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规原理笔记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35726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13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规原理笔记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城规原理笔记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城规原理笔记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城规原理笔记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城规原理笔记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规原理笔记整理.docx

《城规原理笔记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规原理笔记整理.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规原理笔记整理.docx

城规原理笔记整理

绪论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的出现——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公元前3000,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产生,政治性能很强。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满足外部产品和服务需求(“出口”是城市发展的动因)。

从属经济部类--满足内部产品和服务需求。

乘数效应:

基本经济部类增长,从属经济部类也增长。

(基本经济部类增长快,城市发展前景广阔;从属经济部类增长快,多样化部门增加,前景更广。

⏹城市发展过程阶段:

(1)专门化:

某一个或几个企业出口。

(2)综合化:

企业联动效应,形成综合体。

(3)城市化。

(4)区域化(例:

上海的发展带动了区域发展)。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1)绝对集中时期: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变。

(2)相对集中时期:

成熟性城市人口向郊区扩散。

(3)相对分散时期:

后工业化第三产业>第二产业郊区人口增长>城市人口增长。

(4)绝对分散时期:

后工业化成熟期,第三产业大幅增长,农村人口.不再向城市转化,城市人口继续向郊区转化。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F·佩罗1950年);(注册P34)

(1)区域内各个城市的发展并非均衡,有些城市占主导地位,其他则占从属地位。

(2)区域经济总是首先集中在一些条件较为优越的城市,由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效应,这些城市的发展呈现不断循环和积累的过程,逐渐成为地区的中心城市。

(3)随着这些城市的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将遇到较多的阻力,其他城市的优势越来越显著,这些城市的资本和技术开始向区域内的其他城市扩散,形成“辐射作用”,带动其他城市发展,使区域空间经济趋于平衡。

(4)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发展政策,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有限的资源应集中在发展条件较好的城市作为增长极,由此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使区域空间经济趋于平衡。

导致的问题:

地价上涨,交通拥挤,劳工短缺,环境污染等。

第三产业增长足以弥补第二产业的下降——后工业化。

第三产业增长不足以弥补第二产业的下降——逆工业化。

产业结构转型——结构性产业。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

在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作为原料产地,发达国家从事成品制造;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集聚于少量全球性中心城市;制造、装配功能扩散在大多数城市中。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城市的组成要素:

人口、土地、产业、设施、社会组织、环境。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的物质构成:

(1)公共领域,

(2)非公共领域。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

(1)公共领域:

公众共享物质环境。

公众投资对公众设施起主导作用;

(2)非公共领域:

被社会个体占用。

基础设施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

⏹公共领域的空间属性:

(1)可达性:

空间联系的便利程度(道路交通)。

可达性高,土地开发效益高。

(2)外部效应:

城市作为空间聚集集体,物质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空间属性。

a、积极的外部效应:

空间经济;b、消极的外部效应:

空间不经济。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和发展周期有关:

生长期向外扩展(新开发),人口增长缓、停、散内部重组(在开发)。

⏹城市物质环境更新的时机:

原有建筑之间的价值与潜在地块的价值的差额。

随着技术的进步,时机会提前。

3、城市物质环境与城市经济发展:

物质环境作为经济与社会活动的载体,是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

(相互促进)城市经济up投资up物质环境up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的异质性和城市社会空间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

异质性大——不同阶层、不同地位、不同经济和社会背景的社群居住在不同的社区。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

(1)人口老龄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或65岁以上>7%);

(2)家庭核心化(父母,未婚子女小学,托幼);

(3)生活闲暇化(食品支出/全部指出=恩格尔系数,<30%富裕,>59%贫困)。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经济活动的三大产业分类:

第一产业:

产品直接来自自然(前工业社会主导);第二产业:

在加工(工业社会主导);第三产业:

为生产消费服务(后工业社会主导)。

2、城市产业的基本部类和非基本部类;

*3、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P99):

(1)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整个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

如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所占比重逐渐降低,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所占比重逐渐上升,而第一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所占比重持续降低。

产业结构的位序演进将经历一、二、三次产业到二、三、一次产业,再到三、二、一次产业的转变过程。

(2)工业的内部结构逐渐由以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工业为中心演进。

(3)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在重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渐由以原材料、初级产品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逐渐由以原材料、初级产品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再进一步向高、精、尖工业为中心演进。

(4)在向区域外输出产业的过程中,逐渐由低附加值产业向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演进。

(5)在产业结构的要素密集程度上。

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再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演进。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的概念;

(1)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城市规模或数量的增加。

(2)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

(3)经济发展和GDP(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

(4)(广义)居民点公用设施现代化。

(5)居民文化水平的提高。

(6)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化。

2、城市化水平: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诺瑟姆曲线,1979年(图)(注册P34)

(1)初期:

<=30%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增长缓慢;

(2)中期:

30%-60%,城市人口加速增长,工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3)后期:

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一个城市化达到50%的国家——英国;世界特点:

(1)增长势头猛烈;

(2)发展主流转为发展中国家;(3)人口向的城市集中。

中国特点:

(1)城镇人口增长较多,但占总人口比重增长不快;

(2)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加不稳定——政治因素】

4.影响城市化的因素:

(1)国家和地区范围内城市规模和数量的增加;

(2)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

(3)经济发展和GDP的增高;

(4)居民点、公用设施的现代化;

(5)文化水平的提高;

(6)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

(二)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1、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农业发展——初始动力。

(1)为城市人口提供足够的商品粮

(2)为城市工业资金提供原始积累(3)为城市工业(轻纺,加工业)提供原料(4)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5)为工业发展提供劳动力。

工业化——根本动力。

直接导致人口向城市流动。

第三产业——后续动力。

(1)生产性服务增加要求城市提供更好的服务

(2)商品流通要求城市提供中转,存储,销售处所(3)住房,医疗等设施。

2、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推动与促进:

(1)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产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2)城市化进程能促进经济发展。

人口资金无序有序发展。

3、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城市化,现代化互相作用,影响。

现代化程度用城市化衡量。

特点:

(1)工程基础设施(功用,文化,教育,科技等)完备

(2)居住水平提高--城市布局日益合理,绿化,生态环境好(3)城市管理现代化——交通,信息通畅,防灾应变能力强(4)反恐,公民社会公德

4、城市化实质:

生活方式进步,技术辐射,扩散,人口向城市集中。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第四版第十二章)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类似建筑与城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1)影响范围:

中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对周围较小城市经济发展起组织作用的城市为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分布疏密程度,影响区域,与周围城市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人才集中。

(2)区域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①城市发展方向:

a、区域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有利不利因素;b、区域经济结构和经济联系;c、各个主要城镇之间的职能分工。

通过以上确定城市性质。

②城市发展规模:

人口,用地。

③城市空间结构布局:

集中式(京,哈);分散式(山东,大庆);交通,通讯。

*第一章城市规划学科的形成、发展、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

一、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

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主要内容:

(1-9“编制办法”P40)

二、城市总体规划和镇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1-7“编制办法”P43)

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7“编制办法”P41)

3、中心城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1-18“编制办法”P41)

三、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1-6“编制办法”P44)

成果:

规划文本、图纸以及相应说明的附件。

在规划文本中应当明确表达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四、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主要任务: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安排,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的衔接。

内容:

(1-5“编制办法”P45)

五、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1、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性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1-6“编制办法”P46)

3.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编制办法”P47)

4.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1-7“编制办法”P47)

六、城乡规划的调整与修改

1、城市总体规划修改的一般程序:

2、允许修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五种情形:

(1-5“规划法”P20)

3、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的一般程序:

七、城乡规划的审批

(“规划法”P10)

⏹补充:

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突出以下方面:

1、突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2、突出资源与环境保护和空间管制;3、突出建设标准的确定与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布局;4、强调按照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科学合理的划定城市规划区。

第三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

*第一节城市性质

一、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

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的分工的主要职能。

(城市个性)

城市职能:

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例哈尔滨城市性质:

黑龙江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哈尔滨城市职能:

1、现状具有良好基础,今后需要继续加强和完善的城市职能-----历史文化名城;东北经济区副中心城市;黑龙江省中心城市。

2、具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前景良好,今后需大力促进发展的新的城市职能-----国际冰雪文化名城;具有较强经济活力,适于创业的城市;适宜居住的生态型园林城市。

城市性质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认识:

1、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认识。

2、从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的特点去认识,明确其职能和发展方向。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个城市是由复杂的物质要素所组成,其中有些要素主要是为满足本市范围以外地区的需要而服务的,它的存在和发展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

城市性质就是由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基本因素的特点所决定的,由该因素组成的基本部门的主要职能所体现。

*二、城市性质拟定的方法

正确拟定城市性质,对城市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是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的依据。

一般确定城市性质是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

1、“定性分析”就是在全面认真的调查研究城市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如城市自然条件、资源条件、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历史文化发展特点、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等,科学分析说明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2、“定量分析”就是在定性基础上对城市职能,特别是经济职能采用一定的技术指标,从数量上去确定主导的生产部门。

经济职能的定量分析一般可分析主要生产部门在全国或地位和作用,主要部门经济结构的主次,以及分析用地结构的主次等。

总之,城市性质的拟定应建立在认真调查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符合客观实际。

四步骤:

1、调查分析周围地区所能提供的资料条件,农业生产特点,发展水平和对工业的要求,以及与邻近城市的经济联系和分工协作关系等等。

2、全面调查分析本市所在地点的建设条件,自然条件、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发展特点和现有基础,以及附近的风景、名胜和革命纪念地等等。

3、自上而下,充分了解各级有关主管部门对于发展本市生产和建设事业的意图和要求,特别是这些意图和要求的客观依据。

4、应在调查的基础上认真进行科学分析,进行地区综合平衡,明确城市发展方向,从而确定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的表述:

1、用一个或几个定语修饰城市;

2、用一系列同位语表示同时具备几种互无冲突的职能。

例杭州:

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的重要中心城市,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第二节城市的规模

一、城市的人口规模

城市人口:

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一)城市人口构成(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按照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因素的构成状况。

1、年龄构成:

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按照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因素的构成状况。

影响年龄构成的因素:

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的性质与规模。

2、性别构成

3、家庭构成

4、劳动构成:

按其参加工作与否,分为劳动人口(基本人口和服务人口)和非劳动人口(被抚养人口)。

指劳动人口在城市总人口中的比例。

基本人口:

指在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其他不属于地方性的行政、财经、文教等单位中工作的人员。

(它对城市的规模起决定性作用。

服务人口:

指在为当地服务的企业、行政机关、文化、商业服务机构中工作的人员。

(它的多少随城市规模变动。

被抚养人口:

指未成年的、没有劳动力的以及没有参加劳动的人员。

影响劳动构成的因素:

城市性质;城市规模;人口自然增长率;社会闲散劳动力就业情况;城市建设阶段。

5、产业和职业构成:

指城市人口中的社会劳动者按其从事劳动的行业性质(即职业类型)划分,各占总人数的比例。

6、文化构成

(二)人口规模预测——城市人口规模影响城市用地大小、居住与生活服务设施的组成与数量、交通设施、市政设施及郊区规模、城市布局等。

正确预测城市人口规模,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关键环节。

估算人口规模的方法:

以一种方法为主,辅以其它方法进行校核。

1、综合增长法:

Pt=P0(1+r)n

适用于人口增长率相对稳定的城市,对于新建或发展受外部条件影响较大的城市则不适用。

2、时间序列法:

Pt=a+bYt

适用于城市人口有长时间的统计,人口数据起伏不大,未来发展趋势不会有较大变化的城市。

3、增长曲线法:

一般使用逻辑增长曲线Pt=Pm/(1+aPmbn)

适用于较为成熟的城市的人口预测,并不适用于新建城市或者发展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城市。

4、劳动平衡法(较少采用)

5、职工带眷系数法

适用于新建工矿城镇,根据建设的企业规模推算建成后的城镇人口。

二、城市的用地规模

(一)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用地分类包括城乡用地分类、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两部分。

城乡用地共分为2大类,9中类,14小类。

城市建设用地共分8大类,35中类,42小类。

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

序号

代号

用地类别

1

R

居住用地

2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3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4

M

工业用地

5

W

物流仓储用地

6

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7

U

公用设施用地

8

G

绿地与广场用地

(二)城市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国标P14)

包括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标准、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和规划建设用地结构三部分。

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人)

气候区

现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

允许采用的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

允许调整幅度

规划人口规模

≤20.0万人

规划人口规模

20.1~50.0万人

规划人口规模

>50.0万人

I、II、VI、VII

≤65.0

65.0~85.0

>0.0

>0.0

>0.0

65.1~75.0

65.0~95.0

+0.1~+20.0

+0.1~+20.0

+0.1~+20.0

75.1~85.0

75.0~105.0

+0.1~+20.0

+0.1~+20.0

+0.1~+15.0

85.1~105.0

80.0~110.0

+0.1~+20.0

-5.0~+20.0

-5.0~+15.0

95.1~105.0

90.0~110.0

-5.0~+15.0

-10.0~+15.0

-10.0~+10.0

105.1~115.0

95.0~115.0

-10.0~-0.1

-15.0~-0.1

-20.0~-0.1

>115.0

≤115.0

<0.0

<0.0

<0.0

IIIIV、V

≤65.0

65.0~85.0

>0.0

>0.0

>0.0

65.1~75.0

65.0~95.0

+0.1~+20.0

+0.1~+20.0

+0.1~+20.0

75.1~85.0

75.0~100.0

-5.0~+20.0

-5.0~+20.0

-5.0~+15.0

85.1~105.0

80.0~105.0

-10.0~+15.0

-10.0~+15.0

-10.0~+10.0

95.1~105.0

85.0~105.0

-15.0~+10.0

-15.0~+10.0

-15.0~+5.0

105.1~115.0

90.0~110.0

-20.0~-0.1

-20.0~-0.1

-25.0~-5.0

>115.0

≤110.0

<0.0

<0.0

<0.0

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人多地少的城市,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但不得大于150.0㎡/人。

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

用地名称

用地指标(㎡/人)

居住用地

I、II、VI、VII

28.0~38.0

III、IV、V

23.0~38.0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5.5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12.0

绿地与广场用地

其中:

公园绿地

≥10.0

≥8.0

规划建设用地结构

用地名称

占建设用地的比例(%)

居住用地

25.0~40.0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5.0~8.0

工业用地

15.0~30.0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10.0~25.0

绿地与广场用地

10.0~15.0

第四章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与选择

*第一节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一、自然环境条件的分析与评定

(一)地质条件

1、建筑地基

地基承载力——由地质钻探与地基土试验确定。

不利于建设的情况有:

湿陷性黄土、膨胀土、腐植土、淤泥、沼泽地、地下岩溶洞、地下采空区等。

2、滑坡和崩塌

3、冲沟

4、地震

(1)基本烈度:

通常以一百年内在该地区可能遭遇的地震最大烈度为准,是设防的依据。

设计烈度:

在地区宏观基本烈度的基础上,考虑到地区内的地质构造特点,地形、水文、土壤条件等的不一致性所出现小区域地震烈度的增减,而据此来制定更为切实而经济的小区域烈度标准。

(2)在城市规划中的防震措施主要考虑:

①确定建设地区的地震烈度。

以便制定各项建设工程的设防标准。

②避免在强震区建设城市。

在9度以上地区则不宜选作城市用地。

③在城市规划时,应按照用地的设计烈度及地质、地形情况,安排相宜的城市设施。

如重要工业不宜放在软地基、古河道和易于滑塌的地区。

同时在排布建筑时,尽量避开断裂破碎地带。

在规划布置中为减少次生灾害的损失,建筑不宜连绵成片,应留以适当的防火间隔。

对易于产生次生灾害的城市设施,要先期措置合适的位置。

5、泥石流

(二)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1、水文条件

城市防洪标准——按洪水频率的5%(二十年一遇)到1%(百年一遇)来设防。

重要城镇可按百年一遇设防,并以二百年一遇的洪水特大值校准;一般城镇按二十~五十年一遇的洪水设防。

⏹城市建设可能造成对原有水系的破坏,同时在建设实践中对水文条件考虑不足往往造成不良后果。

例如:

a.某市在江流上游修建水闸,使下泄水量减少,对降低的冲刷作用减弱,江口由于潮汐带来的泥沙逐渐淤积,使河床抬高而影响通航,并影响沿岸工厂、仓库的水运作业,增加疏浚航道的经常费用。

b.大江流速大于夹江,使原以为可通过大江稀释的污水,被逼流入布有多处取水口的夹江,从而污染城市水源。

 

2、水文地质条件——指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及动态等条件。

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

后两类可作为城市水源,特别是承压水不易受污染,且有一定水压,往往是主要水源。

地下水若被盲目过量采用,会形成“漏斗”(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面沉降,地下水流向改变,严重的引起水源枯竭。

*(三)气候条件——包括:

太阳辐射、风向、温度、湿度、降水量等。

1、太阳辐射

2、风向——一般分8个或16个方位观测。

累计某一时期中(如一月、一季、一年或多年)各个方位风向的次数,并以各个风向次数所占该时期不同风向的总次数的百分比值(即风向的频率)来表示。

(1)分析当地全年占优势的盛行风向、最小风频风向、静风频率和盛行风向季节变化规律。

城镇规划布局原则参考图示(考虑风向时):

a.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向,工业区在最小风频上风向,居住区在其下风向。

b.全年有两个方向基本相反的盛行风向时,工业区与居住区一般可布置在盛行风向的两侧,并考虑最小风频风向与盛行风向的季节转换规律。

c.当静风频率占30%以上时,应使工业适当分散,并与居住区保持一定间距,以免近处受严重污染。

工业有害气体对下风侧的污染程度,除考虑风向频率外,还与风速、排放口高度和大气稳定性等因素有关。

(2)污染系数=风向频率/平均风速

(3)由于所受太阳辐射的强弱不一,及热量聚散速度的差异,会形成局部地区的空气环流,如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

3、温度

(1)逆温现象:

城市上部气温高于地面气温的反常现象,大气稳定,有害空气不易扩散。

(冬季多一些)

(2)逆温层:

在气温日较差较大的地区(尤其是冬天),常因夜晚地面散热冷却比上部空气快,在城市上空出现逆温层结。

(3)热岛效应:

城市市区气温比郊区高,大中城市尤为突出。

⏹规划时可在盛行风向上保留绿化,道路方向上,有意识的引风。

(四)地形条件

城市宜选择在平原、河谷地带、低丘山岗、盆地等地修建,但我国由2/3的城市建在山地或丘陵地区。

一般来说,地形坡度>10%,不利于城市建设;坡度<0.3%,不利排水。

⏹地形条件对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