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立县实施意见渑发10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46869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立县实施意见渑发10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生态立县实施意见渑发10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生态立县实施意见渑发10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生态立县实施意见渑发10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生态立县实施意见渑发10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立县实施意见渑发10号.docx

《生态立县实施意见渑发10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立县实施意见渑发10号.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立县实施意见渑发10号.docx

生态立县实施意见渑发10号

 

渑发〔2010〕10号

 

中共渑池县委 渑池县人民政府

关于全面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推进生态工程建设的

意    见

(2010年3月17日)

生态立县,是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渑池提出的一项基础性战略。

实施这一战略,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和区域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加快渑池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进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创建生态社会、营造生态文明等为重点,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要求,全面推进生态县建设,努力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走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文明的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改变传统生产模式,降低能耗、物耗,减少废物排放,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是生态产业培育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

在培育生态产业的同时,推进生态环境、生态功能区、生态社会、生态文明等建设,促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良性互动。

三是统筹规划,因地制宜。

立足实际,对生态建设目标科学规划,加强与全县“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衔接力度,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四是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通过政府引导,发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县形成功能完善的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社会体系,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把渑池基本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生态县。

(二)分阶段目标:

1、第一阶段(2010年):

全面启动生态县建设,到“十一五”末,全县总人口控制在34.1万以内,城镇化率达到39.5%。

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的天数达到255天以上;污染物排放浓度全部达标;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0%,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并实现省级林业生态县创建达标。

建成1个生态工业园区、2个环境优美乡镇、8个省级生态文明村、9个市级生态文明村。

2、第二阶段(2011—2012年):

生态县建设稳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到2012年,总人口控制在34.5万以内,城镇化率达到42.5%。

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100%的水体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划标准;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50%,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3.23%,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

生态工业园区达到2个、环境优美乡镇达到4个、省级生态文明村达到12个、市级生态文明村达到15个。

3、第三阶段(2013—2015年):

到“十二五”末,全县总人口控制在35.1万以内,城镇化率达到45.5%。

全县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50%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稳定在40%以上,村庄林木覆盖率达到35%以上。

生态工业园区达到3个、环境优美乡镇达到6个、省级生态文明村达到20个、市级生态文明村达到30个。

四、主要任务

根据渑池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区域生态特点,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培育生态产业为核心,着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1、大力发展生态型工业。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和生态工业模式,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以信息化提升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促进工业强县与生态立县协调发展,加快渑池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是以构建产业集群为目标,加快产业发展。

壮大铝工业、能源化工、加工制造、建材耐材、高新技术五大主导产业,以东方希望循环经济项目和风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项目为重点,以“一区四园”经济为载体,加快发展生态型工业项目,并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加大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力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大力培育生态观光、绿色食品等资源开发型产业。

坚持用高新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加快构建主导产业优势突出、新兴特色产业共同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

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实现利税150亿元,使我县工业化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是发展循环型企业。

以东方希望、义翔铝业、天瑞铝业、华能热电为重点,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对铸造、化工、电力、建材、矿产等传统产业进行生产生态化改造。

推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降低产品资源消耗,实现企业内部资源循环利用,形成工业生产生态链,创建一批“三废”零排放企业。

同时,积极调整企业结构,加快发展低消耗、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企业,淘汰和限制高能耗、高投入、低产出、重污染的企业,淘汰严重污染、浪费资源、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

三是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根据不同产业结构和区域特点,依据工业生态学原理,结合“一区四园”建设,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型工业园区。

合理规划、改造园区内资源流、能源流、信息流,同类型企业尽可能实现集中连片布局,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探索建立进园企业之间的生产经营链接关系,营造企业之间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网络,形成以园区为基地的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群化发展的现代工业布局。

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雨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分流管网和处理系统,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的分类收集和处理系统,热电联供与集中供热供冷系统;建立健全园区环境事故应急处理系统等。

2、大力发展生态型农业

一是生态农业。

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效益为核心,以实现农民增收和改善生态为目标,重点抓好仰韶大杏、仰韶牛心柿、仰韶贡米、南村花椒、天池朝天椒、等优质特色生态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尚正食品肉牛屠宰加工、天池椒业中心等经贸型龙头企业建设,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紧扣绿色、规模、品牌、效益等关键环节,发展以有机农业、观光农业、节水农业为主体的生态农业,推动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生态农业产业化。

实施农业生态循环示范项目,创建一批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积极倡导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认证体系,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大力发展大中型沼气和户用沼气,推行“畜-沼-菜”、“畜-沼-烟”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复合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双赢目标。

二是生态林业。

进一步加强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城镇景观林等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大科技服务网络、森林资源监测、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林业信息等林业基础建设力度。

按照林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加快建设“五大基地”,即以段村、坡头为主的3万亩的牛心柿基地,以果园为主的2万亩仰韶杏基地,以南村、坡头、仰韶为主的5万亩花椒基地,以仁村、洪阳、笃忠为主的2万亩核桃基地和以南村、段村、坡头为主的5万亩杨树速生林基地,并通过基地建设,新增、改造经济林面积15万亩。

同时,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苗木花卉业、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业、森林旅游业,逐步形成以林产品基地为依托,资源培育、加工利用和市场开拓相衔接的生态林业产业体系,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林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30%,建设年产值500万以上的林业生态产品加工企业3-5个,全县林业年产值达到3亿元,林业资源综合效益价值达到5亿元。

三是生态畜牧业。

大力发展食草型、节粮型、环保型畜牧业,发展无公害畜牧产品,建设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

加快转变饲养方式,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实行标准化饲养、规范化管理;加强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加大畜禽无害化处理、品种改良及新技术推广力度,狠抓畜禽养殖废污综合治理,使畜牧业发展与环保保护相适应。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是发展生态旅游业。

按照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科学规划、严格管理的指导思想,以生态理念开发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仰韶大峡谷、韶山森林公园、黄河湿地游览区三大生态旅游品牌。

加快建设以仰韶大峡谷为主体、以石峰峪、石门沟等景区为重点的生态游览线路;整合建设资金,快速推进韶山森林公园与“韶山省级地质公园”的合并建设,把“韶山地质博物馆”和“仰韶文化长廊”进行融合,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积极建设黄河湿地游览区,重点突出以红石峡为代表的峡谷特色风情游、以南村库区为主的水上游览观光和冬季观鸟生态游。

结合“红叶节”、“杏花节”、“玫瑰节”等特色活动,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游,用生态理念开发旅游产品,在原料采集、生产加工、包装、营销等环节实施绿色环保标准,打造一批特色自然生态旅游产品,着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精品。

同时,积极开展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活动,加强景区环境监测、评价,保护旅游景区生态环境,规范生态旅游活动,促进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发展相协调。

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年接待游客116万、旅游总收入达到6.8亿元的目标。

二是发展新兴服务业。

重点促进家电、家具等大型商贸、物流项目和各类专业市场发展,重视发展信息服务、金融、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进一步优化服务业结构。

同时,积极引导生产生活服务业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把生产、消费、废物资源化处理、控制污染物排放等融入现代服务业生产经营全过程。

(二)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重点,积极创建优美的生态环境

1、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狠抓工程造林,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

全力推进林业生态县建设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荒山绿化、封山育林等重点工程的实施;大力开展“四荒”治理、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城区和城郊林业生态建设、村镇绿化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年度县直义务植树面积不少于2000亩,义务植树尽责率不低于90%。

乡镇义务植树要与生态乡(镇)、生态村、廊道绿化等生态建设任务相结合,每年每个乡镇实施面积不低于500亩。

二是严格管理矿山开发,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力度,重点抓好煤、铝、硅砂、水泥灰岩等矿产的开发利用。

依法加强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对矿产资源开发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制度,严格执行矿山开采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土地复垦、环境达标治理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缴纳等制度。

严禁在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内采矿;在沿河、沿库地区开采矿产资源,必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尽量避免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是加强水土保持。

因地制宜,整体推进,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实施流域治理工程。

坚持以大流域治理为重点,小流域治理为单元,坚持节水保土和抗旱防汛并举,推进水土保持示范区建设,重点建设城市水保示范区、生态家园示范区、水窖示范区、生态修复示范区。

以涧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和青莲河流域坝系工程为依托,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治理水土流失总面积达760平方公里。

2、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

一是水环境整治。

重点开展黄河库区、南涧河等水污染整治工作,严禁新建医药、化工等重污染企业,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排放。

坚决关闭“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现有超标排放的工业企业一年内实现达标排放。

加快城区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基本形成区域污水收集、处理和排放系统。

二是大气环境整治。

严格控制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重点防治化工、医药、冶炼等行业有毒有害废气排放,强化粉尘、扬尘污染控制;大力推行企业清洁生产,积极推进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调整能源结构,限制燃煤、重油等高污染燃料的使用,不断提高油、气、电的比重,积极发展和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三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工程,推广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逐步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有效控制农业残留物污染。

四是城镇环境整治。

加快城镇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区域集中式垃圾综合处理厂,推广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资源化综合利用系统。

乡镇、农村生活垃圾,实行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模式。

加强对城市交通噪声、施工噪声、社会噪声等各类噪声源综合治理,加强固体废弃物环境管理和规范处置。

(三)以改善人居环境为抓手,强力推进生态社会建设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发展高、中等级公路为主,建成以国道、省道为骨架,县乡公路相结合的公路网络。

加强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80%的乡镇、县直部门实行办公自动化。

加强电网建设,进一步提高输配电能力。

大力发展集中供热项目,增加供热面积,提高供热化率,加快供热化进程。

切实加强水资源保护,充分挖掘节水潜力,使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

2、加强生态家园建设

一是建设生态城区。

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原则,采取市场化手段,下功夫搞好城市生产要素的经营、管理,多渠道筹措城市建设资金推动城市建设。

按照建设“生态园林城、商贸流通城、文化魅力城、宜居宜业城”的目标定位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管一盘棋”的要求,加快城区建设步伐,加大旧城改造力度,搞好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理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逐步把渑池建设成为中心聚集、带状延伸、沿路跨河、特色突出的现代化生态型旅游城市。

搞好城区生态园林建设,坚持“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理念,以创建林业生态县为契机,在南起涧河南山,北至韶山森林公园的城郊,以植树造林为重点建设环城绿化防护林带;在城区把林业和园林融为一体,对城区道路、涧河、孟岭沟、小寨沟、羊河沟实施绿化、美化;以“生态优先、绿化优先”为原则,加快城市绿地建设。

同时,制定退耕还林、政府租赁等配套政策,妥善解决城郊生态建设所涉及的耕地、荒地及荒沟占用问题。

二是建设生态社区。

大力推行低碳生活方式,鼓励社区居民住户使用管道燃气,推广使用换装节水龙头、节能灯,屋顶安装太阳能供热装置;小区绿化达到30%以上;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居民装修提倡使用无毒无味的内墙和家具涂料及绿色建材;积极搞好社区绿化、美化,加大社区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建设生态村镇。

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民住宅社区建设,做好村镇规划;搞好道路硬化,方便居民生产生活;搞好绿化,实现村镇在林中、房屋在树中、人居在绿中的目标;实施美化工程,新建房屋建筑美观,街区墙壁美观,绿化造型美观,村居整体视觉美观;实现亮化工程,在主要街道及活动场所安装路灯;教育群众树立环保意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保护环境。

四是建设生态机关。

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植绿栽花,达到每个办公室都有鲜花、绿叶。

加强单位内部设施改造,拆墙透绿,在院内种花种草,净化、美化办公环境。

大力倡导办公现代化,强化网络建设和利用,实现无纸化办公。

积极开展“无烟科室”和无烟大厅建设活动。

五是建设生态学校。

加强校园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使可绿化面积都得到有效利用。

搞好卫生管理,保持校园环境整洁、优美、安静。

倡导环保生活方式,自觉爱绿植绿护绿,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乱泼污水,降低污染,节约水电。

3、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清理街面残缺文字和不规范文字,规范网吧经营,净化文化环境。

同时,依托渑池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和发扬渑池特色传统文化,通过挖掘文化资源,完善服务体系,叫响仰韶文化品牌;加快发展仰韶服饰、仰韶彩陶、仰韶石艺等特色文化产品,让文化融入到城市建设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之中,融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充分实现文化资源的传播教育价值。

五、推进措施

1、制定和完善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

科学制定《渑池县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以总体规划统领全局,总揽全盘。

编制与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配套的专项规划、重点区域规划、重点产业规划和乡(镇)、村组子规划,形成上下结合、纵横互补、统一协调的规划体系。

加快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市容环境保护、招商引资环境保护、生态建设重大项目管理、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等环境保护的实施办法,确保生态县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加大对生态县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

要将生态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实行统一调度,专款专用。

对生态建设项目,实行以奖代拨政策,凡符合政府财政资助和奖励政策的生态建设项目,统一纳入政府各项专项资助和奖励范围。

统筹安排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的环境污染治理资金,加大对林、草、土地、水资源建设及环境保护与监测等项目的投资力度。

同时,采取建立政府引导资金、政府投资的股权收益适度让利、公益性项目财政补助等政策措施,使社会资本对生态建设投入能取得合理回报,推动生态建设和环保项目的社会化运作,引导社会生产力要素向有利于生态县建设的方向集中。

3、加大环境监察和执法力度。

坚持依法监管,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一是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种环境违法和破坏生态行为,保障公众环境权益。

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

二是要严格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禁止超总量排污和无证排污,逐步建立以排污申报为基础、总量控制为主线、排污许可证为重点、在线监控和现场监督检查为手段的污染源监督管理长效机制;三是要严格环境准入和淘汰制度,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有关规划、不符合生态功能要求、达不到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目标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建设;对污染严重的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实行强制淘汰制度。

四是要建立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环保监督员制度、公众参与综合决策制度等公众参与制度。

通过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执法监督,依法推进生态县建设。

4、完善生态县建设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

开展污染监控、生态重建、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等重点产业和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鼓励绿色食品、绿色工业产品、生物饲料、生物农药和环保产品的开发生产;加快环保科研成果、绿色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专家顾问团作用,加强对生态环境、绿色产业、循环经济等重点项目的规范指导,强化生态建设的智力支撑。

同时,大胆吸收和借鉴发达县市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各类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围绕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资源综合利用与废弃物资源化、生态产业等方面,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开展交流与合作。

5、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生态建设人才培养,切实改变专业部门无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

从健全激励机制入手,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加强本地技术骨干队伍的培养,对企业法人和经营者进行循环经济理念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队伍。

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挂钩,积极引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领域的专业人才,为生态县建设提供技术人才支持。

6、健全组织,强化领导。

成立生态立县战略领导小组,负责生态县建设的组织领导、规划实施和检查指导。

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政绩考核。

明确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管理的领导分工,党政一把手负总责,逐级分解目标任务,层层抓落实,并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列为评价各乡镇、各单位主要领导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建立生态县建设激励机制,对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奖励,对失职、渎职的,严肃追究责任。

在评优、资格认证和有关创建活动中,实行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

建立统一的组织协调系统,形成分级管理,部门协调,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

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同时,定期对乡镇驻地环境卫生进行评比排序,并在媒体上通报。

7、加强宣传,倡导生态文明。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等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及时报道环境保护的先进典型,公开曝光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积极开展绿色企业、绿色商场、绿色饭店、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系列创建活动,普及环保知识,培育生态文化,规范环境行为,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文明生活,绿色消费”的意识,加快推进具有渑池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

 

(此件发至乡科级)

 

主题词:

生态建设 战略 意见          

中共渑池县委办公室      2010年3月17日印发

(共印165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