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暑期系统复习1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附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4133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6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生物暑期系统复习1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附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一生物暑期系统复习1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附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一生物暑期系统复习1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附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一生物暑期系统复习1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附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一生物暑期系统复习1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附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生物暑期系统复习1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附解析.docx

《高一生物暑期系统复习1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生物暑期系统复习1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附解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生物暑期系统复习1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附解析.docx

高一生物暑期系统复习1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附解析

2019年高一生物暑期系统复习10: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附解析)

经典例题

【2019天津卷】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

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

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

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

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深色囊鼠在深色熔岩床区表现型频率高,而在浅色岩P区和浅色岩Q区频率较低,因此,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A正确;浅色岩P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Dd)=2×0.1×0.9=0.18,而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Dd)频率=2×0.7×0.3=0.42,与浅色岩P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高,B错误;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因此,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正确;浅色岩Q区隐性纯合体(dd)的频率=0.7×0.7=0.49,而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dd)的频率=0.9×0.9=0.81,因此,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D正确。

经典集训

1.下列关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正确的是()

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个体的基因型

B.两者都认为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两者都认为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D.两者都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中存在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前提B.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自然选择是环境对不同基因型的直接选择D.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

3.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黑色)和s(浅色)控制。

19世纪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因工业的发展引起桦尺蠖生存环境的黑化,导致种群中s基因频率由5%上升到95%以上。

对此过程的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桦尺蠖种群S基因频率为50%时,种群中ss个体所占比例应为50%

B.该过程中导致桦尺蠖的种群基因库改变的因素不只是环境的选择作用

C.直接受选择的是桦尺蠖的表现型,选择不只是通过天敌的捕食来完成

D.环境的选择导致桦尺蠖种群发生了进化,但并不意味着产生了新物种

4.关于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B.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只来源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C.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D.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5.明朝张谦德的《朱砂鱼谱》记载:

“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

”其中“逐日去其不佳者”和“分数缸饲养”的作用分别是()

A.自然选择,地理隔离B.人工选择,生殖隔离

C.自然选择,生殖隔离D.人工选择,地理隔离

6.当某种新药问世时,可有效治疗病毒性感冒。

几年后疗效逐渐降低,因为感冒病毒具有了抗药性,其根本的原因可能是()

A.病毒接触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

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抗药性个体的增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后来的药量用得过少,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7.据研究,抗青霉素葡萄球菌是一种突变型,将未接触过青霉素的野生型葡萄球菌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结果有极少数存活下来。

存活下来的葡萄球菌在相同培养基中经多代培养后,对青霉素的抗性明显增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霉素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

B.葡萄球菌的定向突变提高了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

C.葡萄球菌进化的实质是其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D.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是在接触青霉素后产生的

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种群必须经过地理隔离,才能达到生殖隔离

B.变异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不定向地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

D.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显性基因频率比隐性基因频率增加得快,有利于产生适应环境的新性状

9.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C.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10.现实生活中,人类越来越多地影响生物的进化和生物多样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对濒危动植物进行保护,不会干扰自然界正常的自然选择

B.家养动物的变异多,但没有形成新物种,不能增加生物多样性

C.人类活动将野生生物栖息地“片段化”可以加快生物进化,增加生物多样性

D.农业中害虫的抗药性增强属于共同进化

11.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________,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传粉,说明已产生了________,它们与________、________共同构成了物种形成过程的基本环节.

(2)在对植物b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3)在自然选择中,直接选择的是________(基因型、表现型)。

12.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应用,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___________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其中基因突变包括自发突变和_____________两种类型。

(2)物种指的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___________的一群生物的统称,一旦出现生殖隔离,新的物种即已产生。

不同物种之间、__________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20世纪中叶,非洲地区疟疾横行,研究发现该地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携带者(Aa)几乎不感染疟疾而死亡,基因型为aa的患者因贫血几乎死于成年前。

某科研团队调查发现,该地区人群中婴儿时期基因型AA、Aa和aa的个体分别占81%、18%和1%,处于遗传平衡状态,进一步研究发现该人群中的A和a的基因频率每一代基本保持不变,请问该地区基因型为AA的人群中因疟疾而死亡的个体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_。

 

1.【答案】C

【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个体的表现型,A错误;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B错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都认为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正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错误。

2.【答案】C

【解析】种群中存在的变异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是自然选择的前提,A正确;自然选择淘汰了不利于生物生存的基因,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B、D正确;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C错误。

3.【答案】A

【解析】S基因频率为50%,则s的基因频率为1-50%=50%,浅色个体ss的基因型频率为50%×50%=25%,A错误;该过程中导致桦尺蠖的种群基因库改变的因素不只是环境的选择作用,B正确;直接受选择的是桦尺蠖的表现型,选择不只是通过天敌的捕食来完成,C正确;环境的选择导致桦尺蠖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因此该种群发生了进化,但并不意味着产生了新物种,D正确。

4.【答案】A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

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来源于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B错误。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新物种的形成有的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导致了生殖隔离,有的不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也能达到生殖隔离,如染色体数目加倍引起的新物种,C错误。

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

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逐日去其不佳者,”可知这种育种方法属于选择育种,是人为选择去除生长状态不好的个体,属于人工选择;在育种中,采取隔离措施,可防止基因间相互交配而混杂,对新品种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分数缸饲养”的作用是采取了地理隔离。

综上所述,D正确。

6.【答案】C

【解析】病毒接触药物前就已经产生了抗药性,A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病毒先有了各种类型的变异,再经自然选择保留适应环境的变异,B错误;抗药性个体的出现是变异的结果,药物对病毒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使抗药性个体增多,C正确;感冒药对感冒病毒进行了自然选择,使得种群的抗药性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因此疗效逐渐降低,药量用得过少不能产生抗药性变异,D错误。

7.【答案】A

【解析】青霉素杀死没有抗性的个体,起了选择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A正确、D错误。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C错误。

8.【答案】C

【解析】种群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才能达到生殖隔离,如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形成,A错误;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其中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错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且能产生的新基因,所以基因突变能不定向地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C正确;适应环境的新性状是基因突变产生的,与显性基因频率或隐性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无关,D错误。

9.【答案】B

【解析】生物的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A错误;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C错误;蛾的口器变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10.【答案】D

【解析】自然选择起选择作用的是特定的环境条件,人类对濒危动植物保护有可能会改变濒危动植物生存的环境,故可能干扰自然界正常的自然选择,A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家养动物变异多,可能产生较多的新基因,能增加生物多样性,B错误;野生生物栖息地“片段化”会使动物种群活动空间变小,种内斗争加剧,同时会阻碍动物个体的迁入和迁出,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下降甚至走向灭绝,C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发展,农业生产中害虫在农药作用下,抗药性增强,属于共同进化,D正确。

11.【答案】

(1)地理隔离生殖隔离自然选择突变和基因重组

(2)没有因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3)表现型

【解析】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地理隔离;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这说明种群b和c已产生了生殖隔离.隔离与自然选择、突变和基因重组共同构成了物种形成过程的基本环节.

(2)依题意,第一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则Dd植株所占的比例为20%,D的基因频率=10%+1/2×20%=20%,d的基因频率为80%。

第二年,基因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