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89770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影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电影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电影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电影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电影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影复习提纲.docx

《电影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影复习提纲.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影复习提纲.docx

电影复习提纲

第三节    影视摄制的分工及其职责  

一部影视作品的诞生,是许多创作人员共同努力的艺术结晶,是多种艺术形式有机融合的结果,下面简要地介绍影视摄制的分工及其职责。

 

编剧:

影视文学剧本的创作者。

一个好的影视编剧,除了拥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以及对生活有正确的认识和评判之外,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并能够熟练地掌握影视艺术的特性和基本技巧。

要繁荣影视创作,既需要有尽可能多的专业影视编剧,也需要有广大的业余编剧。

实践证明,要写出优秀的、能提供拍摄的影视剧本,编剧必须懂得一定的影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巧。

 

导演:

把影视剧本搬上银幕或荧屏的,在艺术方面的总负责人。

导演负责指导影视片的摄制工作;编写分镜头剧本;会同摄影师、美工师等决定影视片的造型处理;负责特色演员,帮助演员排演,直至一部影视作品全部摄制完成。

副导演:

导演的助手。

其主要任务是协助导演写好分镜头剧本和挑选演员。

拍摄前,负责检查现场,做好创作方面的一切准备工作。

如根据导演的意见完成演员的排练,检查演员的表演质量,以及服装、道具、化妆等方面的工作情况等等。

摄影(摄像):

指摄影师和摄像师。

他们是影片造型艺术的体现者。

一部影视作品是全体创作人员的劳动结晶,但最终都要通过摄影(摄像)师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拍摄出来。

摄影(摄像)师要根据导演的意图,确定拍摄角度,提出布光要求,指挥照明。

他和导演一起创作。

因此,摄影(摄像)师的成就往往是一部影视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

美工:

指美工师。

他负责整部影视片的美术工艺。

他同摄影师保持密切联系,使影视片的布景在形式和色彩方面,都能适应布光等诸方面的要求。

美工师还要与导演共同确定整部片子的布景、美术构成的风格。

他还需要承担绘制内景、外景,以及外景搭建物、陈设和道具设计的全部草图,并负责布景搭建和外景选择工作。

置景:

协同美工师、美工助理绘制布景制作图。

负责领班进行搭景,督促检查布景制作,以及现场临时增添或修改布景等工作。

此外,置景师还要提出用料计划,与美工共同编造预算开支等。

照明:

指照明师。

他负责运用各种光源和灯具,给影视片拍摄时布光、照明。

照明对人物的塑造、环境的渲染、气氛的烘托极为重要。

照明师还需要参与现场镜头角度与位置的确定等项工作。

作曲:

指影视作曲家。

他负责整部片子的音乐创作。

影视的音乐创作,要受到影视剧本内容与风格的制约,它紧密地为表现影视作品的主题、塑造人物、渲染情绪和烘托气氛服务。

影视音乐是一种既有独创性、又受影视片主题严格规定的乐曲创作。

录音:

指录音师。

他负责片子全部声音构成工作,对影视片的音响、对白、音乐作统一的、有机的艺术处理。

录音师还负责影视片声音的艺术和技术质量,并与导演、作曲、拟音共同审查和确定音乐和音响的构成计划。

剪辑:

指剪辑师。

他要根据分镜头剧本,把按导演意图拍摄下来的所有镜头,以及已录制的对白、音乐、音响加以组接。

剪辑是影视艺术创作的重要环节。

一个优秀剪辑师的创造性劳动,往往会使一部片子,或者片中的某场戏、某个段落,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化妆:

化妆师负责一部影视片中人物的化妆和人物的服装。

他是人物形象造型艺术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化妆的得失成败,对片子的思想、艺术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化妆师还负责主要演员的造型设计,以及演员的服饰和外表形象的特殊效果。

他还须掌握每场戏演员化妆的连接。

服装:

指服装设计师。

他依据影视片造型的总体构思,进行人物衣着服装的设计,提供具有鲜明特点和时代感的人物装束。

他需要掌握一定的服装裁剪和制作的技能,并能对新制的服装根据人物的特定情境进行生活化的处理以及各种特殊效果的艺术加工。

道具:

  指影视片道具部门的美术创造人员。

道具师根据美工师总体造型设计意图,负责设计和组织所需要的各种道具,编制道具预算等。

他要有制图能力,并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有关道具的样式,并负责监制与验收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而又难以解决的特定的道具。

场记:

场记员负责填发排戏通知单,维持拍摄现场的秩序,记录场记表,帮助导演和演员记忆。

他要细致而准确地记下场面调度,使摄制、演出有条不紊地进行。

最后,他要负责编写出完成镜头台本。

演员:

影视片中角色的扮演者。

他们是影视文学形象和导演分镜头剧本中艺术形象的直接体现者。

演员表演成功与否,是片子成败的关键。

导演选择演员是否恰当,更是片子成败的要害。

影视演员的工作条件和戏剧舞台演员是完全不同的。

后者的演出,是在观众面前连续地沉浸在他的角色之中依序表演的,而影视演员却常常在寂静的摄影棚里或喧闹的拍摄现场,对着拍摄机器的镜头,表现出某种情绪,要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影视演员的表演是间断的表演、反程序的表演、没有表演的表演。

制片主任:

  指影视片的行政管理负责人。

他负责同导演、美工等一起拟定片子的全部工作进程计划,共同批准布景、服装、道具设计的预算。

他还要参与导演选择演员,确定外景地点,负责摄制组的一切对外联系事宜和影视片有关的各种物资供应工作。

最后,制版主任还要负责影视片的成本核算,在摄制组内执行奖惩制度等。

第一章   广播影视艺术导论

 

第一节: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艺术大家庭中最年轻的成员——

一、影视是现代科技的产物

 

(一)电影

1.产生背景:

19世纪后期,欧洲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进步,促成电影艺术的诞生。

2.世界电影诞生: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巴黎卢米埃尔兄弟首次售票放映自己拍摄的《火车进站》、《拆墙》等影片。

3.中国电影诞生: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自购摄影机,拍摄由京剧名伶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中“请缨”、“舞刀”等片断。

4. 世界有声电影诞生:

1927年美国摄制并公映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

5.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1931年,明星影片公司和百代公司联合摄制的故事片《歌女红牡丹》。

洪琛编剧,张石川导演,胡蝶主演。

蜡盘配音的方式。

6.有声电影的发展:

①20世纪30年代,光学录音技术被采纳应用。

②40年代末,磁性录音技术被普遍采用到电影中。

③60年代以后,电声学及现代录音技术进一步改进,声音的清晰度和保真度达到较高水平,同期录音亦更加完善。

特别是多声道立体声环绕音响系统的出现,产生了70毫米电影六声道立体声系统的道尔贝(光学)电影立体声系统,在影院里创造出使观众身临其境的音响环境。

7.彩色电影的诞生:

《战舰波将金号》人工涂出来的颜色。

①20世纪30年代初,彩色感光材料的发明,为彩色影片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1935年,美国好莱坞影片《浮华世家》。

②50年代末60年代初,普及世界各国,色彩逐步由单纯地表现颜色到成为电影的又一个重要的艺术元素。

8.电子计算机时代的电影:

20世纪90年代,影片使用计算机合成技术。

美国三维动画片《玩具总动员》没有动用一人一笔,完全由1500多个电子计算机制作的镜头组成的。

9.科技对电影的贡献:

科技的发展,不仅为电影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技术手段和艺术语言,而且还直接影响到电影艺术各个流派的产生与发展。

①.声音进入电影,促成了戏剧化电影美学观的诞生;

②.轻便摄影机、高速感光胶片和磁带录音机的出现,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实现了“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的美学追求。

  

(二)电视

1.电视的产生:

电视与电影、广播相比,是最年轻的传播工具,却比其它艺术门类、传播媒介发展得快。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市郊的亚历山大宫,开办了世界上第一座正规的电视台,开始定期播出黑白电视节目。

法国1938年,美国和苏联1939年相继建立电视台,并定期播出电视节目。

2.彩色电视的产生:

1954年,美国正式开办了彩色电视节目,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播出彩色电视节目的国家。

苏联也于这一年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3.中国电视的诞生: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

同年6月15日,播放了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4.新型电视出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家庭录像机、有线电视、卫星直播电视,以及多功能电视、多声道立体声电视、数码电视、声像立体化电视、高清晰度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型电视产品层出不穷。

家庭录像机在70年代问世,80年代大批投入生产,如今普及到千家万户。

尤其是90年代中期家庭影碟机,即VCD机、DVD机等相继问世,使“家庭影院”逐渐成为现实。

这加快了电影与电视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进程。

5.新型电视出现的意义:

①.有线电视的出现,不但解决了电视图像、声音保真的问题,而且也极大地扩充了电视的内容。

众多的频道,满足了广大观众的收视选择。

②.卫星直播电视,改进了过去只有地面接收站才可以接收并传送电视讯号的传送方式;家庭只要拥有一个专门天线,便可以接收卫星直播节目。

6.电子时代的影视:

21世纪,电视、电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缆通信、信息高速公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视听渠道,丰富了人们的视听内容。

二、影视是综合艺术的结晶

 1.影视艺术的特征:

技术性与综合性。

是科技与艺术融合的结果。

①.技术性:

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学、物理学、化学、机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的技术成果。

影视对这些成果的不断吸收,使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与艺术语言日益丰富。

②.综合性:

影视文化本身涉及到传播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多种社会科学领域。

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应用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与艺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

影视艺术还综合了戏剧、绘画、雕塑、摄影、音乐、舞蹈、建筑等其他艺术中的多种元素。

影视本身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既是静态艺术、又是动态艺术;既是再现性艺术,又是表现性艺术。

这种集大成、综合性的美学特征,使它能够集视与听、时与空、静与动、再现与表现于一身。

这些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集体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必须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剪辑、美工、道具、服装、化妆、录音、音响等多种职能部门的艺术创作者集合在一起,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共同完成摄制任务。

2. 影视与戏剧的关系

①戏剧在编剧、导演、表演、舞美等方面形成的艺术规律,为后起的影视艺术提供了许多可贵的经验。

②出现了以梅里爱为代表的戏剧电影学派;中国最早的电影理论是“影戏理论”;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戏剧化电影美学观念。

③影视艺术不仅借用戏剧的创作题材和表演经验,还将戏剧的冲突性与情境性直接采纳进影视作品之中。

不少影视作品的编导、演员们来自戏剧舞台。

3.影视与文学的关系

 ①文学融入电影、电视,构成了故事片、电视剧和电影专题片深厚的文学底基。

影视艺术的成败取决于剧本。

  ②文学的各种体裁都对电影与电视产生过直接的影响。

诗电影如《战舰波将金号》、《黄土地》等;散文电影如《城南旧事》等;小说电影如《战争与和平》电视连续剧《围城》等。

 4.影视与绘画、雕塑的关系

绘画对光、影、色彩、线条、形体的独特处理,以及运用二维平面创造三维立体空间的艺术经验,特别是绘画、雕塑强烈的造型意识,为影视艺术的画面造型、色彩造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养料。

5、影视与音乐、舞蹈、建筑的关系

①音乐成为影视作品表现主题、抒发情感、渲染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

影视歌曲更是成为影视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②舞蹈艺术在表达人类丰富、复杂和细腻的情感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对影视的表演方法和人物塑造也有可资借鉴的作用。

③建筑的局部与整体的艺术处理关系,对影视艺术的结构安排等,也不无启迪。

6.综合性体现为共性和个性

这种综合性,实际上已突破了艺术学的层面,而更加集中地反映到美学的层面上。

这种高度的综合性,体现为:

再现性和表现性的统一、纪实性与抒情性的统一、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从而使影视艺术成为迥异于其他艺术种类的一种独特的艺术。

可以说,影视艺术的综合性更多地体现出与其他艺术的共性,各种艺术的多种元素被影视所同化、吸收、借鉴,从而发生了质的变化,使影视成为时空综合的视听艺术。

影视艺术的技术性的特征又向人们昭示它鲜明的个性特色。

2.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

早在19世纪末,电影已向两个主要方向发展:

现实主义的,和形式主义的。

19世纪90年代中,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电影公司以日常生活为主题所拍摄的短片就受到观众的欢迎,如《火车进站》。

这一类影片把实际生活中的情景都记录下来了。

几乎与此同时,乔治.梅里爱也在创造一系列纯属幻想的影片,《月球旅行记》就是用荒诞的故事和特技摄影混合而成的。

在许多方面,卢米埃尔兄弟可算是电影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奠基人,而梅里爱则是形式主义传统的奠基人。

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区别,虽然这种区别常常被人们忽视。

一般来说,现实主义的电影力图尽可能不加歪曲地重现表面的现实。

现实主义者力图客观地反映真实的情况,不想在他们的影片中对实际情况加以修饰。

形式主义者却并非如此,他们随意对他们的素材加以风格化和变形,因此对他们的风格,一些不了解艺术的人会误解,以为经过他们修饰后的形象就是客观的真实状态。

现实主义导演们使用摄影机的态度是保守的。

摄影机实质上也就是一种记录工具,重视明确的客观事物,尽量少加评价。

现实主义电影艺术的特性就是使艺术处于隐蔽的地位。

而形式主义影片的导演们注重以他们的主观经验来表现现实,而不考虑别人对此有何见解。

形式主义者由于把自我表现看得至少与主题本身同样重要,因此也常常被称作表现主义者。

表现主义所关心的常常是精神的和心理的真实,为了对此作最好的表达,他们就将题材加以变形。

摄影机成了评论主题的手段,强调内在的实质超越客观外表。

在形式主义电影中,存在着高度的修饰和对现实的重新塑造。

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变了形的”想象,才使形式主义的影片在艺术上引人注意。

现实主义者企图使观众根本忘掉存在着摄影机这回事。

形式主义者则经常希望观众注意到这一点。

大多数的现实主义者则认为自己所注重的是内容而非形式或技术。

主题永远是最高的,脱离内涵就不会受到重视。

现实主义的电影趋于极端就会近于纪实,只强调拍摄事件和人物,如1975年美国影片《心与灵魂》,戴维斯导演对美国摧毁越南的控诉主要是采用电视新闻片的片断。

在一次对越南村庄的突然空袭中,凝固汽油弹把越南儿童烧得一丝不挂。

一位越南人说:

“他们先是狂轰滥炸,接着还拍摄下来”。

正是由于这些形象,最终才使大多数美国人起来反对战争。

纪录片中形象之所以令观众激动,通常是由于拍摄得真实,而不是由于拍摄得美。

形式主义的电影则与之相反,倾向于表现手法,这方向极端的例子在先锋派拍摄的影片中可以看到。

如1961年美国贝尔森导演的《诱惑》,由于抽象化和强调纯粹的形式美,主题往往不再突出。

贝尔森影片的真正内容就是形式。

他所创造的具有生命力的形象主要是几何图形,强弱大小都变幻莫测的光环或漩涡。

形象会扩大、凝结、闪烁、变形,接着又突然爆发出其他形状。

这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流派,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与传统格格不入的。

先锋派影片有些是完全抽象的,内容纯粹是形式的,仅仅是色彩、线条和图案。

大多数故事片则属于以上两个极端之间的范畴,评论家们就把这些影片归为“经典电影”。

经典电影避免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两个极端,演出风格倾向于使观众认为是大致可信的。

这种形式的影片往往处理得很美,但属于何种风格就不十分突出。

人物形象取决于故事内容,并不强调真实性,也不单纯追求形式美。

影片中的中心人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画面构成等均服从于剧中人物的演出。

经典电影强调故事内容。

剧情发展有条有理,作者很少任意编排。

影片的娱乐性受到最大重视,符合传统规范。

主角一般由明星担任,不动用不知名的演员,主角将表现出演员的个人魅力。

在经典电影中,剧中人物处于最高地位。

主要人物一般有感染力,观众们会感到影片内容符合他们的道德标准。

伟大的法国批评家巴赞曾经指出:

“要更好地理解一部影片的倾向如何,最好先理解该影片是如何表现其倾向的”。

巴赞提出的是一种有机构成的理论,他相信,形式和内容是相互依存的,这在电影中和其他艺术中都是一样。

美国评论家温伯格说得更清楚:

“叙述故事的方式本身就是一个故事。

同样一个故事,能讲好也能讲糟;有人能把一个故事讲得娓娓动听,更有人能把它讲得十分精彩。

这取决于讲故事的人是谁。

熟悉了电影的不同语言体系,我们就会明白,在电影中,也同在别的艺术部门一样,形式和内容最终是一回事。

 三、影视是影响最大的传播媒介

1、发展速度快

 电影诞生距今只有一百多年,电视诞生距今只有60多年,但发展之快、影响之大,却是其他任何一门艺术所无法比拟的。

  影视文化的产生是人类文化史上自语言、文字、印刷术产生以来,在文化积累和传播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从语言到文字,几万年;从文字到印刷几千年;从印刷到电影、广播,400年;从第一次试验电视到从月球播回实况电视,    

2.发展范围广

(1)作为科技传播手段:

影视科教片在许多城市尤其广大农村、边远山区,成为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推广新技术、新经验的重要方式;

(2)作为教育手段:

电视教育类节目,影视教学片直接帮助人们去掌握某门具体的学科知识;

(3)作为娱乐手段:

欣赏电影故事片、电视连续剧、电视文艺类节目等,已成为人们学习工作之余的主要休闲方式。

四、影视艺术具有巨大的社会作用

1.审美教育作用:

人们通过影视欣赏活动,受到真美美的熏陶和感染。

2、审美认识作用:

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能帮助欣赏者了解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和民族的生活面貌、性格特征、人际社会关系等。

3.审美娱乐作用:

通过影视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得到满足,使身心得到调整和休息。

4.负面影响作用:

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有些影片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宣扬暴力和色情,对青少年和儿童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

第二节影视艺术的文化品性

一、时代性和社会性:

 当我们欣赏某部影视作品时,除了获得艺术享受之外,还能够体察到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那个国家或那个地区的社会生活的状况。

凡是优秀的影视艺术家,总是站在时代的最前列,他们的影视作品总是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体现着艺术家的时代意识和时代情绪。

二、国际性和民族性

 1.影视艺术的国际性,主要是指:

(1)影视的语言是世界性的,影视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技巧也是世界性的,它是全世界影视艺术家们共同探索、共同创造、互相借鉴、不断积累而形成的。

(2)电影、电视是国际性的现代艺术,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3)影视艺术只有置身于世界文化的大氛围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2. 民族性:

 影视艺术的民族性,主要是指各民族的影视作品都是以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族精神为主的,都是运用本民族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进行创作的,因此,它必然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有的侧重于外在的民族特色,如民族风俗、风土人情、地域风光等;有的侧重于内在的民族精神,如民族性格、民族气质、民族心理等。

但这一切,都是深深植根于这个民族的社会基础与经济生活的。

三、继承性和创新性

 1. 继承性:

继承和借鉴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美学传统;学习和吸收他国和他民族一切优秀影视艺术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及一切优秀成果。

2. 创新性:

任何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创新是影视艺术的生命力所在。

创新不仅表现在思想意蕴和艺术表现上,还表现在影视语言与艺术技巧的创新,导演风格、表演风格的创新等几个方面。

 

第三节 影视艺术的基本特征

一、电影与电视艺术的共同性:

1.广泛的大众性

2.多重内涵的综合性

3.鲜明生动的视觉造型性

4.活动的图画——运动性

 电影和电视都是“活动的图画”,都是在延续的时间中变换画面,完成叙事功能;同时,它们又是通过每个画面内部的运动,来再现现实世界中人与事物的演变形态,并通过摄影机的运动来达到变化多端的视像效果。

运动性正是影视艺术区别于绘画、雕塑等一切造型艺术的根本标志。

 电影和电视艺术的运动性包括客体的运动,即拍摄对象(银幕上的人物和物体)的运动;也包括主体的运动,即摄影机(也就是观众视点)的运动;还包括主客体复合运动,就是摄影机通过作品中人物视觉所看到的运动(也称主观镜头运动);更包括蒙太奇剪辑所造成的运动,将许多静止的画面有机地衔接起来,造成一种时空的自由跳跃。

这些运动的复杂组合,都是电影和电视作品中常见的现象。

运动的节奏:

(1)从形式上看——

A.外部节奏:

是指镜头组接和转换产生的节奏(即蒙太奇节奏),它直接诉诸观众的视觉。

一段蒙太奇,如果镜头短、组接快、转换频繁,在单位时间内画面的信息量就大,节奏就强;反之,节奏就弱。

B.内部节奏:

是指人或物的动作强度与幅度,声音的高低强弱和轻重缓急,色彩、色调和光亮的变化,摄影机抓住运动和焦距变动等因素造成的节奏。

(2)从性质上看——

A.情节节奏:

是指剧情发展变化所形成的结构性节奏。

最典型的情节结构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影视作品总是用铺垫、交待、烘托、渲染、照应、转折等多种手法来推动情节发展,建构情节结构。

情节的一波三折,造成节奏的变化,以推动剧情高涨,给观众以强烈的感染。

 B.情绪节奏:

是指情绪和情感运动变化所形成的节奏。

一部影视作品总有整体统一、贯穿始终的情绪节奏,它形成全片的情绪基调。

同时,在作品的局部,又常常出现情绪节奏的变化,以调动、激发、调节观众的情绪和情感。

5.再现生活的逼真性:

 影视艺术的逼真程度超过其他任何一门艺术,是由他的技术性特征所决定的。

影视所依赖的技术系统能够十分准确、精细地纪录客观现实的影像、色彩和声音,并将它们重现出来。

表现为——视觉的真实感,和听觉的真实感。

6.独具魅力的假定性:

体现在——

 故事的假定、结构的假定、角色的假定、场景的假定、影视语言的假定等等。

7.影视特有的组接性:

 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的基础,也是影视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重要特征。

事实上,蒙太奇是影视重要的、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段。

二、影视艺术之间的差异性

1. 技术手段不同:

拍电影用摄影机、胶片;折电视用摄像机、磁带.电影拍摄完毕,还有复杂的洗印、加工程度,才能制成影片;电视则直接录制在磁带上就行。

对于拍摄结果,电影导演要等候洗出样片来才能看到,费时又耗资;而电视导演则借助于电子监示器,当场就可以看到电视片的技术质量和艺术效果,如不符合要求,可以马上重录。

加上电视的画面剪辑,大部分是导演当场完成的,后期制作要比电影花的

  由于制作技术和制作方式不同,电影与电视的制作成本和制作周期也就不同。

拍一部故事影片,成本起码在30——100万元之间;而拍一部单本电视剧,则在5千元—2万元之间。

一部电影故事片一般生产周期是一年左右;而一部单本电视剧只需要半个月时间,最快的速度只要四五天就可以完成。

  正是电视生产比电影生产快得多,这就使电视剧能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能及时地将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加以改编并抢先拍成播放,这就大大提高了电视与电影及其他艺术的竞争能力。

  但是从放映效果、画面质量来讲,自然是电影的银幕放映效果、画面清晰度比电视好得多;影片的保存时间也要比电视片久得多。

2. 观赏方式不同:

 电影院里观赏容易集中注意力、一气呵成。

大群体的观赏现场,会形成一种情绪相互感染、体验相互交流(无声交流)的特定的艺术传感与共鸣的氛围。

电视则适宜于家庭小集体的欣赏方式,老少三代可同看。

观赏过程自由,注意力不像在影院那么集中。

这就要求电视艺术作品的内容必须能够吸引人,否则就会降低收视率。

再者一家老小文化层次不一,电视作品需比电影创作更要注意“雅俗共赏”和“老少咸宜”。

3.艺术特点不同:

 电影与电视技术手段和观赏方式的差异,直接制约着电影与电视的艺术特点的差异。

从表现手段上看——

(1)电影比较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