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分类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57692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分类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分类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分类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分类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分类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分类知识点.docx

《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分类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分类知识点.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分类知识点.docx

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分类知识点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1、物质的分类知识总结

1、简单的分类

(1)氧化物

(2)酸(3)碱(4)盐

2、分散系的分类

分散系概念: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分散质:

被分散的物质分散剂:

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

(1)分类

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气、固、液)来分,有9种类型

按分散质粒子大小来分,有3种类型

分散系

分散质粒子大小

主要特征

举例

分散质能否透过滤纸

溶液

小于1nm

均一、稳定、透明

氯化钠溶液

胶体

1~100nm之间

均一、较稳定、透明

Fe(OH)3

(胶体)

浊液

大于100nm

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

泥水、油水

注意:

a.分散系间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b.溶液是一种稳定的分散系,浊液是不稳定的分散系。

胶体的稳定性介于两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定系。

2、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

Fe(OH)3胶体中那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光波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叫做丁达尔效应。

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注意:

光束通过胶体时,看到的光柱,并不是胶体离子本身发光。

丁达尔现象是区别溶液和胶体的一种常用的物理方法。

1.下列物质中,属于无色分散系的是(  )

A.60度的白酒    B.Fe(OH)3沉淀

C.水D.CuSO4溶液

2.著名歌手那英在歌中唱道“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下列有关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雾是溶液,能永久在空气中稳定存在

B.雾是胶体,一段时间内能稳定存在

C.雾是乳浊液,不能稳定存在

D.雾是悬浊液,在空气中能沉降

3、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区别,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溶液呈电中性,胶体带有电荷

B.溶液中溶质微粒不能通过半透膜,胶体中分散质微粒能通过半透膜

C.溶液中通过一束光线没有特殊现象,胶体中通过一束光线会出现明显的光带

D.溶液稳定,放置后不会生成沉淀,胶体不稳定,放置后会生成沉淀

(2)电泳现象

实验步骤

在盛有红褐色Fe(OH)3胶体的U型管的两个管口处各插入一个电极,通直流电。

实验现象

阴极附近颜色逐渐变深,阳极附近颜色逐渐变浅

解释及结论

由于Fe(OH)3胶体粒子带有正电荷,在电流作用下向阴极移动

注意:

电泳现象表明胶体粒子带电荷,而整个胶体分散系是呈电中性的。

胶体粒子带电,是胶体稳定存在的重要原因。

由于带电的离子如MnO4-在通电时也能发生定向移动,故不能用电泳现象来区别溶液与胶体。

胶体粒子带电规律:

正电荷:

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负电荷:

非金属氧化物、硫化物(如Ag2S)、酸

1、下列有关Fe(OH)3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渗析法鉴别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用丁达尔效应分离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

B.Fe(OH)3胶体的胶粒带负电荷,在通电的情况下胶粒向直流电源的正极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

C.向沸腾的蒸馏水中逐滴滴加饱和FeCl3溶液,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时即得到Fe(OH)3胶体

D.向沸腾的NaOH稀溶液中边滴加FeCl3饱和溶液,边用玻璃棒搅动,然后继续煮沸,制备Fe(OH)3胶体

3、分散系的稳定性

(1)溶液是最稳定的分散系

这是因为这类分散系中的分散质(溶质)对于分散剂(溶剂)而言是可溶性的。

溶质以分子、原子或离子(直径<1nm)的形式自发的分散在溶剂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浊液是最不稳定的分散系

这是因为这类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对于分散剂而言是不可溶的。

分散质以固体小颗粒或小液滴(直径>100nm)的形式分散在分散剂中,形成的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时间稍长以后,分散质颗粒就会相互聚集在一起与分散剂分离。

(3)胶体是介稳性的分散系

胶体之所以具有介稳性,主要是因为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而带电荷。

同种胶体粒子的电性相同,在通常状况下,他们之间的相互排斥,同时因布朗运动使得他们不容易聚集成质量较大的颗粒而沉降。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丁达尔效应

B.利用半透膜可除去淀粉溶液中的少量NaCl

C.Fe(OH)3胶体带正电荷

D.纳米材料粒子直径一般在10-9~10-7m之间,因此纳米材料属于胶体

2、关于胶体的性质与应用,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静电除尘器除去空气或工厂废气中的飘尘是利用胶体粒子的带电性而加以除去

B.医学上的血液透析原理同胶体的渗析类似,透析膜同半透膜类似

C.从颜色上无法区别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

D.由于胶粒之间的排斥作用,胶粒不易聚集成大的颗粒,所以胶体的性质相对比较稳定

3.有关分散系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悬浊液的分散质可用过滤的方法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 ②任何物质在水中溶解时都有一定的溶解度 ③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一些 ④分散质粒子大小为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分散系是胶体

A.①④B.①②

C.②③D.③④

4、分类方法标准的选择

(1)化学反应的分类

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为标准来分:

化合反应:

A+B=AB分解反应:

AB=A+B

置换反应:

A+BC=AC+B复分解反应:

AB+CD==AD+CB

以得氧和失氧的标准来分:

氧化还原反非氧化还原反应

(2)材料的分类

以材料组成为标准来分:

(1)金属材料(如合金)

(2)无机非金属材料(如陶瓷)

(3)有机高分子材料(如ABS工程塑料)

以材料的功能为标准来分:

高功能材料(如超导)结构材料(如耐高温)信息材料(如液晶)

5、胶体的聚沉

(1)概念:

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液时,加入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中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是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

这个过程叫做聚沉。

(2)聚沉方法

加入电解质:

在胶体中加入电解质,增加了胶体中离子的浓度,而给带电荷的胶体粒子创造了吸引相反电荷离子的有利条件,从而减少或中和原来胶粒所带电荷。

再加上粒子在不停地做布朗运动,就可以聚集起来,迅速沉降。

加入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若两种胶体的胶粒带有相反的电荷,相遇时就会互相中和电荷,从而聚集成大颗粒而沉降。

胶体粒子带电规律:

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常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常带负电。

加热

能量升高,胶粒运动加剧,它们之间的碰撞机会增多,导致胶粒凝聚。

1.(双选)某胶体遇盐卤(MgCl2·6H2O)或石膏易发生聚沉,而与食盐水或Na2SO4溶液相遇聚沉的效果就差一些。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胶体中胶体粒子大小约为10-9~10-7cm

B.该胶体粒子带正电

C.该胶体遇BaCl2溶液或Fe(OH)3胶体可发生聚沉

D.Na+使此胶体聚沉的效果不如Ca2+、Mg2+

2、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

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

B.在河流入海处易形成沙洲

C.一束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束光亮的通路

D.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3、将某溶液逐滴加入Fe(OH)3胶体内,开始生成沉淀,继续滴加时沉淀又溶解,该溶液是(  )

A.2mol·L-1NaOH溶液B.2mol·L-1H2SO4溶液

C.2mol·L-1MgSO4溶液D.FeCl3溶液

随堂练习:

1.“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

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④能透过滤纸 ⑤不能透过滤纸 ⑥静置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④⑤B.②③⑤

C.②③④D.①③④⑥

2、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布朗运动是胶体微粒特有的运动方式,可以据此把胶体、溶液和悬浊液区别开来

B.光线透过胶体时,胶体发生丁达尔效应

C.用渗析的方法净化胶体时,使用的半透膜只能让较小的分子、离子通过

D.胶体微粒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阳离子或阴离子,且同种胶体微粒吸附同种电荷

3.下列家庭小实验不能制得溶液的是(  )

4、对于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常采用的方法有:

过滤、蒸发、蒸馏、萃取、渗析、加热分解等。

填出下列各组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应采用的正确方法。

(1)实验室中的石灰水久置,液面上常悬浮有CaCO3颗粒,可采用________的方法将其除去。

(2)实验室中制取的Fe(OH)3胶体中常常含有杂质Cl-,可采用________的方法将其除去。

(3)除去乙醇中溶解的微量食盐可采用________的方法。

(4)粗盐中含有不溶性的泥沙、可溶性的氯化钙、氯化镁及一些硫酸盐,可采用________和________的方法将这些杂质除去。

(5)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可采用________的方法。

 

第二节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及电离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

1、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2、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1、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导电必须是化合物水溶液里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不能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导电。

3、某些难溶于水的化合物。

如BaSO4、AgCl等,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太小,测不出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是电解质。

4、能够导电的物质不一定全是电解质。

例如Fe、Ag等金属。

5、酸、碱、盐、水和部分金属氧化物是电解质;大多数有机物和非金属氧化物为非电解质。

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分类标准:

按电解质在水溶液里电离程度大小)

(1)定义:

强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为离子的电解质。

(强酸、强碱、大多数盐、部分金属氧化物为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为离子的电解质。

(弱酸、弱碱、极少数盐、水等为弱电解质。

(2)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能否完全电离,即电离程度不同。

1、电解质的导电性

(1)导电原因:

电解质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2)影响因素:

相同条件下,离子浓度越大,所带电荷越多,导电性越强。

【归纳总结】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本质区别。

 

电解质

非电解质

定  义

 

 

判断标准

 本身能电离成离子的化合物

 本身不能电离成离子的化合物

物质种类

大多数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等

大部分的有机化合物,非金属氧化物、氢化物

混合物

如盐酸(HCl与H2O的混合物)等,即不是电解质。

也不是非电解质

纯净物

单质

如铜或硫等金属或非金属单质,即不是电解质。

也不是非电解质

非电解质

一般大多数有机物,如乙醇、苯。

非金属氧化物

电解质

强电

解质

强酸:

HCl、HNO3、H2SO4、HI、HBr、HClO4

强碱:

可溶性碱NaOH、KOH、Ba(OH)2等

大多数盐:

NaCl、K2SO4、CaCO3、AgCl、BaSO4等

部分金属氧化物:

Na2O、CaO、CuO、Fe2O3等

弱电

解质

弱酸:

HF、HClO、CH3COOH、H2CO3、H2SO3、H2S等

弱碱:

NH3·H2O、Fe(OH)3、Al(OH)3、Cu(OH)2等

水、极少数盐:

HgCl2、Hg2Cl2、Pb(Ac)2等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①将硫酸钡放入水中不能导电,所以硫酸钡是非电解质②氨溶于水得到的溶液氨水能导电,所以氨水是电解质③固态HCl不导电,熔融态的HCl可以导电

④NaHSO4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有氢离子,所以是酸⑤电解质放在水中一定能导电.非电解质放在水中一定不导电。

A.①④B.①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2、有下列物质:

①HNO3②NH4HCO3③NaOH④铜⑤CO2⑥H2O⑦BaSO4

⑧酒精⑨NaCl溶液⑩液汞其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弱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

电解质的电离

1、概念: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离解成离子的过程。

2、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

电离方程式概念:

用化学式和离子符号表示电离过程的式子,称为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溶于水时电离成离子的化学方程式。

书写电离方程式的注意要点:

1、原子与电荷必须要守恒

2、原子团不能拆开写

3、构成物质的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在书写成离子时为可化为最简。

2、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本质

(1)酸: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2)碱: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3)盐:

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NH4+也可)和酸(式)根离子的化合物。

有关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总结:

步骤:

“写、拆、删、查”。

“写”化学方程式,必须根据实验事实;

“拆”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其在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态出现;如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写化学式:

如气体、单质、氧化物、水(难电离物质)、沉淀等。

“删”两边相同的离子,

“查”两边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反应条件、沉淀符号、气体符号等。

3.下列电离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H2SO4=2H++SO42-B. NH4NO3=NH4++NO3-

C. Na2CO3=Na2+ +CO32- D.Ba(OH)2=Ba2++2OH-

【牛刀小试】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碳酸钠溶液与硝酸溶液反应

(3)碳酸钠溶液与硫酸溶液反应

(4)碳酸钡与盐酸反应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1、基本概念

  

(1)概念认识的发展阶段

  例:

氧化反应:

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

还原反应:

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

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

  

  总结:

氧化还原的本质:

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初中有关元素化合价的知识

  1、单质的化合价为0

  2、金属全部为正价

  3、非金属既显正价,又显负价。

  H:

+1 O:

-2 F:

-1 S:

+4 C:

+2,+4

  4、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的关系

  

(2)基本概念

  ①氧化剂:

得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②还原剂:

失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③氧化产物:

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得到的生成物。

  ④还原产物:

氧化剂得到电子被还原得到的生成物。

二、常见的氧化剂与还原剂

  常见的氧化剂:

O2、Cl2、浓硫酸、硝酸、KMnO4、FeCl3等。

  常见的还原剂:

活泼的金属单质Al、Zn、Fe及C、H2、CO等。

三、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1)箭号由反应物中某种元素引出,箭头指向生成物中的同种元素。

  

(2)线桥跨过等号。

  (3)在线桥上方标出电子转移的总数。

  例:

2、单线桥法

  

(1)箭号由失电子元素引出,指向得电子元素。

  

(2)线桥不跨过等号(在反应的一边)

  (3)在线桥上方标出电子转移总数,不需说明“得到”或“失去”。

  例:

  价态利用规律:

同种元素不同价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高到高,低到低

  (不交叉原则)最多归中,不能交叉。

  (3)

是氧化还原反应。

  (4)

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例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SO2具有还原性,故可作漂白剂

B.Na的金属活性比Mg强,故可用Na与MgCl2溶液反应制Mg

C.浓硝酸中的HNO3见光会分解,故有时在实验室看到的浓硝酸呈黄色

D.Fe在Cl2中燃烧生成FeCl3,故在与其它非金属反应的产物中的Fe也显+3价

例2、已知KH和H2O反应生成H2和KOH,反应中1molKH( A)

A.失去1mol电子             B.得到1mol电子

C.失去2mol电子             D.没有电子得失

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CaCO3+2HCl=CaCl2+CO2↑+H2OB.CaO+H2O=Ca(OH)2

C.2H2O2

2H2O+O2↑D.CaCO3

CaO+CO2↑

2、下列各组物质发生的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2H2S+SO2=3S+2H2O      B.2NO+O2=2NO2

C.4NH3+5O

24NO+6H2O  D.SO2+H2O=H2SO3

3、下列反应表示二氧化硫被还原的是( )

A.SO2+2H2O+Cl2=H2SO4+2HClB.SO2+2NaOH=Na2SO3+H2O

C.2H2S+SO2=3S+2H2OD.SO2+PbO2=PbSO4

4、在氧化还原反应3S+6KOH=K2SO3+2K2S+3H2O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质量之比为

A.1∶2       B.2∶1C.1∶1       D.3∶2

5、下列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6、在Cu+2H2SO4(浓)

CuSO4+SO2↑+2H2O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____;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_____;被还原的元素是__________;氧化产物是__________;还原产物是__________;电子转移的总数是__________。

答案:

  H2SO4;Cu;Cu;S;CuSO4;SO2;2e-

7、

(1)在反应2KClO3=2KCl+3O2↑中,电子转移总数是__________,氧化剂___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____,在反应中若生成7.45gKCl时有__________g还原剂被氧化。

(2)在反应2H2S+SO2=3S+2H2O中,氧化剂是___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____,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质量比为__________。

一、物质的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判断

  氧化性:

得电子的能力。

  还原性:

失电子的能力。

1、依据元素化合价判断

  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如S2-、I-、Br-、Cl-等。

  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如浓H2SO4、HNO3等。

  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SO2等。

  (讲)物质一般含有多种元素,其性质是这些元素性质的综合体现,如:

  例:

HCl(aq)具有哪些性质?

(氧化性、还原性、酸性)

2、依据方程式判断

  氧化性:

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

还原剂>还原产物

例、已知:

2KBr+Cl2=2KCl+Br2,2KI+Br2=2KBr+I2,试判断:

2KCl+I2=2KI+Cl2能否进行?

解:

氧化性:

Cl2>Br2>I2,所以反应不能进行。

3、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单质还原性逐渐减弱,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讲)金属在反应中作还原剂,金属活动性与其对应单质的还原性一致,金属越活泼,对应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如何呢?

  金属还原性越强,越容易失电子,则其得到的阳离子越稳定,越难得到电子重新变成金属原子,即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

4、根据反应条件判断

  例:

16HCl(浓)+2KMnO4=2KCl+2MnCl2+8H2O+5Cl2↑

  4HCl(浓)+MnO2

MnCl2+2H2O+Cl2↑

  4HCl(浓)+O2

2H2O+2Cl2↑

  判断KMnO4、MnO2、O2的氧化性强弱顺序?

  解:

氧化性:

KMnO4>MnO2>O2。

  (讲)不同的氧化剂作用于同一还原剂时,如氧化产物价态相同,可根据反应条件的难易来判断。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1、价态利用规律(不交叉原则)

  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相遇时,若无中间价态时,则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价态变化不能交叉。

  例:

CaH2+2H2O=Ca(OH)2+2H2↑(归中反应)

  2Na2O2+2H2O=4NaOH+O2↑(歧化反应)

2、电子得失守恒规律(化合价升降守恒规律)

  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氧化剂得电子总数

  化合价升高的总价数=化合价降低的总价数

  例:

已知M2O7x-+3S2-+14H+=2M3++3S↓+7H2O,则M2O7x-中M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

  答案:

+6。

3、反应先后规律

  一般来说,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越容易发生反应。

  例:

  Fe+CuSO4=Cu+FeSO4(先)

  Fe+H2SO4=FeSO4+H2↑(后)

  氧化性:

Cu2+>H+

  所以少量Fe粉加入时,无气泡产生。

4、性质强弱规律(以强制弱)

  (讲)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是:

氧化性强的物质,可以制得氧化性弱的物质;还原性强的物质,可以制得还原性弱的物质。

例1、(全国卷)R、X、Y和Z是四种元素,它们常见化合价均为+2,且X2+与单质R不反应;X2++Z

X+Z2+;Y+Z2+

Y2++Z。

这四种离子被还原成0价时表现的氧化性大小符合( )

A.R2+>X2+>Z2+>Y2+      B.X2+>R2+>X2+>Z2+

C.Y2+>Z2+>R2+>X2+      D.Z2+>X2+>R2+>Y2+

解析:

  此题主要是考查由化学方程式比较氧化性大小关系。

由X2++Z

X+Z2+可知,氧化性:

X2+>Z2+;由Y+Z2+

Y2++Z可知,氧化性Z2+>Y2+。

又由R与X2+反应可知,氧化性R2+>X2+。

  故四种阳离子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R2+>X2+>Z2+>Y2+。

答案:

A

例2、(上海卷)根据下列反应判断有关物质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H2SO3+I2+H2O

2HI+H2SO42FeCl3+2HI

2FeCl2+2HCl+I2

3FeCl2+4HNO3

2FeCl3+NO↑+2H2O+Fe(NO3)3

A.H2SO3>I->Fe2+>NO     B.I->Fe2+>H2SO3>NO

C.Fe2+>I->H2SO3>NO     D.NO>Fe2+>H2SO3>I-

解析:

  由第一个方程式得还原性:

H2SO3>I-,由第二个方程式得还原性:

I->Fe2+,由第三个方程式得:

Fe2+>NO,故选A。

答案:

A

2、用下列方法均可以制得氧气

①2KClO3

2KCl+3O2↑②

若要制得相同质量的氧气,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之比为(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