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党风廉政建设的信息化工作.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18130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做好党风廉政建设的信息化工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如何做好党风廉政建设的信息化工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如何做好党风廉政建设的信息化工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做好党风廉政建设的信息化工作.docx

《如何做好党风廉政建设的信息化工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做好党风廉政建设的信息化工作.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做好党风廉政建设的信息化工作.docx

如何做好党风廉政建设的信息化工作

作者:

皋晓林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2期

【摘要】下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针对党风廉政建设信息化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希望通过以下阐述,能与各位同仁相互交流,学习进步。

【关键词】信息化;新手段;监控;问题

中图分类号:

G2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引言

谈到党风廉政建设的信息化,我们需要对“信息化”概念作一说明。

一般来说,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称为信息化生产力。

智能化生产工具与过去生产力中的生产工具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一件孤立分散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

信息化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资源被充分利用,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

关于信息化的表述迄今没有统一的诠释,但人们对信息化的大致内涵已经越来越清楚了。

定义固然必要,应用则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1、信息化监管成为加强党风建设的新手段

在新老媒体日益融合、网络技术乃至信息监控技术广泛普及并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今天,“信息化”具备了越来越大的功效。

尤其是网络人际互动,迅速成为公民与政党和政府之间便捷的政治沟通桥梁,也成为底层社会与上层社会直接对话协商的信息“高速公路”,公民获得了独立介入政治参与的新工具。

这对执政党而言,无疑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随着网络时代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公民影响公共权力行使和改变公共利益分配方式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会促进社会政治资源享有均衡化。

如今面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风廉政建设所遭遇的严峻现实,越来越多的党委和政府部门,都把“信息化教育、宣传队和监管”作为反腐倡廉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并广泛建立了各种信息化技术监管平台,一些地方通过大张旗鼓的舆论宣传,让人产生了一种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解决“党风廉政”诸多重大问题的热切期待。

但我们认为,就当前的情况看,最迫切需要研究建立具有政党政治特殊地位和功能的党风廉政建设信息化技术平台,借鉴世界各国政党成功运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经验,独立开发党风廉政建设信息技术平台和设施,网站建设要有特定针对性,不能过于泛化,导致资源浪费和流于形式。

要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党风廉政问题,就回避不了信息化监管。

而所谓信息化监管,其本质就是通过信息化集成技术对人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对制度执行的漏洞进行防范,从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透明和阳光。

但信息化监管最终的“操盘手”还是人,因此党风廉政建设离不开对作为人的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自身行为的规范以及科学的制度设计。

党风廉政建设由于其固有的专业性、复杂性、广泛性和重要性,只有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党的执政方式上,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保证人民群众对党的作风和行为实施有效监督,才能表达党风廉政建设信息化的真正涵义。

技术发展的大势表明,无论政党和政府,都不可能再自上而下地完全控制信息传播,更不可能控制有着“三头六臂”的互联网,交互式信息传播已经成为现实,公民的自由度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升级只会越来越高。

网络客观上孕育着独立、自由、平等、民主的公民品格。

推动精英政治走向大众化,权力回归社会本位将成为未来政治发展和政治参与的必然趋势。

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旨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信息化平台(各种网站、各相关部门的信息监管系统等),几乎覆盖了党风廉政建设的所有领域。

大规模、常态化、制度

化、动态化、程序化的宣传、教育、监管,丰富多样,举措创新,的确改变了过去信息传达管道少,监督和监管形式单一的被动局面。

互联网使整个社会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一般民众特别是底层民众也有了表达利益诉求的话语权,普通党员群众随时都可以通过网络匿名或实名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包括举报违法违纪的党员干部)。

信息监管技术在党委和政府各个部门的应用,在技术上已经能够做到对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从身份信息、工作业绩、家庭状况、财产来源、行为规范等诸多方面进行查证与核实。

党委和政府的任何决策,都越来越在信息透明公开的情况下进行。

因此,从现代技术发展的大背景、大环境看,信息化伴随着大众参与和开放性,必然要求党风廉政建设逐步进入按制度规则阳光运行的轨道。

而当前信息技术在党风廉政领域的应

用,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参与党的建设,端正党风,监控腐败,建言献策,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创造了令人欣慰的新局面。

2、党风廉政信息化监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影响入们思想、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因素,同时也给党风廉政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信息化特别是互联网形成的虚拟世界,既有利于拓展党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方式,又使党面临着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和网络舆论分析引导能力滞后于现实的各种挑战;既有利于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又面临着网上虚拟社会利益诉求与网下现实社会矛盾相交织的频繁冲撞;既有利于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党员及民众的政治参与面,又面临着虚拟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和虚拟组织的博弈;既有利于突发事件信息公开透明,又面临着完善公共服务和应急管理能力的考验。

笔者认为:

信息化监管在目前的体制环境下,仍然没有解决“同体监督、同级监管”的难题;信息化技术是人操纵的,“后台”是人,为解决先进的技术可能被人为干扰和破坏的问题,

党性原则、党员队伍的先进性、领导干部的素质是决定性的因素;信息化技术本身就带有两面性,充分而正常的应用可以极大地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而“泡沫化”、“形式化”、“浮夸化”的应用,只会造成与应用信息技术初衷相反的结果。

3、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如何趋利避害……从执政视角看,党建工作信息化是巩固执政基础的催化剂,改善执政方式的转换器,提升执政绩效的助推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现实选择。

”对于党风廉政建设这一分支系统来说,上述道理同样适用,而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突破制度瓶颈。

要想在制度上有根本的突破,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党风廉政建设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党委和政府部门可能竞相设立党风廉政机构,而内部同类机构重叠设置所带来的相互推诿与掣肘,必然导致职责不清和责任不明,反而阻碍了廉政效能的提升。

因此,只有把众多同类机构有机整合起来,才能发挥其真正的廉政功能。

2)党的领导,我国现实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政治保障。

在这样的前提下,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就要有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

党风廉政机构必须在全党形成垂直监管体系,上级监管下级,而不是同级互管。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党风廉政机构大量重叠设置、只务虚不务实的困局。

3)党风廉政建设必须涉及到对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行为规范的道德考量,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设有针对政党成员和官员操守的道德评价机构。

中国几千年来高度重视政治道德教化,尽管今天要突破传统强调依法治国,但对执政党成员和政府官员的道德规训在当下特殊的社会转型期,不仅不能减弱,而且应当强化。

4)党风廉政建设必须引入社会(即人民群众)的力量参与。

但社会力量参与也必须体现为制度行为。

例如,在社会阶层利益的调处中,引入第三方仲裁机构,给予无涉自身利益的独立评判和裁决,自然可避免传统体制在这方面的弊端。

5)正因为上述四个方面存在着长期难以平衡的内在矛盾,才造成了制度瓶颈。

十八大一再强调执政的政治智慧,就是要寻找突破制度瓶颈的出路,而只有在制度瓶颈不断突破的基础上,我们的党风廉政建设才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