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全套精品课件.ppt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81377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PPTX 页数:549 大小:17.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史全套精品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49页
中国文化史全套精品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49页
中国文化史全套精品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49页
中国文化史全套精品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49页
中国文化史全套精品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史全套精品课件.pptx

《中国文化史全套精品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史全套精品课件.pptx(5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化史全套精品课件.pptx

中国文化史,一、“中国”与“中华民族”:

“中国”的初义是“中央之城”(京师),后演变为国名。

秦汉以后,随着古代中国之强大,“中国”一词又有了“中央之国”及“天朝上国”之意。

一般而言,“中国”一词在很长时期都是思想观念上的意义。

从历史上看,对于王朝的更替,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强调的是自己对天命的、正统文化的继承,而不是强调自己与前朝的相似,对前朝的继承。

表现出超越朝代的文化观念认同。

导论,“中华民族”和“中国”类似,可以起到区分文化群体的作用。

它的形成与“夷夏之变”密切相关,近代在救亡图存的思潮影响下,1902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认定民主主义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原动力。

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指出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是多元混合的。

“中华民族”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

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凝练了民族精神;提升了民族力量。

“中华民族”与“中国”类似,也是含有浓厚的思想观念意味。

二、关于文化

(一)文化释义文化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也是一个难以界定的名词。

据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统计,1871年到1951年,西方学术界出现的“文化”定义有160余种,1952年至今,世界各国、各地关于“文化”的新定义更是层出不穷,总计不下200种。

究其原因,一是文化本身涉及面极其广阔,另一方面也与其词源及人们研究的不断深化有关。

在中国,“文化”中的“文”和“化”最早是分开使用的。

“文”指文字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等,并具有与“质”、“实”相对应的含义。

论语雍也: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各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义:

其一,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

其三,在前两层基础上,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化”两字的复合使用,是春秋战国以后的事。

易传:

“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指天道运行的自然规律,“人文”指人际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伦规范和风土民情)。

两汉的刘向作说苑开始将“文”、“化”二字联为一词,他说: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出,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在古汉语中,“文化”一词的本意是与“武功”、“武力”相对的概念,指以文德教化天下,这里既有政治主张,又有伦理意义。

在西方,“文化”一词原于拉丁文Cultura,英文写作Culture,含有改良土壤,栽培植物,种植树木,饲养牲畜等意思,后来逐渐引申出神明崇拜,性情陶治,品德教化等含义。

这就与古汉语中“文化”所具有的“文治教化”有了比较接近的义项。

(英)泰勒原始文化(1871年版):

文化,或其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

文化是通过符号和形象(语言与艺术)所获得并加以传播的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

辞海: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目前,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即辞海中对文化的界定,包括物态的、制度的、思想的和习俗的不同层次。

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等。

文化的本质内涵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包括外在的文化产品的创制和内在心智、德性的塑造。

“文化”与“文明”是两个概念,它们既相联系,又有区别。

概括的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则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显现;文化相对自然而言,文明相对野蛮而言,是指一个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志。

人类创造了文化,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文化研究的流派以及方法,1进化学派2文化传播学派3社会学派4历史学派5功能学派6心理学派7结构主义学派,1进化学派,代表人物:

英国的爱德华泰勒,美国的路易斯摩尔根古典进化论(单线进化论):

强调人类本质的一致性和由此产生的文化发展的一致性。

新进化论(多线进化论):

出现在1940年代,以美国人类学家怀特(LeslieA.White)、斯图尔德(JulianH.Steward)等人为代表。

承认文化发展的连续性、进步性和有规律性,但不承认存在普遍规律。

认为各种不同文化在相似条件下可能沿相似的道路发展,但在人类文化史上按完全同样顺序出现的具体文化却不多见,更多地是按不同顺序发展的文化。

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创始人,代表作原始文化(1871)。

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影响,书中追溯了人类从野蛮状态到文明状态的进化过程,描述了原始人如何运用理性去解释他们尚不能了解的自然和人类事物。

认为人类社会的进化与体质的进化相似,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泰勒的进化理论可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阶段。

每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又对未来阶段的形成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泰勒的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点:

万物有灵论。

在各种文化现象中,他主要注意的是精神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的产生与发展;文化残存说。

即旧有的文化既可以保留在较新的文化中,同时又是过去的见证;提倡文化科学。

以丰富的民族志资料,运用文化比较作为研究的基础;统计研究法。

在民族学的调查上,他是最先主张使用统计方法的,并使这一研究趋向科学的手段。

爱德华B泰勒EdwardBurnettTylor18321917,出生于纽约州奥罗拉,美国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

摩尔根长期研究印第安人的社会制度,对人类的婚姻、亲属制度、氏族制度作了大量的研究。

并将人类社会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

1851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巨著易洛魁联盟,世界上最早的民族学著作。

第二部重要著作人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1865完成,1871年出版)。

摩尔根在书中用大量的新的材料,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建立起人类家庭发展的历史,而家庭史是人类社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类是从杂交状态经过群婚的各个阶段和不同形式,又通过对偶婚阶段才达到阶级社会的一夫一妻制。

这就彻底地推翻了先前的历史学家们主张的,家庭始终是社会的细胞、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理论。

民族学家们认为,摩尔根对于亲属制度的研究是开创性的、前无古人的。

路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HenryMorgan1818.11.211881.12.17,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由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59)的发表,无论在自然科学界或社会科学界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古代社会于1877年出版,在此书中,摩尔根指出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细胞,继而提出原始的母权制氏族是一切文明民族的父权制氏族以前的阶段。

这本书研究了人类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从四个方面说明人类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踏进文明的门槛。

第一是发明和发现,叙述了人类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谋取生活资料方式的不断进步。

第二是政治观念的发展,阐明了人类的社会组织从氏族制度发展到国家产生。

第三是家庭婚姻观念的发展,探讨了家庭婚姻的历史,进一步发挥了他以前提出的家庭进化的理论。

第四是财产观念的发展,阐述了财产的历史,财产从公有发展到私有,私有财产导致了阶级社会的产生。

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同时利用他本人多年研究古代史的成果,写出了伟大的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就路易斯亨利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作。

恩格斯指出摩尔根“确定原始的母权制氏族是一切文明民族的父权制氏族以前的阶段这个重新发现,对于原始历史所具有的意义,正如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对于生物学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一样”。

2文化传播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德、奥出现的学派。

代表人物有弗里德里希拉策尔和弗里兹格雷布内尔等。

直接反对文化进化学说,力图把全部人类文化归结于地理联系的基础上。

主要观点:

与自然现象不同,文化历史现象不会重复出现,人们不可能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年代创造出相同的文化,存在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的相似的文化现象是由文化传播造成的。

文化圈理论:

人类文化形成若干“文化圈”,其中每个文化圈由一定数量的文化因素组成;如果把文化圈在地图上一一标出,可以发现它们的一部分是相互重叠的,这重叠部分形成“文化层”;从文化圈在一定地域内的分布状况中,可以找出文化传播的时间顺序以及转移道路。

注意文化的空间位置和传播现象,但过分强调文化的转移和借用,受到批评而衰落。

3社会学派,产生在19世纪末,比进化学派稍晚,大体与传播学派同时,集中在法国。

代表人物埃米尔杜尔凯姆(又译涂尔干,迪尔海姆)和马歇尔莫斯等。

把注意力集中于人类社会,认为人类文化产生的真正和唯一的根源是社会和社会环境,对文化这种“社会事实”必须用严格科学的实证方法来研究。

“集体观念”理论:

同一社会的成员平均所共有的信仰和感觉的总和,它构成具有自己本身的生活的一定体系;集体观念不是个人从直接经验中获得,而是社会环境强加给个人的;文化就是这样的“集体观念”。

4历史学派,在美国形成。

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弗朗兹博厄斯。

博厄斯,美国人类学之父,一生最重要的思想观点就是历史特殊论和文化相对论平等、自由理念在人类学领域内的理论形态。

列维斯特劳斯的话:

“博厄斯去世之后的美国,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没有了。

每个人都在博厄斯开垦的土地上各捡一小块耕耘”。

主要著作:

中部爱斯基摩人、美国印第安人手册、原始人的心灵、潜山神话学、人类学通讯、文化和种族、原始艺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普通人类学、种族,语言和文化等。

F.博厄斯Boas1858.7.9-1942.12.22,历史特殊论:

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是过去许多历史因素作用下的产物;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特殊的历史,因此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是独特的。

任何文化特质或元素,都必须首先依据它在某一独特的文化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与所属文化的价值系统等的关系加以解释和判断。

文化现象极为复杂,是人与社会各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有其生物的、地理的、历史的、经济的影响,各种影响对文化特性而言都是决定因素但又都不是唯一的因素。

人类文化发展非规律性:

只有把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中所能观察到的典型现象都包罗无遗地纳入一个规定的序列而加以概括,才能称得上普遍规律,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文化研究主要是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具体现象和发展,不是提出普遍规律。

文化相对论(价值理论):

各民族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各种文化在价值上是平等的,每一文化都有自己的独创性和价值标准,衡量文化没有绝对的判别标准。

文化区域:

文化可分的最小单位是文化特质,许多有关特质构成文化综合体(文化丛),各个文化丛有相应的地域并与一定的经济形态相适应。

5功能学派,20世纪20年代英国出现的。

主要代表人物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

需要理论:

文化是某种生物现象,它建筑在生物基础上。

人是动物,他要解决的第一个任务是满足普通生物上的需要;为了满足需要,人须谋取食物、燃料,盖住房,缝衣服等等,这样人就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第二性的、派生的环境,这就是文化;人的需要是不间断的,因为这个环境(文化)必须不断维持并再生产;文化实质上就是物质的和精神的器械,人凭借这种器械来解决自己面临的需要;除了上述人的“基本需要”外,文化环境本身还产生出各种“派生需要”。

6心理学派,奥地利弗洛伊德创立。

人的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是文化发生发展的真正原因。

“文化类型学说”:

每个年代久远的文化的发展,都赋予其成员以特有的“心理定向”。

其成员只能根据这种“定向”判断事物,看待和处理周围环境的信息。

换言之,文化心理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各种文化间的差异现象,实质上是人们心理上的差异。

美国的“文化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本尼迪克特。

人类文化各有其不同的价值体系和特征,呈现出多样性。

文化模式是文化中的支配力量,是给人们的各种行为以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