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技术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14719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0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技术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10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技术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10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技术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10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技术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10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技术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技术方案.docx

《10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技术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技术方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技术方案.docx

10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技术方案

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技术方案

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省政府批准实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强化,不仅成为区域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国务院28号文件明确规定“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项目,不得通过项目用地预审”。

这既对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规划编制内容、编制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规划编制的科学性、现实性、可操作性指明了方向。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必要进行修订完善。

一是更好地适应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布局,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和挑战,促使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发生积极变化。

二是为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要求,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是针对当前土地保护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提出了要加强土地宏观调控,科学制定和严格执行土地规划,把土地规划作为国家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对科学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是规划实施以来,各地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超标现象,需要通过修订规划,合理调整城镇用地布局,促进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五是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城市、交通、水利等行业、部门专项规划先后进行了修编,它们所确定的行业用地布局有了较大的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滞后于各专项规划,也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步伐,不及时进行修编,将难以发挥区域性总体规划的控制性作用,在土地利用布局和规模控制上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仅失去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性地位,也将严重制约地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六是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执行多年,需要进行全面检查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规划加以完善,适应进一步严格保护耕地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要求。

七是土地管理事业的发展客观上也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提供了条件。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

1.1指导思想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设置专题,研究解决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土地利用重大问题。

(二)、以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为前提。

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坚持保护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建设占用耕地与开发耕地相平衡。

(三)、以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为目标。

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

(四)、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

从严从紧控制建设占用农用地的总量和速度,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五)、以先进的技术方法为手段。

采用当代先进规划理念,科学安排规划修编的前期工作。

1.2目的

通过本次土地规划修编,在全面总结该市土地利用和规划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基础上,针对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新形势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组织管理、技术方法和制度创新等作出积极有益的探索;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政策,对合理安排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运营土地资产作出战略性总体安排,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原则和依据

2.1规划编制原则

1、坚持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原则;

  2、坚持节约与开发并举、以节约为主和内涵挖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原则;

  3、坚持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的原则;

  4、坚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5、坚持建设占用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相平衡的原则;

  6、坚持专家论证、公众参与、落实规划成果听证公示的原则;

  7、坚持上下规划与部门规划相衔接的原则;

  8、坚持与上一轮规划延续性的原则。

2.2规划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

  5、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和编制前期调研工作的通知》(国土资源部发〔2004〕133号);

6、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中“四查清、四对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82号);

7、《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方法》;

8、《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条例》;

  9、《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专题研究工作方案》;

10、《湖南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11、《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

12、《**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13、关于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主要内容的通知;

14、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及图件;

  15、其他国土资源管理相关政策法规。

三、规划期限与范围

3.1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编制以**年为基期,**年为规划目标年,**年为近期目标年。

3.2规划范围

湖南省**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为本区行政区域内全部土地,总面积约为**平方公里。

四、规划修编实施步骤

规划修编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前期准备工作;

基础数据调查和数据更新工作;

规划实施评价;

专题研究;

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制定规划编制大纲;

编制规划方案;

审查报批及备案。

其流程图如图1所示。

4.1准备工作阶段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和修编要求,成立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市)国土资源局,同时成立部门联络小组,由各相关部门抽调专人组成,协助收集相关资料,并负责规划方案的意见收集等工作。

县(市)国土资源局相应成立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和规划修编专班,并邀请专家学者和相关领导组成专家咨询组;制定规划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明确规划修编的任务和要求。

 

图1规划修编流程图

4.2基础调查和数据更新工作

开展自然、经济、社会状况等基础资料调查,收集相关规划资料。

**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有关单位收集资料目录见附件。

  

要收集的主要资料包括:

1、背景资料。

包括自然、经济、社会、气象、地质、地貌等方面的基础资料。

2、经济社会综合统计资料。

包括**年来的统计年鉴或统计年报、各行业用地情况,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物价变化等。

3、人口资料。

包括**年来总人口、城镇人口、农业人口、人口比例与结构、暂住人口、流动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人口、剩余劳动力、户均人数、职业构成等。

4、行业资料。

主要是农业、林业、交通、能源、水利、矿业、城镇建设等行业**年-**年以来的历史、现状、规划资料。

5、土地资源与利用资料。

包括**年-**年各项建设用地资料、土地出让、转让资料、农用地分等定级资料、城镇基础地价资料、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资料、开发区用地资料、房地产价格及供需状况、土地开发现状调查、土地后备资源调查等。

收集资料要本着权威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实用性的原则。

对于现行规划实施中的各类用地情况,要开展“四查清、四对照”工作,全面摸清本区域土地利用现状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及其演变趋势,以及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原因。

依照法定程序核定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基础数据。

为按时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四查清,四对照”(即查清规划期内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对照检查;查清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数量,与规划确定的节约用地挖潜目标对照检查;查清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与规划保护目标对照检查;查清违法用地数量和处理情况,与违法用地的处理要求对照检查)工作,确保工作成果质量,需提交如下材料:

1、“四查清,四对照”工作报告。

2、专题分析报告。

包括闲置与低效用地专题分析报告,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检查专题,土地执法检查专题报告等。

3、现状数据核查汇总表格,闲置与低效用地调查汇总数据,**-**年土地变更调查各类土地面积汇总数据、地类变化平衡表。

4、《**-**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5、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含受自然灾害损毁严重难以恢复耕种或污染严重不宜耕种)专题材料。

包括经各有关部门(林业、水利、农业、民政、环保、国土资源行政部门)签字盖章认可的基本农田面积。

6、各市州局审查意见。

4.3规划实施评价

4.3.1赫山区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赫山区位于湘中偏北,资水尾闾,南洞庭湖滨。

东与湘阴、望城县相邻,西与桃江县接壤,南与宁乡县毗连,北与沅江市相接,西北连接益阳市。

地理座标为:

北纬28°16′16″—28°52′26″,东经112°11′29″—112°43′49″。

东西宽为53公里,南北长67公里,总面积为1631.82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的0.77%。

319国道贯穿赫山区南北。

全区辖9个乡,11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489个村,55个居委会。

全区总户数户,总人口人,其中农业人口人,非农业人口人。

(二)自然资源状况

(一)地形与地貌。

赫山区地层发育齐全,从老到新有元古界冷家溪群、板溪群;古生界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碳纪、二迭纪;中生界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纪第三纪和第四纪,其中以第四纪地层分布最广。

岩层的组成以岩浆岩为主,主要包括细碧玄武岩、中酸性火山喷发岩及花岗岩。

主要矿产有10多种,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有锰、砂金、钒、石煤、石炭岩等。

本区处于雪峰山余脉向洞庭湖过渡的地带,西南高,东北低,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递降,具有三级阶梯状特点。

全区地面高程大部分在海拔50米以下,其中海拔50米以下面积1071.45公里。

全区以平原为主,山、丘、岗地貌齐全。

其中平原851.4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2.18%;岗地293.4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7.98%;丘陵60.3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70%;低山114.3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01%;水系312.1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9.13%。

全区划分四个农业地貌区:

东北平原区,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肥沃,多垦植为稻田,旱土甚少。

耕层20厘米以上,耕作省力,通透性好,保水保肥。

砂土宜棉,粘土宜稻。

东南平岗区,土壤肥沃,多垦为水田,耕层深度15厘米以上,岗地坡缓要耕,土层厚度30—80厘米,旱土多为四纪红壤,大部种植茶叶、油茶、红薯、黄豆等作物,部分辟为园林用地,为主要耕作区之一。

西北丘岗区,西部丘陵地及部分荒山发展薪炭林。

西部的冲垅地带种植一季稻。

西南低山区,进行农、林、牧立体布局,综合利用山区资源。

(二)气候资源。

全区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带。

总的特点是光热丰富,雨量充沛,盛夏炎热,冬季寒冷,春暖迟,秋季短,夏季多偏南风,其客观存在季节偏北为主导风向,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小,地区差异明显。

年平均气温16.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9℃,最冷月

(1)月平均气温4.5℃,气温年较差24.5℃,高于同纬度地区;日较差年平均7.3℃,低于同纬度地区,尤以夏季昼夜温差小。

年无霜期272天。

年日照1553.7小时,太阳辐射总量103.73千卡/小时。

年降雨量1432.8毫米。

年平均相对湿度81%,干燥度0.71,2—5月为湿季,7—9月为干季,10—1月及6月为过渡季节。

区内由于半丘半湖的地貌影响,光、热、水资源的地域差异明显。

日照:

东部偏高,西南部偏低。

降水:

自东向西递增。

在对农业气候资源鉴定的基础上,全区可划分为两个农业气候区:

一个是滨湖平原温热、多光、少雨区,该区为双季稻、棉花、麻、油菜产区。

另一个是丘陵区温暖、少光、多雨区,该区大部分稻田(50—100米)可种植双季稻,但宜早、中熟配晚籼或多插晚粳。

三熟制除部分地势较低区可搞稻稻油外,一般不宜多搞。

可适当搞些一季稻配油菜或春黄豆配一季晚稻或蚕豆配一季稻熟制。

本区适宜茶叶的生长。

此外还应大力发挥楠竹、油茶、林木等资源优势。

(三)水资源。

全区内水系发育,河网密布。

有长度5公里以上河流40条。

随地势及坡降走向,多数自南或西南流向北及东北,呈树枝状分布,分属于资水、湘水及洞庭湖三大水系。

区内流域面积为1363平方公里,其中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5条。

河流总产水量为9.17亿立方米。

湖泊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外湖,总共有10多个小湖;另一种是内湖,共有27个(含亚湖)。

自然降雨量年径流深的特点是,东北部滨湖地区向西南山丘区递减,其幅度350毫米左右。

多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54天,山丘区160天,平原区150天。

全区内水资源丰富,总量为333.28亿立方米,主要由大气降水、过境水和地下水3个部分组成。

此外,南洞庭湖注入区内外湖的水量极其丰富。

(四)森林资源。

本区蕨类植物28科、88种,裸子植物8科、62种,被子植物理学144科、1360种。

按《中国植被》进行植被划分,本区属中亚热带北部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

东北部处于洞庭湖平原植被地区洞庭湖平原植被片的南缘,西南部处于湘西山地丘陵植被地区雪峰山山前丘陵植被片的东北边缘。

按植物区系划分,属于华中至华东区系过渡地带。

本区原生植被早已无存,现皆为次生植被或人工植被。

本区因具有三级阶梯平缓地貌特征,随地域景观的差异,植被各具特色。

东北滨湖平原,地势低平,湖港众多,洲滩出露,水生、湿生植被和落叶树种多。

垸外,植被主要为旱柳防浪林、湖洲芦苇、苔草群落及青蒿、蓼群落。

垸内,绝大部分为稻田,旱地少量。

主要次生植被为水生、湿生、陆生草本植物,野生植物一般低矮,以一年生草本和以地下芽或地面芽越冬的多年生草本为主。

中南部岗丘地区、岗脚及垄岗之间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栽培植被,岗坡主要为茶园、油茶林。

人工马尾松、杉、落叶阔叶树等组成的纯林或混交林居多,楠竹林少量。

部分垄岗残存有一定次生天然林,主要是马尾松林、马尾松疏林与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西及西南部地区,丘山集结,植被较好。

森林以楠竹林为主,其次为杉木林、落叶阔叶林等。

天然次生林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多分布于山丘顶部。

偏僻地段分布着较稳定的常绿阔叶林群落,主要树种为钩栗。

(五)矿产资源。

(六)土壤资源。

土壤是指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于生物和气候条件的差异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可以发育形成较多的土壤类型。

土壤性状的好坏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高低。

全区土壤有水稻土、菜园土、潮土、红壤、紫色土5个土类、12个亚类、121个土种。

现将全区主要土壤类型的性状简述如下。

1、水稻土:

平地筑埂、蓄水灌溉和以种植水稻为中心的复种轮作,三者就构成了水稻土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另外,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及农业生产活动方式对水稻土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水稻土是我工农业用途最广的一个土类,它不仅是粮食生产的主要基地,而且是许多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全区水稻土面积亩,由各种红壤及潮土经水淹耕作。

有淹育型、潴育型、渗育型、潜育型、沼泽型、矿毒型6个亚类、18个土属、60个土种。

全区无论是平原、丘陵或山地都有水稻土的分布,从海拔25米的湖滨至150米的山区都有水稻土的分布。

水稻土在水平分布上,集中分布于东北部洞庭湖畔的河湖水网冲积平原上。

2、菜园土:

指群众自留地以外的城郊专用菜地,全区范围内面积不多,仅588亩,多为水田改旱土的黄菜园土、河菜园土,质地较好,适宜多种疏菜生长。

全区专用菜园土甚少,且全系新菜园土,有黄菜园土和河菜园土两种。

3、潮土:

潮土发育于近代河流冲积物和湖积物,是受地下水影响的半水成土壤。

潮土按其沉积方式和利用与否等划分湖潮土土属、河潮土土属和耕型湖潮土土属、耕型河湖土土属四个土属。

多分布于区内东及东北部平原、溪河沿岸及万子湖洲,面积40419亩。

土层一般深1米以上,从河流上游至下游,土层厚度由浅变深。

土壤质地较轻,为轻壤至重壤,通透性好,成土年龄较轻,沉积物常含水量有较多的原生矿物和有机质,养分含量较丰,有机质1.7—4.6%,剖面各层次之间变化不大。

潮土已耕者多为种植麻、棉、桔、黄花等经济作物的旱土,未耕者为荒洲或芦苇地。

PH值多为中性或中性偏酸性,肥力水平较高。

4、红壤:

红壤是本区主要的地带性土壤,分布面广,广泛分布于区内中南及西部岗、丘和低山地区,面积亩。

红壤垂直分布上限为海拔500米,普遍分布于海拔300米以下。

母质有板页岩、石灰岩、砂砾岩、花岗岩风化物及第四纪土。

红壤表土有机质含量较低,一般为1%左右。

剖面发生层次明显,表土层呈棕色,心土层呈浅红色,底土层呈红色。

淋溶特征较明显。

心土层有少量铁锰结核及黑色斑块,粘化现象较明显,土壤全剖面呈酸性反映。

矿物质养分含量、代换量均较低。

缺磷,土壤自然肥力不高,易干燥。

耕型红壤多为茶园,或种植红薯、花生。

山地自然红壤多为油茶林,或马尾松林、杉林及楠竹林。

5、紫色土:

紫色土的成土过程主要表现为母岩的物理崩解和侵蚀堆积作用及碳酸钙的不断淋失。

根据土壤中碳酸钙的淋溶强度,只划分为酸性紫色土一个亚类。

紫色土分布于衡龙桥镇的莲花、河图、快活岭等村一线,面积17563亩。

由下第三纪紫红色钙土质细砂岩风化而成,属区内典型的岩成土壤。

因含细砂石英较多,钙质容易被淋溶。

表层土壤一般含碳酸钙不高,有机质1.06%。

土层较薄,一般只有40—60厘米。

土体结构为A—C型。

因植被稀疏,表层土壤列明显的腐殖质层,结构呈粒状,质地松散、粗糙,多为砂壤。

酸碱度一般在6—7之间。

土壤呈阳离子代换量为28.18%毫克当量V/100克土,肥力中等。

(七)自然灾害。

全区自然灾害较多,出现亦较频繁。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有:

低温冷害、暴雨洪涝、高温酷暑、夏秋干旱、冰冻严寒及局部地区的大风冰雹。

低温冷害对水稻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甚至酿成灾害。

4月低温常造成早稻烂秧、烂种,维持的时间越长,危害越大。

5月低温对早稻造成的危害是严重的,导致早稻穗短、空壳率高而减产。

9有低温严重影响晚稻抽穗扬花而造成减产。

本区暴雨洪涝表现为滨湖垸内渍涝,丘陵区山洪。

一旦资江上游和湘江上、中游有暴雨,加上较大的雨水,外洪不仅严重,而且持续时间也很长,威胁人的生命及耕地的安全。

夏秋季节,本区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温热少雨,加之偏南风大,蒸发量加剧,形成干旱。

干旱是本区仅次于海外侨胞涝灾害的第二大天气灾害。

高温酷暑。

本区属大陆性气候,盛夏炎热,昼夜温差小,基本上每年均有高温酷暑期,对生产、生活有严重影响,对早稻产生逼熟危害,千粒重下降,空壳率增多。

冰冻严寒。

冰冻对越冬作物、柑桔、竹要造成严重危害。

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在0℃或以下严寒期,基本上3年一遇,多发生在冰冻期内。

大风冰雹。

寒潮大风持续时间长,危害大;雷雨大风多发生于春夏之交或盛夏季节,破坏性大。

龙卷风和台风外围大风,龙卷风几乎每年可见,湖区以沙头区为多,丘区以泥家潭区为多。

冰雹一般了生在1—4月,以3月、4月最多。

历史上曾有“雹大如鸡卵,重数斤,伤人畜,毁庄稼”的记载。

(三)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2002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万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87800万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万元,增长10.4%。

经济增幅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2002年,全区耕地面积36520公顷,其中水田33050公顷,旱地2470公顷,本区农业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受到一定的影响。

全年粮食总产量33.71万吨,比上年减少了3.13万吨,下降8.5%,茶叶、油料、水果等经济作物也有不同程度的减产,分别下降2.34%,29.53%和7.43%。

农业生产在结构优化中保持了稳步增长,全年调减早、晚稻面积分别为1250公顷和1180公顷,分别调减下降4.17%和3.49%,扩种中稻及一季晚稻1220公顷,实际增长43.57%。

优质稻面积不断提高,达86%。

扩种蔬菜面积1030公顷,增长18.83%。

200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万元,增长3.3%。

其中:

农业92700万元,增长4.05%;林业4000万元,增长4.96%;牧业54400万元,增长0.18%;渔业10200万元,增长14.57%。

全区当年完成造林面积4500亩,退耕造林面积2250亩,低产林改造面积22950亩。

(四)上轮规划实施情况分析

上轮规划主要控制指标的实施情况分析

对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期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一是对比分析土地利用现状。

从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总量和所占总面积的比例进行分析。

二是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在统一到同一土地分类标准后从各类土地占本地区总面积的百分比以及各类土地的增减量来分析本区域内用地结构的变化情况。

三是分析各类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对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现状以及每年的用地变化情况对比表和趋势图进行分析。

四是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成因。

可以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人口增长和经济管理体制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表3**年**区土地利用现状类型统计表

土地现状类型

面积(公顷)

占全区总面积的比率(%)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其他农用地

合计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

水利设施用地

合计

未利用土地

全区土地面积总计

数据来源:

赫山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年)

表4**年和**年益阳市赫山区主要地类结构对比表单位:

公顷%

年度

主要地类

**年

**年

面积增减量

比重增减量

面积

比重

面积

比重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居民点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地

数据来源:

赫山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年——**年)

规划目标执行情况分析

一是评价耕地保护目标实施情况。

耕地保有量与耕地目标进行对比;对耕地增减情况进行分析。

从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等方面来说明耕地增加量;从生态退耕、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灾毁耕地、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来说明耕地减少量。

二是评价建设用地控制目标实施情况。

对建设用地控制目标进行说明,对建设用地总量、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情况进行分析。

三是评价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目标情况。

对规划实施期间各类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进行计算,并与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进行对比,得出结论。

四是评价土地生态环境改善目标情况。

从土地整理复垦、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计算出完成任务目标的百分比。

五是主要结论。

对以上四点分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上一轮规划目标的科学性和可实现性。

提出科学制定新一轮规划目标的措施。

其中,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产出率=单位面积土地生产总值/土地面积

**区耕地数量增减量变化表单位:

公顷

年份

总计

耕地面积

非农建设占用

生态退耕

农业结构

调整

抛荒沙化

合计

耕地

增加

土地开发

整理复垦

土地利用布局的区域调整

一是土地利用战略在布局上的变化。

说明土地利用战略在布局上的变化情况。

二是行政区划的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