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岳麓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81192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岳麓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年岳麓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年岳麓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年岳麓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年岳麓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岳麓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单元测试.docx

《学年岳麓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岳麓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单元测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岳麓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单元测试.docx

学年岳麓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测试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周灭商后,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形成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基础主要是(  )

A.宗法制B.分封制

C.郡县制D.察举制

A [材料“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体现天子为诸侯之君主。

由此判断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为分封制,而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基础,故B项错误,A项正确。

郡县制和察举制分别出现在秦、汉两代,故C、D两项错误。

]

2.桐叶封弟,典出《吕氏春秋·览部》卷十八《审应览·重言》。

相传周成王和弟弟叔虞玩耍时用桐叶对弟弟说:

“我把它封给你吧!

”一旁的周公马上上前表示祝贺。

成王说:

“我是开玩笑的。

”周公说:

“天子无戏言。

”于是成王把唐封给了弟弟叔虞。

这则故事讲的是(  )

A.分封制B.世袭制

C.君主专制D.禅让制

A [分封制是天子为巩固统治将土地分给亲族、功臣和前朝贵族的一项政治制度。

题干中“成王把唐封给了弟弟叔虞”说明涉及的政治制度为分封制。

]

3.《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

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A [材料大意为:

天子与不同爵位的贵族在朝会时处在不同的位置。

由此可知,周代贵族在朝会的时候有尊卑之分,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形成的森严的等级序列,故A项正确。

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是汉初实行的政治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B、C、D三项。

]

4.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C [本题考查对嫡长子继承制的理解。

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原则,在这一制度下如果太子亡就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也就是嫡长孙继承王位,明太祖的做法符合宗法原则,C项正确。

]

5.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

A.嫡长子继承制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传统的宗族观念

A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对后世影响深远。

]

6.《史记·秦始皇本纪》说: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朝议裁决B.集权独断

C.世袭传承D.政务繁忙

B [材料“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反映了专制集权、独断专行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故选B项。

]

7.“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些官员不可以(  )

A.指挥所辖区域的军队B.征收辖区内的赋税

C.管理辖区行政事务D.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

D [材料反映的是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从而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能世袭,郡县长官是地方的最高长官,具有行政权、财权和军权等。

]

8.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与西周政治制度相比,主要特点是(  )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世卿世禄制 ③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均没有独立性 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C [②是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在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下,皇位独尊,皇权至高无上,中央和地方官吏均由皇帝任免,没有独立性,因此①③④正确。

]

9.“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

……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

”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  )

A.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B.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C.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强化君主个人独裁

A [从“君臣集议……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可知秦朝集议制度不是君主独裁,故可利于皇帝决策时吸取他人意见,故A项正确;分封制是地方制度,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秦朝设立三公九卿与集议制度,增加了丞相的权力,不能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认为君臣集议不是强化君主独裁的措施,故D项错误。

]

10.李贽说:

“始皇帝,千古一帝也”。

唐朝吴兢说:

“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前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后者坚持道德原则评价秦始皇

B.前者坚持道德原则评价秦始皇,后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

C.前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前的秦始皇,后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后的秦始皇

D.以上的说法全部都不对

A [从题干可知李贽强调的是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等开创性措施,这是置于历史发展角度评价;吴兢强调秦始皇暴政以致秦朝二世而亡,这实际上站在人民角度评价。

]

11.汉武帝统治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较秦始皇统治时期有了发展,主要表现在(  )

A.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

B.让身边工作人员等参与军国大事

C.实行察举制度

D.实行郡县制

B [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所以A、D两项属于秦朝的内容,应该排除;汉武帝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让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故B项正确;察举制度是选官制度,C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

12.有学者认为,李世民设计的“管理结构”是一种“三权分立”的均衡结构。

其意在说明(  )

A.唐太宗认识到三权分立的重要性

B.唐朝出现了防止独裁的民主理念

C.三省长官掌握唐朝的行政大权

D.三省之间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D [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判断,李世民设计的“管理结构”是指三省六部制。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从而被称为是一种“三权分立”的均衡结构,故选D项。

]

1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唐之于汉的“变动”体现在(  )

A.皇帝制度的确立

B.郡县制的实行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D.三省六部制的实行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与汉朝对比而言,主要是中央官制(实行三省六部制)和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变革,故选D项。

其余三项明显不是唐朝政治制度的变革。

]

14.唐朝政府一切最高命令,叫作“敕”,名义上是皇帝的诏书,但实际上皇帝自己却不拟敕,而由中书省拟定,此所谓“定旨出命”,由此可推断中书省的职能是(  )

A.审核决策B.拟撰诏书

C.执行决策D.监督审判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门下省的职能是审核决策,故A项错误;根据“由中书省拟定,此所谓‘定旨出命’”可知,中书省的职能是拟撰诏书,故B项正确;尚书省执行决策,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并不具备监督审判的职能,故D项错误。

]

15.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

“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C [隋唐时期在政治制度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是三省六部的创立和完善,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但其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是封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

]

16.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D [隋唐时期推行的科举制,为中小地主及下层民众科考入仕提供了机遇,必然能够促进民间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

隋唐时期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但人才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官吏,故A项错误;科举考试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不能直接鉴别官员道德水平,故B项错误;按照科举制的规定,世家子弟也可参加,而且隋唐时期还有照顾世家大族的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

]

17.《儒林外史》中有一则故事,讲到屡试不中的穷书生范进,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

这反映出作者认为科举制(  )

【导学号:

77342026】

A.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

B.选拔人才注重德才兼备

C.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D.考试程序繁杂试题艰涩

A [根据材料“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表明科举使士人的心理发生扭曲,人性得不到应有的伸张,故A项正确;科举选拔人才注重才能,故B项错误;材料“高兴得发了疯”,强调科举制的弊端,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科举的程序及试题的特点,故D项错误。

]

18.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也经历了变化。

与成语“金榜题名”有关的是(  )

A.世官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D [“金榜题名”指科举得中,与世官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无关。

]

19.隋唐时期,宰相都是可以坐的。

到了宋朝,太祖认为坐着对皇帝不敬,就把椅子撤走了。

到了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

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说明了(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封建等级秩序的模糊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古代礼仪制度的不断发展

C [题干中宰相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反映了君权不断加强的历史发展趋势。

]

20.宋初,中书省长官“中书舍人”除特命外,不再起草诏令,而是由皇帝差遣的“知制诰”(或临时差遣的“权知制诰”)负责起草。

这一变化(  )

A.精简了官僚机构B.理顺了职官权责

C.削弱了宰辅权力D.提高了行政效率

C [材料反映了中书省长官(丞相)的起草诏令的权力被“知制诰”所取代,反映了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中日益削弱。

]

21.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

【导学号:

77342027】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对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D [由唐宋谏官产生的方式和职责的区别可以看出,A、B、C三项都不正确。

由“评议皇帝得失”到“评议宰相是非”,表明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

22.明太祖曾下令:

“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后又规定:

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

这反映了明朝(  )

A.出现宦官专权

B.皇帝的行政负担减轻

C.政府协调各部门的关系

D.中央集权的强化

D [明太祖时期还没有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故A项错误;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加重了皇帝的行政负担,而不是减轻,故B项错误;材料“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体现政府各部门相互牵制而不是协调,故C项错误;材料“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反映了明朝中央集权的强化,故D项正确。

]

23.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在某一时期以前的政治不是君主专制。

他的论据是:

我们没有办法无视那些机构、那些制度、那些中央内部权力制衡的制度架构而因为皇帝处于最高地位就认为皇帝专制。

“某一时期”指的是(  )

A.唐朝B.宋朝

C.明朝D.清朝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钱穆先生认为中央内部权力制衡机制使得皇帝无法专制。

明太祖废除宰相后,没有了相权对皇权的制约,这种机制失去平衡而不复存在,故本题中所说的“某一时期”是指明朝。

]

24.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措施中,常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

以下机构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