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研究报告.docx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研究报告.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研究报告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研究
摘要:
对大学生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立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在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下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并在高校以各种形式蓬勃展开。
文章在充分调查的根底上,从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等方面分析、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分析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因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等方面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达〞,[1]是当前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根底。
大学生是建立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加强和改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为大学生所认同,认同状况如何,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驭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等,文章以XX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XX民族大学三所在校本科生为对象开展了实地调查和访谈。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
调查研究结果说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积极的、XX的,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地给自己定位,清楚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积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能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那么和行为规X。
但是,也有相当一局部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相互关系,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的价值追求多样化、功利化,过度X扬其个人的价值选择和价值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相矛盾,甚至相对抗。
1.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中的指导作用认识比拟明确,但缺乏应有的理性思考。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建立和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
但是,西方国家一直强调其自由、XX、人权的政治优势,从未放弃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展“和平演变〞的企图。
因此,在意识形态领域内,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国家鼓吹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存在着冲突。
值得关注的是,认为西方学说“能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占5.56%,而9.03%的大学生那么表示“不了解〞。
调查结果说明,在大学生中仍存在一定的思想认识误区,少数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模糊甚至有动摇倾向,说明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断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XX论已经作为大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进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教材。
在调查中发现,只有15.28%的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内涵;“根本了解〞的占40.97%,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但没有认真学习和研究;“不了解〞的学生占41.67%;抱“无所谓〞态度的有2.08%。
其中,40.28%的大学生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说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依然是加强和改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总体上看,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还停留在较浅薄的层面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非常紧要的工作。
2.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感较强,但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认同感较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着眼点是要使大学生认同并承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切身体会到广阔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大学生本身利益的一致性,从而使其结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调查说明,68.05%的大学生明确把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另外79.31%的大学生有着坚决正确的政治信仰,愿意将共产主义作为一生的信仰去不懈追求;15.83%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信仰;4.86%的大学生那么愿意将XX作为自己的信仰。
这说明少数大学生中存在信仰模糊的现实问题,在大学生中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仍不能松懈。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建立者和接班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态度和认识自然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大学生在理想和价值选择方面,他们更看重“幸福〞、“实现自我〞等,他们对人生、社会、理想的思考更加理性,价值取向更加趋向个体和自我。
调查说明,只有23.75%的大学生认为“为振兴国家,效劳社会做奉献〞是“人生最大的成功〞,39.58%的人认为是“生活安逸、快乐〞,36.67%的人认为是“成为名人、有钱人〞,这说明他们对社会所应该承当的责任和奉献精神明显缺乏。
3.大学生坚持弘扬民族精神和开拓创新时代精神,但存在一定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华。
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民族精神的核心,理应在大学生中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爱国主义依然是鼓励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同时,在局部大学生中,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和态度仍有错位和模糊现象,有必要加强教育和引导。
在多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的“西化〞、“分化〞图谋依然未变,且更加隐秘化、多样化,通过书籍、影片、多媒体等方式在青年学生中加以渗透,既能获取实际的商业利益,又能进展文化扩X和意识形态灌输,一些青年学生走入了“一切都是西方好〞的民族虚无主义的误区。
在“中国不断地走向世界,我们应该怎样承受外来文化〞这一问题上,89.58%的大学生选择了“根据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选项,说明大学生对改革开放及其成果持充分肯定的态度。
4.大学生根本上能明荣辱,辨是非,对社会道德认知比拟准确,但知行别离比拟明显。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内容之一,其重点在于帮助大学生将个人行为与社会道德统一起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调查统计说明,70.14%的大学生认为现阶段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很有必要。
另外在市场经济与道德建立的关系方面,71.53%的大学生讲求二者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不赞成〞竞争不能顾及道德和良心。
但是局部大学生存在道德意识模糊,是非区分力不强,行为举止不雅,道德“个人化〞、“功利化〞现象比拟严重。
比方,45.83%的大学生认为大多数人的思想追求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37.5%的人认为是“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知、情、信、意、行〞方面存在脱节现象,在思想观念层面根本上认同集体主义、提倡利他主义和奉献精神,在实践层面那么趋向个人、家庭,注重自我、功利、实用。
这就说明,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理性、灵活、宽容的态度,同时也暴露了他们道德践履的缺乏、思想道德外化缺乏等问题。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缺乏的原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缺乏的现状,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必须要认清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因素。
就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看来,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与实践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价值认知是价值认同的前提和根底。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价值认知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价值认同那么是理性认识阶段,在感性认知的根底上,通过思维活动对社会现实进展初步了解和把握,并在判断、推理的根底上进展一定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完成已有价值对其的过滤,才能到达由知其然的感性认同到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同——即价值认同的阶段。
[2]在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大学生面临着来自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思想文化的碰撞与冲击,以往那种在单一环境中形成的价值体系被削弱,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因之趋于淡化,甚至迷茫,这是不可防止的现象。
由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较低,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未能有效外化于价值实践之中。
当他们面对现实问题需要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时,往往是从个人情感和自身利益的角度做出选择,表达出个人本位,无视社会群体利益和集体主义的倾向。
一方面,大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来为社会作奉献,另一方面,他们又会考虑到自身利益的保障问题。
当两者出现冲突时更会不知所措,尤其当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认可或受到挫折时,就会发生思想上的异化。
2.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片面性和不平衡性。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一个动态开展过程。
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首先是浅层次的利益层面的认同,然后是理想信念层面的认同,他们对理想信念的认同只能是局部方面的认同,而不是全方位的认同。
大多数大学生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局部内容的认同,具有片面性特点。
大学生价值认同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价值认同主体的不平衡和价值认同客体的不平衡。
[3]价值认同主体的不平衡,是指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不同的学生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上下程度不同。
价值认同客体的不平衡,是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同内容的认同程度不同。
比方,70.14%的大学生认为现阶段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这一问题,答复“不了解〞的大学生占41.67%。
相对来讲,大学生对贴近自己生活实践的内容可能更为了解和熟识,认同程度可能会高一些。
而对与自己现实生活和个人利益直接联系不明显的价值观念就可能比拟冷漠。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相对滞后。
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开展需要教育和引导,重要的方法就是进展思想政治教育。
然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存在诸多不容无视的缺点和缺乏,主要是内容空泛、手段落后,不能跟上时代开展的步伐,造成一些人有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过时的错误认识。
从调查结果来看,70.14%的大学生表示在大学期间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说明大局部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还是认可并期待的。
也就是说,学生不是不需要价值观教育,而是对教育方法不满意甚至具有抵触情绪。
绝大局部学生渴望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通过亲眼观察、亲手实践、亲身体验来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在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影响和制约了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
在多元背景下,随着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苏醒,个体自我价值也必然会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对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带来难题。
大学生一方面思想敏锐而善于承受新事物,另一方面又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对错误和落后的价值观缺乏理性的认识。
对大学生进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其实质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的价值选择。
西方价值观念对我国的渗透,从多个侧面和途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
对大学生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最大限度的限制一些不良西方价值观念的入侵,把国际社会环境的负面因素减少到最低,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以上说明,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有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实用性和矛盾性等特点的因素。
为此,我们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必须严密结合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和原因开展系统的教育活动,从中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对策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立者和接班人,其政治信仰、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与否。
因此,思考与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增进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1.确立一元主导多元协调的价值理念。
人类社会开展的历史说明,一定社会虽然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思想价值体系并存和开展,但必然有一个具有指导性的价值观,这是社会XX、稳定、协调开展的思想保证。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对各种价值观予以客观评价,科学分析,不能全盘否认或全盘肯定,必须认识到多元价值观存在的理论渊源和现实根基,大胆介绍和研究其他价值体系,增强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识辨能力,让他们明白我国倡导的主导价值观,对各种社会问题做出合理的评价,在多元价值体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2.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隐性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凸显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
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强调政治功能,缺乏人文关心,已无法满足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
假设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必须首先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那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开展;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新观念,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创造一系列人性化的教育方法,较好地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
隐性教育是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道德教育。
它具有教育作用的无意识性、教育影响的间接性、教育方式的内隐性、教育X围和内容上的广泛性等特点。
其作用表现在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X等方面。
按照隐性教育的自身特点和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实践中必须要创造一系列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式,通过有意地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气氛,巧妙地借助语言、文字、体育、艺术等工具,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倡导优良的班风和学风,对大学生进展熏陶和感染,使他们在一种不知不觉地气氛中,自我感受和领悟“学什么〞和“怎么办〞,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到达“润物细无声〞之成效。
3.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作用。
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容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根底。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应该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的主渠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的根底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表达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改革教学内容、改良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4]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同时,教学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努力在课堂上用生动、具有时代性的现实案例来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在课后多思考、多实践,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思考现实中的问题,鼓励他们敢于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及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
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通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大学生不仅从感情上,更能从世界观的理性高度承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教育与自我修养相结合。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价值趋向多元化、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目标现实化、价值选择矛盾化等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教育。
正确的灌输教育有助于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开展,而自我教育能力的开展反过来又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更自觉地承受教育的影响,从而有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
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把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感性认同升华到理性认同,增进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效果。
5.将价值理论学习和价值生活实践相结合。
在价值问题上,价值理论学习与价值实践过程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要注重加强大学生的价值理论学习,使当代大学生明白何为价值,以及人生价值何在,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内容及其精神实质,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信念,形成思想认同,并最终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行为认同。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生活实践教育,在实践活动中深化价值认知,进而形成并强化价值认同。
价值生活实践教育就是通过参加具有一定价值内涵和价值意义的实践教育活动,如劳动教育、社会效劳活动、参观革命遗址等,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和方法,使受教育者在实践活动中承受价值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
总之,对大学生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事关能否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者和接班人的一个重大问题,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要求从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出发,通过各种方式,使当代大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有力地抵抗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所认同和承受,并内化为自觉追求,使他们真正地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立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