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2声音是怎样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11325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8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2声音是怎样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2声音是怎样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2声音是怎样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2声音是怎样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2声音是怎样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2声音是怎样1.docx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2声音是怎样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2声音是怎样1.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2声音是怎样1.docx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2声音是怎样1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习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实验记录表、队鼓、盐、泡沫小球、水、烧杯(两只,其中一只装水)饮料瓶(两个,其中一个装入一些泡沫碎粒)

2、学生准备:

保鲜袋、尺子、橡皮筋、铅笔盒等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唱首歌,好不好?

(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鼓励学生跟着做动作)。

导入课题

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轰隆隆的雷声提醒我们下雨了,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吵闹声使人烦躁,音乐声让人舒畅,声音向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1、关于声音,你最想知道什么?

(我想知道:

为什么会有声音?

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

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

问:

这些问题中,你们觉得应该最先解决哪一个问题呢?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板书课题: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明确目标

1)能制造声音并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学会“做”中学。

3、预期效果

相信大家在自己观察和小组的讨论中能完成今天的目标。

自学指导

1、任务呈现:

利用材料制造声音,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请你们想一想,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学生交流……..)。

怎样判断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对不对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

实验。

其实无论什么问题,只要通过实验去听,去看,去摸,去思考,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谈话:

我们拿保鲜袋用不同的方法让它发出声音?

(摩擦、弹拨、敲击、吹气等)(看谁的发现最多;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开始!

停!

谁能把你刚才使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

2)、刚才我们听了一些声音,也制造了一些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

是不是对物体施加外力就能产生声音呢?

下面我们共同探究,请看实验记录表,第一部分是我的预测,把你们刚才预测的内容填上去。

第二部分是我的试验,请按照要求做试验并填写表格。

第三部分是我的结论,做完实验后,把你们组的结论写在上面。

 

“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记录表

第_____组

我们的猜测

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我们的

验证过程

实验材料

实验现象

 

发声时

不发声时

 

方法

现象

方法

现象

尺子

 

 

 

 

橡皮筋

 

 

 

 

……

 

 

 

 

我们的结论

 

2、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1)全班分组做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提出要求:

下面老师给你5分钟的时间制造声音,这儿老师有三点建议:

(1)看谁的发现最多;

(2)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

(3)注意观察:

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时候,本身有什么变化?

2)教师引导:

观察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做好观察记录。

使用哪些方法实验,结果怎样?

观察交流尺子或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有什么不同?

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

[意图:

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由扶到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

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发声物体的共同点,即发生了振动。

]

3、总结交流

1)小组展示使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说明发声的原因。

(小组互相帮助)

课件填实验记录表(小组订正表)

师生小结:

你们都是细心的孩子。

发现尺子发声时在抖动,皮筋发声时会颤动……这些“颤动”“抖动”…在科学上,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振动(物体小的来回运动的重复)。

尺子发声时会振动,皮筋发声时会振动……什么情况尺子和皮筋不会发出声音?

弯曲挤压尺子发声了吗?

弯曲拉长皮筋发声了吗?

看来,要让物体产生声音,物体必须振动,这就说明:

声音产生的原因其实就是-----物体的振动。

也就是说: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和学生一起小结)

2)验证猜想,归纳结论:

物体发出声音,一定是振动了吗?

我们怎么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呢?

演示鼓面上的豆子振动。

说明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

演示按压鼓面反证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意图:

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

”设计反证法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

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简单。

]

3)刚才我们验证固体振动产生声音,那液体和气体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1)拿杯子倒水,这是什么在振动?

(2)拿出空饮料瓶,对着瓶口吹。

这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我看不见有什么在振动啊?

(在水中和饮料瓶中加入黄豆大的泡沫塑料小球来验证)

[这里演示的两个实验,一个证明了液体的振动,一个证明了气体的振动。

]

当堂检测

1、目标检测(看题直接写出答案)

1)判断:

A、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B、用手敲击桌面,可以听到声音,但看不见桌面在振动,说明桌面发声时,是不振动的。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物体振动消失后声音不会消失。

2)看图说出什么地方在振动?

吹长号、摇铃铛、敲架子鼓、弹钢琴、弹吉他、唱歌。

3)学生做喉咙发声实验。

知道我们平时说话的声音是什么振动产生的吗?

声带在哪里,有哪位知道?

请同学们把手放在喉咙上感觉一下。

(生跟着师做、说:

“你好”、“我们爱科学”)手有什么感觉?

(生尝试后写感觉)

讲述:

2、结果反馈

看答案同桌互相判,互相解决问题。

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的产生离不开物体的振动,振动产生了声音,这个物体,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鼓声咚咚,那是鼓面在振动,流水哗哗,那是溪水在振动,北风呼啸,那是空气在振动,我们歌唱,那是声带在振动……声带振动人就能发出声音,如果声带损坏了,人的声音就会变得嘶哑、难听,甚至发不出声音。

同学们以后一定要注意保护声带,不要大声喊叫。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觉得有什么不足的地方需要今后改进的?

4)拓展: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已经知道了,你们还想研究什么问题?

(如声音的高低、怎样传播等)

作业:

老师这里有一首关于声音的小诗。

只是还未完成的,请同学们补写完。

声音的世界

北风呼呼,是空气在振动;

小溪哗哗,是在振动;

蜜蜂嗡嗡,是在振动;

咚咚的鼓声,是在振动;

滴答的闹钟,是在振动;

砰砰的心跳,是在振动;

啊,声音!

正是有了你,

我们的世界才如此美妙。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振动产生声音

物体

停止振动声音消失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

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新课聚焦

老师播放视频《生活中的声音》

提问:

刚才的影片中有哪些声音?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

(1)家里人说话的声音

(2)电视机发出的声音

(3)电话铃声

(4)门窗打开的声音

(5)窗外汽车发动机的声音

(6)树上鸟儿的声音

(7)邻居大声交谈的声音..

(8)说话声、笑声、喊叫声、咳嗽声

(9)歌声、肚子咕叫声、

(10)拍手声、跺脚声

提问:

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出示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课题)

学生看视频,说声音。

积极回答知道的声音

带领学生回顾周围的声音,让学生沉浸在搜寻各种声音的乐趣中。

通过提问,引出今天的课题。

2.科学探索

探索一:

橡皮筋发声实验

实验材料:

橡皮筋、小木棍

实验方法:

(1)拉伸橡皮筋

(2)按压橡皮筋

(3)揉搓橡皮筋

(4)弹拨橡皮筋

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轻轻拉伸、按压、揉搓或拉动橡皮筋时,橡皮筋没有明显的振动,没有发出声音;

当橡皮筋两端固定下来,轻轻弹拨时,橡皮筋发生了明显的振动,并发出了声音,由此我们可推断,橡皮筋发出声音与它是否振动有关。

实验结论:

拨动橡皮筋,它会震动并发出声音。

当我们用手或其他工具将橡皮筋的振动停下来,它的声音也听不到了。

科学词汇:

当物体进行往复运动,即它的状态改变的过程,我们把这样的运动称为振动。

总结:

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探索二:

观察其他发声物体

播放视频《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实验材料:

钢尺、鼓槌、小锤、鼓、音叉

实验方法:

拨动、拍打、敲击都能够使钢尺发出声音;

慢慢弯曲钢尺,钢尺不能发出声音。

用手拍打或用鼓槌敲击鼓面,能使鼓发出声音;

慢慢按压鼓面,鼓不能发出声音。

用小锤敲击音叉,能使音叉发出声音;

轻轻触摸音叉,音叉不能发出声音。

实验现象:

拨动钢尺、敲击鼓面、敲击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弯曲钢尺、按压鼓面、轻轻触摸音叉都不能发出声音。

当用手轻轻触摸这些还在发声的物体时,会感觉它们在振动,随着振动的停止,便不会听到声音。

实验记录:

实验分析:

拨动钢尺、敲击鼓面、敲击音叉时,它们发出声音时,都受到了力,并且产生了运动这一现象,猜测声音的产生可能和物体受到的力和自身的运动有关。

弯曲钢尺、按压鼓面、轻轻触摸音叉,这三种情况,物体受到了力,也产生了运动,但却没有发出声音,猜想声音的产生可能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实验结论:

物体发声时会有振动;

物体停止振动后,不会发出声音。

总结:

声音的产生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通过科学实验:

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验证之前对物体发出声音方法的猜测。

先研究物体怎样能够发出声音,再研究如果不这样物体能不能发出声音,正好客观地从正反

两个方面验证之前的猜测,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科学研讨

探索一:

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如我们弹吉他时,吉他弦发生振动,并发出声音。

而当我们轻轻按压吉他弦时,并没有发出声音,因为此时吉他弦并没有振动;我们轻轻拨动橡皮筋,会听到声音,这是因为橡皮筋产生了振动。

而我们轻轻拉伸橡皮筋,不会听到声音,这是因为橡皮筋只是形状发生变化,并没有产生振动。

探索二:

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竖笛是通过中空部分的空气柱(笛管内的空气)振动来发出声音,竖笛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音调与振幅是由空气柱的粗细、长短决定的。

根据所学内容解释声音产生的实例。

 

猜测答案

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解答。

拓宽自己的认知,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4.拓展提高

我们的发声器官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声带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中国成年男性的声带一般在18~24m,平均长度为20mm左右,成年女性的声带一般在14-18m,平均长度为15mm左右,因此男性的声音通常比女性的声音低。

拓宽新知识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的解释。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振动:

当物体受力后,进行往复运动。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板书设计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作业练习含答案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堂练习

一、填空。

1、声带越(),发出的声音越(),声带越(),发出的声音越()。

2、赛龙舟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而产生的。

3、一个物体,如音叉、钢尺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物体。

4、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揉搓皮筋,皮筋()(填“能”还是“不能”)发岀声音。

5、敲击音叉,然后轻轻按住,感觉音叉在()。

6、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

二、选择。

1、小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声响,这响声是由于()。

A、破裂时气球皮振动发出的响声。

B、气球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

C、气球被吹大时球皮振动发出的响声。

2、下列有关声音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声音产生,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B、振动停止后,声音要慢慢消失。

C、有物体振动,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3、下列做法中,()会发出声音

A拉伸橡皮筋B揉搓橡皮筋

C用手按压鼓面D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

4、使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最佳方法是()。

A用力拉伸橡皮筋B轻轻拨动橡皮筋

C揉搓橡皮筋D挤压橡皮筋

5、将敲响的锣面用手一按,响声就立即消失了,下列原因正确的是()。

A、锣面停止了振动

B、锣面振动更慢了

C、声波传到锣内去了

三、判断。

(对的打“√”,错的打“×”)

1、用手敲击桌面,可以听到声音,但并看不见桌面在振动,说明桌面发声时,是不振动的。

()

2、让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马上就停止了。

()

3、被敲击后的音叉放在水里水花飞溅,是音叉在振动。

()

4、振动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功能,如心脏的搏动。

()

5、只要我们对物体用力,物体就能发出声音。

()

6、敲击音叉后轻触水面,水面会有变化。

()

四、你能想办法使塑料小尺发出声音吗?

至少写出三种方法。

 

五、实验操作题:

利用音叉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目的:

探究音叉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材料:

水槽、水、音叉

实验猜想:

音叉发声是由音叉振动产生的。

实验步骤:

(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

(2)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触水面

(3)观察水面,用手轻轻触模击打过的音叉

实验现象:

(1)击打过的音叉轻触水面,水面会()。

(2)用手轻轻触摸击打过的音叉,感觉音叉在()

实验分析: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触水面,会产生水花和波纹,说明此时的音叉正在快速地振动。

用手轻轻触音叉产生“麻麻”的感觉,也能说明音叉在振动。

实验结论: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声音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作业设计

一、填空。

1、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声带越(松),发出的声音越(低)。

2、赛龙舟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振动)而产生的。

3、一个物体,如音叉、钢尺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4、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揉搓皮筋……,皮筋(不能)(填“能”还是“不能”)发岀声音。

5、敲击音叉,然后轻轻按住,感觉音叉在(振动)。

6、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二、选择。

1、小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声响,这响声是由于(B)。

A、破裂时气球皮振动发出的响声。

B、气球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

C、气球被吹大时球皮振动发出的响声。

2、下列有关声音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A、有声音产生,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B、振动停止后,声音要慢慢消失。

C、有物体振动,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3、下列做法中,(D)会发出声音

A拉伸橡皮筋B揉搓橡皮筋

C用手按压鼓面D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

4、使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最佳方法是(B)。

A用力拉伸橡皮筋B轻轻拨动橡皮筋

C揉搓橡皮筋D挤压橡皮筋

5、将敲响的锣面用手一按,响声就立即消失了,下列原因正确的是(A)。

A、锣面停止了振动

B、锣面振动更慢了

C、声波传到锣内去了

三、判断。

(对的打“√”,错的打“×”)

1、用手敲击桌面,可以听到声音,但并看不见桌面在振动,说明桌面发声时,是不振动的。

(×)

2、让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马上就停止了。

(√)

3、被敲击后的音叉放在水里水花飞溅,是音叉在振动。

(√)

4、人类生活中离不开振动,振动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功能,如心脏的搏动。

(√)

5、只要我们对物体用力,物体就能发出声音。

(×)

6、敲击音叉后轻触水面,水面会有变化。

(√)

四、你能想办法使塑料小尺发出声音吗?

至少写出三种方法。

方法一:

弹拨小尺。

方法二:

用小尺拍打桌面

方法三:

把小尺使劲摔到地上。

五、实验操作题:

利用音叉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目的:

探究音叉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材料:

水槽、水、音叉

实验猜想:

音叉发声是由音叉振动产生的。

实验步骤:

(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

(2)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触水面

(3)观察水面,用手轻轻触模击打过的音叉

实验现象:

(1)击打过的音叉轻触水面,水面会(荡起波纹)。

(2)用手轻轻触摸击打过的音叉,感觉音叉在(振动)

实验分析: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触水面,会产生水花和波纹,说明此时的音叉正在快速地振动。

用手轻轻触音叉产生“麻麻”的感觉,也能说明音叉在振动。

实验结论:

用力击打音叉,音叉会产生振动,发出声音,当振动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引起水面振动,使水面会荡起波纹。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课题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

重点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难点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新课聚焦

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

而且,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

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

提问:

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出示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课题)

学生A:

人和鼓之间除了空气,没有其他物质,我猜测,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

学生B:

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听到,说明声音的传播不是单方向,可能是向四面八方发散传播的。

本活动通过听到鼓声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鼓面和人耳之间存在一种物质--空气,进而推测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物质(空气);通过“在教师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听到鼓声,让学生意识到,声音是向四面八方发散传播的。

2.科学探索

探索一:

验证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是否有关

实验材料:

玻璃罩、抽气筒、闹钟

实验步骤:

(1)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观察能否听到闹钟的声音。

(2)用抽气筒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仔细倾听,观察我们听到的声音是否发生变化。

(3)将玻璃罩内抽至接近真空状态,观察闹钟声音的变化。

播放实验视频《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是否有关?

实验分析:

开始能清楚地听见闹钟的声音,随着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也变得越来越弱。

玻璃罩内接近真空状态时,就无法听见闹钟的声音了。

实验结论:

抽掉玻璃罩内的空气后,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探索二:

比较耳朵贴在桌面和不贴在桌面听到声音的不同

实验方法:

(1)一名同学将耳朵贴在桌面的一端,听一听同桌在说面另一端抓挠桌面的声音。

(2)坐直,将耳朵离开桌面,同桌继续用手轻轻抓挠桌面,比较这两种情况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播放实验视频《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实验现象:

耳朵贴在桌面听到的声音要比不贴在桌面听到的声音清晰。

实验分析:

我们把耳朵贴在桌面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桌面传递过来的,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当耳朵离开桌面时,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

因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要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快,所以耳朵贴在桌面听着清晰。

实验结论:

声音可以通过桌面(固体)传播,桌面(固体)传播能力要比空气强。

探索三:

水是怎样传播声音的

实验材料:

音叉、小锤、水槽、水

实验步骤:

(1)在水槽里装一半的水,等待水面平静。

用小锤轻轻敲击音叉,慢慢将敲击后的音叉接触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2)将敲击后的音叉放入水中一部分,让另一名同学将耳朵贴在水槽边,观察是否能听到音叉振动的声音。

播放实验视频《声音能否在水中传播?

实验现象:

(1)用敲击过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看到水面荡起水波,这个水波是从音叉开始的,并且逐渐向四周扩散。

(2)将耳朵贴在水糟边时会听到音叉振动的声音从水中传来。

实验分析:

(1)音叉接触水面荡起水波,说明物体在振动发声的同时会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并且会从中心(声源)处以波的形式逐渐向四周传播。

从这个现象可以想象声音在空气和固体中的传播形式。

(2)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因此当耳朵贴在水槽边时可以听到水中音叉振动的声音。

实验结论:

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同时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

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准备实验材料

 

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观看视频

 

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观看视频

 

准备实验材料

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观看视频

通过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和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对比实验,认识声音的传播也需要物质,没有物质,既不能产生声音,又不能传播声音。

这个对比实验现象前后的强烈反差,不需要教师做出解释,学生也很容易推测出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空气),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科学的探究方学。

通过对比耳朵贴在桌面听到的声音与不贴在桌面听到的声音

中与空气中传播速度的不同。

 

通过观察振动的音叉会引起水面的波动,初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