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智能化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44090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造业智能化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制造业智能化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制造业智能化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制造业智能化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制造业智能化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制造业智能化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docx

《制造业智能化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造业智能化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制造业智能化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docx

制造业智能化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

制造业智能化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

发改办产业[2016]2177号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加速融合,全球兴起了以制造业智能化为标志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制造业的新趋势。

制造业智能化就是将信息技术、感知技术与现代制造技术有机结合,把制造业研发、设计、工艺、管理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据,采用智能方法对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判断、规划、重组并对全过程进行协调优化,具备信息深度自感知、智能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实时监测自维护等功能的先进制造模式。

制造业智能化将推动人类社会从机械化时代、电气化时代迈入智能化时代。

一、当前形势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的国家战略,支持和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

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日本制造业竞争策略、韩国制造业创新3.0等,都把制造业智能化作为主要战略发展方向,并以此为核心推动能源供给、交通运输、建筑家居、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智能化,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智能化。

智能化将重构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重塑全球经济发展新格局。

当前,我国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加速重振制造业和发展中国家以更低成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双向挤压”,制造业转型升级压力加大。

以制造业智能化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将极大地带动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高度渗透,将有力促进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在改善供给效率的同时,创造出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从而推动经济在更高水平上繁荣发展。

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是增强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真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构建自主可控的智能产业体系,提升发展质量、效率和层次,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加强战略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发挥政府保障作用。

坚持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研发、制造、服务等领域的推广应用,促进信息产业、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优势,大力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智能化新模式、新业态。

坚持基础提升、重点突破。

紧扣制造业智能化基础薄弱环节,加快核心部件、数字化系统开发和网络信息安全平台建设,大力提升基础支撑能力。

聚焦基础条件好、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领域,以深度应用促研制开发,着力突破智能化装备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瓶颈。

坚持自主可控、开放合作。

强化以我为主的技术创新战略,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大力发展自主品牌,构建自主可控的智能产业体系。

树立为我所用的技术引进理念,整合利用国外技术、知识、人才等优质资源,提升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水平。

三、主要任务和目标

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加强高端智能化系统自主保障,着力提升产业基础支撑能力,着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着力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集成应用,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通过5年的努力,制造业智能化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自主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标准化、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体系基本健全,自主可控的智能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一)着力加强高端智能化系统自主保障

智能化关键装备自主化及应用。

研制一批面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或改善民生的智能化关键装备,重点突破具有深度感知、智能决策和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检测分析、装配组装、仓储物流等智能化关键装备,显著提高产品质量、性能和可靠性,实现在重点行业的规模化应用,到2020年主要智能化关键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

核心部件自主化及应用。

研制一批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亟需的核心部件,重点突破高档数控系统、机器人控制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等工业控制部件,高性能伺服电机及驱动器、高精密减速器、位置转速编码器等伺服传动部件,视觉、力觉、激光传感器等测控部件,显著提高核心部件的精确度、灵敏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实现在重点行业的规模化应用,到2020年主要核心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新型智能终端开发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加快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语音语义图像识别、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等前沿技术攻关。

重点开展服务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无人机等新型智能终端产品的研制及应用。

推动消费电子、医疗健康、家居安防、车载应用等领域的新产品开发和集成应用解决方案推广,实现基于互联网的产品动态升级和实时信息互动。

建立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等新型智能终端产品开发及运行场景示范平台,建设第三方检测与评定中心(平台),形成覆盖“云+端”的体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能力。

到2020年,一批新型智能终端产品研制取得突破并实现商业化应用,建成典型智能终端产品研制及运行场景示范平台10个、第三方检测与评定中心(平台)1-2家。

(二)着力提升产业基础支撑能力

数字化系统(软件)开发及应用。

研制一批自主可控的数字化核心系统(软件),重点开发集散式控制系统(DCS)、数据采集与视频监控系统(SCADA)、制造执行系统(MES)等工业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工程(CAE)、工艺规划(CAPP)、制造(CA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等系统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等嵌入式软件,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运营管理的有效集成,产品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实现在重点行业的规模化应用。

到2020年主要数字化系统(软件)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与提升。

研制自主可控的网络信息安全软硬件产品,重点针对工业控制系统,开发工业防火墙、异常检测等信息安全产品,建设网络安全防御平台、系统安全测试与试验验证平台,建立开放共享的信息通报机制和平台联动机制。

到2020年,面向电力、石油、航空、船舶、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建成4-5个网络安全防御平台,4-5个系统安全测试与试验验证平台,制定10项以上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标准、测评标准,建立检查评估机制、信息通报共享机制,初步形成重点行业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制造业智能化系统集成标准研制。

建立健全制造业智能化技术标准体系,重点制定机器人、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数字化系统(软件)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研究系统互操作能力描述及评测、设备互联互通等系统集成标准,实现智能化装备及产品、工业控制系统、数字化系统(软件)高度融合,并与工业互联网实现标准对接。

开展重点标准研制验证和符合性测试,面向重点行业和细分领域制定行业应用规范和实施指南。

到2020年,制定制造业智能化国际标准2项和国家标准20项以上。

(三)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

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及示范应用。

基于云平台建设工业资源库与构件库,推动工业设计模型、数字化模具、产品和装备知识库等制造资源开发共享,突破构件在线开发部署、数据驱动的构件组合、协同管控等技术。

推动工业企业核心业务向云平台迁移,实现生产制造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优化管理,培育企业内部全流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新模式,大力发展互联网环境下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

到2020年,建成2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云服务平台,在重点行业、区域实现示范应用。

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及示范应用。

推动工业数据的实时采集、高吞吐量存储、数据压缩、数据索引、查询优化、数据缓存、并行分析处理、知识推理等关键技术与产品开发,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制造全业务流程的工业大数据平台,加强企业内部与外部、结构化与非结构化、同步与异步、动态与静态、设备与业务、实时与历史数据的整合集成与统一访问,实现“数据驱动”。

深化大数据采集分析、远程运维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应用,提高监测追溯、预测维修、质量控制、供应链预判、目标客户资信评估、风险管控、能源管理等智能化服务能力。

到2020年,建成2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大数据平台,在重点行业实现示范应用。

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示范应用。

推动基于IPv6、4/5G移动通信、无线传感器网络、软件定义网络(SDN)等新型工业互联网技术、产品和系统的自主化研制与规模化应用,建设面向异构网络互联互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制定中国工业互联网相关标准。

开展重点行业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PS)技术的工业互联网集成应用示范,利用信息物理系统技术优化企业设计、生产、管理及服务等流程。

到2020年,建成2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在重点行业实现示范应用。

(四)着力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集成应用

系统集成应用体验验证能力建设。

建立由系统设计集成企业联合生产制造企业、软件企业、装备企业、互联网企业、科研院所等组成的协作机制,开展数字化系统(软件)、智能化关键装备、工业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信息物理系统等协同攻关,推动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示范。

建设系统集成应用体验验证中心,面向自主品牌智能化关键装备、核心部件、数字化系统(软件)、网络信息安全产品等,开展集成应用适用性、可靠性测试验证并组织国内外相关技术产品的对标研究,为国内企业提升技术、质量、性能水平的提供咨询服务,促进自主品牌产品的推广与普及。

到2020年,建成2家以上智能化系统集成应用体验验证中心,建立制造业智能化体验验证体系。

重点行业智能化示范工厂建设。

面向机械、船舶、汽车、家电等离散制造业,利用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数值控制装备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工控机(PAC)等离散控制系统,围绕制造单元、加工中心、生产线和车间进行智能化改造,推动全面感知、设备互联、数据集成、智能管控。

面向冶金、石化、医药、电力等流程制造业,利用集散式控制系统(DCS)、数据采集与视频监控系统(SCADA)等流程控制系统,围绕生产全过程的工艺控制、状态监测、故障诊断、质量控制和安全保障的智能化需求,加快装备智能化改造,推动先进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的全面应用和优化升级。

产业集聚区智能化试点示范。

在一批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工业园区,建设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设计、研发、制造、销售、物流及回收利用等全环节管理、全过程追溯的一体化生产体系,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构建园区、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生产、质量控制、运行管理和运营服务全面互联的智能化工业园区。

在创新活力强、产业配套健全的新型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建立线上线下一体的协同设计、开发、展示、交流平台,建设研发制造、体验展示、销售交易、创新孵化、金融服务等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开展基于个性化定制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构建线上线下高效互动、创新资源充分整合、配套支撑服务完善的新型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财税政策支持

结合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进一步扩大制造企业增值税抵扣范围,落实增值税优惠政策,支持制造企业基于互联网独立开展或与互联网企业合资合作开展新业务。

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等所得税优惠政策。

对示范应用、检验检测体验验证能力建设等具有较强外部性、公益性的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固定资产投资补助,同时鼓励地方政府配套支持。

(二)落实重大依托工程

依托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大工程包、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互联网+”重大工程包的组织实施,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开展制造业智能化的相关工程建设工作。

研究制订激励和保障政策,支持企业重大智能化项目优先采用自主品牌装备及系统,拓展自主品牌产品的市场空间。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国家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的投资引领作用,鼓励互联网、制造业龙头企业和重点地区设立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制造业智能化相关创新型企业的投资力度。

支持银行开展产融结合创新试点,探索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推动开发性金融机构为列入专项建设基金的制造业智能化重点项目提供融资支持。

(四)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整合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多方资源,以标准化机构为载体,牵头制定制造业智能化标准,更新完善相关系统集成的现有技术标准,并积极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开展标准的评估、试点、验证、宣贯和推广应用工作,推动智能化技术在制造业企业中的应用、推广和普及。

(五)建立产品认证体系

加强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建设,重点选择成套性能、整机性能、关键零部件、安全性能、工艺性能等领域建设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平台。

在事关信息安全、生产安全、人身安全的核心领域,探索建立产品准入性质的产品认证制度。

针对智能化相关关键性能认定,推行自愿性产品认证。

研究制定智能化认证采信政策,国家相关专项支持的项目应优先采用获证产品,鼓励地方政府建立相应采信机制,全面支撑制造业智能化的自主可控发展。

(六)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推动建立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智能化对话交流平台,构建国际交流合作长效机制。

围绕制造业智能化相关的标准制定、认证互认、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行业应用示范等,组织开展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

探索利用税收、保险、低息贷款等方式,支持自主品牌关键技术装备、数字化系统走出去。

统筹利用产业基金、并购贷款等资金渠道,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并购海外高水平研发机构和优质企业,推动全球领先企业与国内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资合作。

(七)构建动态监管机制

建立跟踪评估机制,委托相关行业协会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定期的跟踪评估。

统筹中央、地方和社会各方资源。

加强与国家其他规划、工程、计划的衔接,确保有关工作有效落实。

依托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由各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对本地区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动态监管,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和随机抽查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