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新书《我的互联网方法论》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79370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鸿祎新书《我的互联网方法论》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周鸿祎新书《我的互联网方法论》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周鸿祎新书《我的互联网方法论》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周鸿祎新书《我的互联网方法论》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周鸿祎新书《我的互联网方法论》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鸿祎新书《我的互联网方法论》doc.docx

《周鸿祎新书《我的互联网方法论》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鸿祎新书《我的互联网方法论》doc.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周鸿祎新书《我的互联网方法论》doc.docx

周鸿祎新书《我的互联网方法论》doc

  第一章欢迎来到互联网时代

  任何企业都可以找最强的竞争对手,但有一个对手你是打不过的,那就是趋势。

趋势一旦爆发,就不会是一个线性的发展。

它会积蓄力量于无形,最后突然爆发出雪崩效应,任何不愿意改变的力量都会在雪崩面前被毁灭,被市场边缘化。

  没有人能打败趋势

  互联网里的黑天鹅

  火鸡的悲剧

  互联网思维就是一层纸

  消费者变了,营销要玩新手法

  核心是产品体验

  商业模式不是赚钱模式

  第二章互联网里的用户至上

  为什么说360是一个互联网公司,而不是单纯的杀毒软件公司?

因为360不是靠卖杀毒软件挣钱,而是通过免费杀毒得到了海量的用户基数。

直到今天,360杀毒依然不赚钱,但因为我们向海量用户推荐使用360浏览器,通过导航、搜索、网页游戏等业务获得了丰厚利润。

这就是用户的力量。

  是用户,而不是客户

  用户是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基础

  360为什么要“用户至上”?

  互联网产品的本质是为用户服务

  第三章颠覆式创新

  颠覆式创新都不是敲锣打鼓来的,而是隐藏在一片噪声里,它是代表了未来趋势的一个讯号,但你却通常看不到、看不懂、看不清。

所以,一定不能以一种藐视的态度来看一个新生事物,它可能满身缺点,但是颠覆你的东西,不需要做成十项全能,它只要在一个点上追求极致,远远超过你,这就足够了。

  颠覆式创新是人性的表达

  颠覆式创新是屌丝的逆袭

  360是如何颠覆传统杀毒市场的?

  颠覆和破坏不是贬义词

  颠覆式创新为什么总是发源于小企业

  颠覆不是敲锣打鼓来的

  颠覆式创新,需要逆向思维

  乔布斯是如何苹果进行颠覆的?

  乔布斯的拿来主义

  《创新者的窘境》、《柔道战略》和《定位》

  《创新者的窘境》之引言

  第四章免费时代

  传统经济的本质,就是低买高卖。

但互联网最激动人心的地方,在于你能给亿万用户提供一个非常好的产品,免费用,最后你还能因此获得巨额的财富。

这种模式在传统的商业世界中是无法解释的。

  免费开启我的互联网之旅

  真免费和假免费

  为什么互联网可以真免费?

  免费是一种商业模式

  免费不仅是商业模式

  企鹅的秘密

  360为什么要免费?

  都是免费惹得祸

  硬件也免费

  什么是互联网化?

  免费是一种颠覆性的力量

  互联网的转型与跨界

  为什么我不看好智能手表?

  特写:

360是如何赚钱的?

  特写:

免费VS收费的三次战争

  第五章体验为王

  在拉斯维加斯有一个酒店,客人离开酒店的时候,门童会塞上两瓶冰镇矿泉水,免费给客人在路上喝的。

这两瓶水给客人的感觉是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是预料之外的贴心服务。

这就是超出预期的体验,才是真正的客户体验。

  一个百亿美元的教训

  超出预期的才叫用户体验。

  亚马逊(342.34,-4.04,-1.17%)的“飞轮”

  苹果(98.35,-0.61,-0.62%)的像素

  体验需要追求极致

  体验的基础是用户需求

  细节,还是细节

  一定要聚焦

  大道至简

  商业秀节选

  第六章互联网方法论

  

  在微创新的时候,很重要一点就是不要老想着做平台。

无论是创业公司,还是转型互联网的传统企业,最忌讳的就是一上来就冲着宏大的平台化思维做,因为用户不会因为你做了一个平台就接受你的产品。

  什么是微创新?

  小处着眼

  小步快跑

  不要平台化思维

  口碑是衡量创新的标准

  创新需要土壤

  容忍失败

  硅谷创业者的启示

  thinkDifferent

  战略必须要落地到产品

  互联网产品秘籍

  好的产品:

让用户离不开

  好的体验需要处处留心

  做产品需要“现场力”

  强需求与弱需求

  像小白一样思考

  做产品要有一颗粗糙的心

  360如何做产品

  如何建立一个“铁打的营盘”?

  “扁平化”与“小而美”

  自序

  中信出版社希望我给这本书写一个序,按理说一本书的序言就是说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大体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最后还要写一些要感谢的人。

我觉得这个套路有点过时,因为讲了什么,翻几页看一下目录就行了,何必要再重复一遍?

所以,我在序言里就讲影响我的价值观的电影和书。

  说到价值观,有的人可能要笑了:

都什么年代了,还讲价值观?

虽然这本书的书名是《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但这并不是按图索骥的说明书,你如果认为读完本书,就会做产品了,就能向互联网转型了,对不起,真的是做不到。

赵括把兵书读了千百遍,在纸上推演了千百遍,到了实际的战场上,还是一个输。

因为无论是做互联网产品,还是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能不能做得成,是看你能不能创新。

而能不能创新,除了你的技能、阅历、领导力,当然还有运气,一个重要的元素,是什么价值观在影响你的大脑。

面对强大的劲敌,你不敢狭路相逢勇者胜;或者,你热衷于拉关系,走后门,梦想着整合资源;再或者,什么热你干什么,什么时髦你追什么。

如果你是这样的价值观,再有钱也做不成。

  看一个人是不是具备创新力,先看一点,是不是敢想敢干,这是我的第一个价值观。

我1990年上大学,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读了一遍《硅谷热》,研究生期间我又买了一本,把它当成自己的圣经。

那本书里讲的是硅谷创业故事,但你能感受到的更多的是那种典型的硅谷气质,就是一帮毛头小伙子,想做一个产品,不管三七二十一,在屋子里车库里就敢干。

苹果、微软、英特尔,这些今天的大公司,刚创业的时候都是凭借一种混不吝的劲儿冲起来的。

他们通过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产品改变了上亿人的生活,同时自己也赚的了财富,实现了财务自由。

  这种敢想敢干的精神,还体现在敢于挑战大公司。

当年个人电脑领域,占垄断地位的是IBM,苹果挑战IBM,直接在报纸上发广告,指名道姓地说欢迎IBM来竞争。

它发布的那个《1984》视频广告,是一个女孩子拿着大锤砸烂了象征着IBM的大屏幕。

像这样的挑战,你看了以后就会很激动。

但不好意思,在中国你要挑战大公司,很多人会指着你说你破坏行业和谐,说你没事挑事。

  这本书教给我的第二个价值观,是在互联网里干,做什么都不如做一个产品改变世界来得彻底。

做出一些别人没有做出来过的产品,让这种产品能够影响很多人,能够改变很多人的生活,这样才值得尊敬,最大成功莫过于此,而不是你当了中国首富。

但在中国的互联网环境里,你通篇读到的,是谁把公司卖给谁了,卖了多少钱;哪家公司上市了,产生了多少千万富翁、亿万富翁,老板身家价值多少亿美元。

  第三个价值观,就是要与众不同。

按照苹果的说法,就是ThinkDifferent,不是说不可以借鉴别人的东西,其实科技进步的过程,就是互相借鉴和学习的过程。

如果你做不出伟大的发明,那仍然可以从一点小创新做起。

所以,我觉得一定要和别人做得不太一样,甚至有时候要反着来,而不是随大流,什么时髦跟什么。

其实,从市场竞争来说,这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从人文角度来说,你跟别人不一样,那你才有存在感呀。

  所以,我比较喜欢看那种挑战极限、挑战权威的电影,比如《黑客帝国》。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不是因为饰演主角的基努李维斯长得很帅,而是有一些人面对强大的敌人,试图去挑战,去改变命运。

  还有一个电影,名字忘了,说的是在1950年代,洛杉矶官匪勾结,一手通天,整个城市被他们控制,很多警察和法官都被收买。

然而,有一些具有正义感的警察,决定以卵击石,在强大的敌人笼罩下,他们不能暴露警察身份,组织起小分队,在基本上毫无胜算的情况下,粉碎了庞大的犯罪集团。

这是美国历史上真实的例子,这里面传递出来的价值观会让人看了激动,但在我们的文化环境中,他们可能会被认为很傻,不识时务。

最后,有个人问一个警察为什么干这个事?

他回答说:

我希望过了二十年,我孩子问我当时做了什么,我至少可以说我还是做了那么一点事的。

  这本书看完,如果你能点点头,说这本书写还可以,能说得出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的商业模式、颠覆式创新等等,我觉得算是及格了。

如果你看读完后,心里有一种激动,就像当年我读《硅谷热》一样激动,我觉得你肯定是领悟到影响我的那些价值观。

虽然我不能保证你能成功,但我可以说你正在一个正确的起跑线上。

  火鸡的悲剧

  《黑天鹅》里面有个故事,是讲火鸡的幸福指数,让我感受非常深。

  假设你是一只火鸡,被农夫养在美国的农场。

在过去的120天里,你都很幸福,因为农夫每天都给你吃的。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幸福指数直线上升,是线性发展的。

绝大多数人都会像这只火鸡一样,站在过去看现在,站在现在预测未来。

作为一只火鸡,你认为这种幸福会永远地延续下去。

但很不幸,明天就是复活节了,大家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火鸡的幸福指数戛然而止,因为火鸡不知道要过复活节,复活节人们要烤火鸡吃。

  传统杀毒厂商就是这只火鸡。

  360推出免费杀毒,既让传统杀毒厂商愤怒,又让他们不解,同时心里又有一种看不起。

他们愤怒的是,免费杀毒跟他们原先的竞争方式根本就不一样:

以前他们打的是价格战,你便宜,我更便宜;以前是营销战,你有八大功能,我有十大亮点。

但360这一次直接以零价格闯入市场,用户一分钱都不用花。

我们发布360免费杀毒的当天晚上,一个传统杀毒公司的老板半夜打电话给我,说:

鸿祎啊,你这是干啥呢?

是要跟整个行业为敌吗?

你这不是要砸我们的饭碗吗?

你这是连锅都要端走了。

  其实,如果不是360砸他们的饭碗、端他们的锅,也会有其他互联网公司砸他们的饭碗、端他们的锅。

实际上,互联网会砸掉很多不思进取者的饭碗,这不是由我来做的,只是我通过免费杀毒,把这个道理点出来了。

在推免费杀毒几年前我就说了安全要免费,但就像小孩说狼来了一样,大家都不相信。

他们都嘲笑说:

看这孩子,怎么说话这么不靠谱啊?

不是我不靠谱,而是我更早地比别人看到了这个趋势。

在推免费杀毒之前,我也跟几家杀毒厂商谈过,跟他们讲安全免费的道理,就跟我两年前跟手机厂商、运营商讲小米手机、讲微信的道理一样。

但大家都不理我,觉得我是疯子。

我说,杀毒厂商需要转型,向免费安全转型。

结果,他们嗤之以鼻,说:

就你一个360,还是一个安全辅助软件,有几个安全专家?

有几个懂安全的?

还来教育我们。

于是,我就被他们轰出去了。

  结果,我们做免费杀毒,把安全的同行都得罪了。

虽然我一直认为免费杀毒这一天迟早会来,但是他们当时看不到这一点,觉得我动了他们的奶酪,降低了他们的收入。

我们推出免费杀毒的时候,国内最大牌的那家杀毒厂商当天连发三篇文章,说免费杀毒就是一个骗局,因为免费没好货,免费之后没有收入支持,质量没法保障。

这算是好的,更有匿名文章说:

周鸿祎就是个骗子,360就是个小偷;没有收入来源,360靠偷用户资料、倒卖用户资料才能养活这个公司。

  我对这些口水讨伐文章也没有更多好的办法,但是我坚信一点,每个公司走的路不一样,有的行业竞争缓和一点,有的行业竞争会激烈一点,但是最终谁能够赢得用户,谁就能够赢得最后的成功。

所以,最重要的是怎么把对用户的承诺做好,怎么给用户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

  结果是,360免费杀毒推出三个月之后,就成功超越瑞星市场份额达到第一,半年之后用户量超过1亿。

在互联网面前,传统杀毒厂商都成了不幸的火鸡。

  很多时候,我就像《皇帝的新装》里的小男孩,说了真话,但大家不相信。

有一次,中国移动内部开会请我去演讲,讲完了之后,移动的领导就说:

谁请周鸿祎来的?

以后再也不要请他来讲话了,简直是打击我们的士气。

  这还是两年前的事,当时微信刚刚开始起步。

这种手机聊天软件发文本免费,对于运营商的短信来讲,这本身就是一个免费的撒手锏。

此外,微信发送图片信息不仅免费,而且体验比彩信要好得多。

彩信这种产品存在已了十多年了,但如果朋友发给你一条彩信,不仅下载慢,而且还经常打不开,即使打开了,字体可能太小你根本看不清楚。

  微信用了两年时间,基本上中国的智能手机人手一部,今天电信运营商已经感受到微信的威胁了。

对运营商来说,微信就是一只黑天鹅,因为在此之前短信免费、彩信免费根本不可思议,是不可能的。

然而,黑天鹅一旦出现,运营商就可能成为一只火鸡,如果不进行转型,如果在产品体验上不能改进,那么即使明天不是复活节,总有一天复活节也会到来。

  互联网思维就是一层纸

  现在一些传统行业受到互联网的冲击,所以非常希望了解互联网的运行规律。

于是,互联网思维似乎成了灵丹妙药,成为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代表。

但仔细想一想,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每个企业其实都是传统企业。

今天你觉得自己很先进,明天你一觉醒来就发现自己落后了。

举一个例子,马云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建立了支付宝,看起来牢不可破,然而2014年春节腾讯发起的微信红包就对支付宝的统治地位形成了冲击。

连马云都在焦虑,互联网圈子里其他人能不焦虑吗?

面临互联网挑战的传统企业能不焦虑吗?

  微软前任首席执行官曾对谷歌嗤之以鼻,觉得那就是一帮毛孩子为搜黄色图片做的一个玩意儿。

但今天谷歌在互联网上已笀镟ぞ击败了微软。

面临着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微软也不得不宣布向手机和平板电脑厂商免费提供视窗操作系统,来抵抗谷歌的安卓操作系统。

  其实,互联网已干掉了很多行业。

它是一个价值的创造者,但它首先是一个价值的毁灭者,它在毁灭很多传统的商业模式,谁离互联网最近,互联网就先毁灭谁。

在毁灭的同时,它再去建立新的商业模式。

但请读者们不要误会,我这里说的“毁灭”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并不是真的把你彻底消灭了,而是说你被边缘化了,你的收入不再上升了,你的商业价值和商业地位在萎缩。

  比如,我曾在一些场合说互联网摧毁了报纸,我立马就成了千夫所指的对象。

总编们纷纷表示:

我们还活得好好的,报纸还能卖,还有广告收入。

但你看,无论你在电梯里,还是在地铁里,几乎每个人都拿着一部手机在看新闻,而不像10年前人手一份报纸在读。

  同样,3年后电视台一定会有紧迫感。

今天的《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看起来好像是一个节目组还必须依托于一个电视台,但中国的年青一代已经不看电视了,他们看什么都在网上看。

我预计电视机的开机率会进一步下降,即使智能电视都很难对抗人类贪图便宜、方便的本性,因为人们坐在床边看手机,坐在马桶上看平板电脑,都比看电视更方便。

将来出了一档很好的节目,它会直接跟优酷或者爱奇艺合作,观众很快会有上亿,节目的制作人可以直接分享广告收入。

一旦这种趋势形成,电视台的意义何在呢?

  再说另一个被互联网冲击的领域——制造电视机的大厂。

过去电视机大厂互相竞争,一个是电视机部件的标准之争,比如等离子、LCD(液晶显示器)、LED(发光二极管)之争,另一个是价格战。

电视机大厂打价格战是有底线的,不管怎么打电视机总是要赢利的。

但现在,一帮互联网行业的野蛮人冲进来了,没有任何底线。

对他们来说,卖电视机不再是一个生意。

他们把电视机零利润出售,或者亏本卖给用户,然后电视机变成了他们和用户之间的一个接口,他们会用互联网的服务来挣钱,比如卖游戏、卖会员资格。

传统的电视机大厂会玩吗?

有能力玩吗?

  雷军的小米手机为什么对传统的手机厂商形成这么大的冲击?

很多人都以为我是雷军的敌人,其实不是。

我很早就认识到小米手机的毁灭性。

小米的模式其实特别简单,就是我常讲的互联网硬件免费的概念。

也就是说,它的手机会卖得很便宜,性价比会很高,因为它不再把卖硬件看成一个孤立的生意。

大家用手机看大片、玩儿游戏,看大片会产生广告收入,玩儿游戏可能会付费。

所以,小米手机一出来,我就认为会对中华酷联靠卖硬件赚利润的模式产生很大的冲击。

  当时我给这些手机厂商讲了互联网的很多道理,现在来看其实就是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但很可惜,没有人能理解,觉得这是危言耸听。

所有的人都看不起小米,都觉得老周在开玩笑。

但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比他们想象的要快得多。

今天,几乎所有的手机厂商都建立了独立的互联网手机品牌,也试图模仿小米玩儿饥饿营销、粉丝文化。

但我可以说,这些都是皮毛,是表象。

  从小米对手机的冲击,乐视对电视的冲击,再联想到之前互联网对音乐、媒体、影视、电商的冲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公司规模越大,业务越成功,它在面临互联网冲击的时候可能就越危险。

360算是试水互联网思维最早的企业之一。

2006年,360开始进入互联网安全领域,到2010年初成为中国第一大互联网安全公司,打败了瑞星、金山以及国外的传统安全厂商。

其实,大公司失败不是因为愚蠢,实际上它们有很多聪明的人才,而往往是因为自大。

大公司看不懂新的模式,所以凭借老谀,对新生的事物报以嘲笑;但即使看懂了新的模式,它们又因为不愿意放弃既有的业务收入而错失转型的良机,而这给了小公司足够的发展时间和空间。

以360为例,刚进入安全领域的时候,360不像大企业那样有实力,更不是安全专家。

但360没有任何历史包袱,它从出生开始,全部基因都是新的,它的产品一开始就是面向云的,是互联网化的。

它的营销是互联网化的,创造出了“督导委员”这样的粉丝文化,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中来,让用户帮助360持续完善产品。

360那时候没有钱做广告投放,但能成功利用社会热点进行营销,用很低的成本把信息传递到用户那里。

  今天,你必须得承认一个事实,传统的PC(个人电脑)互联网已经成为过去完成时,甚至今天以手机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也未必代表了未来。

在这样的新互联时代,怎样才能把新来的用户群成功地转移到新的竞争战场?

更重要的是,怎样才能在新的战场上理解新的游戏规则,甚至建立游戏规则?

  具体而言,你是不是还像以前那样,认为搞互联网免费就是疯子,是傻子?

你是不是还像以前那样,搞出八大亮点、十大功能,然后重金投入软文、广告进行地毯式轰炸?

你是不是还像以前一样,跟顾客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再也不想与顾客打交道了?

你是不是还像以前一样,做出来一款产品说不上哪儿好,也说不上哪儿不好,然后差不多就供货了。

  如此等等,还有很多,问题是,你是不是感觉哪儿出了问题,但是好像又看不出来哪里有问题。

是啊,按照传统的经验来判断,哪里都没有错,但是你可能没感觉到,这个时代在发生变化。

  这个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你需要互联网思维,当然不是那种越来越成为玄学的互联网思维,而是一种回归常识的互联网思维。

  没有人能打败趋势

  20世纪90年代,我在中关村工作、创业,对这个地方非常熟悉。

那个时候中关村还没有改造,也没什么规划,到处都是小店铺,店里店外,人头攒动。

虽然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关村就有了“骗子一条街”的称号,但人流从来没有断过,因为它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器材集散地。

虽然你在这里可能会上当受骗,但是你能买到东西。

  后来,经过规划,大街拓宽了,高楼大厦出现了。

北京的中关村e世界、海龙大厦、鼎好电子商城被业内人士称作电子商贸“金三角”。

在2008年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生意兴隆的景象。

你到中关村买电脑、买相机、买配件,任何大厦门口都有热情的经理迎接你,你的手里也被塞进各种五颜六色的小广告。

但是,一进门,除非你是专家,你的大脑即被这些人控制,你的购买决策也将受到他们的影响。

往往你买了之后才发现,花了不少冤枉钱。

而且,买之前他们笑脸相迎,买之后他们屁股相对。

如果你购买的货出了质量问题,如果你运气不好,不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就是被无限期地拖延,或者是踢皮球。

而且,你没有地方去给他们打差评。

  如今,中关村的几座电子大厦陷入了销售额、客流量大幅下降的窘境。

站在中关村e世界电子卖场的一楼大厅,偌大的商场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消费者,空空的过道与商铺里紧密摆放的电子产品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关村电子大厦的没落,源自电商冲击波。

而电商之所以能冲击中关村,根子在于一些商铺不讲诚信。

俗话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确实如此,一些商铺不讲诚信,蒙骗顾客,导致顾客对中关村产生了坏口碑,一传十,十传百,这顶帽子一旦戴上,就再也摘不下来了。

  电商里面没有骗子吗?

当然有。

但是,在电商里面,信息是透明的,是快速流动的。

出现了一个骗子,一个顾客给他差评,成千上万的顾客看到,那么他的销售量就会受影响。

连续有几个差评,他就可能卖不出货了。

但是,在中关村,不讲诚信的商铺今天骗了明天可以接着骗,因为很难建立一种信用机制去惩戒不诚信的商铺。

  当然,电商对传统百货的冲击不仅是诚信方面,而且还在于价格和便利。

360公司的总部临近望京地区,望京那里有一个华堂商场,是著名的品牌商场,2006年开业,在望京经营了8年之久。

但是,这个商场在2014年4月28日正式停止营业,5月中旬全部撤离,随后改建成写字楼。

当然,传统百货的衰落原因复杂,比如不合理的建筑布局、老化的硬件、缺乏创新的经营模式,但电商的冲击无疑是加速其衰落的最大的力量。

  回想一下,还在几年前,电商会不会冲击实体店这个问题大家还在争论不休。

有的人说,实体店有自己的优势,顾客可以现场对物品进行感知,在这点上电商比不了。

结果,最终大家发现,实体店变成了体验店,顾客进来进行感知,没错。

他觉得货不错,记下来型号,转头就在电商上下订单了。

前一段时间,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两个软件打起来了,不仅免费,而且还倒贴钱。

这个现象对一些传统的脑子来说,实在是无法理解、不可理喻,但它就是这么现实地发生了。

等到你回过味儿来,再说“不行,我们要转型了”,这时候,你会发现人家已经遥遥领先了。

  看趋势,你得在它还没起来的时候就能看到。

比如,通过电商渠道销售的手机到底占整个手机销售量多大比例?

我不是做手机的,但我猜测可能应该不到20%,不是最大的销售渠道,还是实体店卖得最多。

那你觉得20%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吗?

有人觉得是,有人觉得不是。

有人说:

他不是还得到我店里来买吗?

但是,这种趋势一旦形成,它的发展就会加速。

总有一天,厂商会发现,网上卖手机是能在短时间内上规模的。

在实体店买手机的顾客,可能会被现场美女销售员的一番说辞所打动,脑子一热就花了不少冤枉钱。

但他一到网上买手机,立马就变成了性价比顾客,因为大量的评论在那里摆着,他能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做出性价比最高的购买决策。

所以手机厂商一旦选择网上开卖手机,网上的性价比消费文化就会逼着它必须注重性价比,就会迫使它不断牺牲在硬件上的利润,以形成更高的性价比来换取规模。

最后你会发现,有一天厂商的有些手机是在网上专卖的,你在线下实体店里根本见不到。

  任何企业都可以找最强的竞争对手打,但有一个对手你是打不过的,这就是趋势。

趋势一旦爆发,就不会是一种线性的发展。

它会积蓄力量于无形,最后突然爆发出雪崩效应,任何不愿意改变的力量都会在雪崩面前被毁灭,被市场边缘化。

  是用户,而不是客户

  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西安交大读研究生。

但我不是个标准的好学生,一个是不愿意上课,不想给导师干活儿;一个是上课少,老是跑到外面接活儿,改善自己的生活。

因为读了《硅谷热》那本书,我心里澎湃着做出一款很牛的产品改变世界的想法。

  当时已经出现了计算机病毒,防病毒的手段还是用防病毒卡。

那个时候已经有了瑞星公司。

我搞到一本《计算机反病毒研究》,看了以后,决定研究反病毒。

这个想法遭到很多人嘲笑,觉得没啥意思,没什么前途,做不起来。

我发现在我的互联网生涯里,无论我搞什么,一开始大家都是不理解,不屑,甚至嘲笑。

  其实,那个时候很多资料我也看不懂。

但为了证明给嘲笑我的人看,我看不懂也硬着头皮看,半懂不懂地就找了两个同学一起干。

当时条件很艰苦,电脑是很稀缺的东西,自己还得编程序。

产品做到后面,我又开始充当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的角色。

为了把产品做出来,我们还不得不找机会蹭学校机房的电脑用。

  后来,我们做出了反病毒卡的原型,参加了在上海的挑战杯,还得了奖。

那时得奖的很多都是导师的项目,但这个项目是我们自己原创的。

  那时我读了《硅谷热》。

那本书讲了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怎样搞出了苹果电脑,把苹果公司上市,他们都成了百万富翁。

我特别想像乔布斯他们那样,觉得光拿一个挑战杯真的是没意思,要是能把防病毒卡卖出去,赚很多钱,既能过上自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