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出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11460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出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出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出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出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出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出口.docx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出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出口.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出口.docx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出口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2008年,外商直接投资高达923亿美元;2009年虽然有所下降,可是仍然保持在900亿美元以上;2010年,中国累计吸收外资超过1000亿美元。

这些外资又以较大的比例投入到制造业中,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科技进步及就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中国制造业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许多产品的销量居世界首位,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高达90%,在全球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制造”。

但是,近期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以及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和今年的欧债危机等原因,许多外商在华投资企业纷纷回迁本土市场,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国制造业面临一个新的转折时期。

 

1.2研究意义

 

当今世界国际资本的跨国流动日益活跃,跨国投资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外国直接投资方式。

加入WTO后,外商在华投资规模也日益扩大,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利用好外商直接投资,继续发挥外商投资对中国经济的正面促进作用、减少其负面效应。

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制造业出口现状以及在利用外资促进出口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引导外商投资向有利于我国制造业出口发展的行业中去,并将其带来的先进技术转变成我国先进的生产力,打造中国制造业自主品牌,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促进出口的现状

 

2.1中国制造业发展情况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包括扣除采掘业、公用业(电、煤气、自来水)后的所有30个行业,即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其他行业。

十五世纪以前,中国制造业一直执世界牛耳,引领世界风骚数千年,特别是“中国制造”的丝绸和陶瓷享誉全球,推进了东西方贸易往来和文明交融,成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大宗商品。

但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门户,洋务派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等口号,开始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中国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现代制造业在民族危难中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实现工业化为宗旨的近代制造业得到最广泛的承传和发扬光大。

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从苏联等国引进156个重要项目,全部都是制造业,他们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为以后的“两弹一星”、青藏铁路的实施做足了准备。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大量外商来我国投资制造业,同时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制造业迅猛发展,制造业由原来的出口导向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型升级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在加入WTO之后,再升级为技术密集型,中国很快成为制造业大国。

然而,在2008年之后,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波及到了中国,而出口的限制使得沿海许多中小型制造企业纷纷倒闭,而近几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许多在华企业也纷纷回迁本土,对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来说又是一次重创。

 

2.2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出口的现状

 

回顾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我国实现了由建国初期的全面封闭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封闭半封闭经济状态再到今天的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出口贸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规模由小到大不断扩大,进出口额由改革开放初的小额逆差转变为今天的巨额顺差,出口额的大幅增加为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中国由原来的外汇储备严重不足到今天的外汇储备全球第一。

其中,制造业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经济空前发展的主要贡献者,其出口额所占的比例高达95%左右。

所以,没有中国的制造业就没有今天被誉为“贸易大国”的中国,就没有今天中国人民丰富的物质生活。

通过30多年的努力,制造业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2.1大量吸收外资促进工业制成品的出口

为了支持了国内经济建设、促进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深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国从70年代开放了对外贸易,大量吸收外资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这些外资又以较大的比例投入到了中国的制造业中(如图2-1)。

制造业利用外资及其带来的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在工业制成品出口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图2-2)。

从1997年到2010年,制造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增长了一倍多,但是工业制成品出口方面却增加了将近八倍,充分说明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制成品的出口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

图2-1:

1997-2010年制造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

 

 

 

图2-2:

1997-2010年工业制成品出口额

 

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制表

2.2.2制造业出口的巨额顺差建立了中国出口大国的地位

自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大力吸收外资发展工业化以来,我国制造业在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就产值数量来讲,已居于世界第一位。

据世界银行统计,2009年世界制造业的增加值为91081亿美元,中国为16911亿美元,中国占世界的18.56%。

中国庞大的出口额,让世界人民彻底告别了原先盛极一时的“美国制造”、“香港制造”,而迎来的全新的“中国制造”。

自2007年以来,中国以每年超过11000亿美元的制造业出口额向全世界出口中国制造的商品,对美国的出口列美国总进口的第二位,对欧盟、日本的出口均列第一。

在美国、欧盟等国家,几乎每一个家庭都至少有一件以上中国制造的东西。

制造业出口的巨额顺差为我国赢得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中国一跃成为在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国际地位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2.3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上升

中国工业制成品额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由1980年为49.7%,2000年以后接近90%,2010年已上升到接近95%(参见表2-1)。

说明其比重不断上升,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

通过国际贸易,中国逐步融入全球国际分工体系之中,成为其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在这一过程当中,中国制造业的地位不断上升。

加上中国进出口额的大幅度上升,中国因此成为世界上的贸易大国。

通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正由初级产品出口国发展为制成品出口大国,逐步告别“资源密集型”分工地位,在国际分工中地位有了提高。

 

表2-11980-2010年出口产品结构

单位:

%

年份

初级产品比重

工业制成品比重

年份

初级产品比重

工业制成品比重

1980

50.30

49.70

2000

10.22

89.78

1985

49.45

50.55

2001

9.90

90.10

1990

25.59

74.41

2002

8.77

91.23

1991

22.47

77.53

2003

7.94

92.06

1992

20.02

79.98

2004

6.83

93.17

1993

18.17

81.83

2005

6.44

93.56

1994

16.29

83.71

2006

5.46

93.54

1995

14.44

85.56

2007

5.05

94.95

1996

14.52

85.48

2008

5.45

94.55

1997

13.10

86.90

2009

5.25

94.75

1998

11.15

88.85

2010

5.18

94.82

1999

10.23

89.77

2011

-

-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表中“-”未能找到数据

2.2.4制造业出口结构显著变化

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以兴办企业的形式流入我国。

伴随着资本的流入,必然会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这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我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吸收后会产生一种外溢效应,有利于提升东道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在引进外资后,我国制成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制成品的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建国初期,我国出口的商品80%是初级产品,50年代,制造业方面出口的主要是加工的农副产品;60至70年代,轻纺工业的出口占据了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原材料和机械设备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1995年机电产品出口首次超过了服装行业;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出口产品的构成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以IT行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这说明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品所占比重大幅下降,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在不断提高,制成品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地变化。

 

 

3制造业利用外资促进出口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制造业通过三十多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自主发展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开放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为这些进步高兴的同时,还应该根据我国制造业的其他现状,深思其未来的发展我们还应看到制造业中存在的以下重大问题:

 

3.1外资引进地区结构失衡

自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如上海、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北京、天津、福建、河北、辽宁等东部沿海地区或比较发达的省市,新批企业数量、合同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在总量中所占比重均超过80%或在80%左右(如表3-1)。

中部和

西部地区所占的比例很低。

外商直接投资过于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明显。

 

表3-12003-2010年东部投资额与全国总投资额

单位:

亿美元

年份

东部投资额

全国投资额

所占比重(%)

2003

9080

11174

81.26

2004

10600

13112

80.84

2005

11664

14640

79.67

2006

14236

17076

83.36

2007

15401

21088

73.03

2008

18048

23241

77.65

2009

19133

25000

76.53

2010

21181

27059

78.27

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3.2制造行业出口结构失衡

 

我国的制造业主要分为三类:

一类为轻纺工业,包括食品、饮料,烟草加工,服装、纺织、皮革、木材加工、家具、印刷等;一类为资源加工工业,包括石油化工化学纤维、医药制造业、橡胶、塑料、黑色金属等;还有一类为机电和高新技术制造业,其中包括机床、专用设备、交通运输工具、机械设备、电子通讯设备、仪器等。

在我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总值中,机电和高新技术制造业所占出口比例已明显要高于其他行业(如表3-2)。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已经从2006年开始占据制成品的70%以上,制造业行业出口整体呈现发展不平衡局面。

 

表3-22006-2011年机电和高新技术出口

 

单位:

亿美元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机电出口

高新出口

4267.5

7011.7

8229.3

7131.1

9334.3

10855.9

2182.5

3478.3

4156.1

3769.1

4294.1

5487.9

所占比重(%)

70.41

90.72

91.55

95.74

91.09

-

资料来源:

海关总署、中国统计年鉴,表中“-”未能找到数据

 

3.3部分行业过于依赖外资

 

中国对外贸易虽然发展很快,但是其出口贸易增长对外商投资企业依赖严重。

政策的不平等使内资企业发展长期受到压抑,进一步发展面临内生源泉不足的压力。

近10年来,中国外贸出口外商投资企业在出口中的比重持续上升。

外商投资企业大量出口给中国带来的只是劳动者的报酬加上一些原材料费用,留下的还有环境污染,中国实际得到的贸易利益或收益十分有限。

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06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就指出,在中国已开放的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

中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导致加工贸易企业在外资企业中所占比重过大,地方政府在引资时也只看数量不重质量,由此带来的后果是“顺差在中国、污染在中国、利润在欧美”。

此外,巨额贸易顺差还让中国临着日益增多的贸易纠纷和空前强大的升值压力。

 

3.4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

 

从贸易方式上看,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主要以进料加工贸易和来料加工装配贸易为主,而一般贸易方式正在逐步退出舞台。

我们所从事的主要是加工、装配业务,而技术含量较低。

一方面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难以在短期内提高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中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劳动力资源优势促使外商将全球生产基地和采购中心加快向中国转移,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

2009年,外资企业高新技术出口额556.58亿美元,占全国高新技术出口总额的82.2%。

另外,从企业性质上来看,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主体主要是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所占份额较少。

而目前国有企业所占比重逐渐下降,高新技术产业出口主要由外资企业来带动。

而外资企业如果向更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更有利的市场上转移时,就不利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的长远发展。

 

3.5外资重复引进,未能合理吸收

 

由于我国政策和投资环境的稳定性以及劳动力成本较低等多方面有利因素,外商积极对我国进行投资。

然而,我国在外资的引进中却存在很多问题。

不少地方政府将外资引进来却没有利用。

自2000年以来,我国外资利用率不断下降,从2000年的65%一直下降到了2006年的31%。

经济发展的问题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外资,而是如何利用外资为调整东道国产业结构和促进技术进步等政府政策目标服务。

另外,港、澳、台和海外华人投资过多,但其企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小型企业,难以带来技术方面的进步。

所以,政府政策应当特别鼓励发达国家资本与非国有资本的融合,特别合作经营,充分营造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利益最大化。

 

3.6外商独资在FDI方式中独占鳌头

 

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有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外商独资、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合作开发和其他这几种方式。

其中,外商独资在外商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要高达75%左右,而合资经营所占的比例大约也为20%,然后剩余的5%才是合作经营、合作开发、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占的共同比例(如图3-1)。

在外商独资企业中,由于企业对内部管理和技术的保密性,不能为我国所知,更不能为我国所用,因此的这种投资方式对于我国来说并不能得到太大的收益。

 

图3-1FDI的几种方式所占比例图

 

 

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制表

 

3.7缺乏独立创新的技术和能力

 

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多为代理加工,外资企业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以及政府所给予的优惠政策,把中国变成一个世界工厂,却控制其核心技术。

中国制造业不仅在国际分工中的获益程度不高,还削弱了本土制造企业增强自主创新的主动权,产业发展受制于人。

主要机械产品的大部分技术依靠从国外引进,原创性产品和技术极少;企业又不能处理好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关系,有些技术经过一段时间后还要重复引进。

而一些低技术附加值、档次较低的的产品,近几年却屡遭国外以各种借口的反倾销。

而目前,中国的制造业以加工工业为基础,在参与全球生产分工体系的背景下,我国劳动力成本呈稳步上升趋势,交易费用没有出现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原材料成本就成为制约出口企业最重要因素。

uts制造业经理人网

3.8部分外商投资企业有偷逃避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更好的吸收外资,促进我国制造行业的发展,我国政府给予了外商“超国民”的待遇,国有企业的税收平均是收入的30%,私营企业是20%左右,外企平均下来就大概只有12%。

然而,我国给予外资企业的优惠并不能阻碍他们偷税漏税。

在我国的众多外资企业中,有60%的企业处于账面亏损,大部分亏损企业却又在不断追加投资。

企业利用关联交易,高进低处。

在合资企业中,还存在着逆向避税的现象,即境外税赋高于我国时,合资企业仍向境外转移利润,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外商可独占转移出去的利润,而不用与中方合资者按比例分配。

外商投资企业还存在滥用税收优惠的问题,它们通常实施“金蝉脱壳”之计,即在享受完优惠后,将原企业资金撤走,再在异地投资另成立一家外商投资企业,重新享受优惠。

外商投资企业偷税漏税不仅给我国的税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从长远来看,企业利用偷税漏税已获得高额的利润,就更加不会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这对我国的以后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利。

 

4吸引外资,促进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建议

 

4.1深化外商直接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对外商投资实行全面、严格的审批办理。

这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认识到提升工作效率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一环,但层层审批的方式仍然占了主导,外商直接投资的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

近年来,国务院和商务部在外资引进方面,明确指出要深化外商直接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清理涉及外商投资的审批事项,下放引进外商投资的权限给地方政府,核准范围,增加审批透明度,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

并按照世贸规则建立进一步的法律框架体系,使货物出口管理实现法律化和规范化实行国民待遇原则。

使我国外贸体制在更加开放稳定透明、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进程中不断完善,日臻成熟。

 

4.2优化利用外资,调整制造业结构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以IT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

然而,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还未达到相应的水平。

因此,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扩大开放领域,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已经是必不可少的进程。

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的政策措施同等适用于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对用地集约的国家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优先供应土地。

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外资质量和水平。

 

4.3科技是制造业之本

 

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科技是创造财富的源泉,科技是竞争力的核心。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低迷中,低碳技术和新科技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应该充分重视低碳技术、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培育,及时引导新技术的转化,坚决淘汰落后技术和落后产能,发挥信息技术对制造业的引导作用,实现制造业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良性互动。

通过自主创新获得核心技术,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4.4促进制造业集群化发展

 

注重制造业在地理上集中,形成规模经济,提升产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

我国的钢铁、汽车产业集中度都较低,但出现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经济区三大制造中心,制造业的集群现象初步形成,产业集聚地的形成需要依靠民间创新和市场引导。

政府则应该致力于提供完善的公共设施,保证公平的竞争市场。

 

4.5引导外资向中西部转移和增加投资

 

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等诸多因素,外商在在东部沿海的投资已经不再具备优势。

而在我国附近的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各国,其人民的平均工资水平要低的多。

但我国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并不发达,人均消费水平不高,因此工资待遇方面要比东部沿海城市低上一倍左右。

另外,中国制造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并不单单是因为工业家们想收益于中国的低成本生产,也包括中国庞大的人口密度而使他们的顾客也在中国。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中西部人口也比较稠密,而且由于我国对外开放时期已经较长,所以制造业基础比较完善,而且我国物流发展也比较完善。

因此相对于印度等人口大国,中西部地区更有优势。

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应该鼓励外商在中西部地区发展符合环保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对到中西部地区投资的外商企业加大政策开放和技术资金配套支持力度。

 

4.6促进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

 

我国在外来投资方面给予外商的“超国民待遇”,就是想利用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的劳动力来换取外商所属发达国家的高科技来发展我国经济,使双方达到互赢的局面。

但是,在外商独资中我们不能掌握核心的技术,却用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外资企业创造了高额的利润。

对于我国来说,当前最迫切的并不是缺少资金而是缺少相应的管理和技术。

从长远来看,这种投资方式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利。

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外资向合作经营等其他方式上引导,以获得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促进我国经济和技术的整体发展。

 

4.7打击骗取出口退税行为,严惩偷税

 

外资企业偷税漏税现象普遍存在,而在这种现象中,尤其是以出现在跨国企业为最。

跨国企业利用“高买低卖”,将资金转移到其他国家,形成账面亏损,从而达到偷税漏税,然后再骗取我国的出口退税。

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关于偷税漏税的惩罚力度不够,许多企业偷税漏税之后只要依法补交税款即可而不需要承担其他法律责任,因此这样就不能给于企业严厉的教训;另一方面是是我国的税法方面还存在许多漏洞,其监管力度也不够,不能够及时发现其违法行为。

因此,我国应该首先从司法着手,建立完善严厉的法律体系,一旦发现有偷税、漏税现象应该严厉惩罚,而不应该只是让其补缴税款即可。

 

5总结

 

本文通过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现状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其中存在许多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并对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制造业出口中确实产生了很多正面的影响,但也给我国的制造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现阶段因为依靠外资的力量,中国成为了贸易大国。

但我们应该时刻记得我们不是贸易强国,并且随着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巨额顺差已经引起了许多国家的不满,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出口时也更容易遭到反倾销,而美国等些大国也使用种种手段迫使人民币升值,使得许多在华企业纷纷撤资。

因此,中国制造业在以后的道路上任重道远,要想在以后的道路上有所发展,我们应该时刻记得只有靠自己才是正确的。

一方面,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政府应该给予明确的方向,引导外商向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方面投资使双方都能呈现互赢的局面;另一方面,我们既要努力学习他们先进的知识,把他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文东伟:

《中国制造业出口的技术复杂度及其跨国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1年第6期,第39-43页

[2]文东伟、冼国明:

《中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及其国际比较》[J]《国际经济合作》,2011年第2期,第4-10页

[3]罗峰、张准:

《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J]《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第2期,第76-77页

[4]张天台:

《2010·中国统计年鉴》2010

[5]李飞: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结构优化的效应分析》[J]《中国商界》2010年第6期,第160-162页

[6]熊袁杰、应志方《FDI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J]《消费导刊》,2008年第8期,第71-72页

[7]李海波: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影响》[J]《首都经济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94-97页

[8]周达《以我国进出口结构“反映”制造业结构变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7期,第49-55页

[9]邱斌、唐保庆、孙少勤:

《对中国国际贸易与FDI关系的重新检验》[J]《南开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第32-46页

[10]张为付、伍齐: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12期,第1-16页

[11]神玉飞:

《外资流入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6期,第70-76页

[12]卢获:

《外商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和区域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