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农村村级集体三资管理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82928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研报告农村村级集体三资管理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调研报告农村村级集体三资管理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调研报告农村村级集体三资管理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调研报告农村村级集体三资管理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调研报告农村村级集体三资管理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调研报告农村村级集体三资管理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docx

《调研报告农村村级集体三资管理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研报告农村村级集体三资管理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调研报告农村村级集体三资管理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docx

调研报告农村村级集体三资管理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

调研报告:

农村村级集体“三资”管理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推进、国家强农惠农资金的不断增加,村集体“三资”管理任务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关注度越来越高。

201X、201X年我县先后两次对村集体“三资”进行了全面清理并颁发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村集体“三资”管理日渐规范。

但是,由于“三资”问题的复杂性,我县村集体“三资”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有待解决,干部关注的焦点问题有待跟进,政府工作的难点问题有待突破。

如何破解这些问题,实现对村集体“三资”的科学、规范、长效管理?

为此,课题调研组先后到南新、东新、武阳、广福等乡镇及农工部、农业局等县直单位,以汇报会、座谈会、个别访谈、实地察看及问卷调查等形式展开调研,以期为加强我县村集体“三资”管理找到一些路径和方法。

一、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热点问题之一:

村级财务收支情况

现实情况:

财务公开“流于形式”,村民有如“雾里看花”

为使村级财务管理公开、透明,近年来XX县陆续出台了多项规章制度,如《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办法(试行)》、《农村集体经济公开规定》、《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等。

按要求,目前,全县263个行政村都已实行了村级财务公开。

但调研时我们发现,大多村级财务公开是“搞形式”、“走过场”、“摆样子”,公开不规范、不清晰、不透明,村民了解不到实质的财务收支情况。

如一些村组半年、一年才公开一次财务收支情况,有的只是公布上级的相关文件及相关制度,还有个别村组甚至没有财务账目。

调研中走访做的较好的村,也只是在村委会设一块财务公开栏,按月公开收支数据,栏目中既没有特别的项目说明,也没有相关的佐证材料,如此财务公开,使得村民犹如“隔靴搔痒”、“雾里看花”,摸不着头脑。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一些村、组资金使用不规范,存在“暗箱操作”或打擦边球的情况,村干部不愿、不想、也不能对村级财务进行实质性的公开,怕公开之后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另一方面农民群众素质参差不齐,许多青壮年又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留守老人和小孩,对于一些财务问题他们理解不了,有的村干部觉得公开了也等于没有公开,干脆不公开。

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加紧落实现有的村级财务公开制度,修改废除一些难以执行的制度,使村级财务公开更加科学、合理,便于操作;二是县、乡两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村级财务公开的审查和检查,对公开不及时、不到位、假公开、不公开等情况,严格按相关制度处理,该通报的通报,该处罚的处罚;三是统一村级财务公开样式,尽量做到格式统一、内容详实、描述通俗,便于村民理解,公开的财务资料要先经村务监督委员会核实后再予以公布。

村、组要有固定的财务公开栏,公开栏应设在群众集中聚居地带、主要交通路口等方便群众阅览的地方。

四是推行村级财务收支逐笔逐项公开。

将相关合同、收支凭证、经办人等在公开栏进行公开,让农民群众看得清、读的懂。

据了解,浙江省201X年就有86.2%的村实行了村级财务收支逐笔逐项公开制度,一些村还利用短信、触摸屏、数字电视等载体,增强公开的实效。

热点问题之二:

“三资”监管情况

现实情况:

监管“虚位”、“缺位”、“越位”

在村集体“三资”管理上,农民群众希望监管部门能够切实履行监管的职责。

但在调研时,我们发现村集体“三资”监管存在着“虚位”、“缺位”、“越位”等问题。

一是“虚位”:

群众缺少监督。

虽然村级均有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代表大会等,但实质上它们并未发挥应有的监管作用。

原因主要有:

村民集体观念差、民主管理意识淡薄,村民一般不会积极主动的监督村务;在外打工的青壮年农民,本就自顾不暇,对村集体的事也大都不关心、不过问、不知晓;大多数村务监督委员会发挥监督作用的方式只是一年查一次村级账务,由于是已经发生了的账务,所以委员会成员查账时也不会细看。

加之许多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并不是民主选举产生,而是由村委会指定人选,甚至还存在村干部在其中任职的情况,所以村务监督委员会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缺位”:

上级部门对村级财务监督乏力。

上级财务审计部门虽然每年会对各乡镇的财务情况进行集中核查审计,但审计次数有限,就“监管”而言显得“杯水车薪”;各乡(镇)监管主体“缺位”。

乡(镇)会计核算中心除负责代理日常村级账务外,还负有监管职责。

但实际操作中,由于专业人员少、工作量大,日常记账都忙不过来,何谈监管?

何况既要记账又要监管,该如何监管呢?

三是“越位”:

村级组织的决策权集中在村支书、村主任等少数人手中,一些干部从自己、家庭或宗族的私利出发,不能正确认识职责义务,在村级事务中,不通过民主程序,往往搞“一言堂”,越权插手村集体“三资”的管理、处置。

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要切实发挥农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保证群众对集体财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二是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在村集体“三资”监管中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

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应由民主选举产生,不得随意更换,保持相对稳定性。

如向塘镇剑霞村,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均由民主选举产生,选举时将村民分为四个片区,四个片区村民分别选出威信高、有一定文化基础、乐于为群众办事的四位委员。

目前剑霞村民监委员会民主监督职能发挥较好。

三是县、乡两级财务审计部门要做好日常财务收支、预决算、收益分配等的定期核查审计工作,对村集体资产和资源、村级债权债务等进行专项清查审计,对集体土地征用补偿款和涉农财政资金进行重点审计,以切实加强审计的稽核和监督作用。

二、干部关注的焦点问题

焦点问题之一:

“三资”管理队伍建设

现实情况:

县、乡对“三资”管理队伍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没有真正认识到加强村集体“三资”管理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对“三资”管理的新形势、新要求没有及时跟进,片面认为村集体“三资”管理还是做做账、管管钱,所以不重视、不投入,造成“三资”管理队伍的不稳定。

调研发现,乡镇经管站都按编配置了人员,但工作人员大多未从事相应工作,在编不在岗,即使在编在岗,兼职现象又特别严重。

如幽兰经管站,虽有9个编制,可真正在编在岗的人员只有2人,另外聘请了2名村会计,4位工作人员既要做全镇29个村的账务,还要兼做诸如拆迁、党务、办公事务等其它工作,该镇经管站站长说:

“没有办法,跟领导说也没有用,“三资”管理工作只能被拖着走,疲于应付”。

调研还发现,许多乡镇“三资”管理人员能力不足、财务知识有限。

他们对财务知识的了解几乎都是从零开始,边做边学。

如向塘镇经管站5位工作人员(真正在编在岗1人),持有会计证的只有2人,没有系统的财务知识,很难将“三资”管理做到位。

并且近10年来,各乡镇、村级财务人员均未参加过有关“三资”管理的培训,有基层财务人员笑称:

“财务审计每接受一次,我们的财务知识就提高一次”。

为此,我们建议:

经管站工作人员要定编、定员、定岗。

村级报账员任用与村两委班子应同步,任期必须满一届,不得随意更换。

要定期对各乡镇、村级财务人员进行培训,特别是对新任财务人员、报账员进行岗前培训和定期业务培训,建立完善的财务人员定期培训和继续教育机制,并将其培训纳入全县人才培训一揽子计划,对老财务人员也要加强新的财务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

焦点问题之二:

管理制度的可行性

现实情况:

管理制度“一刀切”,导致执行难

为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我县出台了多项规章制度,各乡镇也有与之配套的制度,制度的制定和出台对规范我县村集体“三资”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但调研时了解,由于现实原因,有些制度执行起来很困难。

如村组干部反映较为强烈的招投标门槛,《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办法(试行)》(X政办发[201X]78号)中规定“农村集体资产经营和资源交易规模在3000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资产资源购置、发包、租赁、出售和工程建设全部进入乡镇公共资源交易站交易”,这是实现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公开化、阳光化、规范化交易的有力举措。

但各村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感觉到工作较难开展,到交易中心交易一要花时间,二要花报名费,三要符合有三家公司报名的规定,这些条件的限制往往会造成3000多元的标无人报名的尴尬局面。

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县里要及时对相关政策规定与时俱进的进行调整。

调研了解,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村集体资产、资源的经营和发包价格也水涨船高,低于3000元的几乎没有。

这也就意味着我县几乎所有村集体资产、资源发包都需经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但现实情况却是公共交易中心3000元左右的标几乎无人问津。

面对尴尬的局面,我们认为应与时俱进的对招投标门槛进行调整。

二是乡镇可根据资产资源实际情况做合理调整以避免“一刀切”,执行难问题。

如武阳镇就根据实际情况,将5万以上工程项目必须公开招投标改为对于2万元以下的工程项目由村两委联系会研究决定可直接发包(按南政办发(201X)88号文件);对2万以上——10万以下的建设工程,可实行邀请招标;对于10万以上——50万以下的进行公开招投标。

这样,便于执行、便于操作。

焦点问题之三:

工作经费

现实情况: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经费历年为零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各级都讲相当重要,但却没有专门的工作经费,且历年为零。

XX县几乎每个乡镇的经管站都要管理二十个左右单位的账务,工作量大、要求严格,没有相关的配套经费,工作起来没有抓手。

调研时,县经管站工作人员反映:

“没有经费,工作很难开展,就是想搞个培训都不可能”。

为此,我们建议:

为使“三资”管理更加规范化,并便于经管站工作的开展,应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经费列入县、乡财政预算。

各乡镇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应的经管站工作人员奖励办法,以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如武阳镇下发的《武阳镇201X年度村级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就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给予50分考核打分,让“三资”管理工作直接与村干部年终奖励挂钩,这一举措充分调动了该镇村干部管理“三资”的积极性,且村干部都希望本村能管好村集体“三资”。

三、政府工作的难点问题

难点问题之一:

资产、资源规范化管理

现实情况:

资金管理相对规范,但资产、资源管理相对无序,底数不清、台帐不明、合同不规范。

我县于201X年、201X年两次对村集体“三资”情况进行了清查,但调研时我们发现,仍存在清理不彻底、清理不平衡的问题。

许多村对集体资金的管理较为清楚、有序、规范,而对资产、资源的管理却有意无意的放下。

村级资产、资源清理只停留在村一级,但事实上村一级掌握的集体资源并不多,大都归属村小组,村里基本没有处置。

一些村在处置集体资产时,存在不公开、随便定价、象征性交钱的问题,尤其是处置村办企业、小学校舍、村委会老办公房时,大部分只是房屋建筑物作了价,而地产并没有作价,资产流失严重。

资产、资源应该由谁来保护、怎么保护、保护不到位应该由谁来负责?

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法律依据,许多村对自己村组的家底并不清楚,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管好“三资”,问题和困难可想而知。

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彻底清产核资明家底。

既是清理,就该全面清理。

建议清理一定要延伸到村小组,安排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和村民代表全程参与资产的核实登记工作。

在资源方面,可利用目前正在进行的土地确权登记,对村、组资源进行彻底清查、备案,为以后“三资”规范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规范维护、管理制度。

如制定固定资产收发、保管、使用和维护管理制度,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查,做到账实相符。

遇重大固定资产及财产物资的购置、更新、报废、核销、拍卖等,需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方可实施。

难点问题之二:

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充分发挥监管作用

现实情况:

平台只基本实现了对资金的监管,资产、资源基本未实现监管

我县村集体“三资”信息目前已纳入市、县、乡三级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信息平台的建立能够有效实现对农村集体“三资”的预警监督和审查审计。

但调研时,各乡镇经管站工作人员普遍反映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运行缓慢,经常出现这边村里要报账,那边网络又顿卡的情况。

目前,我县在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上只实现了对资金的管理,而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