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规划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864732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14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规划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xx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规划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xx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规划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xx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规划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xx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规划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规划报告.docx

《xx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规划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规划报告.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规划报告.docx

xx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规划报告

附表:

1、XX社会经济情况统计表(基准年2008年)

2、XX小型水利设施现状统计表

3、XX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规划汇总表

4、XX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规划投资估算汇总表

5、XX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筹措方案

附图:

1、XX旱情分区图

2、长江北岸盆地区(Ⅰ区)小型水利设施分布图

3、綦江片区(Ⅱ区)工程分布图

4、磨刀溪龙河片区(Ⅲ区)小型水利设施分布图

5、彭水以下干流区(Ⅳ区)工程分布图

重庆市XX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规划报告

综述

一、规划背景

21世纪以来,XX旱灾频繁,水利设施经受严峻考验。

特别是2006年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和2009年冬至2010年春的连续春旱,全区26个乡镇、街道出现不同程度灾害,农作物干旱受灾面积近25.8万亩,15.4万人和5.3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工程性缺水是制约XX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增强抗旱能力,是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

根据市水利局《关于开展西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规划编制提纲》,XX水务局委托重庆市XX水利水电建筑勘测设计队开展了规划报告的编制,同时成立“XX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水务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水利、规划等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加强指导、审查小型水利设施规划编制工作。

二、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一)规划指导思想

本次规划建设的“五小工程”,是在充分考虑历史旱情分布情况基础上,按照轻重缓急原则,首先立足对现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整治,然后结合不同地区水资源状况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规划新建各类型的“五小工程”,增加蓄引提水能力,并积极推进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及水利工程水价改革,确保工程良性运行。

(二)目标任务

---总目标:

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抗旱供水保障能力,保证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

具体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67万亩,改善有效灌溉面积25.48万亩,解决2.16万人饮水困难。

---2015年目标: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97万亩,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2.7万亩,解决1.37万人饮水困难。

2015年优先解决区: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6万亩,改善有效灌溉面积4.06万亩,解决0.63万人饮水困难。

2015年重点解决区: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1万亩,改善有效灌溉面积8.64万亩,解决0.74万人饮水困难。

---2020年目标: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7万亩,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2.78万亩,解决0.79万人饮水困难。

三、小型水利设施基本情况

2008年底,全区已建成各类小型水利工程20949处,其中:

小水库137座,小塘坝9477口,小水池11194口,小泵站141处,小渠道2855.95km。

小塘坝、小水池现有蓄水库容3883.2万m3。

全区有效灌溉面积46.65万亩,其中小型水利工程有效灌面40.84万亩。

本次规划涉及的行政村371个,项目区内人均蓄水容积22m3,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15亩。

小水窖(池)完好率39.3%,小泵站完好率24%,水利化程度平均为29.55%。

四、工程总体布局

本次规划涉及辖区内25个乡镇、街道,共371个行政村。

根据旱情和水利化程度的不同进行规划布局,当发生重旱、中旱、轻旱时,水利化率<10%的区域规划为优先解决区域,水利化程度在10%-20%之间的区域规划为重点解决区域,水利化程度大于30%的区域规划为着力解决区域。

2010—2015年,实施优先解决区域和重点解决区域,2016—2020年实施着力解决区域。

五、建设内容及建设规模

规划建设内容及建设规模为:

小塘坝整治5967处,新建320处;修建小水窖4215处;小泵站改造116处,新建71处;小渠道改造2356.1km,新建427.3km;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3万亩。

六、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估算静态总投资107012.05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补助85609.64万元,市级配套10701.21万元,区县自筹、农民投劳折资和社会资金10701.2万元。

七、效益分析与经济评价

本项目的建成将从根本上解决全区粮食灌溉、特色农业园区生产等用水,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项目的建成还将明显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

本项目国民经济内部收益率为8.52%,大于8%的社会折现率;经济效益费用比为1.024,大于1;经济净现值为2517.00万元,大于0。

三项经济指标符合水利工程建设规范要求。

八、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与保障措施

推行“谁建、谁有、谁管、谁用”的小型水利设施管理机制,明确项目建设业主和运行管理主体为受益村社、用水者协会或农业生态园区业主,落实专门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水费收取、维修养护等规章制度,切实发挥“一事一议”机制,对项目区的重大事项进行研究决策。

区、乡镇两级组建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对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监督管理和指导。

由区水务局设立技术指导组,会同项目区乡镇街道的技术人员,共同负责现场技术指导和监管。

积极推行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先建后补”机制,通过签订项目管理协议书明确工程建设、定额补助、竣工验收等标准,规范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1概况

地理位置:

XX位于重庆市中部,距重庆市主城区120km,地处川东平行岭谷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山地的交接地带。

地理位置界于东经106°56′—107°43′,北纬29°21′—30°01′之间,东邻丰都县,南接武隆县、南川区,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区,垫江县。

地域由西向东呈方形状延伸,全区东西宽74.5km,南北长70.8km,幅员面积2941.46km2。

行政辖区:

XX是古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著名的榨菜之乡,水陆交通便利,素有川东南的门户之称。

全区有26个乡、镇、街道(共辖12个镇、6个乡、8个街道办事处),393个行政村。

境内的主要河流有长江、乌江等147条,长江的一级支流有35条,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河流有梨香溪、小溪、渠溪河等12条。

1.1地形地貌

1.1.1地形

全区受地质构造影响和长江、乌江水系的切割,长江由西向东,乌江由南向北纵横流贯全区,在XX城东汇合,把全区划分为三大块地域。

区境内因山脉、河流分布和地层出露而形成各种地形地貌。

由于山脉和河流分布的影响,整个地形东南部较西北部高,东南部和西北部又同时向长江两岸倾斜,长江沿岸海拔一般在200-300m。

境内相对高差差异大,东南部山地为200-700m,西北部深丘低山为100-200m以上,沿长江两岸丘陵为50-150m。

区境主要山脉有:

武陵山脉、铜矿山脉、大梁子山脉、黄草山---五宝山脉和勾家场---梓里场山脉。

1.1.2地貌

区境处于四川盆地东部的“盆东平行岭谷区”与“大娄山中山区”过渡地带,一般海拔200-800m,最低处为龙驹长江边的三块石海拔138m,最高处为武陵山主峰磨槽湾海拔2033m。

区境内地貌类型多样,很难准确区分,但根据地质构造、地形趋势和地貌类型的组合特征,仍可以将区境内地貌分为沿江丘陵低地区、坪上低山带地区和后山区3个区。

沿江丘陵低山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边,沿江丘陵低地区1098.65km2,占土地面积的39.8%,坪上低山区带坝区主要分布在区境南部,786.08km2,占土地面积的26.7%,后山区要分布在区境东南部,共985.32km2,占土地面积的33.5%。

全区平坝面积66.4km2,占全区面积2.3%,主要有河谷两侧发育的阶地平坝,即坪上低山带坝区,包括龙潭坝,蔺市坪,山窝水源坝,罗云的罗云坝、干龙坝等。

1.1.3气象、水文

XX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总的特点是:

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差异大,雨量充沛,分布不均,日照少,云雾多,霜雪少,无霜期长。

四季特点是:

冬冷无酷寒,春暖不稳定,夏热多伏旱,秋凉多绵雨。

但由于河流切割,地形起伏较大,气候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的立体气候规律十分明显。

农业气象条件能够满足多种植物的生长发育。

气温:

XX内多年平均气温为18.1℃,最高气温为42.2℃,最低气温为-2.7℃。

多年平均日照数为1248.1小时。

相对湿度多年平均值为79%。

日照:

XX是全国的低值中心,年日照数915~1400小时,年平均日照数1248.1小时。

年均雾日70天。

无霜期历年平均315天。

降水:

以降雨为主,雨量充沛,光热雨同季,湿度大,夜雨多,且多暴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区内年降雨量在900-1300mm之间。

平均降水量1072.0mm。

最大年降雨量1602.3mm,最小年降雨量800.5mm,年均降水日数150天。

常年5-6月份降雨量160mm左右,9、10月份月降雨量100mm以上,年内分配呈一不对称的马鞍形,以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冬、春最少,汛期5~9月降雨约占全年66%以上,且多为暴雨形式出现。

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的垂直分布规律十分明显。

各地径流深差异大,年内分配与降水相一致,但很不均匀,年际变化不大,给开发利用带来一定的困难。

蒸发:

全区水面蒸发量年平均1137.8mm,最大值1459.5mm,最小值908.5mm。

全区陆面蒸发量605.5mm。

旱情:

由于各气象要素年际、季节间差异较大,加之地形复杂,故气候异常,一年四季都有旱情发生,尤以春旱、夏旱和伏旱为重。

干旱往往不是以一种单一形式出现,常常冬干连春旱,春旱连夏旱,伏旱连秋旱,秋旱连冬干。

其中伏旱最为严重,具有受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造成损失重等特征。

据统计,较严重的历史干旱分别出现在1951年、1959年、1960年、1961年,1964年、1971年、1975年、1978年、1988年、1990年、1992年、2001年,特别严重的是1960年、1978年、1990年和1992年,旱情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气温高,损失严重。

其它年份也有不同程度的干旱。

1960年4月28日至5月17日,发生夏旱20天;7月8日至11月10日发生伏旱66天,秋旱28天,本年度干旱总天数达114天,旱期仅降雨43.6毫米。

全区受灾农作物面积36.9万亩,当年仅收粮食1.4亿公斤,比1959年减少37.8%。

1978年6月全区大面积伏秋连旱,从6月中旬开始,到9月上旬旱情始见缓和,干旱时间长达90天,全区大春作物受旱47900公顷,粮食减产7500万公斤。

2003年出现41天连晴高温天气,日平均气温超过30℃天数占总天数的55%,大于或小于35℃高温天数占65%,最高气温39.9℃。

全区受灾粮食作物面积30.87万亩,损失粮食产量980万公斤。

经济作物损失1200万元,同时造成5.3万人、3.34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2006年,全区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灾害,从6月7日~9月10日,夏伏连旱长达96天,40℃以上的高温天气达12天。

6月总降水量为81.8mm,较历年同期偏少六成;7月总降水量为47.5mm,较历年同期偏少七成;8月总降水量为13.2mm,较历年同期偏少九成。

尤其是7月10日~8月20日连续42天降水量仅为11.9mm,而7月总蒸发量为144.6mm,8月总蒸发量为171.7mm,连续两个月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

2006年的旱灾损失:

1、粮食作物损失惨重。

受高温干旱灾害气候的影响,全区大春粮食减产40%以上。

水稻、玉米、红苕三大作物受灾面积达68.83千公顷,占种植面积91%,损失产量16.27万吨;2、多经生产遭受重创。

全区蔬菜受灾面积9千公顷,损失产量7.65万吨,苎麻受灾面积1.98千公顷,损失产量1600吨;水果受灾面积6.4千公顷,预计损失产量2.78万吨;全区水产品减产1500吨,鱼苗减产300万尾,鱼种减产50吨;3、农村人畜饮水普遍困难。

全区共有38.19万人、38.18万头牲畜饮水受到影响。

60%的场镇缺水严重,需实行定时限量供应,最远的要到2公里以外的地方挑水供人畜饮用。

4、全区80%以上的养殖户因缺水受灾,60个规模养殖大户(场)存在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5、工业生产因旱缺电导致大幅减产。

一方面,因干旱缺水,全区减少水电发电量6716万千瓦时。

另一方面,人民生活用电及农村抗旱对电力的需求陡增,电力负荷及日供电量连创历史新高,部分工业企业被迫拉闸限电。

全区因干旱停电、停水导致全部或部分生产线停产的工业企业超过50户。

根据估算,共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39亿元,其中农业生产直接经济损失4.39亿元。

2009冬到2010年3月初,全区降水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少3成,比旱情严重的2006年同期还少近2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第6低值,2009年2月份的部分区域出现了春旱,7月份降水少、蒸发量大造成部分乡镇作物受旱。

全区作物受旱面积42.9万亩,38.51万人、15.65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2010年总体降雨量比往年偏少,发生了1次连续春旱,2次连续伏旱。

全区农作物干旱受灾面积近25.8万亩,15.4万人和5.3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频发的干旱导致全区26个乡镇、街道出现不同程度的受灾,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1.2社会经济概况

2008年,全区总人口11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0.76万人;全区生产总值253.4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4.94亿元、第二产业148.47亿元、第三产业80.0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49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总值301.65亿元;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131.2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3.54亿元,总收入42.81亿元;财政支出39.95亿元;2008年区级财政农村水利资金投入0.1221亿元,占区级财政支出的(0.1221/39.95)=0.31%,城市居民可支配性收入13587元,农村居民纯人均收入4168元。

全区社会经济情况见表1。

小型水利设施规划项目区共辖2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人口35万人。

表1-1重庆市XX社会经济情况统计表(基准年2008年)

全区

土地

面积

(km2)

总人口

(万人)

人口

密度

(人/km2)

牲畜

(万头、只)

常用耕地面积

(万亩)

有效灌溉面积

(万亩)

人均耕地(亩/人)

农业总产值(万元)

农民人均收入(元)

合计

其中

农业

大牲畜

小牲畜

合计

其中

水田

合计

其中

合计

2940.05

113.8

83.64

387

2.03

73.38

100.57

48.18

46.65

29.54

17.11

0.88

375300

4168

1.3水土资源现状

1.3.1土壤

本区内土壤分为4个土类,18个土属,64个土种。

其中水稻土类占19.43%,冲积土类点2.58%,紫色土类占37.34%,山地黄壤土类占42.7%。

80%的土壤属侏罗系红层母岩发育而成的紫色土。

沿江河漫滩阶地冲积土为第四系新老冲积物、坡积物,其它为二迭系灰岩发育而成的山地黄壤土。

紫色土一般为发育不深的幼年土,结构差,胶体品质差,持水量少,保水力差。

PH呈中性至微酸性,有机质少,氮素储量低,抗冲刷和抗蚀能力均弱。

土层厚度在30cm以下的占52.2%。

1.3.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XX土地总面积2940.05km2,农用地356.57万亩,建设用地60.84万亩、未利用地23.93万亩。

XX山多坝少,土多田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为0.88亩。

一、耕地面积157.83万亩,其中水田79.15万亩,旱地78.71万亩,占幅员面积的35.9%。

2008年常用耕地统计面积为100.57万亩,

二、园地面积11.21万亩,占幅员2.54%;

三、林地总面积183.9万亩,占幅员41.7%;

四、牧草地总面积2.95万亩,占幅员0.67%;

五、城镇村庄工矿用地总面积20.9万亩,占幅员4.74%;

六、交通用地总面积7.0万亩,占幅员1.59%;

七、水域总面积24.93万亩,占幅员4.7%;

八、未利用地总面积23.94亩,占幅员5.43%。

1.4农业生产现状

截止2008年末,全区农业人口80.76万人,农村劳动力47.2万人,全区常用耕地面积100.57万亩。

有效灌溉面积46.65万亩,旱涝保收灌溉面积16.56万亩。

平均每个农村人口占有常用耕地1.24亩、有效灌溉面积0.58亩、保证灌溉面积0.21亩,平均每个农村劳动力占有常用耕地面积2.13亩。

全区属丘陵低山区,历来以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红苕为主,经济作物以菜头、油菜、苎麻、烤烟、水果、茶叶、蔬菜为主,养殖业以猪、蚕兼以家禽、水产为主。

2008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37.53亿元,农业增加值24.9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786元。

乡镇财政收入2.87亿元,乡镇街道企业生产总值达203.76亿元(不含敦仁)。

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实力的逐渐增强,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粮食生产能力得到稳定提高,2008年粮食总产量43.53万t,全区人均粮食占有量383kg,高于全国和全市平均水平。

农业结构日益改善,粮食作物143.13万亩,经济作物96.8万亩,粮经作物面积比为59.66:

40.34;农林牧渔服业产值比例为52.7:

4.3:

34.4:

4.3:

4.3。

农村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为11.9%,二三产业比重为88.1%。

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为23.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50.64%,下降13.16个百分点。

全区农业劳动力47.2万个,劳动力减少0.8%。

农作物播种面积239.93万亩,耕地面100.57万亩,复种指数238%。

化肥使用量(折纯)4.23万t。

水稻栽插47.9万亩,产量21万t,亩产438.5kg;蔬菜量61.35万吨,水果产量8.98万吨,青菜头产量96.81万吨,肉类产量6.24万吨,蚕茧产量0.35万。

全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规模化,沿长江片区的果园基地,包括南沱镇、清溪镇的龙眼、枇杷,种植面积2.3万亩,珍溪镇、新妙镇柑橘,江东街道、崇义街道的杨梅基地,种植面积1.06万亩。

珍溪镇、百胜镇、李渡镇、义和镇的青菜头产量占到全区的40%,增福土鸡养殖年出栏量达到50万只。

养殖业、种植业已形成了规模化和产业化,外销到重庆及其它省市。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开始向生态农业模式转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得到稳步推进。

主要农作物单产量:

稻谷500kg/亩、玉米400kg/亩、小麦300kg/亩、红苕3500kg/亩、青菜头2500kg/亩、柑橘3000kg/亩。

1.5水资源量

1.5.1水资源分区

根据重庆市水利局《重庆市水功能区划报告》,XX属于长江三峡库区XX开发利用区一级水功能区。

水资源综合规划把全区分为:

Ⅰ区(长江北岸盆地区)、Ⅱ区(綦江片区)、Ⅲ区(磨刀溪、龙河片区)、Ⅳ区(乌江下游彭水以下干流区)。

(一)长江北岸盆地区(Ⅰ区)。

包括珍溪镇、百胜镇、江北办事处、李渡镇、义和镇共5个乡镇。

(二)綦江片区(Ⅱ区)。

包括石沱镇、增福乡、新妙镇、大顺乡、同乐乡、龙潭镇、青羊镇、蔺市镇、龙桥镇以及崇义、敦仁共11个乡镇、办事处。

(三)磨刀溪龙河片区(Ⅲ区)。

包括南沱镇、清溪镇、罗云乡共3个乡镇。

(四彭水以下干流区(Ⅳ区)。

包括荔枝办事处、江东办事处、焦石镇、白涛镇、武陵山乡、马武镇、大木乡共7个乡镇。

1.5.2全区水资源总量

全区多年平均降雨1072.0mm,径流深517.5mm,径流模数0.473。

全区水资源的特点是:

水资源比较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年际之间变化较大,开发利用条件较差。

一、地表水

全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14.91亿m3,2008年降雨量1046.6mm,径流量14.56亿m3。

约占重庆市水资源总量的2.9%,年际和年内分布不均是造成该区干旱频繁,季节性缺水,同时汛期却又洪涝灾害严重,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地下水资源量

根据计算,全区地下水资源总量为5.0651亿m3。

其中:

1、碎屑岩类型裂隙孔隙水为0.1395亿m3,占总量的2.76%;2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为4.53亿m3,占总水量的89.53%;3、基岩裂隙水0.39亿m3,占总量的7.55%。

三、过境水资源

本区内有长江、乌江、碧溪河、渠溪河及油江河的境外流域面积过境水。

由于长、乌两江过境水资源量很大。

若以此计入水资源总量,在区内水资源供需平衡中,不切合实际,也会掩盖分区的不平衡矛盾。

因此,从实际出发只计算已利用部分,作为过境水资源量。

表1-2XX过境水已利用量计算成果表单位:

亿m3

分区

已利用量

其中

工业

生活

灌溉

长江北岸盆地区

5590

3590

2000

綦江片区

1230

1145

85

磨刀溪龙河片区

87

55

32

彭水以下干流区

6393

5083

1310

合计

13300

70031

1497

表1-3XX现状过境水可利用量单位:

万m3

河流名称

分区

境外集雨面积

径流深(mm)

多年平均

P=75%

渠溪河

长江北岸盆地区

830

517.5

4.295

3.221

碧溪河

綦江片区

141

517.5

0.730

0.548

油江河

磨刀溪龙河片区

117.6

517.5

0.609

0.469

长江

3627

乌江

457

四、水资源总量

XX地表水现状年(2008年)径流为14.56亿m3,地下水资源量5.06亿m3,过境水水资源量1.33亿m3,故XX现状年水资源总量为20.95亿m3。

XX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为14.91亿m3,地下水资源量5.06亿m3,过境水水资源量1.33亿m3,故XX多年水资源总量为21.3亿m3。

各频率下水资源量见下表4

表1-4重庆市XX水资源总量统计表

控制区面积

(km2)

水资源总量(亿m3)

现状

P=50%

P=75%

P=95%

2941.46

20.95

19.69

15.57

10.86

多年平均

21.3

20.5

16.05

11.51

地表现状年地表水

14.56

14.46

10.92

7.43

地表多年平均

14.91

14.31

11.18

7.6

地下水

5.06

4.86

3.8

2.58

过境水

1.33

1.33

1.33

1.33

1.5.3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水资源可利用量。

境内地表水可利用量引用《四川省简明水利区划》表4-3中的径流利用系数求得,加上已利用过境水量,求得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如下:

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为6.64亿m3,P=75%可利用水资源量为6.01亿m3。

详见表5。

表1-5XX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单位:

亿m3

分区

多年平均境内地表水(可利用)

境内地表水(可利用)p=75%)

境内地表水可利用(p=75%)

已利用过境水

长江北岸盆地区

1.909

1.749

1.19

0.559

綦江片区

2.373

2.103

1.98

0.123

磨刀溪龙河片区

0.4087

0.3887

0.38

0.0087

彭水以下干流区

1.9493

1.7693

1.13

0.6393

合计

6.64

6.01

4.68

1.33

根据上述结果,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21.2%,基本农田水资源占有量为4566m3/亩(21.3亿m3/46.65万亩),人均水资源量为1872m3/人(21.3亿m3/113.8万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84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