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6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49912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6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6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6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6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6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61.docx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6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6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61.docx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61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6

  24、寓言两则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以及:

对立双方互不相让,只能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提醒我们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和客观条件适时、适当妥协的道理。

教学内容分

  析本课两则寓言皆为成语寓言故事。

《揠苗助长》选自《孟子》。

《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

课文是热气古文改写而成的故事。

重点难点1.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

  2.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

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教学准备1.准备与本课寓言相关的动画片或是书籍。

2.多补充些其他的寓言故事书籍,推荐学生阅读。

(学生)课外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

教学时间

  (

  2

  )课时第

(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揭示课题,理解“寓言”二、创设情境,课题质疑三、初读文本,感知大意四、理解文本,练习朗读五、总结收获,拓展延伸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

你们曾经看过哪些寓言故事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的寓言故事。

出示课题:

《寓言两则》。

3、解释课题:

“寓言”、“两则”各是什么意思?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

1、(出示插图)古时候,有个农夫,他很想让他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大家帮他出出主意好不好?

2、大家的办法不错,他自己又想出了什么办法?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3、板书课题《揠苗助长》,指名读课题。

4、质疑:

看了这个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5、到底是谁揠苗助长?

为什么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的结果又怎么样呢?

带着你们的疑问认真读课文吧,相信你们一定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1、初读课文:

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吧,对照着后面的生字表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齐读:

巴望、焦急、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纳闷3、组织交流,先分说,再连起来把故事的梗概说一说。

1、指名朗读,学生评议,相机理解课文。

“宋国有个农夫,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着急。

(1)“巴望”是什么意思?

(2)“天天”说明什么?

(3)他“焦急”什么?

他心里会怎么想?

(4)指名读、齐读:

能把当时他焦急的心情读出来吗?

2、“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累得筋疲力尽。

(1)他想啊想啊,最后想到了什么办法?

(2)“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会“筋疲力尽”?

(3)(出示插图)看,此进他的表情怎么样?

能用一个词概括吗?

(4)指名读、齐读:

能把农夫当时又累又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

3、“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

‘真把我累坏啦!

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高了一大截!

(1)读了这段话你有何感受?

从哪儿可以看出?

(2)指名读:

能带着你的感受来读农夫的话吗?

4、“他的儿子很纳闷,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1)“纳闷”是什么意思?

纳闷什么?

(2)看到枯死的禾苗,农夫会有何反应?

(3)如果你是他的儿子,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1、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的收获一定很多,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2、其实,在我们身边揠苗助长的事例很多很多,你能举出一两个吗?

3、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怎样劝诫这些揠苗助长的人呢?

4、总结。

激发兴趣培养质疑能力培养自学生字词及概括内容的能力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拓展学习,深入明理,学以致用。

(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揭示课题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三、细读寓言,深入理解四、联系文本,理解人物五、拓展延伸六、布置作业1、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24《寓言两则》,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2、出示图片。

1、那么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发生了怎们的故事呢?

请大家朗读课文,等一会儿我们集体交流。

2、《鹬蚌相争》的故事是怎样的呢?

有谁能给大家说一说。

3、有哪一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告诉大家。

首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练一练。

4、指名表述,适时表扬。

1、故事基本内容,我们已经了解了,可是,为什么鹬和蚌要互不相让呢?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同桌分角色扮演鹬和蚌,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3、指名朗读,教师点拔。

1、抓住:

  猛地

  用尽用气——威胁

  筋疲力尽

  蚌

  急忙——牢牢地

  毫不示弱——得意洋洋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态度。

2、正在这时,有个渔夫看见了,他怎么做呢?

(指名回答)3、全班分角色朗读。

4、这样一个结果,这个故事的三个主人公分别会怎么想呢?

(引导学生理解鹬——后悔不该轻易吃蚌,而且在身处困境时,还威胁蚌。

蚌——不该赌气不放开鹬,造成两败俱伤。

渔夫——嘲笑鹬和蚌互不退让,结果两败俱伤,让自己轻易获利。

1、对于鹬蚌,这是多么悲哀的结局呀,如果上天再给它们一次机会,它们会怎样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呢?

现在鹬咬着蚌,蚌夹着鹬,它们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请同学们想一想告诉我。

2、同学们通过读了这样的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1、同学们都记住这个故事,并且记住了它的寓意了吗?

好,历史上有许多人正是记住了这个故事的道理,而避免了两败俱伤的祸患,下面请大家看一下。

2、出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和“将相和”的故事。

指名说出寓意。

3、课后请大家思考:

如果你和同学发生了矛盾,互不相让时,应该怎么办?

并且把这个故事介绍给家长,让他们也知道这个故事,明白这个道理。

激发兴趣培养朗读、概括能力练习朗读,理解人物心理培养想象与说话能力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培养阅读理解与说话能力板书设计 鹬——啄——威胁   蚌——夹——毫不示弱   互不相让  渔翁得利反思重建25、争论的故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做事应把握好时机。

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一事无成。

教学内容分

  析本文写盛老师在课上讲了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感受,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时机。

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一事无成。

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体会故事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2、知道做事应把握好时机。

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一事无成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录音教学时间

  (

  2)课时第

(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揭题,质疑二、讨论质疑,初知梗概三、学习生字,读通文本四、理清脉络,渗透知识点五、理解文本,分角色朗读六、布置作业1、板书课题。

2、知道“争论”是什么意思吗?

3、看着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4、请带着你们的问题,仔细听盛老师讲故事吧!

1、谁和谁争论?

2、为什么争论?

3、争论的结果怎么样?

1、出示生字词,指读:

烤鸭、剖开、真笨、充饥、浪费、满意、时机、关键、评理、赞许、不以为然、争论不休2、学习生字:

在这些词语中,哪些字的字形你觉得还需特别注意一下。

3、这些词语你们都能理解吗?

4、生字你们都会读了,课文你们读得怎么样呢?

指读。

1、刚铡我们听的盛老师讲的故事,在课文的哪几段?

能把这个故事概括一下吗?

2、二至五段都是盛老师讲的故事,所以二至四段的末尾,不加下引号,只在故事结束的第五段末尾加下引号。

3、那其他段又写了什么呢?

1、指名分角色朗读二至五段,学生评议朗读。

2、联系上下文理解:

“急论不休”“不以为然”。

3、指导读出“争论不休”“不以为然”的语气。

4、指名分角色有感情朗读故事。

5、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描写(本故事重点是语言描写),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希望你们写作时也能用上这些描写方法。

6、分男女有感情朗读故事。

小组合作练习表演争论的故事。

激发兴趣疏通文脉读通课文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提高朗读水平与写作水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第

(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温故课文,复述故事二、小组合作,感情表演三、理解文本,感受道理四、总结收获,布置练笔1、默写词语:

充饥、争论不休、评理、可惜、两全齐美、无影无踪。

2、能用上刚刚我们默写的词语来讲讲这个故事吗?

老师希望你们说的时候能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

1、指名上台表演故事。

2、指名有感情表演故事。

1、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受?

你想说些什么?

2、文中同学又是怎么说的呢?

3、指名回答,相机提问:

(1)“兄弟真笨”,“笨”在哪里?

(2)“他们没有抓住时机”指的是什么时机?

(3)为什么说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掉了?

(4)与其这样毫无意义地争论下去,还不如怎样做?

(5)书中的省咯号是什么意思?

4、再读同学们的话,品味品味,从中你领悟到了什么?

引导读:

盛老师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地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1)“赞许”是什么意思?

(2)盛老师为什么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1、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练笔。

(1)实际生活中,也有人和你争论吗?

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注意表达的语气。

(2)作业:

认真练习朗读课文,注意提示语,并仿写一个片段。

如:

《课堂让的一次争论》《饭桌上的对话》。

练习复述故事学习表演故事练习说话练习语言表达与仿写能力板书设计17争论的故事      讲 兄弟俩 争论不休

      盛老师 问 同学们 各抒己见

      听 赞许反思重建26、剪枝的学问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教学内容分

  析《剪枝的学问》这篇课文通过记叙“我”在桃园里看见王大伯忙着剪枝,感到疑惑不解,之后从王大伯口中了解到剪枝的目的,从中悟出“减少”是为了“增加”的哲理。

由此可见生活处处皆学问,要学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在生活中学习。

  整个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循“生疑——释疑——明理”的线索进行叙述,感悟自然真实,有水到渠成的功效。

重点难点1.通过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2.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哲理,并融会贯通领会生活中的许多小事例中蕴涵哲理。

教学准备录音,小黑板教学时间

  (

  2

  )课时第

(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三、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板书:

剪枝。

你知道什么是“剪枝”吗?

(拿把剪刀给小树修修剪剪。

  2、如果见到种果树的农民伯伯剪枝,你有什么问题问问他吗?

  3、劳动中的知识也不少,我们今天就来了解“剪枝的学问”。

揭示课题。

1、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子多读几遍。

  

(2)大声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下打个问号,并尝试联系上下文想想它的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剪枝 挥舞  盼望 疯长 夺走 靠 红润 仿佛 胖娃娃 脸蛋 不禁 远近闻名  充满信心  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比一比,谁读得最棒。

  (3)尝试理清课文层次。

友情提示:

找到季节变化的关键词,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3、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1、

  出示生字:

你觉得这些字有哪些难记或者容易写错,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2、

  指导记忆字形:

主要引导学生用熟字记3、

  指导书写。

  “剪、夺、蛋、禁、靠”注意上紧下松4、

  学生进行描红、临写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检查反馈读书情况课堂上留给孩子做作业的时间第

(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导入二、精读课文三、总结全文四、布置作业1、

  听写词语:

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2、

  仔细观察这几个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中的四个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词语。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些心理变化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王大伯是种桃能手,从哪里可以看出?

(远近闻名、总是、大、甜)换词理解:

能手(能人)、远近闻名(人尽皆知、家喻户晓)。

  

(2)指导朗读,读出敬佩的语气。

  过渡:

如果此时王大伯出现在你眼前,你有什么问题问他吗?

  2、学习第二段

  

(1)“我”跟你一样好奇,板书:

满怀好奇,指导读好这个词语。

  过渡:

怎么他的桃子就能结得那么大,那么甜呢?

跟着“我”一起去看一看,问个究竟。

  

(2)自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3)我看到了什么?

4)再读,说说还从这些内容中读懂了什么?

  (剪枝动作熟练、潇洒;慧眼识“枝”能一眼分辨出有用枝和无用枝,经验丰富;剪掉了许多的枝条)

  (5)好好的枝条被剪掉,我看到后的心情或者说表情是什么样的呢?

  (6)出示,指导朗读:

“王大伯,您怎么啦?

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7)看到我一脸疑惑的样子,王大伯把剪枝的原因告诉了我。

(8)从王大伯的说明中你知道了什么?

(9)王大伯对不能结桃子的枝条“咔嚓咔嚓”地剪去,对能结桃子的枝条“抚摸”,“充满信心的说”,真不愧是个种桃能手啊!

  (10)我听了王大伯的话,不再一脸疑惑,出现了什么变化?

板书:

将信将疑什么叫“将信将疑”?

“我”疑的是什么?

信的理由又是什么?

  3、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一读

  

(2)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样?

从哪里可以看出?

播放图片欣赏美景。

(蜂在花中舞,人在树下戏)随机说上几句古诗赞赞眼前景象。

(3)此时的我最盼望什么?

  (4)指导朗读:

语气轻松、愉快。

  4、学习第四段

  

(1)桃树春天开花,夏天结果。

所以暑假一到,“我”就来到了王大伯的桃园。

这时的我看到了什么景象呢?

  

(2)王大伯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

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3)看到这些桃子的我心情怎样?

(惊讶、高兴,即又惊又喜)

  我惊的是什么?

喜的又是什么?

  (4)此时的“我”不禁想起什么?

  小结:

看来“减少”是为了“增加”啊。

这劳动中也藏着丰富的学问,我们可得好好向生活学习,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呀。

1、朗读全文,说说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

  2、学完课文后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3、小结:

“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留心周围事物,并且善于思考,就能发现生活中的规律。

1、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完成练习册。

3、拓展作业: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现象,哪些事情中隐含着这样的道理?

请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多多益善。

复习巩固设计课堂教学必须有一个着眼点,这个“点”我们姑且称为“课眼”。

这一课的行文是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的,课文中用了这样四个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教学时,我们可以先把这四个词语板书出来,然后一个一个地引导学生读文理解,内化感悟,在随着“我”的情感变化起伏中,共鸣共振,使之懂得“学问学问,一学二问”的道理,在学文中加厚生活的积累,增强了解生活的情趣。

板书设计

反思重建

习作8教学目标⒈读懂例文《肚子再也不疼了》,了解这个童话是怎么编出来的。

⒉能根据自己的认识,选用合适的图画,编一个童话故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及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叙述清楚。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不挑食、不偏食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

教学内容分

  析本次习作着重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新的理念:

“鼓励学生写想象中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在教学时,尽可能地减少束缚,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互相激励,激发学生乐于写作的激情,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去写作。

重点难点在练说的基础上,编写童话。

教学准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童话编写得生动有趣。

教学时间

  (

  2

  )课时第

(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二、阅读例文,了解写法三、学生习作1、

  指导看图,这个小朋友坐得真直,两眼看着老师,习惯多好啊!

我知道你们还有许多好习惯,能告诉老师吗?

这些好习惯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2、

  示图:

图上这几个小动物的习惯好不好?

这样做有什么后果呢?

3、

  看到他们有不良习惯,你们心里会怎么想?

怎么办?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小朋友最喜欢听故事了,如果我们编一个有关这些不良习惯的害处的故事,他们一定喜欢听。

耿新华同学就是这样一个有心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编的童话故事,好吗?

⒈学生轻声自读例文《肚子再也不疼了》。

思考:

(1)故事里写了谁?

他有什么不良习惯?

(2)小作者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

接着写什么?

最后写什么?

(3)故事有没有把不讲卫生的害处讲清楚了?

是怎样讲清楚的?

(4)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好?

2、这个童话故事是编给谁看的?

1、过渡:

同学们,你们说用这个办法来帮助那些有不良习惯的小朋友,好不好?

2、

  准备写什么呢?

想让谁来做主人公?

他的不良习惯是什么?

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后来是怎样做的?

3、学生自行习作,教师巡视说起小动物,孩子们都是熟悉的,可是要编动物童话故事,尤其是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要形成腹稿,不要说儿童,就是成年人也会觉得有些难度。

这也正是这次习作的难点所在,看上去应该比较好写的习作,真动起笔来却觉得思维不够开拓。

因此作前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作前指导中如何启发学生思维进行大胆想象更是关键所在。

因此,教学中应该通过一些形象生动、表情各异,甚至是类似于人的表情、动作、装扮的动物形象地出现,来启发学生思维,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学生习作,教师巡视二、交流评议学生习作好的同学先自己读一读,看看句子有没有写通顺了,有没有错别字1、

  你的故事读给你的同桌听,请同桌帮你提提意见2、

  谁愿意把你的故事先给大家分享?

3、评议:

你们觉得他哪里写得好?

还有哪些不足?

由于孩子的情感体验不同,他们对画面的理解也存在着差异,所形成的故事更是各有千秋。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孩子之间的交流,交流彼此想法等形式,鼓励孩子们说自己的故事,评别人的故事,提高口语交际和修改习作的能力。

板书设计反思重建

练习8教学目标1、

  仔细看图,明白三个小伙伴以及三个小和尚的故事,然后再用几句话写下想法,不会写的字可以查字典,最后议一议:

三个小和尚应该怎么做?

2、

  照样子,练习“晶、蒜、森”三个字。

3、

  背熟八条成语和《明日歌》。

4、

  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办一份手抄报,班级展览并交流。

5、

  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

  3

  )课时第

(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教学学用字词句二.教学写好钢笔字1、审题,明确练习要求2、指导:

学生看两组图,说说它们的意思。

(1)出示第二组图,请学生仔细观察,想想三个小和尚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么

(2)请学生讲述三个小和尚的故事。

(3)出示第一组图,同桌谈论,说说图中的内容,注意把故事的结果说清楚(4)全班交流:

你是喜欢“三个小伙伴”呢,还是喜欢“三个小和尚”,为什么?

(5)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理由说充分。

遇到学生说得精彩的字、词、句,可请学生板书到黑板上,有选择地带领学生读一读,学生可自主积累。

3、练习

(1)

  说说读了两个小故事后的想法。

(2)

  大家评议,学生各抒己见,只要有想法,说得有道理就行。

(3)

  请学生用几句话写下自己的想法,不会写的字可以查字典或者询问老师、同学。

(4)

  请几位学生读自己写的句子,师生共同评议,知道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发现学生写得生动的句子或板书或表扬。

  其他学生可与小伙伴交流,修改意思不明确的句子。

4、议一议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三个小和尚”该怎么做才能让庙里的水缸总是满满的。

审题指导

(1)出示:

晶、蒜、森

(2)请学生仔细观察字形,说说自己的发现(3)出示:

(书上)我的发现:

下半部分要写得左小右大才好看。

练习

(1)

  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书写姿势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并选择范写,再让学生仿写。

4、

  反馈第

(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教学读读背背二、做做练练1、

  熟记成语

(1)

  说说怎样学习成语。

(2)

  请学生自主学习成语。

(3)

  指名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发现成语的意思以及用法并归类。

(可以事先让学生预习)(4)

  归类:

来自语言故事,都告诉人民一个道理(5)

  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

2.

  背诵《明日歌》

(1)自由读,谈谈感受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交流这首诗的意思。

(3)指导学生正确断句,读出节奏。

(4)指导学生朗读全诗,并能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背诵。

(5)课外拓展:

可后收集表达同样意思的诗或名言警句。

1、

  交流自己的爱好。

2、

  明确学习任务:

办一份手抄小报,请学生谈谈打算怎样办小报。

(师引导从选取主题、收集资料、编排设计、分工合作几个方面谈)3、

  学生自主选取主题,给小报取名。

4、

  全班交流,指导抓住主题命名。

5、自由组成编报小组,分工合作,自主办报。

学生完成后带来,组织学生评议,准备办一个小报展览。

(1)记者招待会,请各位同学拿出自己办的小报,以推销员的身份向大家推销小报。

:

要求:

把自己的特色说清楚。

(2)师生共同参与欣赏、评议、可吸收优点,也可以提出建议。

(3)

  评选出销量最好的前几名小报,张贴在玻璃窗或板报上。

(4)办的不理想的,可再进行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