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学总结概念+各类矿床.docx
《矿床学总结概念+各类矿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床学总结概念+各类矿床.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矿床学总结概念+各类矿床
第二章矿床学基本概念
矿物—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的影响下,通过结晶作用、升华作用、化学(反应)作用等途径形成矿物(mineral)
岩石—矿物以集合体形式出现,即构成为岩石,其可以由单一矿物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矿物集合体组成。
矿石—如果岩石中含有经济上有价值,技术上可利用的元素、化合物或矿物,即称矿石(ore)
矿石(ore)—从矿体中开采出来的,从中可提取有用组分(元素、化合物或矿物)的矿物集合体。
由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构成。
矿石矿物—矿石中可被利用的金属或非金属矿物,也称有用矿物。
脉石矿物—矿石中不能被利用的矿物,也称无用矿物。
脉石(gangue,veinstone)-------泛指矿体中的无用物质,包括围岩的碎块、夹石和脉石矿物,它们通常在开采和选矿过程中被废弃掉。
夹石(horsestone,rockgangue)----—指矿体内部不符合工业要求的岩石,它的厚度超过了允许的范围,就得从矿体中剔除。
共生组分:
是指矿石(或矿床)中与主要有用组分在成因上相关,空间上共存,品位上达标可供单独处理的组分。
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这些组分的工业意义小于主要有用组分。
伴生组分:
指矿石(或矿床)中虽与主要有用组分相伴,但不具有独立工业价值的元素、化合物或矿物,其存在与否和含量的多寡常影响着矿石质量。
●矿石结构(oretexture)
—矿石中矿物颗粒的形态、相对大小及空间上的相互结合关系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矿石结构之等粒结构:
颗粒比较匀称、大小比较相等的单矿物和复矿物集合体组成的矿石结构。
包括:
半自形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海绵陨铁结构等。
矿石结构之不等粒结构:
较细的基质里发育着较大的矿物颗粒,或反之包括:
斑状结构、嵌晶结构、乳浊结构等
矿石结构之片状结构:
单矿物或多矿物矿石基质中全部或绝大部分颗粒为片状
矿石结构之维状结构:
组成矿石的矿物集合体为纤维状组织
矿石结构之环带状结构:
矿物析出物由于依次沉淀,或由于较早的矿物被较晚的矿物所交代而形成交替出现的环带
矿石结构之交代结构:
晚期矿物沿着早期矿物的范围交代发育而成
矿石结构之胶状结构:
在胶体成矿时析出矿物变化的各个阶段中产生的
●矿石构造(orestructure)
—组成矿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相对大小及空间上的相互组合关系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矿石构造之块状构造:
用矿物集合体在矿石中占大部分,呈无空洞的致密状,矿物排列无方向性者,即为块状构造。
其颗粒有粗大、细小、隐晶质的几种。
若为隐晶质者称为致密块状。
矿石构造之斑点状构造:
矿石矿物在非矿石矿物中形成断续的不规则堆积体。
据堆积体大小可分为:
斑点状构造、斑杂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等。
矿石构造之带状构造:
各种矿物的带交互出现。
对沉积矿床来说是层状构造;对变质矿床来说是片麻状、片状、皱纹构造;对岩浆成因矿床是皮壳状、流状构造。
矿石构造之细脉状构造:
由网状、交切或似平行细脉群形成的构造
矿石构造之肾状构造:
在热液和表生矿石中常见,由于胶体矿物形成作用而产生,所以有时也叫胶状构造。
矿石构造之破碎构造:
在多阶段成矿的矿床中常常出现,他是先前世代的矿物质破碎,被后续世代造矿集合体所胶结。
如角砾状构造、似角砾状构造。
矿石构造之骨架状构造:
常见于氧化带,由于分布较规则的固体矿物堆积物的薄膜发育所致(骨架),骨架的网孔在某种程度上充填有疏松的矿物质。
矿石的品位(oretenor,oregrade)
—矿石中有用组份的百分含量
●边界品位(marginalgrade)—划分矿与非矿的最低品位
(如铜矿:
0.2~0.3%,钼矿为0.02~0.04%)
●工业品位(industrialtenor)—当前能供开采和利用矿段或矿体的最低平均品位
(如铜矿:
0.4~0.5%;钼矿0.04~0.06%)
●矿石储量(reserves)指经地质研究并利用地质勘探技术手段,如钻
探、槽探、井探、坑探等查明的矿产储藏量,是衡量矿床规模的重要依据。
是根据矿石的体积、矿石的体重与平均品位,按特定公式计算求得的。
●矿石品级(gradeofore)主要是根据矿石的品位及有益和有害组分对矿石质量划分的不同级别。
矿体(orebody)
—是矿床的主要组成部分。
确切的说,矿体是指自然界(地壳内或地表)产出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产状的有用组份(元素、化合物、矿物、矿物集合体)的集合体。
围岩/主岩(countryrock,wallrock,hostrock)—矿体周围的岩石。
母岩/源岩/矿源层(parentrock,motherrock/sourcerock/oresourcebed)
—矿床形成过程中提供主要成矿物质的岩石,它与矿床在空间上和成因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矿体形状
根据矿体在三度空间的延伸情况,分为:
v等轴状矿体:
三轴在三度空间大致均衡延伸
—矿瘤(直径数十米以上)—矿巢(直径数米)—矿囊和矿袋(直径更小)—凸镜状或扁豆状(中厚边薄)
v板状矿体:
长度和宽度延伸较大,厚度较小的矿体,也称矿脉或矿层。
—矿脉:
产在各种岩石裂隙中的板状矿体,为典型的后生矿床,据矿脉与围岩的关系,分为层状矿脉和切割矿脉。
—矿层:
指沉积生成的板状矿体,矿体与岩层是在相同的地质作用下同时形成的。
基性-超基性杂岩中的铬铁矿也称层状矿体。
v柱状矿体:
垂向延伸很大,长宽较小的矿体。
也称筒状矿体或管状矿体
v不规则状矿体:
网状矿体/矿体
矿体的产状
v矿体的空间位置走向、倾向和倾角来确定地质体的产状
侧伏角:
矿体最大延伸方向(矿体轴线)与走向之间的夹角
倾伏角:
矿体最大延伸方向与其水平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v矿体的埋藏情况:
矿体出露地表还是隐伏于地下,埋藏深度如何等与其相对应为:
露天矿、隐伏矿(盲矿)
v矿体与岩浆岩的空间关系:
体产于岩体内、接触带、或侵入体的围岩之中等
v矿体与围岩层理、片理的关系:
体沿层理、片理整合产出,还是穿切层理或片理
v矿体与地质构造的空间关系;体产于构造中的位置,与褶皱和断裂在空间上的联系等
矿床(mineraldeposits,oredeposits)
—矿产在地壳或地表的集中产地。
确切的说,矿床是指自然界(地壳内或地表)产出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所含有用矿物资源的质和量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被开采利用的
地质体。
●矿床成因类型(genetictype)
—按矿床的形成作用和成因划分的矿床类型
岩浆矿床伟晶岩矿床热液矿床风化矿床沉积矿床变质矿床,等
●矿床工业类型(industrialtype)
—是在矿床成因类型基础上,从工业利用的角度来进行矿床的分类。
一般把那些作为某种矿产的主要来源,在工业上起重要作用的矿床类型,称为矿床工业类型。
铁矿床的主要工业类型
✓火山喷发沉积变质型—世界60%,中国48.7%
✓海相沉积型—世界30%,我国15%
✓岩浆型—我国15%
✓矽卡岩型—我国9.5%,占富铁矿的40%
✓热液型—我国11%
铜矿床的主要工业类型
✓斑岩型—世界>50%
✓火山-沉积块状硫化物型—世界~22%
✓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世界~2%,俄罗斯28%
✓矽卡岩型—中国16.4%
✓沉积型—世界~30%
●同生矿床(syngeneticdeposit)
矿体与围岩在同一地质作用过程中,同时或近于同时形成的。
—如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矿床以及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形成的岩浆分结矿床等,都属于同生矿床
●后生矿床(epigeneticdeposit)
矿床的形成明显地晚于围岩的一类矿床,即矿体和围岩是由不同地质作用和在不同时间形成的。
—如沿地层层理面或穿切层理的各种热液矿脉
●叠生矿床(polygeneticoredeposits)
是在早期形成的矿床或矿体上,又受到了后期成矿作用的叠加,此类矿床称为叠生矿床
叠生矿床可以是不同地质时期成矿作用的叠加,也可以是不同成因矿化的叠加。
●同-后生矿床(syn-epigeneticoredeposits)
有些矿床在同一成矿作用过程中既经历了后生成矿作用,又经历了同生成矿作用,为反映这类矿床的特点,建议称其为同-后生共生矿床。
●矿田(orefield):
指在统一的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成因上近似,空间上相邻的一组矿床分布区域。
其分布面积一般在几十到一、二百平方公里
●矿带(orebelt)是最常见的区域性成矿单元
●成矿区(带)(metallogenicprovince)是指大区域的成矿单元,常与地壳的大构造单元相一致受区域深大构造控制,可长达数千公里甚至更远
–最著名的成矿带为环太平洋成矿带(域)它起自南美洲的南端,沿着西缘转向科迪勒拉,越过阿拉斯加进入亚洲,经日本群岛,最终止于马来西亚,延长达三万多公里。
–特提斯成矿带(域)
–中亚成矿带(域)
影响矿床形成的主要因素
◆元素在地壳及上地幔中的分布量
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值也称克拉克值
1.元素分布量会影响各类元素成矿几率的高低;一般情况是克拉克值高的元素容易形成矿床。
2.元素分布量会影响到工业品位要求的高低,克拉克值越高的元素,通常最低工业品位要求也越高。
3.元素分布量还影响到矿床规模的划分标准,元素的克拉克值越高,往往构成大型矿床时其储量要求也越高
◆元素本身的地球化学性质
—地壳克拉克值较低但聚集亲合能力较强的元素,也能聚集成大矿:
如Au的克拉克值仅为4ppb,但具较强的聚集能力,可形成大型的金矿。
—一些稀有和分散元素(Cd,Ga,Ge,In,Se,Te,Tl,Re)的克拉克值尽管高于一些常见的金属,但其高度分散的地球化学性质决定了它们一般难于聚集成矿床。
●浓度克拉克值
—指某一地质体(矿床、岩体或矿物)中某种元素平均含量与其克拉克值的比值,也称为富集系数。
(>1相对集中,<1相对分散)
●浓度系数
—某元素的工业品位与其克拉克值的比值
成矿作用(mineralization)
内生成矿作用—内生矿床,主要由于地球内部能量(包括热能、动能、化学能等)的影响,导致形成矿床的各种地质作用。
★内生成矿作用方式
含矿熔浆的结晶和分异作用;含矿溶液的充填作用;含矿溶液的交代作用
外生成矿作用—外生矿床,主要在太阳能的影响下,在岩石圈上部岩石与水、大气和生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使成矿物质在地壳表层聚集的各种地质作用。
★外生成矿作用方式
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化学沉积分异作用;生物沉积分异作用
变质成矿作用—变质矿床在内生作用或外生作用中形成的岩石或矿床,由于地质环境和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特别是经过深埋或其他热动力事件),其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结构构造等发生改变,使有用物质发生富集形成新的矿床,或使原有的矿床改造为具另一种工艺性质的矿床。
★变质成矿作用方式
接触变质成矿作用;区域变质成矿作用;合岩化成矿作用:
叠生成矿作用是一种复合成矿作用,即在先期形成的矿床或含矿建造的基础上,又有后期成矿作用的叠加。
第三章岩浆矿床(magmaticdeposit)
1.概念
—从地壳深部上升的各类岩浆,在冷凝过程中经过结晶分异作用、熔离作用和爆发作用等,使分散在岩浆中的成矿物质聚集而形成的矿床。
由于这类矿床是在正岩浆期(从岩浆结晶作用开始到结晶作用的最后阶段)形成的,称正岩浆矿床(Orthomagmaticdeposit)。
2.岩浆矿床的一般特征
①矿床主要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有成因联系,如橄榄岩、辉岩、苏长岩、辉长岩以及斜长岩等,少数岩浆矿床与碱性岩或酸性岩有关。
②矿体主要产在岩浆岩母体岩内,多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豆荚状。
矿体即是岩浆岩体的一部分,有时整个岩体就是矿体,围岩即是母岩;只有少数矿体呈脉状、网脉状产在母岩临近的围岩中。
③除花岗岩中的稀有元素矿床由于成因特殊而有一定的围岩蚀变外,绝大多数岩浆矿床的围岩不具有明显的蚀变现象
④矿石的矿物组成与母岩的矿物组成基本相同,仅矿石中矿石矿物相对富集。
⑤由于成矿作用在岩浆熔融体中大体同时发生,因此多数岩浆矿床的成矿温度较高(1500~700℃),形成的深度大(多数在地下几公里~几十公里,金刚石矿床达200300km)。
3.岩浆矿床形成条件
①岩浆岩条件(岩浆矿床形成的首要条件)
Ø岩浆是岩浆矿床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和载体,岩浆岩即是成矿母岩。
Ø含矿岩浆岩的性质和组成,对岩浆矿床的形成(矿床类型、规模、空间分布)有重要影响:
—基性、超基性岩:
Cr、Ni、Co、V、Ti、Pt
—酸性岩:
Li、Be、Nb、Ta、W、Sn,REE
②大地构造条件
v大洋地壳环境
—产于大洋拉张环境(洋中脊)的镁质超基性岩,后经碰撞作用,成为洋壳残片产于碰撞造山带(缝合带):
阿尔比斯型、蛇绿岩型
—高镁(M/F=6.5-15),LIL、HFS元素含量低,Cr、Ni、Cu、Co、PGE含量高,分熔程度较高
—受深大断裂或超壳断裂控制,常呈线状或带状分布,断续延长可达数百至数千公里
—中亚、特提斯-喜马拉雅、环太平洋等造山带
v大陆地壳环境
—该环境有厚大的大陆岩石圈作屏蔽盖层,使深部地幔热流在盖层下更好地聚集,形成巨大的层状超基性-基性杂岩体
—多为铁质或富铁质超基性岩(M/F=0.5-6.5),LIL、HFS、挥发分含量相对较高,分熔程度相对低
—多分布于古老的地盾、地台区,可能与板内地幔柱活动有关
—含矿层状超基性-基性杂岩体多呈与围岩整合接触的岩床、岩盆和岩席,规模大,工业意义十分巨大
—大陆地壳环境还有一些中小型侵入体和碱性岩体,典型的是金伯利岩(金刚石矿床)和超基性-碱性-碳酸岩杂岩体(稀有和稀土元素矿床),产于大陆内的深断裂带中,与岩浆的超浅成有关。
4.成矿作用及矿床类型
●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分结矿床
(magmaticfractionalcrystallization/differentiationmagmaticsegregationdeposit)
—岩浆在冷凝过程中,各种组份按一定的顺序(矿物晶格能、键性和生成热降低的方向)先后结晶出来,并在重力和动力的影响下发生分异和聚集的过程,称为岩浆结晶分异作用,由此所形成的矿床称为岩浆分结矿床。
早期岩浆矿床
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有用矿物较早或与造岩的硅酸盐矿物几乎同时结晶出来,并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沉淀,在岩浆房的下部或底部发生富集,形成早期岩浆矿床。
成矿过程
●当富含Cr、Pt等成矿元素的镁铁-超镁铁质岩浆侵入地壳适当部位后,由于温度缓慢下降而开始结晶。
随着温度下降,岩浆中的矿物按照一定的顺序晶出,首先,是硅酸盐矿物的晶出,温度区间约为1800℃~1200℃;
●从岩浆中晶出的金属矿物和硅酸盐矿物,由于重力及对流作用的影响,比重大的矿物在岩浆中逐渐下沉,比重小的矿物在岩浆中相对上浮,于是岩浆发生了分异,矿物呈现相对的集中。
●由于金属矿物结晶时间大多早于硅酸盐。
或与早期硅酸盐同时晶出,矿床形成于岩浆结晶的早期阶段,所以通常将其称为早期岩浆矿床。
早期岩浆矿床的特点
✓矿体形态产状:
矿瘤、矿巢、凸镜状或似层状,位于岩体的底部或边部
✓与围岩界线:
不明显,呈渐变过渡
✓矿石成分:
与母岩基本一致,比重大,少挥发份
✓矿石组构:
自形晶-半自形晶结构、包含结构,浸染状构造为主
✓主要矿种:
部分铬铁矿矿床,金刚石矿床
✓典型矿床:
南非Bushveld铬铁矿矿床
晚期岩浆矿床。
当岩浆中挥发组份含量较高,成矿元素与挥发组份结合形成易溶的化合物,大大降低了自身的结晶温度,它们在岩浆熔融体中一直残留到主要硅酸盐矿物结晶之后沉淀富集,形成晚期岩浆矿床。
晚期岩浆矿床的特点
✓矿体形态产状:
似层状,层状;位于岩体的底部;基性程度较高的岩相伴生
✓与围岩界线:
不明显,呈渐变过渡
✓矿石成分:
与母岩基本一致,含挥发份矿物(铬云母、铬符山石、铬绿泥石等)
✓矿石组构:
海绵陨铁结构,块状、稠密浸染状构造
✓主要矿种:
铬铁矿、PGE矿床(超基性岩中),V-Ti磁铁矿矿床(基性岩中),工业价值巨大
✓由于硅酸盐矿物结晶较早,晶形比较完整,金属矿物大多充填于硅酸盐矿物晶粒间呈他形胶结状,形成典型的海绵陨铁结构/陨石结构。
✓由于成矿过程中有部分挥发分参与,在成矿作用的晚期,经常伴有程度不等的自变质作用,如蛇纹石化、绿泥石化、黑云母化、金云母化、碳酸盐化及黝帘石化等。
贯入式晚期岩浆矿床的特点
✓由残浆贯入作用形成的晚期岩浆矿床系含矿残余岩浆沿已冷凝母岩的原生裂隙或岩体接触面贯入而成,因此这类矿体大多成脉状产出,矿脉几乎全部产于母岩体内,只有少数贯入到附近的围岩中。
矿脉成组、成群出现。
✓与围岩界线:
界线清楚
✓矿石成分:
与母岩基本一致,由金属矿物和硅酸盐矿物组成。
✓矿石组构:
海绵陨铁结构,金属矿物溶蚀、交代硅酸盐矿物的现象
✓矿脉附近的围岩常形成一定程度的蚀变现象,主要为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
✓贯入式矿体的矿石品位一般都较高,有时含一定数量的黄铁矿。
✓脉状钒钛磁铁矿矿床是典型的贯入式晚期岩浆矿床,如河北大庙钒钛磁铁矿矿床;部分脉状铬铁矿矿体可能是晚期岩浆贯入作用的产物,如西藏罗布莎铬铁矿矿床。
●岩浆熔离作用/岩浆熔离矿床(magmaticliquation/magmaticliquationdeposit)
—在较高温度和压力下均匀的岩浆熔融体,当温度和压力降低时分离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混溶的熔融体的作用,称为岩浆熔离作用(也称为液态分离作用),由此种作用所形成的矿床称为岩浆熔离矿床。
最典型的是基性岩中的Cu-Ni硫化物矿床,次为PGE矿床
成矿过程
●熔离成矿作用在铜镍硫化物矿床中表现最明显。
温度在1500˚C以上的镁铁质岩浆,当其富含挥发性组分时,可熔解一定数量金属硫化物。
实验证实,镁铁质岩浆在1300˚C以上时,可溶解6%~7%的Fe-Ni-Cu的硫化物。
●随着温度、压力降低和熔体中挥发性组分外逸以及由于与围岩的同化作用而使熔体中SiO2、Al2O3和CaO增加,岩浆中金属硫化物的溶解度便开始降低,从而发生熔离作用。
●熔离作用初期,金属硫化物呈微滴状悬浮在硅酸盐熔体中,随着岩浆的进一步熔离逐渐汇合、变大,并由于其比重较大而逐渐下沉,在岩浆槽的底部形成熔融的金属硫化物层,于是均一的岩浆熔体就分离成硅酸盐熔体和金属硫化物熔体两部分。
●随着温度继续下降,两种熔体先后结晶。
金属硫化物的结晶温度较低,它们在硅酸盐完全结晶后,形成了岩浆熔离矿床。
根据硅酸盐熔浆冷却时间的长短,硫化物矿体的位置可有下列情况:
1快速凝固,硫化物熔浆未能达到侵入体底部,形成浸染状矿石组成的上悬矿体。
2缓慢冷却结晶,硫化物熔浆聚集在侵入体下部,形成稠密浸染状和致密块状矿石组成的底层状矿体。
3由于构造作用,使部分硫化物熔浆从岩体底部和中心部分挤入裂隙或下伏岩石层理中,形成硫化物脉状贯入矿体。
4含矿岩浆在深部发生缓慢熔离时,开始可能由硅酸盐熔浆贯入,在其晶出后,从深部又有硫化物-硅酸盐熔浆贯入,形成后成交切矿体。
岩浆熔离矿床的特点
✓矿体形态产状:
似层状,位于岩体的底部;贯入式矿体为脉状、透镜状
✓与围岩界线:
不明显,渐变过渡;贯入式矿体界线清楚
✓矿石成分:
与母岩基本一致,硫化物含量高,含磷灰石和挥发份矿物
✓矿石组构:
海绵陨铁结构、固熔体分离结构;块状、浸染状构造
✓主要矿种:
Cu-Ni硫化物、PGE、磷灰石、Fe矿床,工业价值巨大
岩浆爆发作用/岩浆爆发矿床
(magmaticexplosion/magmaticexplosivedeposit)
—经过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和熔离作用后,岩浆中的挥发组份越来越富集,当压力增大到某一阀值时爆发到近地表,称为岩浆爆发作用,由此种作用所形成的矿床称为岩浆爆发矿床。
最典型的是产于金伯利岩中的金刚石矿床
●天然金刚石一般是在地幔的高温高压环境下直接晶出,形成比较粗大的晶体,并需要在很短时间内,迅速到达地表浅处,否则金刚石在上升过程中将被分解、熔融。
●金刚石也可在侵入-爆发过程中从熔体中析出,在胶结物中呈细小分散状态存在。
岩浆爆发矿床的特点
✓矿体形态产状:
筒状、管状,少数脉状;产出往往与深大断裂带有关,尤其是断裂交汇处
✓与围岩界线:
围岩破碎严重者不清楚,轻微破碎者较为清楚
✓矿石成分:
橄榄石、金云母、镁铝榴石、金刚石
✓矿石组构:
金刚石多为自形-半自形晶结构,角砾状、浸染状构造
✓主要矿种:
金刚石
最重要的岩浆矿床主要与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岩浆岩相关,包括:
v铬铁矿矿床,钒钛磁铁矿矿床,铜镍硫化物矿床,铂族元素矿床,金刚石矿床
第四章伟晶岩矿床
1.伟晶岩/伟晶岩矿床的概念(pegmatite/pegmatitedeposit)
—矿物结晶颗粒粗大的,具有一定内部构造特征的,常呈不规则岩墙、岩脉或凸镜状的地质体,称为伟晶岩。
当伟晶岩中的有用组份富集并达到工业要求时,即成为伟晶岩矿床。
伟晶岩的分类
2、伟晶岩矿床的特点
伟晶岩矿床的物质成分特征
Ø化学成分特征
—氧和亲氧元素:
Si、Al、Na、K、Ca等
—稀有、稀土、分散、放射性元素:
Li、Be、Nb、Ta、Cs、Rb、Zr、In、La、Ce、U、Th
—金属元素:
W、Sn、Mo、Fe、Mn
—挥发份:
F、Cl、B、P
Ø矿物成分特征
—硅酸盐类:
石英(包括水晶)、斜长石、微斜长石、正长石、白云母、黑云母、霞石和辉石等。
长石、石英和云母为主体
—稀有放射性元素矿物:
—稀土元素矿物:
独居石、磷钇矿、褐帘石
—金属矿物:
锡石、黑钨矿、辉铜矿、磁铁矿和钛铁矿
—挥发份矿物:
萤石、电气石、磷灰石、黄玉
伟晶岩矿体的结构、构造特征
Ø结构特征
—巨晶结构(伟晶结构):
是伟晶岩特有的结构,长石、石英、云母等矿物晶体巨大,颗粒大小一般10cm~几米,大者晶体可达数公斤至上百吨
—文象结构:
长石、石英共结生成
—粗粒结构和似文象结构:
主要由长石和石英组成,颗粒大小1~10cm
—细粒结构:
主要由石英、斜长石和微斜长石组成,颗粒小于1cm
Ø构造特征
带状构造晶洞构造
伟晶岩矿体的产出特征
Ø大小:
差别很大:
长几米至上千米,厚几厘米至几十米,延深数百米
Ø形态:
多样,脉状、囊状和凸镜状常见
Ø产状:
复杂,有陡有缓
3、形成条件
岩浆岩条件
Ø与伟晶岩矿床有关的侵入体,可以从超基性的橄榄岩类,一直到酸性的花岗岩类,但绝大多数是花岗岩类岩石
Ø与伟晶岩矿床有关的花岗岩类,常呈岩基状或巨大的岩株状产出;孤立的小侵入体基本不形成伟晶岩(挥发份)
Ø伟晶岩可产于母岩侵入体的顶部、边部或附近的沉积-变质围岩中
物理化学条件
v温度
—变化范围大,最早结晶温度可能在800700℃一直到300℃以下,主体在600200℃
—从边缘带到内核的形成温度降低:
边缘带和外侧带800600℃,中间带600400℃,内核石英400200℃甚至更低
—不同矿种的伟晶岩形成温度有所不同,一般云母伟晶岩形成温度较低,而稀有金属伟晶岩则较高
v压力和深度
—开始时可能达到800500MPa,结束时降到200100MPa
—形成深度大,否则挥发组分的逸失不利于成矿
Ø晶洞伟晶岩(含水晶):
1.53km(较小深度)
Ø稀有金属伟晶岩:
3.57km(中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