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教育学概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32842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己的教育学概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自己的教育学概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自己的教育学概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自己的教育学概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自己的教育学概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己的教育学概括.docx

《自己的教育学概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己的教育学概括.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己的教育学概括.docx

自己的教育学概括

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

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

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狭义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是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是学校教育。

教育的基本形式: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

(2)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进行的培养能够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

一方面,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变化来看,教育是发展,是生长,是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是经验的积累与重新组合,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另一方面,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是向下一代传递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建设人才。

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

(3)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因素。

教育措施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相关的影视音像资料,报刊广播,教学环境等)和教育手段(包括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和器具)。

(4)教育功能

(5)教育的起源

1.教育是生物起源说: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沛西能。

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活动。

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2.教育的心里起源说:

美国心里学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不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3.教育与的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劳动促进了人类的发展,认为教育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教育起源于劳动,依赖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

(6)教育的发展阶段

1.原始社会的教育

特点:

没有阶级性;教育目的是传递生产经验;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没有特定的教育场所和专职教育人员

2.古代教育

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我国在夏朝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商朝出现了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西周具备了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有了“国学”和“乡学”之分。

此时学校教育内容以“礼乐”为中心,包括礼、乐、射、御、书、术,统称“六艺”。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斯巴达教育体系主要是培养终于统治者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

罗马灭亡后,西欧最重视僧侣的教育。

僧院学校或大主教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神学和“七艺”,主要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其次是重视骑士教育。

骑士七技包括:

马术,游泳,投矛术,简述,狩猎,吟诗,弈棋。

现代教育的特点:

1.现代学校教育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为社会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

2.学习哦教育逐渐走向大众话;

3.教学内容自然科学知识大大增加,教育越来越科学化和现代化;

4.班级授课制成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20世纪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

3.西方的第一部教育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也称为《雄辩术原理》。

4.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有三部分组成,即理智,意志,情感,其主要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

5.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主张按照儿童心里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其教育观大量反应在《政治学》中。

6.培根提出了实验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

7.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932年出版,标志这教育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提出了泛智教育,把一切的智慧教给一切的人。

8.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画》提出了白板说,在《教育片段》中主张绅士教育。

9.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主张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的发展,远离社会的影响才是最好的教育。

10.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在于发展人的自然凛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我。

11.瑞士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格笃德》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地和谐的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做到德智体的一体化,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

12.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四段教学法,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13.杜威《论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活动组织教学,在做中学,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14.杨贤江写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注意教学著作。

15.1939年凯洛夫的《教育学》

16.终身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

保罗朗格朗

中学教育

1.我国中学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是普通教育。

我国中学教育的初中阶段属于义务教育。

2.初中学生处于少年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也是走向成熟,进入成年人行列的过渡期。

生理、心里变化迅速,身体、智力发展迅速,可塑性大,兼具独立性和依赖性,幼稚型和成熟型的特点。

教育者的正确教育和引导,能让学生顺利度过这个复杂心里冲突的阶段。

特别是初二,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是学生思维方式发生改变的最重要时期。

3.中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基础性:

为将来就业或接受职业能力培训做好准备;为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深造打好基础;为个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接受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全面性:

中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民族整体的教育效果和质量,提高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中学教育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发展,还包括身体发展,思想道德发展,心理素质的发展。

义务性:

4.教育目的:

由国家或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体要求,他规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5.中学教育的目标及任务:

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6.中学教育的双重任务:

培养中等专门人才和劳动后备军的任务;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生源的任务。

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这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

8.就中国学制的建立:

古代学制萌芽与西周的“痒序”形成于西汉,完备于唐宋。

9.现代学制的建立: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未能实行。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史称“葵卯学制”

1922年,六三三学制,史称“壬戌学制”

10.欧美现代学制:

西欧的双轨制:

英国为典型,

美国的单轨制

苏联型学制

11.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

12.实施全面发展的途径是学校教育。

13.简述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

A.教育社会化和社会化教育;

B.重视学前教育和早期教育;

C.早期教育如前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D.寻找普通教育,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最佳结合;

E.高等教育出现多层次,学习类型多样化;

F.一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一体化教育。

14.首先提出普及教育口号的是资本主义社会

15.素质教育:

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社会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6.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过部分成员习得的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教育的基本功能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互补性

顺序性:

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认为认知的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阶段性:

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矛盾,不同的发展任务,现代心里学家把人的一生概括为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等。

2.关于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A.内发论者:

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来自人内心的需要,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由身心发展的成熟机制决定的。

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一切人的行为的本质力量,格塞尔认为成熟机制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力量。

B.外铄论:

认为人的发展主要是靠外在的力量,荀子的性恶论,洛克的白板说,华生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是:

遗传,环境,教育,个体

A.遗传:

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

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个体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水平和阶段;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B.教育是人发展的最重要的外因,决定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

C.环境:

外部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成熟的客观条件,对人一生的发展都有制约作用;

环境对个人的影响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

教育促进了个体个性化和社会化。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比较群面体统的,领好的学校教育对个体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具有目的性;

学校教育具有专业性和系统性;

具有基础性;

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教育的社会功能:

1、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

2.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

1.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

2.具有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承文化的功能;

2.对社会文化的创新功能;

3.对社会文化的融合功能。

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的发展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还有延时价值。

学生与教师

1.学生的本质属性:

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进行学习的个人。

学生是具有发展主动性,具有可塑性的教育对象;

学生具有向师性和依附性

2.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特点:

A.学生是完整的人

B.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C.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3.学生的权利:

生存权;受教育权;受尊重的权利;安全权;人身自由权。

4.现代的学生观:

1.学生即是受教育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也是认识的主体;

2.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据。

3.

 

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1.教师是收过专业训练,在学校中从事想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专职人员。

2.教师的社会地位及主要作用:

A.教师是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递者;

B.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发间接或直接的创造者;

C.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清瘦年一袋的尽可能给,全面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教师职业的性质:

A.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的专业轻易,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正是专业化的集中体现。

B.教师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专职人员,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4.教师职业的角色

A.传道者角色;b.授业解惑这角色;管理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父母和朋友的角色;研究者角色。

5.教师劳动的特点:

A.教师拉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E.具有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6.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结构:

A.道德素质:

热爱教育事业,终于教育,敬业乐业;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团结协作,关心集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B.知识素质:

扎实的业务知识,了解他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及相邻学科的关系;理解和灵活处理教材,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技能。

C.能力素质:

diyi:

良好的教学能力和讲课能力;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良好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非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教育科研能力;掌握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教学艺术;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

7.现代教师观:

现代教师观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3.教师不再是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应该成为动态教育活动的研究者。

8.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能力熟练成都有一般化到专业化的持续发展过程。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教师个人能力的持续发展和教师职业能力专业化的提高过程。

教师的专业发展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

角色适应阶段,主动发展阶段,最佳创造阶段。

9.师生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是有效实施教育的前提。

10.师生关系的内容:

A.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

B.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C.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1.师生关系的功能:

A.教育功能:

B.激励功能;

C.调控功能

D.社会功能

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

A.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

B.有助于学校集体凝聚力的行成,促进教育任务的有效完成。

C.是提高师生学校生活质量、建立良好教育教学秩序的基础。

良好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本身:

最主要的因素,自身的道德素质,人格魅力,知识水平,教学方法等。

2.学生:

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教师的认识上。

3.家长和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与态度。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1.民主平等;

2.尊师爱生;

3.教学相长。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3.加强自身修养。

教师劳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主要由教师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和劳动过程的特殊性决定的。

其复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任务和内容的复杂性。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建议:

不同的课程对教师有不同的角色要求。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发生变化——由是学生适应学校要求变成学校适应学生的发展。

教师评价以自评为主,简历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参与、探究、合作;课程资源也不限于学校内部,扩大至校区;确立了新的三维目标。

由于背景变化,教师角色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教学过程中更多履行多样化的职责,更多承担组织教学任务。

从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向组织学生学习,并最大限度的开发社区内部的新资源;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改进师生关系;教师间合作广泛;广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家长和其它社区密切合作,更广泛地参与校内服务与课外活动。

教师要实现这些角色转变,可赏识制定角色发展规划:

1.认识自我并评估时间与空间环境;

2.分析先关资料,审视发展机会;

3.。

确立发展目标与行动策略;

4.按照目标逐步执行;

5.评价发展计划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山芋与学生交往;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中学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具有目的性,组织性,系统性,

2.。

教学是中学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培养人的活动只有通过教学活动才能实现;

中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和内容:

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行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中学生的智力,能力,体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培养中学生优良的个性

3.教学过程:

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学生体统的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行成一定思想品质的过程。

4.教学过程一般包括:

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四个部分。

5.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人类社会的认识是一种又不知到知、由不全知都完全知、由不精确的知到确切的知的过程;学生的认知活动也遵循这样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师生正是在传授、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去认识客观世界,并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

教学是获得间接经验的过程;教学是个体认识,由于知识、经验的差异,教学的个体认识往往不相同;教学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3.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充分发展,使之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

6.根据教学过程的规律,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7.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

2.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3.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8.教学过程的结构以及教学模式研究

1.两种基本的学习方式:

A.接受式学习:

借助语言获得知识的方式,基本特点是:

1.以掌握科学知识为基本任务;2.认识具有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3.学生的认识活动具有指导性、可控性;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B.探究式学习:

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

基本特点是:

1.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以解决问题为主题;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具有非主导性;关注探究性的认识过程。

9.学生认识的基本阶段:

A.引起学习动机:

与兴趣、求知欲、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教师要使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启发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B.领会知识:

1.引导学生通过感知行成清晰的表象和鲜明的观点;2.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

C.巩固知识:

通过各种各样的复习,对学习过的教材进行再记忆,并在头脑中形成稳固的联系;

D.运用知识:

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要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形成技能,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E.检查知识:

使教师及时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策略;使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情况,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调整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10.中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A.目的性原则:

中学教学活动要求教师明确中学教学的总目标以及每一项教学活动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促使教学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中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方面,教师要糗事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教学哟联系世纪,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进而发展学生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

C.直观性与发展理论思维相结合原则:

反映了中学生认知活动中感知与理解、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

一方面,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实务,模型、和语言等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为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为学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创造良好的感性条件。

另一方面,中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动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发展学生的理论思维、抽象思维能力。

D.启发性原则:

是根据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提出来的。

教学活动中要靠教师的启发诱导,使学生处于积极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自己能力。

同时要善于建立明珠、平等饿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E.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要按照学科基础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智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F.统一要求越因材施教想结合原则:

中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水平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因此要求教师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学习要求,促进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又要针对个别差异,采取多种不同教学措施,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能力水平,然后坚持集体教学与个别知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P55)

中学教学的基本方法:

A.讲授法:

教师用于口头语言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中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B.谈话法:

教师引导中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回答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方法。

(事先要准备好谈话内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谈话提纲,过程中要汉语启发学生,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之后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C.读书指导法:

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和读书的能力,教师要适时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科书,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方法。

(首先要指导学生预习,使学生课前了解教材内容,带着问题来听课。

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D.演示法和实验法:

教师向学生展示实务或直观教具,向学生作示范性的实验,从而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E.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课堂练习或课外作业巩固知识,行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步骤:

教师提出任务,学生独立练习,教师个别指导,教师分析小结,分析优缺点,纠正错误,提出改进要求)(要求: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组织形式:

近现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

按照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变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课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具有一下基本特征:

A以班级为人员单位,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

B以课时为时间单位,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中进行,,教师同时向全班授课;

C以课为活动单位,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综合在课上,把教学活动划分为相对完整切相互衔接的哥哥教学东南院,从而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16世纪出现了编班上课的形式。

17世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研究。

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明了,系统,联想,方法)凯洛夫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使得班级授课这种组织形式行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我国班级授课始于统治元年1862年京师同文馆。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能够大规模的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2.能够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3.能够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系统教授,指导学生学习;

4.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与加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发展。

5.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可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多想交流,互相影响,互相启发。

6.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班级授课的缺点:

1.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收到一定的影响,教学活动多有教师直接做主;

2.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

3.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

4.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和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易于因材施教;5.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难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6.由于以“课”为活动能够单元,而“课”又有时间现实因而旺旺讲某些完整的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