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85078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语文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语文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语文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语文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

《语文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

语文册第四单元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语文第十二册第4单元教学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共安排了一篇精读课文《穷人》两篇略读课文《母亲》《争画》以及“语文实践活动4”。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14个字。

能正确书写词语、积累词语。

2.能抓住重点句子,在阅读中理解、评价人物,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与高雅的情操,体会人世间真情真意,在思想上受到熏陶。

3.体会课文写人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4.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和默读能力。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7.继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有关资料的能力,并学会交流分享。

8.了解沙皇统治下俄国渔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与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体会“我”对继母的情感变化,感受继母的无私伟大

9.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理解、评价人物,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与高雅的情操,体会人世间真情真意,在思想上受到熏陶;体会课文写人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和默读能力;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难点:

1.根据叙事写人文章的特点,品味重点词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2.体会课文写人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10穷人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3.比较准确地理解桑娜的心情,评价桑娜这个人物。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沙皇统治下俄国渔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与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从桑娜夫妇的思想和言行中感受穷人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教学方法:

在读中抓住人物心理、对话,品味情感,在读中学习表达。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穷人》反映的是旧俄时代百姓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

文章的细节描写以及多种方式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尤其感人之深,本课对此给予了特别关注,试图通过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场景,抓住感人的细节反复读书,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激发起对穷人及其美德的敬意。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依据主要场景制作课件、图片及配制音乐。

⒉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读通课文,大致了解情节。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入题:

同学们,当你穿上崭新闪亮的新衣服时,当你在宴席中享受丰盛的大餐时,当你在亲人的包围中感受着无比的幸福时,你可曾想到生活在极度贫困中的穷人?

今天让我们跟随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走进穷人的世界,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心灵。

(板书:

穷人)

2.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

出身贵族,早年接受典型的贵族教育。

1851年参军,不久开始创作小说《童年》。

1856年退役后两度出国游历、考察,他的全部创作时间长达60年。

晚年常住莫斯科。

他长年坚持体育锻炼,年过70仍能轻松地滑冰、劈柴、骑自行车、骑马。

1910年10月,因与妻子产生矛盾而离家出走,不幸患上肺炎,11月7日逝世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托尔斯泰一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其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长篇小说的三个里程碑。

他的作品气势磅礴,场面广阔,人物众多,心理描写逼真细腻,语言质朴洗练,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巨大影响,成为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

扎尔斯泰重视儿童教育,曾创办儿童教育杂志,出版了《启蒙课本》《新启蒙课本》《俄罗斯读物》,共有300多件作品。

他的儿童作品语言浅近、规范,篇幅短小,故事生动有趣,寓意明显而富有教育意义,像《李子核》《狼来了》《七颗钻石》,已为全世界儿童所熟知。

《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

一方面封建农奴制度一步步走向崩溃,资本主义急剧发展;另一方面人民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

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

托尔斯泰虽出身贵族,但同情农奴,他在作品中一方面无情揭露沙皇制度和新兴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一方面宣传对恶势力不抵抗,想以“自由平等”的小农社会来代替沙皇制度。

《穷人》这篇小说,如实地反映了这段历史时期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崇高的品德。

3.读题质疑:

看到“穷人”这个课题,你想弄明白哪些问题?

觉得文章重点应该叙述什么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想弄明白的问题是:

⑴穷人是谁?

⑵为什么会穷?

⑶穷在哪里?

⑷他们怎样熬过穷日子?

认为文章重点是叙述“穷”的具体表现)

4.以疑激读:

那么,托尔斯泰有没有按照我们的想法写“穷人”呢?

让我们走进课文,探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

第一遍,轻声慢读,读准每个字,读通每句话;

第二遍,仔细默读,找出课文中依次出现的几个穷人是谁;将作者叙述的内容在脑海里转换成画面,看看作者重点描述了哪几个场景。

同桌的两个如果都读完了,可以稍稍议论一下。

2.反馈初读情况:

(1)读准字音:

搁板、魁梧、蜷缩、黧黑勉强 仍旧 模样 自作自受 魁梧

 

(2)记住字形:

“怨”上下结构,形近字有:

苑、碗、腕;“熬”上下结构,形近字有:

傲、嗷;

 (3)理解词义:

  呼啸汹涌澎湃心惊肉跳蜷缩

舒适  顾惜  勉强  抱怨  黧黑忐忑不安 自作自受

老师要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

可以找出它们的近义词来理解词义:

“舒适”的意思就是舒服;“顾惜”的意思是爱惜;“勉强”的意思是将就、凑合;“抱怨”的意思是埋怨。

有的词可以找出其中不理解的字,通过查字典来理解词义:

比如“黧黑”这个词,可以先查“黧”的意思,即黑里带黄的颜色,进而理解“黧黑”的意思就是又黑又黄。

“忐忑不安”和“自作自受”可以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具体语言环境相结合的方法来理解词义:

“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定。

“自作自受”是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三、了解内容,理清结构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有哪些人物?

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里只要能把课文的主要情节说出来即可。

2.抓住“穷人”“场景”,讨论课文要点。

(1)课文中依次出现的穷人是:

桑娜,西蒙,渔夫

(板书:

桑娜,西蒙,渔夫)

启发:

其中作者要着力表现的穷人是谁?

(桑娜)

(板书:

“桑娜”二字下加着重号)

(2)以桑娜的活动为主线,作者描述了以下几个场景:

场景一:

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来。

场景二:

桑娜看望西蒙发现她死了抱回了她的儿子。

场景三:

渔夫听说了西蒙的不幸,主动提出要抱回她的孩子。

启发:

其中作者要着力描述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桑娜与丈夫收养寡妇西蒙的儿子)

依据三个场景,板书“中心词”:

①补破帆,等丈夫。

②看西蒙,抱遗孤。

③吐真情,得支持

3.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

第三段(12~2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

4.概括主要内容:

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四、作业:

1.练习有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抓住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0课,齐读课题。

2.思考:

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桑娜渔夫西蒙

二、理解内容,感受品质

1.快速的浏览1-7自然段,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他们两家过着穷苦的生活?

生:

独立思考汇报。

出示课件

(1)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在这期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2)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可是还只能勉强的填饱肚子。

孩子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3)“孩子虽然不是很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

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

(4)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东西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

就在这死去的母亲的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胖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

师:

是啊!

在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的命运。

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

(课件音乐伴读)

教师导读:

是的,他们的确是穷啊!

当桑娜发现西蒙死了,就毫不犹豫的把两个孩子抱回家。

回来后她想了些什么呢?

2.默读8-11自然段,边读边把桑娜怎么想的画下来,画好后轻声地朗读一遍。

(1)学生独立默读,指名读自己画的句子。

(2)汇报交流:

出示课件: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①请你针对“桑娜非这样做不可”谈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

②认真地读这句话,你觉得桑娜是怎样的一个人?

(板书:

善良)

③通过你的朗读让人感受到桑娜的善良。

教师导读:

是的桑娜的确很善良,可是当她真的把孩子抱回家的时候,她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呢?

用一个词语概括。

①生:

忐忑不安

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问:

忐忑不安的桑娜到底想了什么事呢?

出示课件:

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了?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想:

为什么这样的不安,那句话是最主要的?

联系上下文想想她为什么这么想?

出示课件滚动学习: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可是还只能勉强的填饱肚子。

孩子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③指名读,想此时此刻桑娜的内心有什么变化?

(害怕—紧张-矛盾-鉴定)

如此复杂矛盾的变化心情怎么读出来呢?

(课件配乐朗读)

看看本段中连续用了几个省略号?

每一个省略号后省略什么内容呢?

看第一省略号,如果你是桑娜你会怎么想?

第一个省略号看出桑娜思绪万千,以下四个呢?

任选一个,想想会说些什

么?

记住此时的你就是桑娜。

小结:

通过对省略号的理解,我们知道了桑娜抱回这两个孩子复杂矛盾的心理。

我们在读这段话的时候,读到省略号时就要想一想。

师:

(课件配乐朗读。

)从大家的朗读中,从对桑娜复杂的心理描写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桑娜的善良之心。

3.体会渔夫的品质。

(1)不仅桑娜有这样的善良之心,还有谁有呢?

(渔夫)当桑娜把西蒙家的情况告诉丈夫后,她的丈夫有什么表现呢?

出示课件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嗯,是个问题!

”他搔搔后脑勺说:

“嗯,你看怎么办?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快去!

别等他们醒过来。

(2)请你找出并画出最能体现渔夫“宁可了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语句。

出示课件: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这句中的熬字可以换成什么?

为什么用熬?

师小结:

这段话既是渔夫和桑娜商量,也是渔夫的心理活动描写。

从渔夫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