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寄生虫学第一章人畜共患第五节猪囊尾蚴病.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23663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兽医寄生虫学第一章人畜共患第五节猪囊尾蚴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兽医寄生虫学第一章人畜共患第五节猪囊尾蚴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兽医寄生虫学第一章人畜共患第五节猪囊尾蚴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兽医寄生虫学第一章人畜共患第五节猪囊尾蚴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兽医寄生虫学第一章人畜共患第五节猪囊尾蚴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兽医寄生虫学第一章人畜共患第五节猪囊尾蚴病.docx

《兽医寄生虫学第一章人畜共患第五节猪囊尾蚴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兽医寄生虫学第一章人畜共患第五节猪囊尾蚴病.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兽医寄生虫学第一章人畜共患第五节猪囊尾蚴病.docx

兽医寄生虫学第一章人畜共患第五节猪囊尾蚴病

兽医寄生虫学

第一章 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第五节 猪囊尾蚴病

一、概述

定义:

有钩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寄生于猪的肌肉和其他器官中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又称猪囊虫病。

本病在世界各国均有发生。

流行特点:

猪囊尾蚴病呈全球性分布,但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在我国有26个省、市、自治区曾有报道,除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及云南与广西部分地区常发生外,其余省、区均为散发,长江以南地区较少,东北地区感染率较高。

猪囊尾蚴主要是猪与人之间循环感染的一种人兽共患病,其唯一感染来源是猪带绦虫的患者,猪囊尾蚴的发生和流行与人的粪便管理和猪的饲养管理方式密切相关。

二、形态

病原体为猪囊尾蚴或称猪囊虫,其成虫是有钩绦虫或称猪带绦虫,寄生于人的小肠,虫体大,长达2~7米,头节呈球形或略似方形,有4个吸盘,在头节顶端有一个顶突,顶突上有两排小钩。

具体见图1-5-1“猪带绦虫头节顶端”。

图1-5-1猪带绦虫头节顶端

 

节片很多,900个左右。

未成熟的节片长度小于宽度,成熟节片近似正方形,孕卵节片的长度大于宽度。

从人粪中排出的孕卵节片常常是数节连在一起。

孕卵节片内的子宫每侧有7~12个主侧支。

具体见图1-5-2“有钩带绦虫”。

图1-5-2有钩带绦虫

1.头节2.头端顶面

3.成熟节片4.孕卵节片5.虫卵

 

幼虫——猪囊尾蚴寄生在猪肌肉里,特别是活动性较大的肌肉。

虫体为一个长约1厘米的椭圆形无色半透明包囊,内含囊液,囊壁的一侧有一个乳白色的结节,内含一个由囊壁向内嵌入的头节。

通常在嚼肌、心肌、舌肌和肋间肌、腰肌、臂三头肌及股四肌等处最为多见,严重时可见于眼球和脑内。

囊虫包埋在肌纤维间,如散在的豆粒,故常称猪囊虫的肉为“豆猪肉”或“米猪肉”。

囊尾蚴在猪肉中的数量,可由数个到成千上万个。

甚至多到无法计算。

具体见图1-5-3“猪带绦虫幼虫”,以及图1-5-4“猪囊虫”。

图1-5-3猪带绦虫幼虫

图1-5-4 猪囊虫

1.头节 2.头节伸出

三、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内,其孕卵节片随人的粪便单独地或数节相连地排出体外。

节片自行收缩压挤出或破裂排出大量的卵。

虫卵随着被污染的饲料而被猪吞食,胚膜在胃和小肠内被消化液消化,幼虫借助自身体表所具有的6个小钩,钻入肠壁小血管,随血液散布到全身肌肉,在肌纤维间发育成猪囊虫。

猪囊虫在宿主体内可生活3~10年,个别的可达15~17年。

人吃了带有猪囊虫而未煮熟的猪肉时,囊虫的包囊在胃肠内被溶解,翻出头节,并以头节的小钩和吸盘固着于肠壁上,逐渐发育为成虫。

经2~3个月又可随粪便排出孕卵节片或虫卵。

如果人食进虫卵,或患绦虫病人小肠内的孕卵节片因小肠的逆蠕动而进入胃,游离的虫卵在胃液的作用下,卵膜被消化,逸出的六钩蚴进入肠壁血管及血流散布到各组织内发育成囊尾蚴,这时人就成为中间宿主。

寄生于人体内的囊尾蚴多寄生于脑、眼及皮下组织等部位,可能给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我国以华北、东北、西南等地区发生较多;北方各省较多,长江流域少。

具体见图1-5-5“猪囊虫发育史”。

图1-5-5 猪囊虫发育史

四、诊断

猪感染少量的猪囊尾蚴时,不呈明显的变化。

成熟的猪囊尾蚴的致病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寄生部位,寄生在脑时可能引起神经机能的某种障碍;寄生在猪肉中时,一般不表现明显的致病作用。

大量寄生的初期,常在一个短时期内引起寄生部位的肌肉发生疼痛、跛行和食欲不振等,但不久即消失。

在肉品检验过程中,常在外观体满膘肥的猪只发现严重感染的病例。

幼猪被大量寄生时,可能造成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寄生于眼结膜下组织或舌部表层时,可见寄生处呈现豆状肿胀。

生前检查眼睑和舌部,查看有无因猪囊尾蚴引起的豆状肿胀。

触摸到舌部有稍硬的豆状结节时,可作为生前诊断的依据。

一般只有在宰后检验时才能确诊。

宰后检验嚼肌、腰肌、心肌、骨骼肌看是否有乳白色椭圆形或圆形包囊。

包囊内有半透明的液体,囊壁上有一白色结节。

镜检时,可见猪囊虫头节上有4个吸盘,两排小钩。

钙化后的囊虫,包囊中呈现大小不同的黄白色颗粒。

具体见图1-5-6“肉中的猪囊虫”、图1-5-7“股肌中的猪囊虫”和图1-5-8“心肌中的猪囊虫”。

 

1-5-6肉中的猪囊虫

1.在横纹肌中2.在心肌内

图1-5-7股肌中的猪囊虫

图1-5-8心肌中的猪囊虫

五、防治

防治猪囊尾蚴病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有钩绦虫和猪囊尾蚴病对人的危害性很大,是人的一种相当严重的绦虫病。

另外,有囊尾蚴的猪肉,常不能供食用,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对于这类病应着重预防,而不是治疗。

 

1.预防

(1)人患绦虫病时,必须驱虫。

驱虫后排出的虫体和粪便必须严格处理。

(2)做到人有厕所,猪有圈。

在北方主要是改造连茅圈,防止猪食人粪而感染囊虫。

真正做到“大便人入厕”,彻底杜绝猪和人粪的接触机会。

(3)严格实行食品的卫生检查,对有猪囊虫的肉要严格按国家规定的检验条例处理。

防止人感染猪带绦虫病。

由于猪囊虫病危害较大,目前,国内外在猪囊尾蚴基因工程疫苗及核酸疫苗的研究上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筛选出了一些有一定保护力的抗原基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有产品问世。

 

2.治疗

人可用吡喹酮和丙硫苯咪唑。

丙硫苯咪唑使猪囊逐渐缩小枯萎,副作用小;吡喹酮使猪囊尾蚴破裂,发生过敏反应,副作用大。

六、拓展

猪囊尾蚴疫苗:

猪绦虫引起的囊尾蚴病一般被认为是比较容易控制的,主要依靠在流行区对人群集体服用抗蠕虫药来清除。

这种防治方案确实能在短期内减少传播,但除非反复服药,否则很难维持较长时间。

即使进行经常性治疗,传播的潜在性依然存在,因为猪群是易感的,很容易受到从未控制地区输入的感染猪的传染。

因此猪的免疫接种作为综合性防治措施的一部分,应给予高度重视。

使用抗蠕虫药清除人体绦虫感染和用疫苗预防猪感染的综合方法,可能达到消灭人体囊尾蚴病的目的。

近20年来,在寻求控制囊尾蚴病的新方法方面,寻找保护性靶抗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众多学者已经研究了包括天然蛋白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合成肽疫苗和核酸疫苗等不同种类的囊尾蚴病疫苗,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虽然天然蛋白疫苗可以使免疫的动物获得很高的保护力,但是由于直接从虫体得到的抗原来源有限,而且难以进行质量控制,因而阻碍了其商品化和广泛的应用。

而多种合成肽疫苗混合后的效果要优于单种疫苗的事实,启发人们可以采用“鸡尾酒”式的混合疫苗。

目前,易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重组蛋白疫苗和核酸疫苗已经显示出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同时,这些疫苗在动物上的成功应用也增加了将其直接应用于人体的可能性,给囊尾蚴病的防治带来了新希望。

我们相信,随着这些疫苗在家畜的间接应用和在人体的直接应用,囊尾蚴病必将与其它一些已经被人类控制和消灭的传染病一样,最终被有效地控制和消灭。

诊断抗原:

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是由猪带绦虫幼虫寄生于人、猪、野猪等动物体内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全球囊尾蚴病患者约5000万人,我国是囊尾蚴病高发区之一。

囊尾蚴病的有效诊断是控制该病的关键,免疫学诊断方法,尤其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印迹试验,以其特异、经济、快速等优点而成为囊尾蚴病免疫学诊断技术研究的热点。

囊尾蚴特异性诊断抗原的筛选是免疫学诊断方法建立的基础,然而,作为一种寄生于人、猪等脊椎动物体内的扁形动物门寄生虫,其抗原成分复杂,且与其他带科寄生虫抗原间存在广泛交叉性,因此,囊尾蚴有效诊断抗原的筛选工作难度大、任务繁重。

从组织结构上来说,囊尾蚴抗原包括囊液抗原、囊壁抗原和头节抗原,且这些抗原随囊尾蚴的发育阶段不同而呈现出变化,总体说来,未成熟期囊尾蚴的抗原成分少、分子量多集中100千道尔顿以下,大分子量蛋白较少;成熟期囊尾蚴抗原成分明显增多,分子量多集中在192200千道尔顿,同时还出现一些高分子量蛋白;另外,囊尾蚴在宿主体内生长发育过程中还会排泄分泌到其体外一些抗原成分,即排泄分泌抗原。

尽管如此,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对囊尾蚴诊断抗原的研究中仍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小扁豆凝集素纯化抗原成分(猪囊尾蚴132、142、182、212、242、39242或502千道尔顿糖蛋白)的免疫学特性鉴定及其编码基因的克隆表达和活性鉴定;

(2)囊尾蚴囊液抗原成分分析及部分蛋白质抗原编码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3)头节囊壁抗原成分的鉴定;另外对囊尾蚴排泄分泌抗原也有一些研究,但由于囊尾蚴体外培养尚存在许多问题,排泄分泌抗原研究进展较慢。

总的说来,囊尾蚴囊液抗原成分和排泄分泌抗原成分诊断价值相对较高,其中囊液小分子量糖蛋白是近年来国内外囊尾蚴病免疫学诊断抗原研究的热点;另外,由于天然诊断抗原制备较为繁琐和困难,利用基因工程或化学合成肽技术以生产特异性诊断抗原是近期内囊尾蚴病诊断抗原研究的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