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隋宋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50186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史隋宋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史隋宋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史隋宋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史隋宋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史隋宋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史隋宋复习.docx

《中国史隋宋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史隋宋复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史隋宋复习.docx

中国史隋宋复习

大索貌阅:

鉴于南北朝以来,百姓为逃避赋役,或诈老诈小,或依托豪强,或潜逃流亡,脱离户籍的情况,开皇五年(585),隋文帝下令“大索貌阅”,即根据年龄和体貌特征,检查户籍,发现隐瞒不实者,地方官就要判罪。

输籍定样:

颁布“输籍之法”,国家按财产的多少,划分户等,作为定样,颁布全国,然后再规定各等民户所应负担的赋役数量,并从轻定额。

目的在于同豪强地主争夺剥削对象和劳动人手。

杨坚:

隋代开国皇帝。

隋文帝。

580年,北周宣帝死,静帝年幼。

在汉族官僚地主郑译、刘颎等的支持下,杨坚以太后父身份辅政,诛杀周室诸王,于581代周称帝,国号隋。

杨坚从矫诏入宫辅政到篡周建立隋朝,前后不到10个月时间,后人称其为“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

科举制:

A.隋代以后各代选拔官吏的制度。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炀帝设进士科。

唐代置进士、秀才、明法、明书、明算等科。

由皇帝临时下诏设科考试称制科,定期由吏部(后由礼部)主持的进士科为常科。

宋代以后各朝的科举制只有进士科,考试都用儒家经义。

明清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用八股格式,依据朱熹《四书集注》等书写文章。

1905年废止。

(辞海)

B.为隋代通过考试选拔人材的制度。

魏晋以来,均以「九品中正制」选拔、任用人材,由是导致门阀世族垄断朝政。

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门阀世袭,故在开皇末年实行科举制,规定六品以下官吏须由尚书省吏部铨举,废除了传统的州郡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隋代的考试制度,除有秀才、明经科外,炀帝时又加了进士科;进士只试策,明经除试策外还试经。

这两种科目都适应了一般士绅的要求,通过考试,即可入仕。

由是就算是一般庶族寒门,只要有才就有机会跻身掌权的统治阶层中。

后来唐代进一步完善科举制,起到奖拔寒庶、抑制门阀的重要作用。

关陇集团:

关陇集团是一个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的集团。

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

但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鼎盛期是在北周和隋朝,至唐已走下坡路,到武则天时期,长孙无忌、褚遂良等相继被贬杀害,标志着控制了中央政权一个多世纪的关陇集团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贞观之治:

太宗即位后,总结了隋朝短命而亡的教训,真切认识到君民好比舟和水。

他体谅老百姓的疾苦,注意节俭,为政谨慎。

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之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这样就使得贞观期间国富民强,社会安定,史称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开元年间,由于玄宗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经济逐渐繁荣,国力极为强盛,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与阶级矛盾都有所缓和,政权稳定,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开元盛世”,唐朝由此进入了富强繁荣的历史时期。

永徽之治: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逝,李治继位,改元永徽,是为唐高宗(628-683)。

总体上看,永徽之治是贞观之治的继续。

高宗多病,朝政把持在皇后武则天的手中。

武则天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

这在制定政策、任免官吏和处理阶级矛盾等方面都有充分的表现。

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

文化得到振兴。

安史之乱:

自742年(天宝元年)到820年(元和十五年)的79年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变时期。

这期间,爆发了安史之乱,形成了藩镇割据;宦官势力滋长,宦官专政成为唐皇朝的重要问题。

此后,藩镇林立与宦官专政的问题继续发展,朋党之争与南衙北司的斗争渐趋激烈,终于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唐王朝最终走向了没落。

藩镇割据:

唐初藩镇仅统辖所属各州的甲兵。

后逐渐掌握了地方的财政军大权。

安史之乱后,中央力量大为削弱,唐王朝被迫以魏博、成德、幽州三镇分授安史旧将为节度使。

他们在辖区内扩充军队,委派官吏,征收赋税,形成河朔三镇割据势力。

节度使职位往往父死子继,或为部将承袭。

其后,淄青、淮西等亦纷纷效仿,到9世纪初,藩镇发展到四十几个,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藩镇间或互相攻占,或联合反唐。

唐王朝虽屡图削弱藩镇势力,但收效甚微。

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两个多世纪,人民遭受兵祸,社会生产亦受到严重破坏。

至北宋初,解除藩镇兵权,藩镇割据局面始告结束。

宦官专权:

自穆宗到昭宗八位皇帝,有七位是宦官所立,唯有敬宗一人是正常登基,却又死于宦官之手。

也就是说,朝中制定国策、赏罚朝臣,任免将相,甚至皇帝的生杀废立都取决于宦官。

宦官专权几乎贯穿了唐朝的中后期。

南衙北司:

唐代以宰相为首的政府机构称为南衙,由宦官掌握的各种机构称为北司。

朝官和宦官的斗争称为南衙北司之争。

南、北本是由于这些机构在宫城和皇城中的位置而得名。

宰相议政的政事堂及中书、门下二省在宫城内南部,尚书省及六部、九卿、三监则在宫城之南的皇城内。

宦官的机构内侍省本在宫城的西南角,但宦官出入宫掖,常在宫城北部。

但后来宦官的权力逐渐增强,于是朝廷设立了许多由宦官掌握的使职,通称为司,故有北司之称。

永贞革新:

唐统治阶级内部反对宦官集团的斗争。

贞元21年正月,唐顺宗即位,他重用东宫旧臣王叔文、王伾为翰林学士,重用韦执谊为宰相。

他们与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结成政治上的革新派,共谋打击宦官势力。

采取了一系列打击宦官势力的措施。

引起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及与之相勾结的节度使的强烈反对。

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顺宗,拥立太子李纯,即唐宪宗。

王叔文被贬后赐死,王伾外贬后不久病死,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8人均被贬为外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改革历时100余日,以失败而告终。

甘露之变:

唐文宗时,宦官仇士良专权。

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宰相李训等与凤翔节度使郑注等,密谋内外协势,铲除宦官集团。

他们以左金吾卫石榴树上夜降甘露为名,诱使仇士良等前往观看,谋加诛杀。

因所伏甲兵暴露,失败。

仇士良等劫文宗回宫,捕杀李训、郑注等人,株连者千余人。

史称“甘露之变”。

周世宗改革:

周世宗柴荣,后周二代皇帝。

世宗政治上,澄清吏治,严明赏罚;减免各种无名科敛,安抚流民,抑制寺院经济;军事上,整肃军纪组成了精锐的中央禁军。

周世宗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他的改革顺应当时形势,对历史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为后来北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长庆会盟碑: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衰败,边防空虚,吐蕃乘机骚扰,甚至一度攻陷长安。

9世纪初,吐蕃因频繁的战争和内部的变乱而逐渐由盛转衰。

为了摆脱困境,吐蕃于唐穆宗长庆元年(821)遣使向唐求和,缔结友好盟约。

并于823年在逻些(拉萨)建立了长庆会盟碑(也叫唐蕃会盟碑)。

用藏、汉两种文字铭刻盟文,强调汉藏两族要“患难相恤,暴掠不作”,表达了汉、藏两族历史悠久的亲密关系,是汉、藏两族历史上一件珍贵的文物。

羁縻州府:

唐、宋、明各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单位。

由中央任命各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等官,世袭。

这些羁縻府州的首领管辖原来部落的领地,保持原有的称号与权力,并自行处理本部族内部的矛盾,同时,羁縻府州不必承担赋役。

 体现了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

鉴真:

(698-770)唐朝著名的律宗大师。

他应学问僧荣睿、普照的邀请,由扬州东渡日本,经历了5次失败后,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

他对日本建筑艺术有重要的影响。

鉴真侨居日本十年,并留下《鉴真上人秘方》一卷,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

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玄奘:

(602~664),唐代高僧。

我国杰出的译经家,法相宗之创始人。

贞观元年西行,孤身涉险,历尽艰难,到达天竺。

带回了天竺佛经600多部,回国后,译出佛经75部,共1335卷。

玄奘口述、弟子辩机笔录的《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了138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情况。

是今天研究中亚、南亚历史的珍贵资料。

两税法:

是唐德宗时代由宰相杨炎建议推行的新税法。

即将过去租庸调法的以人丁为本、以均田制为基础原则改为以资产为主量贫富差距征收的原则,一年两次征税,是为“两税法”。

实质上就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

不再区分土户、客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

《开成石经》:

唐代的十二经刻石。

又称唐石经。

始刻于文宗大和七年(833),开成二年(837)完成。

原碑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宋时移至府学北墉,即今西安碑林。

中国清代以前所刻石经很多,唯开成石经保存最为完好,是研究中国经书历史的重要资料。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经正义》:

《五经正义》是唐代颁布的一部官书。

对五经的思想及内容做出标准统一的解释。

它严格遵守“疏不破注,注不违经”的传统,在原有注文的基础上,加以诠释。

完成了《《五经》》内容和思想上的统一。

此后,科举考试要根据它来答卷,不准自由发挥。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惠能:

唐高僧,佛教禅宗(南宗)之开创者,又为禅宗第六祖。

本姓卢。

世居范阳(郡治今北京城西南),生于南海新兴(今属广东)。

据说原为樵夫,听人诵《金刚般若经》,始发愿学佛,投入禅宗第五祖弘忍门下。

曾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作偈,表示对佛理的体会,弘忍大为赞赏,授其禅法,付与法衣,此即“继承衣钵”之出典。

后于韶州(州治今广东韶关市)曹溪大倡顿悟法门,宣传“见性成佛”。

后人称其学派为禅宗南宗,为禅宗正系。

死后,弟子法海等汇编其言论为《六祖坛经》。

韩愈: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祖籍昌黎(今属河北),世称韩昌黎。

贞元年间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吏部侍郎。

两次遭贬。

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

崇尚儒学,排斥佛教。

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领袖。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散文《原道》、《进学解》、《师说》、《张中丞传后序》、《祭十二郎文》以及诗歌《山石》、《石鼓歌》、《调张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名篇。

有《昌黎先生集》。

李翱:

唐哲学家、文学家。

字习之。

谥文。

哲学上受佛教影响颇深。

所著《复性书》,糅合儒、佛两家思想,认为人性天生为善,提出以“正思”的方法,消灭邪恶之“情”,以达到“复性”而成为“圣人”。

曾从韩愈学古文,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所作《来南录》,为传世很早的日记体文章,文风平易。

著作有《李文公集》等。

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世称柳河东。

贞元年间进士。

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

革新失败后,贬永州司马。

后迁柳州刺史。

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韩柳”。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

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有散文《捕蛇者说》、《封建论》、《三戒》、《永州八论》以及诗歌《江雪》、《渔翁》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说》、《天对》等。

所著有《河东先生集》。

刘禹锡:

唐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

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治河北定县)。

贞元间联登进士、宏辞二科。

授监察御史。

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失败后,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后以裴度力荐,迁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世称刘宾客。

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又并称“刘白”。

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插田歌》、《竹枝词》及《柳枝词》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在哲学上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认为自然的职能在于“生万物”,人的职能在于“治万物”,反对“因果报应”论和“天人感应”说。

所著有《刘梦得文集》。

刘知几:

刘知几,唐代史学家。

永隆年间以弱冠举进士。

开元九年,六十岁时被唐玄宗贬为安州都督府别驾,不久去世。

有《史通》传世,对中国唐朝以前的史籍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批评,是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

他指出史家必须具有史才、史实、史学。

范仲淹: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大中祥符进士。

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建议十事,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等。

其中心内容是整顿吏治。

这些措施大部分被宋仁宗采纳。

史称“庆历新政”。

由于保守派的反对,新政只推行了一年多就失败了。

他被贬出京城,后病死。

谥文正。

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庆历进士。

仁宗时即上书变法,未被采纳。

神宗即位后,熙宁二年(1069)拜王安石为相,主持变法。

推行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免役、市易、方田均税等新法。

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变法失败。

后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荆公。

卒谥文。

八字军:

南宋初河北﹑河东地区人民组织的抗金义军。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王彦率抗金部队入太行山﹐因面部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或作"誓竭心力﹐不负赵王")八字而得名。

其后傅选﹑孟德﹑刘泽﹑焦文通等十九寨义军相继加入﹐人数发展至十馀万﹐多次击败金兵。

其中一万多人后由王彦率领南下﹐受宗泽等人节制﹐抗击金兵﹐屡建战功。

澶渊之盟:

北宋与辽所订合约。

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宰相寇准力排众议,促真宗亲征,真宗遂至澶州。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城镇,又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射死辽大将。

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议。

真宗主和,先通过王继忠与对方暗通关节,又遣人赴辽营谈判,终于在1005年与辽订立合约,由宋每年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因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海上之盟:

宋金出兵以长城为界,金攻中京大定府,宋攻燕京析津府;灭辽后燕云诸州归宋,宋朝把原给辽朝的银绢如数转给金朝。

双方均不能与辽讲和。

绍兴和议:

①向金称臣,金则册封高宗为“大宋皇帝”,并且要“世世子孙,谨守臣节”;②宋向金纳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③宋金东以淮河中流,西到大散关为界。

宋割唐、邓二州,及商、秦二州之半给金。

隆兴和议:

①南宋向金称臣,改为与金约为叔侄之国;②疆界与绍兴时同,宋军放弃收复的地区;③改南宋给金朝的岁贡为“岁币”,减为年支绢二十万匹,银二十万两。

各减了5万两、匹。

嘉定和议:

①南宋与金由叔侄之国改称伯侄之国;②边界与绍兴时同,金军放弃新占的大散关以南地区;③增岁币为银三十万两,绢三十万匹;④宋另外给金“犒军银”30万两。

猛安谋克

女真族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组织,其首领称为猛安谋克。

猛安为千夫长,谋克为百夫长。

最初是单纯的出猎组织,后来变成平时出猎,战时作战的组织。

阿骨打即位第二年,规定以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

以后,凡诸部来投降,都用猛安谋克名号授给其首领,以统率部人。

金熙宗以后成为集军事、生产、地方行政于一体的封建化组织。

金宣宗南迁后,此制度瓦解。

勃极烈制度:

勃极烈,金初官号。

长官皆称勃极烈,女真语意为管理众人,最高者为都勃极烈,次为谙班勃极烈,其次为国论勃极烈,有时左、右并置,即所谓国相。

阿骨打称帝后,设谙班、国论、阿买、昃四勃极烈,共同辅政。

这种制度下,皇位一般是兄死弟及。

金熙宗即位后勃极烈制度被废止,皇位改为父死子继。

清改称勃极烈为贝勒,是爵名。

岳飞:

中国南宋爱国军事家。

靖康元年投军抗金。

1129,完颜宗弼渡江南进,岳飞率部袭扰金军,多次获胜,并收复建康。

1133,刘豫政权派军攻占襄阳等郡。

次年岳飞挥师北上,大败刘豫军,收复六郡。

十年,宗弼毁约南进。

岳飞击败金军主力。

正当岳飞行将渡河时,高宗、秦桧却向金乞和,致使岳飞恢复中原的计划功败垂成。

宋孝宗继位后为岳飞平反昭雪。

思考题

1.评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太宗即位后,总结了隋朝短命而亡的教训,真切认识到君民好比舟和水。

他体谅老百姓的疾苦,注意节俭,为政谨慎。

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之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这样就使得贞观期间国富民强,社会安定,史称贞观之治。

2.简述武则天。

太宗纳其为五品才人。

(驯马)651年高宗招其入宫,次年拜为二品昭仪。

655年成为皇后据《旧唐书·高宗纪》载:

“上每上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

690年登上皇位,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3.武则天为什么能够登上皇位,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呢?

唐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

庶族地主地位的上升;

儒教束缚的相对松弛;

胡族遗风的影响;

武则天自身的能力;

(1)修《氏族志》

(2)颁布《禁卖婚诏》(3)完善科举制度

4.评述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710年,李隆基便与姑母太平公主联合,策动羽林军攻入玄武门,杀死韦后、安乐公主、上官昭容及其党羽,复立睿宗李旦为皇帝。

睿宗即位后,李隆基为皇太子。

712年(延和元年)7月,睿宗退位,李隆基即皇帝位,史称唐玄宗。

开元年间,由于玄宗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经济逐渐繁荣,国力极为强盛,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与阶级矛盾都有所缓和,政权稳定,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开元盛世”,唐朝由此进入了富强繁荣的历史时期。

5.安史之乱的原因及其影响。

原因:

均田制破坏;

玄宗后期的腐朽统治;

府兵制的破坏以及节度使势力的增长;

唐中央和地方军事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2)影响: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影响极为深远:

①使广大人民,特别是黄河中下游的人民遭受了一场空前浩劫,北方经济遭到了大破坏,损失四分之三以上;百姓穷困不堪;土地荒芜;水利失修,“千里萧条”。

从此,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②唐王朝从此在民族斗争中由进攻转为退守。

它使唐朝边防空虚。

为了平叛,边防军不得不调往内地,吐蕃等少数民族乘机而入;安西四镇及陇右、河西走廊之地尽失。

从此,唐朝不仅在西域的力量大为削弱,就连关中也不能确保无虑。

③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它打破了唐朝的统一。

此后,不仅河北、山东、列镇相望,即腹心之地亦分裂于方镇。

中央集权日益削弱,藩镇势力不断扩大,战乱频起,生灵涂炭。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从此,唐王朝逐渐衰微了。

6.简述唐代开放风气形成之原因。

唐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

庶族地主地位的上升;

儒教束缚的相对松弛;

胡族遗风的影响;

7.简述唐代南衙北司的斗争。

中国唐代以宰相为首的政府机构称为南衙,由宦官掌握的各种机构称为北司。

朝官和宦官的斗争称为南衙北司之争。

南、北本是由于这些机构在宫城和皇城中的位置而得名。

唐朝后期,由于宦官专权,稍有作为的皇帝,往往想利用朝官压制宦官,宦官因之伺机反扑,南衙北司的对立由此形成。

在唐代后期曾发生过多次南衙北司之争,如顺宗时的永贞革新、文宗时的甘露之变

永贞革新:

唐统治阶级内部反对宦官集团的斗争。

贞元21年正月,唐顺宗即位,他重用东宫旧臣王叔文、王伾为翰林学士,重用韦执谊为宰相。

他们与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结成政治上的革新派,共谋打击宦官势力。

采取了一系列打击宦官势力的措施。

引起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及与之相勾结的节度使的强烈反对。

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顺宗,拥立太子李纯,即唐宪宗。

王叔文被贬后赐死,王伾外贬后不久病死,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8人均被贬为外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改革历时100余日,以失败而告终。

甘露之变: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谋诛宦官而失败的一次事变。

文宗即位后,起用李训、郑注为相,企图惩治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

大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早朝于紫宸殿时,金吾大将军韩约奏报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欲诱使专权宦官仇士良等前往观看。

李训等本想以观看甘露为名,将宦官诱至金吾仗院,一举而歼灭之。

但因所伏兵士暴露,失败。

李训、郑注等人被杀并遭族诛。

文宗因此郁郁而死。

史称“甘露之变”。

此后朝中君臣再没有组织起类似的对宦官的抗争。

8.评述唐代的朋党之争

唐中后期,朝官结党,斗争激烈。

其中最典型的是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唐后期朝官内部历时最久、斗争最为激烈的一次朋党之争。

这次党争源于唐代科举和门荫取仕的两种不同途径。

其中牛党首领李宗闵和牛僧孺是科举派的代表,李党的首领李德裕和郑覃则是门荫派的代表。

两党斗争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制举考试发端,直到唐宣宗大中初年结束,历时近40年。

双方围绕选官制度、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等关系国家大政方针的问题,各持己见,互争高下,各有曲直。

但从李党首领李德裕辅佐武宗时裁抑宦官、打击藩镇和禁断佛教等为政举措来看,他不失为一个颇有才干的政治家。

只是由于朋党积习太深,使他的政治才能受到了限制。

9.简述均田制

中国古代北魏至唐中叶封建政府推行的土地分配制度,是封建国家对土地占有进行控制的一种手段。

从北魏太和九年(485)政府颁布均田令开始实施,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到唐建中元年(780)废弛,前后约三百年。

隋朝均田制的特点:

其一,百姓成丁和入老的年龄

其二,妇女、奴婢及耕牛的授田

其三,官吏依品级授田

唐均田制的特点:

明确取消了奴婢、妇人及耕牛受田,内容更为详备,土地买卖限制放宽。

从北魏至隋唐,历代所颁行的田令中,都有关于土地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进行买卖的规定,不过唐以前规定比较严格,只允许卖永业田。

而唐代均田令明确规定了官吏和庶民在一定条件下,各类田地都可以买卖。

这是北魏以来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在法令上的反映,它反过来为土地兼并提供了合法依据。

均田制的作用:

(1)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2)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3)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10.简述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及其作用。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唐代科举中最常见的科目是进士和明经。

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

院试(即童试)、乡试(解元)、会试(会元)和殿试(状元)。

作用:

扩大了选取人才的范围;选举权悉归朝廷;打破了士族门阀的限制。

(一)隋朝,形成时期

(1)隋文帝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二)唐朝,发展完善时期

(3)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4)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试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5)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三)宋朝,进一步发展和演变

(6)北宋时期,严格了科举考试的程序,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

考试方法实行糊名法。

录取名额增加。

(7)北宋中期,废除死记硬背的科目,进士科不考诗赋,考经义和实务科。

设明法科,考律令、断案。

(四)明朝,鼎盛时期

(8)明朝设“八股文”束缚了读书人思想。

(五)清朝,灭亡时期

(9)清代灭亡。

1905清政府废科举

作用:

科举制度将选拔人才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把考试读书做官三者联系起来,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打破了士族门阀控制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

促进了文化发展。

但是科举制度也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不利于文化的进步。

11.简述唐代的庄田

其一,田庄生产者的不同。

东汉田庄内的主要劳动者是对豪强地主依附性很强的宗族、宾客、徒附和奴隶。

南北朝田庄的生产者主要是世袭性农奴(部曲、佃客),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奴隶。

唐代田庄里的庄客和雇农,都属于契约性,他们身份上已非世袭,有较多自由,除寺院庄田外,没有奴隶劳动。

其二,土地占有制——大地主占有土地的世袭性和牢固性,比前代大大削弱。

唐代放宽了土地买卖的限制,一方面有利于地主兼并农民的土地,但也对地主占有土地发生了影响。

唐前期土地的转移已经较前代加快,安史之乱以后,田产权的变易更加频繁。

其三,地租形态不同。

地租——中国封建社会中租佃契约关系,据现有文献考察,最早出现于唐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地租形态(实物、货币)唐代都已出现,这与东汉、南北朝时期以实物地租为主是不同的。

其四,田庄发展与农民起义。

土地越来越集中于田庄主手中,对佃客和雇主进行残酷剥削,这是唐末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

田庄这种土地占有形态,中唐以后成为主要占有形态,土地过分集中,因而唐末农民大起义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

唐代地主经济的一个重要经营方式是设庄经营。

田庄在唐代社会生活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