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儿童保健讲座郭秋英.docx
《幼儿园儿童保健讲座郭秋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儿童保健讲座郭秋英.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园儿童保健讲座郭秋英
幼儿园儿童保健知识座讲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保证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是托幼园所的神圣职责。
健全的健康检查制度
⒈小儿入托儿所、幼儿园健康检查
⑴小儿入园前一月之内必须到市级或区妇幼保健机构进行健康检查。
入园查体率要求达到100﹪。
⑵检查内容:
了解儿童既往病史、过敏史,进行全身体格检查及视力听力检查,化验血红蛋白、转氨酶,必要时做B超、X光、心电图等。
⑶小儿入园时应交验儿童保健手册及预防接种手册。
⑷告知进行预防接种补种。
⑸转园时应重新进行入园查体,离园3个月应重新体检。
⑹发现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应暂缓入园,及时确诊治疗。
⒉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⑴在园的儿童应定期由当地市级或区级妇幼保健机构进行体格检查。
⑵检查次数:
1‐3岁每半年一次,3岁以上每年一次。
⑶检查内容:
除全身体格检查外,3岁以上小儿应做口腔、听力、视力检查。
各年龄组小儿每年测血红蛋白一次,视力筛查一次。
⑷体检内容填写在体检表上,对体检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向家长反馈,并由追踪矫治记录。
⒊晨检和全日观察
⑴晨检:
由保健医在儿童入口处进行,150人以上的幼儿园,入园高峰时间应由两名以上保健医进行晨检。
一看:
重点看儿童面色是否苍白、发黄或呈热性病容,看精神好差,在麻疹、流脑、水痘、猩红热、手足口病、腮腺炎等流行期间,或检役期间,看皮肤有无皮疹,耳垂处是否肿大。
二问:
问家长儿童在家的饮食、睡眠、大小便等情况及有无其他不适。
三查:
查儿童身上是否携带不安全物品。
四摸:
必要时摸头部或颈背部是否发烧,必要时测量体温,看咽部有无发红,扁桃体是否红肿,听心肺、查腹部等。
⑵全日观测:
保教人员在一日活动中,保健医在巡视中应注意晨检时发现的可疑儿童,并随时观测,发现异常,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做好记录,并及时通知家长。
⒋对体检中发现的异常处理
对营养不良、贫血、肥胖、反复感染等应进行专案管理。
对屈光不正、听力障碍、龋齿等进行登记。
对有先心病、哮喘、高热惊厥、癫痫、过敏史、外伤史者等进行登记,加强日常观察和保育护理工作,以方便与家长沟通。
对有心理行为异常,单亲儿童、留守儿童,由辅助专业人员进行心理疏导。
集居儿童常见疾病
•反复呼吸道感染
•过敏性疾病
•缺铁性贫血
•单纯性肥胖症
•营养不良
一反复呼吸道感染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指小儿平均每年6次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或2次以上的下呼吸道感染。
㈠预防措施
•注意环境卫生,避免污染,室内空气要流通;
•按时接种疫苗,在流感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
•避免接触过敏物质,如尘螨、花粉、油漆等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这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最好方法;
•均衡摄取营养;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营养不良、佝偻病、鼻窦炎等;
•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如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含锌制剂等;
•用冷水洗脸,冬天用温水,增强对冷空气的抵抗能力;
•适当加减衣服;
•减少出汗、及时擦汗是防止小儿受凉的重要措施;
•给孩子脚部保好暖,睡前最好用温水给孩子洗脚。
二高热惊厥
㈠临床特征
•发生在婴幼儿时期的伴有发热的惊厥发作,并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曾有无热惊厥病史者。
•初次发作多在体温上升早期;
•惊厥发作时间短暂,一次热程一般仅有一次发作;
•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全身或局部肌群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
•发作后意识恢复,无神经系统异常体征;
•热退2周后脑电图恢复正常。
•可有遗传因素。
㈡处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将孩子仰卧,把孩子口中的食物去除掉,以防止呕吐时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
不要给正在抽风的孩子喂药,以免呛入气管。
迅速用牙刷柄捆上手绢(或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孩子的上下牙之间,防止舌咬伤。
•用指尖刺压小儿的人中、合谷等穴位。
•物理降温。
•边护理孩子,便将孩子送往医院。
三幼儿园常见过敏疾病
•过敏性(变应性)鼻炎
•支气管哮喘
•湿疹
•荨麻疹
㈠如何判断过敏体质小儿:
•湿疹
•经常揉眼睛、抠鼻子、流鼻涕、连续打喷嚏
•多汗、多动、夜惊、易感冒
•跑步或者大笑后孩子会咳嗽
•爸爸妈妈或兄弟姐妹有过敏病史
㈡过敏性疾病预防:
避免接触过敏原(吸入性或食物性)
•室内的尘螨数量最好<20/㎡,维持相对湿度至60%以下,经常清式清扫地毯,水洗床上用品和窗帘,使用空气净化机、吸尘器。
•避免接触花粉、动物皮毛等。
•做过敏原测定,尽量避免接触和进食可能过敏的东西。
四营养不良
分类:
体重低下、生长迟缓、消瘦
体重低下:
其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的均数减2个标准差。
生长迟缓:
其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的均数减2个标准差。
消瘦:
其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的均数减2个标准差。
五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㈠临床特征
•一般表现:
皮肤粘膜、口唇、甲床苍白,食欲减退,头发枯黄,倦怠无力,异食癖,年长的孩子可诉眼花,头晕,耳鸣,病程长的患儿可有营养低下,体格发育迟缓等症状。
•造血系统:
骨髓外造血反应—肝脾肿大。
•消化系统:
胃肠蠕动慢,消化酶分泌功能减少。
出现食欲减退、恶心、腹胀或便秘。
偶有舌炎、舌乳头萎缩等。
•心血管系统:
心率呼吸增快,这是机体对缺氧的代偿性反应。
•免疫系统:
抵抗力下降。
•心理行为改变:
注意力不集中,精神不振。
智商、情商低,而且贫血纠正后仍不会恢复。
㈡贫血的预防
•进食富含铁的食物如:
瘦肉、猪肝、蛋黄、海带、木耳、香菇等。
•餐后适当吃水果,水果中的维生素C能促进铁的吸收。
•用铁锅烹调食物,对预防贫血大有益处。
•尽量避免过度蒸煮食物。
六儿童单纯性肥胖
诊断:
⑴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均值的20%为肥胖。
⑵体重指数BMI:
随年龄性别而有差异如BMI,超过P95为肥胖。
㈡肥胖的防治
•饮食疗法:
多进食低脂、低糖高蛋白食物,减慢进食速度、细嚼慢咽、避免晚餐过保,不吃零食。
•运动疗法:
适当的运动,如慢跑、散步、做操等,每天坚持至少30分钟。
•预防:
培养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管理每个活动环节,管理每个餐点(汤―蔬菜―主食﹢荤菜)。
•关注孩子的心理。
七习惯性交叉擦腿综合征
㈠表现
年长儿表现为直接用手抚弄外生殖器,或骑跨于床沿、桌角上,借助这些来摩擦外生殖器。
小儿在摩擦外生殖器时常两颊泛红,表情紧张,两眼凝视,轻微出汗,甚至气喘。
女孩可伴有外阴充血,男孩可出现阴茎勃起。
多在临睡前或清晨醒后发作。
偶尔出现的交叉擦腿不会对小儿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但反复频繁的发作则会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
㈡发生原因
局部刺激是出现摩擦外生殖器的常见诱因,如外阴部的炎症、湿疹、包皮过长、蛲虫感染等,而后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习惯动作。
而不良环境、情绪紧张如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因家长关注度小等,则常可使此行为加剧。
㈢治疗
•首先应对家长进行心理咨询指导,帮助家长了解小儿习惯性交叉擦腿的相关知识,让家长认识到这一行为是小儿发育过程中的常见现象,与道德无关,避免家长的过度焦虑,同时应做到:
•对于偶尔出现的习惯性交叉擦腿,应采取忽视的态度,可采用转移其注意力方法,不要反应过于强烈,更不能用大骂、恐吓等简单粗暴的惩罚方式。
•养成上床即睡、醒后即起的良好习惯,减少小儿清醒时独自呆在床上的时间。
托幼机构常见的传染病疫情
•手足口病
•水痘
•流感
••流行性腮腺炎
•风疹
•麻疹
•其他感染性腹泻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
一手足口病
㈠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测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和疱疹为主要特征。
•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少数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
•EV71型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
肠道病毒的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
•传染源带毒者和轻微散发病例是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食具等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很高。
•流行特征四季均可发病,常见于4―9月份,5―8月份高发。
患者多为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
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托幼机构易发生集体感染。
•临床特征
急性起病,发热,手掌和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和膝盖也可出现皮疹。
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
部分患儿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整、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
㈡预防措施
•加强监测,严格隔离
幼儿园要落实晨检工作,一旦发现可疑病例,要立即上报及隔离疑似儿童,病例返园时间要严格按照隔离期限的要求。
•通风消毒
幼儿园的所有课堂、寝室都要进行通风换气,并进行紫外线消毒。
对托幼机构的物体表面如玩具、地面、桌面、门把手、扶梯等(尤其幼儿可接触的地方),每天进行擦拭消毒,可用有效氯500㎎/L的消毒液擦拭,作用时间为30分钟。
㈢隔离要求
•如幼儿园发现有儿童患有手足口病,应要求其回家进行居家隔离,隔离期限为症状消失后一周。
•幼儿园判断儿童是否可以回园的标准除了隔离期限外,还要有家长出示由当地医疗机构开出的该儿童《同意返校证明》。
二流行性感冒
㈠临床表现
•典型流感起病急,潜伏期为数小时―四天,一般为1―2天;
•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畏寒,一般持续2―3天;
•全身中毒症状重,如乏力、头痛、头晕、全身酸痛;持续时间长,体温正常后乏力等症状仍可持续1―2周;
•呼吸道卡它症状轻微,常有咽痛,少数有鼻塞、流涕等;
•少数患者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
•老人、幼儿、有心肺疾病者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患流感后可发展为肺炎。
三水痘
㈠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其以向心性、成群的水疱疹为特征;并发症是皮肤感染、血小板减少、心肌炎、水痘病毒性肺炎、脑炎等。
•传染源:
水痘、带状疱疹和先天性水痘患者。
水痘传染性极强,病人从发病起至皮疹结痂为止,都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直接接触破裂皮疹等途径传播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主。
发病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病毒一旦传入幼儿园,传播迅速,可造成局部暴发,甚至易感者全部感染。
㈡临床特征
•儿童的首发症状通常是出现皮疹,并且迅速从斑疹发展到丘疹和水疱疹,最后形成痂皮。
•皮疹的分布是向心性的,多集中在躯干、肢体远端累及少。
•水疱表浅、稀薄、在红色斑疹上可见清晰透明的液体。
㈢预防措施
•加强监测
幼儿园要做好晨检工作,发现可疑病例要立即报告并隔离病例,病例返园时间要严格按照隔离期限的要求。
•通风消毒
幼儿园的所有课堂、寝室都要进行通风换气,并进行紫外线消毒。
对托幼机构的物体表面如玩具、地面、桌面、门把手、扶梯等(尤其幼儿可接触的地方)每天进行擦拭消毒,可用有效氯500㎎/L的消毒液擦拭,作用时间30分钟。
•疫苗接种
儿童家长可自愿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水痘疫苗的接种。
㈣隔离要求
如果幼儿园发现有儿童患有水痘,应要求其回家进行居家隔离,隔离期限为疱疹完全结痂为止,但不得少于发病后14天。
四流行性腮腺炎
㈠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并可侵犯各种腺体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
•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于腮腺、性腺与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睾丸炎、卵巢炎、心肌炎、胰腺炎、甲状腺炎、肾炎、糖尿病等严重并发症。
•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
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
•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
•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
•传染源隐性感染者和早期的病人。
•传播途径以唾液飞沫吸入为主要途径,亦可通过接触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唾液污染的衣物、食品、玩具等传染。
密切接触是感染本病的重要条件。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感染后可获得巩固而持久性的免疫力。
•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5―9岁的儿童。
㈡腮腺肿胀具有特征性
•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
•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
•言语、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
•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
•颌下腺和∕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
•重度腮腺肿胀者,使容貌变形,并可出现吞咽困难。
•腮腺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始终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
•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恢复正常。
全程约10―14天。
•颌下腺和舌下腺也可同时累及,或单独出现。
颌下腺肿大,表现为颈前部下颌处肿胀并可触及肿大的腺体。
舌下腺肿大可见舌及口腔底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
㈢预防措施
•落实儿童入园查验证工作
麻腮风疫苗可预防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疾病,是国家规定
接种的一类疫苗。
儿童应在1.5岁时进行接种。
幼儿园应在儿童入园时查验接种证明,保证每一名儿童在入园时都具有腮腺炎病毒抗体,避免疫情在幼儿园暴发。
•加强监测
幼儿园要做好晨检工作,发现聚集性可疑病例要立即报告并隔离病例,加强幼儿园的通风换气及消毒工作。
㈣隔离要求
如幼儿园发现有儿童患有流行性腮腺炎,应要求其回家进行居家隔离,隔离期限为发病后10日且腮腺肿大消退。
幼儿园判断儿童是否可以回园的标准除了隔离期限外,还要有家长出
示的由当地医疗机构开出的该儿童《同意返校证明》。
五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脱屑。
少数患者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并发症。
㈠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主要经空气和飞沫传播。
猩红热病人自发病前一日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发病较多。
5―15岁为好发年龄。
㈡临床特征
•起病急骤,发烧、咽痛为早期症状,较重者可有头痛、呕吐,其后有舌乳头肿胀,先是白色舌,而后舌苔变黄、粗糙,有红刺(俗称“杨梅舌”)。
•同时后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大约在发病后24小时有皮疹出现,全身均可是红色粟粒样皮疹,疹与疹之间皮肤发红,无正常皮肤。
•在皮肤皱折部位皮疹密集呈线状(“帕氏线”)。
•口唇周围不出皮疹而显苍白,形成一个围绕口周的苍白圈(“环口苍白圈”),一般2天达高峰,发病后慢慢消退,2―4天退净。
•体温逐渐下降,疹退后7天左右皮肤开始脱皮屑,轻者呈糠屑样脱落物,重者呈大片脱皮。
㈢预防措施
•加强监测幼儿园要做好晨检工作,发现可疑病例要立即报告并隔离病例,病例返园时间要严格按照隔离期限的要求。
•通风消毒幼儿园的所有课堂、寝室都要进行通风换气,并进行紫外线消毒。
•个人锻炼儿童要加强体育锻炼,多做户外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
㈣隔离要求
•如幼儿园发现有儿童患有猩红热,应要求其回家进行居家隔离,隔离期限为由服用抗生素当日起计算5天或按医生指示。
•幼儿园判断儿童是否可以回园的标准除了隔离期限外,还要有家长出示的由当地医疗机构开出的该儿童《同意返校证明》。
六麻疹
㈠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症状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炎等。
•临床表现有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
•潜伏期为7―21天,平均为10―14天。
•前驱期为2―4天,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结膜炎等,此期后期可见到頰粘膜上有一个周围有红晕的0.5―1㎜灰白色小点,称柯是斑,是早期诊断麻疹的标志。
•出疹期:
皮疹多在发热4―5天后出现,持续2―5日不等,皮疹为玫瑰色丘疹;
•出疹顺序:
自耳后、发迹、前额、面部、颈部开始,逐渐波及躯干和四肢手掌足底,出疹时体温达到高峰,皮疹出齐后体温开始下降。
•恢复期:
皮疹色变暗,有色素沉着及糠皮样脱落。
如不出现并发症,病情自愈。
七风疹
㈠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通过呼吸道和直接接触传播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潜伏期10―23天,风疹传染性不如麻疹,症状比麻疹轻。
•主要表现为发热、出疹、淋巴结肿大和结膜炎,病程短。
㈡临床特征
•皮疹特点为小的淡红色斑丘疹,先面部而后颈部,再躯干后四肢,通常24小时全身疹子出齐,2―5天消退,不留色素。
•出疹严重者热度一般为38℃左右,疹退后热退,有耳后、枕部、颈部淋巴结肿大。
八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㈠流行病学特征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近30年来在全世界暴发流行的一种新型急性病毒性眼病。
•它的病原体是由新型肠道病毒70型(EV70)或柯萨奇病毒A24型变种(Cox24v)引起的。
•传染性极强,通过日常接触和污水传播。
•眼病刺激症状重,有刺痛、灼热、异物感及畏光流泪等。
•有水样分泌物,眼睑及穹隆部充血水肿,球结膜见点片状充血。
•传染源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眼病分泌物及泪液均含有病毒。
发病后2周内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该病主要是通过接触被患者眼病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而发病。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
病后免疫持久性差,患者病愈后,可以被不同病毒感染而再次发病,亦可能在间隔数年后被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而发病。
•流行特征该病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秋季,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
在托幼机构、学校、工厂企业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易发生暴发流行。
㈡临床特征
多是双眼先后发病,患病早期,病人感到双眼发烫、烧灼、畏光、眼红,自觉眼睛疼痛,紧接着眼皮红肿、眼分泌物增多、怕光、流泪,早晨起床时,眼皮常被分泌物粘住,不易睁开。
㈢预防措施
•加强监测,严格隔离
幼儿园要落实晨检工作,一旦发现可疑病例要立即上报并隔离疑似儿童,病例返园时间要严格按照隔离期限的要求。
•消毒
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应擦拭消毒、煮沸消毒或开水烧烫。
病人的洗漱用品要严格做到与其他家庭成员或同居室人员分开,不能混用,避免交叉感染。
如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应充分清洁或消毒手部。
如设有游泳池的幼儿园,应加强游泳池的消毒工作,如在疫情暴发期间,应停止使用游泳池。
㈣隔离要求
如果幼儿园发现儿童患有红眼病,应要求其回家进行居家隔离,隔离期限为直到眼睛不再有异常分泌物。
幼儿园判断儿童是否可以回园的标准除了隔离期限外,还要有家长出示的由当地医疗机构开出的该儿童《同意返校证明》。
九其它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广义是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这里仅指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
•这组疾病可有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其流行面广,发病率高,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
•病毒性腹泻在感染性腹泻中占有重要比例,其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诺袄克病毒、冠状病毒、杯状病毒等。
•目前在国内病毒性腹泻中检出的主要病原体是轮状病毒。
•感染性腹泻按临床表现可分为两大类:
炎症性腹泻及分泌性腹泻。
•炎症性腹泻为病原体侵袭上皮细胞,引起炎症而致的腹泻。
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粘液便或粘液血便,粪便在显微镜下检查见有较多的红、白细胞。
属于此类感染性腹泻的除细菌性痢疾外,还有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耶尔森菌肠炎等。
•分泌性腹泻指病原体或其产物作用于肠上皮细胞,引起肠液分泌增多和∕或吸收障碍而导致的腹泻。
病人多不伴有发热,粪便性状为稀便或水样便,粪便的显微镜检查多无细胞,或可见少许红、白细胞。
•属于此类腹泻的除霍乱外,还有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非O1∕非O139霍乱弧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隐孢子虫肠炎。
以及常以食物中毒形式出现的腊样芽胞杆菌腹泻,金黄色葡萄球菌腹泻等。
十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未出现疫情时的预防措施
•出现疫情时的预防措施
㈠未出现疫情时的预防措施
•成立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控机构,如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由校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相关部门人员如后勤(生管)人员、班主任、保健老师等组成,负责组织、协调、开展全园传染病防控工作。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如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入园入托查验证制度等。
•指派专人(保健老师)负责具体开展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落实各项常规防控措施。
如疫情报告、宣传培训、预防接种查验证、疫情发生后相关防控措施的落实等。
•加强全校师生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学习与培训,通过制定培训计划,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开展健康教育课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师生的自我保健防病意识和能力。
•做好各种防控物质的储备。
平时幼儿园应做好预防控制传染病发生与蔓延的相关物质准备。
如储备一定数量的体温计、外科口罩、消杀用品、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在教室、宿舍安装紫外线灯以备用。
•加强食品、环境、饮用水管理,消灭蚊蝇老鼠蟑螂等病媒生物。
•食堂工作人员必须是经过体检取得合格证的健康人员,食堂必须提供新鲜安全的食品、保证餐具专用或经合格消毒。
•经常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保证园内环境的整洁卫生,消除病媒生物的孽生地。
•学校幼儿园必须提供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饮用水,同时也要提供足量开水,防止儿童饮用生水引发肠道传染病。
•定期开展灭蚊、灭蝇、灭鼠、灭蟑等除四害活动。
•认真落实学校(托幼机构)预防接种查验证制度。
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每一新学年开学后,幼儿园应及时开展预防接种查验证工作,使各种疫苗未及时接种的儿童能够及时得到补种,提高新生对各种疫苗可预防疾病的整体抵抗力。
•创造各种条件,为儿童提供各种有利于心身发展的学习生活条件。
•如宽敞明亮的教室、宽大通风采光良好的宿舍、洁净的食堂、可口卫生的饭菜、足量的洗手洗浴设备、充裕的体育锻炼时间和设施等,使儿童的衣食住行学各方面安全均得以保证。
㈡疫情发生时的防疫措施
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应从3个方面入手: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染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⒈传染源的控制
•严格隔离病人:
严格掌握并按各种传染病隔离期限责成患病儿童住院或居家隔离治疗,直至满隔离期限后或经当地医疗机构提供医师开具的无传染性的证明,患病儿童方可返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