惟至次年会期,須交议院協议。

十三、皇室经费、应由君上制定常额,自国库提支,议院不得置议。

——《钦定宪法大纲》(节选)

材料二:

第三条,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第四条,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依本宪法规定实行之。

第五条,天皇依帝国议会之协赞,行使立法权。

第六条,天皇批准法律,命其公布及执行。

第七条,天皇召集帝国议会,其开会、闭会、停会及日本众议院之解散,皆以天皇之命行之。

第八条,天皇为保持公共之安全或避免灾厄,依紧急之需要,于帝国议会闭会期间,可发布代法律之敕令。

此敕令应于下次会期提交帝国议会,若议会不承诺时,政府应公布其将失去效力。

第十条,天皇规定行政部门之官制及文武官员之俸给,任免文武官员,但本宪法及其他法律有特殊规定者,须各依其规定。

第十二条,天皇規定陆海军之编制及常备兵额。

第十三条天皇宣战媾和及缔结各项条约。

第十四条,天皇宣告戒严。

戒严要件及效力,由法律规定之。

——《大日本帝国宪法》(节选)

(1)依据材料,比较《钦定宪法大纲》和《大日本帝国宪法》有关君主权力内容的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钦定宪法大纲》产生的背景,并分别指出两部宪法产生的影响。

【答案】

(1)相同点:

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体现一定的民主性。

不同点:

中国皇帝不受议会的制约,日本天皇受议会的制约;中国皇帝有司法权,日本天皇没有直接的司法权;中国皇帝凌驾于法律之上,日本天皇依据法律行使权力。

(2)背景: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立宪派的积极推动;西方列强的侵略要求;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日俄战争日胜俄败。

影响:

《钦定宪法大纲》导致立宪派分化,旧官僚离心,清政府空前孤立,客观上推动了辛亥革命,对后世法制产生重要影响;《大日本帝国宪法》推动了日本的民主化,使日本政治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为日本逐步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埋下隐患。

【解析】

(1)相同点,据材料“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第四条,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依本宪法规定实行之”即可得出,均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由材料内容可知,二者均有涉及民主政治相关内容,有一定的民主性。

不同点,据材料“天皇依帝国议会之协赞,行使立法权”可以得出,日本天皇受议会的制约;据材料“总揽司法权”可以得出,中国皇帝有司法权,日本天皇没有;由材料可以得出,中国规定皇帝凌驾于法律之上,日本天皇则受法律的制约。

(2)第一问,结合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的内容加以回答即可得出: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立宪派的积极推动;西方列强的侵略要求;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日俄战争日胜俄败。

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加以回答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民族认同内涵的演变

古代中国

“内诸夏而外夷狄”“以夏变夷”成为华夏中心观的主要基调。

1845年

姚莹撰写《康蝤纪行》,“翼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徐筹制夷之策”。

1858年

《天津条约》规定,英法公使进驻北京,与政府交往用平等礼节,而清廷对此大为不满,战事再次爆发。

1864年

王韬在《代上苏抚李宫保书》中称:

“和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骨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

19世纪末

1898年,康有为等人组织保国会,呼吁:

“惟有合群以教之,惟有激耻以振之。

20世纪初

时人称:

“危哉中国,各国竞争中心点也”,"建设本民族之国家,不可不排除妨害吾民族之魔力”,“欲思排外,则不得不先排满”。

1919年前后

陈独秀指出:

“‘对外发展主义’,固然是中国人现在做不到的,而且我们也不赞成这一不合理的思想,但‘民族自决主义’,我们是绝对赞成的。

1924年

孙中山认为:

“对于国外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因条约,以恢复我国国际平等地位,实现国家独立。

1935年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据彭明《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949))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论证: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和腐朽,引起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运动高涨,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社会各阶层纷纷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

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进行了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

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华及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民族意识的进一步增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0世纪30年代,日本由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联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民族主义空前高涨,抗日战争胜利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

(论证部分每条信息,

综上所述,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极大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了维护民族尊严,捍卫民族利益,实现民族自强而不断抗争、探索。

从而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在充分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对有关联的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的共同点加以提炼,找到材料之间的联系,以此立论,材料涉及到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或者寻找材料中与日本有关的两则材料,从日本的侵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方面作答,要求学生做到言之有理,史论结合。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宋中期,对外贸易失控现象较严重。

广南、福建、两浙、山东各路,违法商船,恣其所往,诸系禁物,私行买卖。

来设市舶司的密州等地违禁贸易尚未止绝。

针对这种情况,1080年(元丰三年),北宋政府颁布了“元丰市舶条”,规定:

只有广州、明州、杭州能放行外贸商船;其中杭州、明州市舶司掌管日本和高丽的贸易,其余几十个国家、地区的贸易都由广州市船司掌握;外贸商船返回时,必须先到原放行市舶司纳税贸易;两广沿海前往海南岛的船只必须事先向广州市船司申领出海凭证;市舶司最高长官改称“市舶提举”,由本路转运副使兼任,不再由地方军政长官担任。

——摘編自章深《北宋“元丰市舶条”试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元丰年间市泊管理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北宋元丰年间市舶管理改革。

【答案】

(1)特点:

以行政手段控制对外贸易;由政府垄断,禁止民间贸易;突出广州的特殊地位;市舶司独立于地方行政。

(2)简评:

打击了走私行为,规范了对外贸易的秩序,加强了政府对贸易的管理;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潮流,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解析】

(1)据材料“北宋政府颁布了‘元丰市舶条’”可以得出政府行政手段管理对外贸易;据材料“其中杭州、明州市舶司掌管日本和高丽的贸易,其余几十个国家、地区的贸易都由广州市船司掌握”可以得出官府垄断海外贸易,突出广州地位;据材料“由本路转运副使兼任,不再由地方军政长官担任”可以得出:

市舶司独立于地方行政。

(2)据材料“违法商船,恣其所往,诸系禁物,私行买卖。

来设市舶司的密州等地违禁贸易尚未止绝。

”、“外贸商船返回时,必须先到原放行市舶司纳税贸易”加以归纳,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局限即可。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请求国际联盟解决东北问题。

1932年1月,国联成立以英国人李顿爵士为团长的调查团。

1932年10月2日,《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在日内瓦、南京、东京三地同时公布。

报告书称中国抵制日货运动是“中日冲突的重要原因”。

报告书主张:

既不应该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应恢复到“九·一八”事变以前的状态,中日两国都应从中国东北撤出武装力量,东北由西方列强各国共管。

对于国联调查团的整个调查过程,李顿坦言:

“我们在中国的使馆为中国辩护,而我们在东京的使馆为日本辩护,这件事最是有趣。

——《名声扫地的李顿调查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顿调查团对东北问题态度的依据和解决办法。

国联的态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联对中国东北问题持上述态度的原因。

【答案】

(1)依据:

《九国公约》中列强在华“机会均等”原则。

办法:

中日都放弃东北,由西方列强共管。

影响:

践踏了中国的主权,纵容了日本的侵略野心,加快了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最终为害了西方大国利益。

(2)日本侵占东北损害了列强在华利益;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列强无力对日本进行强力干预;牺牲弱国的利益,推幼日本牵制苏联;一战后西方社会普遍的和平主义思潮。

(2)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得出,其强调日本撤出东北是由于日本的侵华损害了西方列强的在华利益。

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得出各国忙于应对经济危机,无暇顾及中国事务;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得出,其目的之一在于将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以及一战的影响的教训等。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蒲安臣

美国对华合作政策的代表人物。

19世纪中期蒲安臣积极参加废奴运动,参与组建了共和党。

1861年被任命为美国驻华公使。

1865年8月,蒲安臣把《万国律例》送給总理衡门“参酌援引”,使新任普鲁士公使被迫让步。

1867年清政府准备派团出使外国,蒲安臣被任命为中国首任全权使节。

1868年7月,蒲安臣代表中国与美国签订了中国近代首个对等条约《蒲安臣条约》。

美国在条约中声明不干涉中国内政。

美国则通过这一条约得到廉价的华工,解决了劳动力紧缺的问题。

此后,蒲安臣代表中国与英、法、普等国先后签订了类似条约,但俄国在会谈中竭力回避中俄领土纠纷等实质内容,令蒲安臣心情抑郁愁闷,不久病逝。

清政府为表彰其担任驻华公使时及出使期“为国家效力”,授予一品官街并发放抚恤金一万两白银。

——摘編自《中国近代史简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蒲安臣的经历反映的时代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蒲安臣的行为。

【答案】

(1)时代特点:

工业文明扩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中国开始近代化。

(2)评析:

推动了美国废奴运动的进展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有助于改善中国国际环境和国家形象;体现出个人责任感和正义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掠夺。

【解析】

(1)依据材料中蒲安臣的经历的时间和事件从世界工业文明扩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以及中国开始近代化角度思考回答。

(2)评价历史人物从积极和消极视角分析,依据材料中“使新任普鲁士公使被迫让步”“俄国在会谈中竭力回避中俄领土纠纷等实质内容,令蒲安臣心情抑郁愁闷”的信息从推动中国近代化以及体现出个人责任感和正义感等角度进行评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