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47681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A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5A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5A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5A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5A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A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docx

《5A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A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A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docx

5A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

第一单元:

【汉语家园】

1.1.《对子歌》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1.2.《郑板桥题联赠渔民》

一天,郑板桥乘船到兴化北乡去,行到中堡湖,已是夕阳西下。

郑板桥端坐船头,观赏着傍晚时的湖光山色,只见艘艘渔船上轻烟袅袅,渔歌阵阵,一弯新月映照湖面,细浪如银。

好一幅“湖光月色图”啊。

郑板桥触景生情,脱口吟道:

半湾活水千江月

他正在沉思下联,狂风骤起,湖水巨动,小船被打翻,人被抛在水中。

附近回家的小船赶忙拢来,把他和船家救到船上,并热情地让他们到庄上换衣服、用晚饭。

渔民们告诉郑板桥:

这里湖中出鱼虾菱藕,岸上产稻麦果蔬,湖中还产一种大蚌,蚌中还有绿豆大的珍珠呢。

郑板桥沉浸在渔家的欢乐之中,是啊,这里一滴水、一粒沙都是宝呢,真是“一粒沉沙万斛珠”啊!

临别时,渔民朋友请他写几个字,他提笔写了:

半湾活水千江月,

一粒沉沙万斛珠。

渔民们请石匠将此联刻在一块石碑上,留做纪念。

1.3.《茶酒联趣》

民国时期,福建泉州有一位富商,在市北角建了一座茶楼,因地方较偏僻,来喝茶的人不多。

后有人给富商出个主意,让富商请人为茶楼题了一条向顾客征求下联的上联,悬挂在茶楼门口,并夸下海口,有能对出下联者,到茶楼白喝茶一年,还赠特等好茶十斤。

悬挂的上联是: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这副上联挂出后,果然有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茶楼品茶对句,但始终没有妙句对出,不过,茶楼生意确实红火起来。

一天,一位学者装束的人走进茶楼,问:

“哪位是老板?

此时恰巧富商在座,忙迎上前来,问:

“先生有何吩咐?

学者装束的人说:

“老板挂联求对,赏赐可是当真?

富商说:

“绝无戏言。

学者装束的人说:

“好!

”然后要来纸笔,一挥而就: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对句一气呵成,与上联相映成趣,富商连连称妙,忙吩咐手下人去准备茶酒。

第二单元【古诗四首】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2.《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2.3.《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2.4.《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第三单元【民俗】

3.1.《腊八粥》沈从文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得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总说是时候还早。

他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

锅里的粥也象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

”其实他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

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锅子中,有声无力的叹气正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

”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你们想,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子中叹气又象是正在呻唤的东西,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

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

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呀!

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卜……”锅内又叹了声气。

八儿回过头来了。

比灶矮了许多的八儿,回过头来的结果,亦不过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锅中的一切,这在八儿,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罢,赤饭豆会煮得浑身透肿成了患水臌胀病那样子了罢,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东东的了!

枣子必大了三四

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

糖若作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罢!

”于是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恶……”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

他曾见过跌进到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

赤饭豆害水臌肿,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

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

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不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怎么,黑的!

”八儿还同时想起染缸里的脏水。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

”妈的解释的结果,是捡了一枚特别大得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3.2.《故乡的元宵》汪曾祺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

这些都在七月十X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

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有几年,有送麒麟的。

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

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

格炸炸,格炸炸,

麒麟送子到你家……

我对这“格炸炸”印象很深。

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状声词?

状的什么声呢?

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

送麒麟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得一连串的“格炸炸”。

“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

街上掷骰子“赶老羊”的赌钱的摊子上没有人。

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

摆赌摊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

年快过完了,准备过年输的钱也输得差不多了,明天还有事,大家都没有赌兴。

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

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北市口有捏面人的。

青蛇、白蛇、老渔翁。

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

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

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

一天快过去了。

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

元宵元宵嘛。

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

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

“正日子”是十X五。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

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

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

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

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

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

“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

”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

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

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

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

要不,叫它什么灯呢?

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

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

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

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

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

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

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

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

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

看围屏。

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

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

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

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

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

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街上有人放花。

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

天上有一盏红灯笼。

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

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

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

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

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

年,就这样过去了。

一九九三年二月十二日

第四单元【动物之美】

4.1.《一只贝》贾平凹

一只贝,和别的贝一样,长年生活在海里。

海水是咸的,又有着风浪的压力;嫩嫩的身子就藏在壳里。

壳的样子很体面,涨潮的时候,总是高高地浮在潮的上头。

有一次,它们被送到海岸,当海水又哗哗地落潮去了,就永远地留在沙滩,再没有回去。

蚂蚁、虫子立即围拢来,将它们的软肉吞噬掉,空剩着两个硬硬的壳。

这壳上都曾经投影过太阳、月亮、星星,还有海上长虹的颜色,也都曾经显示过浪花、旋涡,和潮峰起伏的形状,现在它们生命结束了,这光洁的壳上还留着这色彩和线条。

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发现了好看的壳,捡起来,拿花丝线串着,系在脖项上。

人们都在说:

“这孩子多么漂亮!

”“这贝壳多么漂亮!

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捡起。

它不漂亮,它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

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个十分硬的石子,又带着棱角,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它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它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它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它默默地,它说不出来。

它被埋在沙里。

海水又涨潮了;潮又退了;它还在沙滩上,壳已经破烂,很不完全了。

孩子们又来到沙滩上玩耍。

他们玩腻了那些贝壳,又来寻找更漂亮的呢。

又发现了这一只贝的两片瓦砾似的壳,用脚踢飞了。

但是,同时在踢开的地方,发现了一颗闪光的东西,他们拿着去见大人。

“这是什么东西?

“这是珍珠!

嗨,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

“珍珠?

这是哪儿来的呢?

“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

啊,那贝壳呢?

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孩子们重新去沙滩寻找它,但没有找到。

4.2.《藏羚羊跪拜》王宗仁

这是听来的一个西藏故事。

发生故事的年代距今有好些年了。

可是,我每次乘车穿过藏北无人区时总会不由自主地要想起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那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

那时候,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

就是在今天,可可西里的枪声仍然带着罪恶的余音低回在自然保护区巡视卫士们的脚步难以到达的角落。

当年举目可见的藏羚羊、野马、野驴、雪鸡、黄羊等,眼下已经成为凤毛麟角了。

当时,经常跑藏北的人总能看见一个肩披长发、留着浓密大胡子、脚穿长统藏靴的老猎人在青藏公路附近活动。

那支磨蹭得油光闪亮的杈子枪斜挂在他的身上,身后的两头藏牦牛驮着沉甸甸的各种猎物。

他无名无姓,云游四方,朝别藏北雪,夜宿江河源,饿时大火煮黄羊肉,渴时一碗冰雪水。

猎获的那些皮张自然会卖来一笔钱,他除了自己消费一部分外,更多的用来救济路遇的朝圣者。

那些磕长头去拉萨朝圣的藏家人心甘情愿地走一条布满艰难和险情的漫漫长路。

每次老猎人在救济他们时总是含泪祝愿:

上苍保佑,平安无事。

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

促使他放下手中的杈子枪是在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以后——应该说那天是他很有福气的日子。

大清早,他从帐篷里出来,伸伸懒腰,正准备要喝一铜碗酥油茶时,突然瞅见两步之遥对面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

他眼睛一亮,送上门来的美事!

沉睡了一夜的他浑身立即涌上来一股清爽的劲头,丝毫没有犹豫,就转身回到帐篷拿来了杈子枪。

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就从它眼里流了出来。

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板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

藏区流行着一句老幼皆知的俗语:

“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

”此时藏羚羊给他下跪自然是求他饶命了。

他是个猎手,不被藏羚羊打动是情理之中的事。

他双眼一闭,扳机在手指下一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

它倒地后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地留着。

那天,老猎人没有像往日那样当即将猎获的藏羚羊开宰、扒皮。

他的眼前老是浮现着给他跪拜的那只藏羚羊。

他有些蹊跷,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

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惟一见到的一次情景。

夜里躺在地铺上他也久久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

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颤抖。

腹腔在刀刃下打开了,他吃惊得叫出了声,手中的屠刀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原来在藏羚羊的子宫里,静静卧着一只小藏羚羊,它已经成形,自然是死了。

这时候,老猎人才明白为什么那只藏羚羊的身体肥肥壮壮,也才明白它为什么要弯下笨重的身子给自己下跪。

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

老猎人的开膛破腹半途而停。

当天,他没有出猎,在山坡上挖了个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那没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

同时埋掉的还有他的杈子枪……

从此,这个老猎人在藏北草原上消失。

没人知道他的下落。

4.3.《和小鸟最相亲爱》冰心

小鸟是怎样的玲珑娇小呵!

在北京城里,我只看见老鸦和麻雀。

有时也看见啄木鸟。

在此却是雪未化尽,鸟儿已成群的来了。

最先的便是青鸟。

西方人以青鸟为最快乐的象征,我看最恰当不过。

因为青鸟的鸣声中,婉转地报着春的消息。

知更雀的红胸,在雪地上,草地上站着,都极其鲜明。

小蜂雀更小到无比苗条,从花梢飞过的时候,竟要比花还小。

我在山亭中有时抬头瞥见,只屏息静立,连眼珠都不敢动,我似乎恐怕将这弱不禁风的小仙子惊走了。

此外还有许多毛羽鲜丽的小鸟,我因找不出它们的中国名字,只得阙疑。

早起朝日未出,已满山满谷的起了轻美的歌声。

在朦胧的晓风之中,欹枕倾听,使人心魂俱静。

春是鸟的世界,“以鸟鸣春”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两句话,我如今彻底的领略过了!

我们幕天地的生涯之中,和小鸟最相亲爱。

玫瑰和丁香丛中更有青岛和知更雀的巢,那巢都是筑得极低,一伸手便可触到。

我常常去探望小鸟的家庭,而我从不做偷卵捉雏等等破坏它们家庭幸福的事。

我想到我自己不过是暂时离家,我的母亲和父亲已这样地牵挂。

假如我被人捉去,关在笼里,永远不得回来呢,我的父亲母亲岂不心碎?

我爱自己,也爱雏鸟,我爱我的双亲,我也爱雏鸟的双亲!

而且是怎样有趣的事,你看小鸟破壳出来,很黄的小口,毛羽也很稀疏,觉得很丑。

它们又极其贪吃,终日张口在巢里啾啾地叫!

累得它母亲飞去飞回忙地忙碌。

渐渐地长大了,它母亲领它们飞到地上。

它们的毛羽很蓬松,两只小腿蹒跚地走,看去比它们的母亲还肥大。

它们很傻的样子,茫茫地跟着母亲乱跳。

母亲偶然啄得了一条小虫,它们便纷然地过去,啾啾地争着吃。

早起母亲教给它们歌唱,母亲的声音极婉转,它们的声音,却很憨涩。

这几天来,它们已完全地会飞了,会唱了,也知道自己觅食,不再累它们的母亲了。

前天我去探望它们时,这些雏鸟已不在巢里,它们已筑起新的巢了。

在离它们的父母的巢不远的枝上,它们常常来看它们的父母的。

还有虫儿也是可爱的。

藕荷色的小蝴蝶,背着圆壳的蜗牛,嗡嗡的蜜蜂,甚至于水里每夜乱唱的青蛙,在花丛中闪烁的萤虫,都是极温柔,极其孩子气的。

你若爱它,它也爱你们。

因为它们太喜爱小孩子。

大人们太忙,没有工夫和它们玩。

4.4.《鸟的天堂》巴金

我们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

我们走过一条石子路,很快就到了河边.在河边大树下,我们发现了几只小船.

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一个朋友解开了绳,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的动了,向河中心移了过去.

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三只桨有规律的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当我说有许多株榕树的时候,朋友们马上纠正我的错误.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株溶树,另一个朋友说是两诛.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见到.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请他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树木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面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上,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象把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船在树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湿,我们没有上去.朋友告诉我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我仿佛听见几只鸟仆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土地是湿的,大概涨潮的时候河水会冲上岸去.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于是船开了,一个朋友拨着桨,船缓缓的移向河中心.

第二天,我们划着船到一个朋友的家乡去.那是一个有山有塔的地方.从学校出发,我们有经过那"鸟的天堂".

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

我们又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的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有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过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却是鸟的天堂啊!

第五单元【名山奇景】

5.1.《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5.2.《黄山松》丰子恺

没有到过黄山之前,常常听人说黄山的松树有特色。

特色是什么呢?

听别人描摹,总不得要领。

所谓“黄山松”,一向在我脑际留下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已。

这次我亲自上黄山,亲眼看到黄山松,这概念方才明确起来。

据我所看到的,黄山松有三种特色:

第一,黄山的松树大都生在石上。

虽然也有生在较平的地上的,然而大多数是长在石山上的。

我的黄山诗中有一句:

“苍松石上生。

”石上生,原是诗中的话;散文地说,该是石罅生,或石缝生。

石头如果是囫囵的,上面总长不出松树来;一定有一条缝,松树才能扎根在石缝里。

石缝里有没有养料呢?

我觉得很奇怪。

生物学家一定有科学的解说;我却只有臆测:

《本草纲目》里有一种药叫做“石髓”。

李时珍说:

“《列仙传》言邛疏煮石髓。

”可知石头也有养分。

黄山的松树也许是吃石髓而长大起来的吧?

长得那么苍翠,那么坚劲,那么窈窕,真是不可思议啊!

更有不可思议的呢:

文殊院窗前有一株松树,由于石头崩裂,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象须蔓一般摇曳着。

而这株松树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

这样看来,黄山的松树不一定要餐石髓,似乎呼吸空气,呼吸雨露和阳光,也会长大的。

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啊!

第二个特色,黄山松的枝条大都向左右平伸,或向下倒生,极少有向上生的。

一般树枝,绝大多数是向上生的,除非柳条挂下去。

然而柳条是软弱的,地心吸力强迫它挂下去,不是它自己发心向下挂的。

黄山松的枝条挺秀坚劲,然而绝大多数象电线木上的横木一般向左右生,或者象人的手臂一般向下生。

黄山松更有一种奇特的姿态:

如果这株松树长在悬崖旁边,一面靠近岩壁,一面向着空中,那么它的枝条就全部向空中生长,靠岩壁的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

这姿态就很奇特,好象一个很疏的木梳,又象学习的“习”字。

显然,它不肯面壁,不肯置身丘壑中,而一心倾向着阳光。

第三个特色,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狮子林附近有一株松树,叫做“团结松”。

五六根枝条从近根的地方生出来,密切地偎傍着向上生长,到了高处才向四面分散,长出松针来。

因此这一束树枝就变成了树干,形似希腊殿堂的一种柱子。

我谛视这树干,想象它们初生时的状态:

五六根枝条怎么会合伙呢?

大概它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可以抵抗高山上的风吹、雨打和雪压,所以生成这个样子。

如今这株团结松已经长得很粗、很高。

我伸手摸摸它的树干,觉得象铁铸的一般。

即使十二级台风,漫天大雪,也动弹它不了。

更有团结力强得不可思议的松树呢:

从文殊院到光明顶的途中,有一株松树,叫做“蒲团松”。

这株松树长在山间的一小块平坡上,前面的砂土上筑着石围墙,足见这株树是一向被人重视的。

树干不很高,不过一二丈,粗细不过合抱光景。

上面的枝条向四面八方水平放射,每根都伸得极长,足有树干的高度的两倍。

这就是说:

全体象个“丁”字,但上面一划的长度大约相当于下面一直的长度的四倍。

这一划上面长着丛密的松针,软绵绵的好象一个大蒲团,上面可以坐四五个人。

靠近山的一面的枝条,梢头略微向下。

下面正好有一个小阜,和枝条的梢头相距不过一二尺。

人要坐这蒲团,可以走到这小阜上,攀着枝条,慢慢地爬上去。

陪我上山的向导告诉我:

“上面可以睡觉的,同沙发床一样。

”我不愿坐轿,单请一个向导和一个服务员陪伴着,步行上山,两腿走得相当吃力了,很想爬到这蒲团上去睡一觉。

然而我们这一天要上光明顶,赴狮子林,前程远大,不宜耽搁;只得想象地在这蒲团上坐坐,躺躺,就鼓起干劲,向光明顶迈步前进了。

5.3.《桂林山水甲天下》朵云

广西桂林的山水,是我们中国山水风景的一大奇观。

这里的山,都是一座座的孤峰,有的像竹笋,有的像玉簪,有的像宝瓶,有的像剑戟,有的像公鸡,有的像骆驼,有的像观音,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吸水的大象,有的像横卧的花瓶……真是千奇百怪,各有千秋,再加上碧水环绕,青山映照在碧水间,真是“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清朝诗人袁枚形容“桂林之山,多穴,多窍,多耸拨,多剑穿虫呛啮;前无来龙,后无去踪,突然而起,戛然而止”。

但是这么秀丽的山水是怎样形成的呢?

有一个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秦始皇要到南海去取长生不老之药,但生长长生药的仙山离海岸有一万五千里,海浪很高。

他连派了三批人去,结果都是翻船人亡,根本无法取到仙药。

秦始皇为此而十分恼怒,他要亲自出马。

秦始皇有一根赶山的鞭子,不管山有多高多大,也不管山是土山石山,是要他的鞭子一挥,喝令一声“走!

”山就会自动走起来。

因此,秦始皇就从北方赶起,把北方的石山全是赶到南海边,修起一条一万五千里的长堤,直通仙山。

广西原来也是海,被秦始皇的鞭子一赶,涌起了掀天的巨浪,但是仙山仍然在一万五千里海水之外,因为这座“仙山”是莲叶变的,观音菩萨就坐在上面,山向海中赶一里,它就向后浮动一千里,所以永远无法靠拢它。

最后,当北方的山已经赶完了,仙山离海岸的距离还是一万五千里;当最后一座石山赶到桂林时,秦始皇见填海无望,也就活活地气死了。

而桂林也就留下了这些千姿百态挺拨独立的百嶂千峰。

至于第一个说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是南宋诗人李曾伯。

他原来说的是“桂林山川甲天下”,后人为了符合作诗的平仄声习惯,改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南宋另一位大诗人范成大对桂林山水的评价也是:

“桂林之奇,宜为天下第一”。

这样,“桂林山水甲天下”也就成为古今以来旅游爱好者共同的评价了。

独秀峰是桂林市内的一座奇峰,因为它从平地拨起,孤峰屹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